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梵蒂岡電台
發射台報訊天使銅像
|
148 五名教友的聯名上書
上星期三中午,我正在家裡進餐,接到來自梵蒂岡辦事處的電話,說從中國寄來一封信,對我們梵蒂岡電台華語節目的廣播提出意見,大該是關於波長和廣播時間的,問我要不要看一看這封信。我當然樂意閱讀。次日,星期四,是基督聖體聖血節,梵蒂岡休假。所以,我在星期五晚上才看到那封信。那是一封長達十一頁的信,由代表四個地下教會團體的五位教友聯名書寫的,而且是同時寫給教廷聖職部,傳信部和梵蒂岡電台。內容批評本節目部的《聽眾來信》一系列節目,先後涉及以下幾點:
1、愛國會的教友是否,照他們所說,「不符合教會的規定我們就不做,符合的才做。」
2、「地下教友」如果不是為了效忠愛國會,可以到愛國會的堂裡去望彌撒,領聖體。
3、怎樣看待中國大陸主教和教會。
今天我們介紹那封信的開端。
願天主永受讚美!
聖職部、傳信部、梵蒂岡電台:
您們好!我們都是些老教友,幾輩都是信仰天主教。從多年前我們就收聽貴台播送的道理。有時一天聽兩次,夜間還聽一次(那時23點有一次)。有很多道理我們都錄下來,送給別的教友聽。比如"聖母慈音"耶穌聖心的道理。尤其是"中國教會的傳統道理。"很多人都愛聽。還有主日道理,"小小羊群""教宗文告",前幾年12月3號聖方濟各沙勿略瞻禮教宗對中國教會的講話,以及對異端的批評,教會不能獨立,老魚翁與教宗等等,這些文章都受到廣大教友的歡迎,尤其是致命聖人的事跡,使教友們都受到很大的鼓舞。聽了以上這些,我們原以為你們對中國大陸的教會很清楚。自從電台增添了"聽眾來信"這個節目,已播送了一百多封來信,我們聽了以後,對你們的看法產生了懷疑。看來你們對中國現代的教會究竟面臨著什麼情況並不了解。不少來信者是為了索取意大利的風景圖片和其他等東西,順便說些自己心中想要說的話。也有地下和地上的教友都是根據自己的信仰生活情況來向你們反映。有不少人不能把實話講出來。原因有三:其一是社會關係,言行很謹慎,為了自身的生活安全,別觸犯了各種社會政府,給自己招來禍患。其二是人際關係,包括親戚、朋友、同學、親人和同姓家人等。其三,是經濟關係,我們現在的生活工作還離不開他們的支持。
|
從這開端的一段話裡,我們知道給我們寫信的五名教友,不但是幾輩的老教友,而且更是本節目部的忠實聽眾,他們向來愛聽我們播送的各項節目。但是後來增添的《聽眾來信》一系列節目令他們對我們的看法產生了懷疑。這一系列節目已播送了一百多封信了,給他們的印象是:第一,我們不了解今日我們國內教會的處境;第二,我們收到的聽眾來信不能反映國內教會的實際情況,因為那些信的作者或者不過是為索取意大利的風景圖片,或者只敘述些個人信仰生活的經驗,而真正「能說實話」的人,卻由於種種原因不寫信給我們。
依照我們的習慣,我們不在《聽眾來信》一系列節目裡回答收到的個別來信,我們介紹一封來信,目的是為就其所提起的事情,與一般聽眾對話,交換各自的意見。現在我們也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這封信針對我們的《聽眾來信》一系列節目,表示了意見。那麼,我便乘機談談這一系列節目的起源以及我們主持這一系列節目的基本立場。
《聽眾來信》這一系列節目是在二千大禧年以前開闢的。當時教廷正在呼籲我們國內的教會的修和與合一並與北京政府進行對話,但是在兩件事上都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為什麼不成功呢?我認為,那是由於雙方語言不同,障礙了彼此溝通。因此,我便毛遂自薦,在教廷的電台裡劃出一個地盤,開闢了《聽眾來信》這一系列節目。在一開始我們便提出兩點聲明:第一,我們發表收到的聽眾來信,發表的來信並不表示我們的思想;第二,我們就所發表的聽眾來信,與一般聽眾對話、交換意見,我們的意見也不代表教廷任何部門的立場。在這一系列節目裡,我們的身份是一個長期旅居在羅馬、為教廷服務的中國神父。
為此,在這一系列節目裡,我們所採用的語言與本節目部其他節目略微不同。我們稱中國為"我們的國家",稱在中國的教會為"我們國內的教會",稱中國的主教神父們為"我們的神長"。這樣的稱呼曾引起一些反感。其實,我們所以採用這樣的稱呼,不過是為表示對國內主內的兄弟姐妹和全國同胞的認同。值得一提的是:《聽眾來信》這一系列節目的聽眾對象,不只是天主教徒,而且也包括所有中國人,特別是那些對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合一"和對中梵關係問題感覺興趣的人們。
