解釋訓導文件之二
|
12.教宗若望廿三:《慈母與導師》通諭(1961)
|
12.教宗若望廿三:《慈母與導師》通諭(1961)
從全球觀點,
看社會問題
必須根據各時代的獨特情勢和複雜問題,來重估教會的社會訓導
在紀念《新事》通諭發表七十周年之際,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發表了《慈母與導師》通諭,他再次肯定這部當代首次發表的社會通諭的重要意義。
這部文獻分四個主要部分:
1.《新事》通諭中的社會訓導,以及比約十一和十二兩位教宗的社會訓導;
2. 現代社會的新問題與教會的答案;
3. 國家內部及世界中所存在的不發達現象,人口問題和國際間開展合作的必要性;
4. 教會的訓導給這個世界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獨特而永久性的解決辦法。
關於社會問題,教宗在通諭中提出一個廣泛而全球性的觀點,其中涉及的問題有:現代經濟制度的改革,在社會組織中,社會化的擴大趨勢,農業部門的各種新的需求,人口的增長以及各民族的經濟發展。
下列的幾段引文,足以說明教宗在思考時代的社會問題時,所持的新觀點,它們對教會的社會使命提出了新的挑戰。教會因此重新考慮了社會訓導的實質與現實意義。
教宗把「社會化」趨勢看作是新社會的一個特點,通諭中詳細地討論了這一現象的正反兩方面。
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現象之一,應說是社會化的發展,那便是人們日益密切的相互關係;在人們生活和活動內,出現了為私法或公法所承認的各式會社。其原因似乎是現代所有科技的進步,及生產效率的增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社會化的發展,當視為政府介入私人生活的原因和蹟象。政府日益注意到人們的切身問題如:公共保健、青年的教育和訓諫、職業的指導,使精神或肉體患有缺陷者,獲得醫療及康復的設施和辦法,這都是事關重要而不無危險的事。但社會化的發展,正顯示人心不可抑制的自然傾向。因為對求取財富和福利,任何人的心目中都自有計劃,但這計劃超過個人能力時,便會本著所謂的自然傾向,自發地組成社團來達成目的。尤其近年來,一國或國際性的經濟、社會、文化、娛樂、體育、技術、職業、政治等會社,各處都在紛紛成立。
無疑,由於社會化的進展,產生許多方便和利益。私人權利,尤其在社經方面的權利得以滿足:必需品的供應、衛生、基本教育的普遍化和水準的提高、更完善的訓練、住宅、工作、適量的休息、正當的娛樂等。加以目前人們互相傳達思想的新技術日見齊備如:書報、電影、廣播和電視,使人們對世界每個角落所發生的事情,雖有天涯海角之隔,亦能目睹耳聞,宛如身臨其境。
現在社會的另一個問題是,在鄉村與城市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正因如此,各國家都就此嚴重事態考慮,如何切實減少農業和工業或其他職業範圍之間的生產不均現象?如何使農村生活和城市水準的距離盡量縮短?如何使農民切實認清自身職責而沒有自卑感?使他們深信,人在農村生活的辛勞中,同樣可以發展並堅強自己的人格,而對未來充滿信心。
目前,引起世界矚目的重大問題便是發展,以及貧富國家間相互依存的問題。
現代至嚴重的問題,也許就在如何調整經濟先進國家和落後國間的關係,前者享有安樂的生活,後者鬧著難捱的窮困。現代世界各國,既接近到好像共居一堂,則富庶國家不得忽視在艱苦中掙扎忍受飢寒,甚至基本權利,也享受不到的國家。何況各國間的依屬關係日趨密切,如果彼此的社經狀況太不平衡,絕難維持永久而有利的和平。
我們既深愛天下人如子女,自覺有責任再度聲明:對捱飢受餓的民族,我們全體都應負責44,所有的人,尤其生活富裕者,應激發其對此責任的意識。
發展的問題涉及世界人口和人口增長的問題。
最近幾年來,世界各地尤其貧困國家,對經濟發展及糧食供應,如何應付人口大量增加一點,掀起了激辯。
不少人根據統計數字,預料數十年後,全球人口將大為增加,經濟發展將更形遲緩。他們結論說,除非對生育有所節制,不久之後,人口數字和生活必需品間的不平衡,將愈來愈大。
即使事實果真如此,我們仍明白宣佈,為解決這問題,絕不得採用違反人性尊嚴的手法;衹有認為人性及生命無非物質者,才敢提出這類想法。