中梵關係問題
我是中國人。記得小時候,在上海徐家匯類思小學就學,曾參加當時上海市舉辦的小學生時事測驗。在時事測驗的題目中有一個是"西安事變",又有一個是"中日交涉"。談到中日交涉,當時我們都有"弱國無外交"的感嘆。今日中國強盛了,政府主張"獨立自主辦外交"以及"互不干涉內政"。在梵蒂岡辦事的高級人員多半來自歐洲,他們不熟悉中國的歷史,聽到這樣的話,不免躊躇,不放心同中國政府進行對話。我卻以為,如果有朝一日中梵果然建交,中國方面並沒有放棄這條政策的理由。但是,如果梵蒂岡不懂中國政府的語言,那麼中國政府可懂得我們天主教徒的信仰嗎?依我的觀察,也不見得。原來,在我們天主教徒的心目中,"中梵建交"這句話裡的"梵蒂岡"一詞,並不指地理上的
"梵蒂岡城國",而是指全球各國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 ──"聖座"。"聖座"是普世天主教會合一共融的基礎,它與各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主要是為照顧在這個國家裡天主教徒的宗教生活;而它與在這個國家裡天主教會的聯繫,純屬精神層面,對當地社會有益無害。從前英國曾不容忍天主教徒,怪他們溝通外國;美國曾不信任天主教徒當總統,怕他服從羅馬教廷;在今日政教分離的民主國家裡,這樣的心態已不復存在。我祝望,開放後的中國也不再懷有類似的成見了。
呼籲我們國內的教會的修和與合一
關於教宗對我們國內的教會的修和與合一的呼籲,我也覺得,國內國外的反應不同。在國內,對這個問題討論得比較詳盡的是陳天祥神父。他曾用"老漁翁"的筆名撰寫了《看得真些,愛的深些》的文章,托人寄給我們,要我們播送。我們立刻將它分期播送了。後來我們又在《聽眾來信》節目裡重新播送幾次,並且把它們登載在我們的網站上。陳神父的文章可以代表我們國內多數神長的意見。他寫這篇文章是出於親身經驗和實地考察,所以文章中的話可以說句句真實,完全可靠。但是,我們曾在《聽眾來信》節目裡指出它的缺陷,因為它仍舊局限於當時國內教會的情勢,用"地上從地下"或"地下從地上"的範疇,來討論國內教會的合一問題。由於"地上從地下"或"地下從地上"都解決不了上述的問題,陳神父竟提出了"和平共存"的第三條路線。
目前,我們正在收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任以來所發表的向我們中國教友的講話,準備把它們登載在我們的網站上。我們瀏覽教宗的講話,沒有看到"地上從地下"、"地下從地上"以及"和平共存"的字樣。教宗談到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與"合一",往往同時強調"悔改"。悔改使人與天主重歸和好。在現行的天主救世計劃中,人與天主的重歸和好有賴於教會聖事性的服務。教會為罪人赦罪,使他與天主重歸和好之際,同時也使他回到教會團體,與教會團體內的眾兄弟姐妹們修和。在我們國內的天主教會,曾經過長期的劇烈迫害,它的成員有的堅持信德,忍受了種種折磨,甚至捐身殉道;也有的委曲求全,在不同程度上背棄過信仰。教宗屢次表示他對前者的敬仰,但是他從未放棄對後者憐憫和關懷。他說:"我天天為在中國的教會祈禱"。借用耶穌所講的一個比喻,教宗對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與合一的呼籲,不但要求那小兒子的悔改、回家,而且也希望那長子對弟弟的修好、和睦。
以上是我們的基本立場。我們站在這個立場上,處理我們收到的聽眾來信,我們把它們陸續發表在《聽眾來信》這一系列節目裡,就它們所提及的種種問題,說出我們的意見,供給主內的兄弟姐妹和祖國同胞參考。我們說過,我們發表的聽眾來信並不代表本節目部的立場;我們說出的意見,也不是教廷任何部門的指示。《聽眾來信》這一系列節目,不過是一種服務,是搭在我們的聽眾與羅馬教廷之間的一座橋樑,其目的是便利雙方互相來往,彼此溝通,達到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