我們認定,唯有使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不但澤及私人也惠及社會整體,同時,這類發展又應維持並增進人類真正價值,始能求得此問題的解決。談到這樣的問題,首先應位意的是,盡其所能重視人性尊嚴及人類生命,因為人類生命較任何事物更為高貴。此外,為解決此問題,普世各民族必須通力合作,為了全人類的公益,互相交換知識,流通資金,並讓人們遷出及移入。
要想解決當前國際性的問題,必須發展國際間合作。
由於科技的進步,各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各民族間的相依屬也更形密切。
因此目前在科技、社經、政治、文化範疇內所有分量較重的問題,往往超越單獨一國的能力,有時需要許多甚至全球國家的群策群力,共同合作。
單獨一國,即使它的文化、學術、人民的眾多與智慧,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饒,版圖的廣閻,都相當出眾,但若與其他國家隔絕,便很難適當地解決重大問題。由於各國需要互相輔助彼此成全,所以唯有在顧全其他國家的公益下,方能顧全自己的利益。各國間除了互相親善合作外,實別無他途可循。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豐富了教會的社會訓導,把訓導推廣應用到上述所提及的新問題之中。這位教宗的通諭也談到教會社會訓導的實質,談到訓導的內容及其傳播和應用。教會社會訓導的根本原則是以「人」,個別的人,為一切機構的對象和目標。
教會有關人類社會生活所傳授的教理具有永久的效力。教會傳授的核心是,個人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基礎、原因和目的。人具有合群的天性,且可提升到超自然的境界。
在專家的協助下,教會從基本原則出發,細心發揮了具普世意義的訓導。
最近一世紀來,聖教會藉神職人員與在俗博學之士的協助,清楚確定有關社會問題的法令,以調和人類的相互關係。這法令既適應事物的本性,又符合人類社會所有不同狀況和現代特質,因而這法令為人人所樂意接受。
教宗堅持,應該讓全世界及所有善良的人了解這一訓導。
目前當務之急,不僅使人認識這法令,而且應依照時代及各地區的環境所許可,或需求的方式,將這法令付諸實施。我們不僅奉勸散居各處的神昆及子女,也奉勸全球所有善心人士,共同擔負這艱苦而高尚的任務。
教會的社會訓導是教會整體訓導的一部分。因此,必須採用現代的傳播方式,在教會的各階層,有系統地講授訓導的內容。
首先我們要強調,教會的社會訓導與其所傳授的人生問題是不能分离的。
因此,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對這些理論作更深入的研究。雖然有些修院和學校早已這樣做,但我們仍懇切叮嚀,在教會各級學校,尤其在修院中,教會社會學應為必修科。我們還希望,這些有關社會問題的指示列入堂區或教友傳教善會的宗教研討綱目中,且要以各種現代的方法加以傳播,如日報、期刊、專門或通俗的雜誌,以及廣播或電視等。
為使教會的社會訓導普遍深入民間,希望我們在俗的子女多做貢獻,不僅自己身體力行,更要努力使別人也明白了解。
教會的社會訓導所揭示的真理,將在其實際的應用中得到肯定。
還要使他們確信,如果我們不能說明教會的訓導能解決現代一切難題,便不能表現教會的理論正確而有效。這樣一來,則不能使因不知而反對的人,回心轉意,而能由這些理論汲取光明。
可是,任何社會學理論,尤其教會的社會不衹是宣傳了事,而應付諸實行的。因為,它的光明是真理,目標是正義,原動力是仁愛。
社會教育和實際的訓練應該與教會的社會訓導同步進行。
為使訓練臻於圓滿,必須普及人們的各種任務;故當務之急是鼓勵教友,在社經問題上,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教會的律令。
將一項理論付諸實施,本身是不無困難的,何況是嘗試將教會的教義予以實行呢?在人心深處藏著無羈的貪婪,又因在今日社會到處蔓延著唯物論精神,有時也因為不易辨認正義究竟要求什麼。
所以籠統地教人在社經問題上,依循教會的理論和教友的風格行事,是不夠的,必須指出如何完成共同責任的具體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