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资料库
你想活出信仰吗?
18 虔诚的信仰如何促进这些健康特徵?

  我在上面提出了八项心理健康的特徵,虽然某些心理学家还有其他的特徵可举,但大致上应已画出了整个心理健康的轮廓;所遗漏的只属於不重要的次要特徵,对本题当无影响可言。

进一步要讨论的,则是一个关键问题,即宗教信仰与这些特徵有何关系?说得清楚点,即宗教信仰如何促进这些特徵,使那些活於内在信仰的人,其心理更健康,其人生更有意义,其生活更幸福。

在进一步深入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先说明两件事:第一,我这里所说的信仰不是指任何信仰,更不是指任何信什麽教的那些人而言。事实证明,不是有任何信仰的人,心理就必然健康。台湾目前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说自己有宗教信仰,但这些人很显然的,心理并不那样健康,精神病院常常人满为患,就是一个铁证。正如耶稣所说的:不是那些喊主呀主呀的人就可以进入天国;同样的,不是那些只说我信我信的人,就心理健康。

虔诚的信仰是指「内在化」的信仰,是指那些努力把信仰,当作「生活中心」的信仰,指信其所行、行其所信的信仰。这一切早已在本文开始时已讨论过,不必旧事重提。我这里也不计划谈其它宗教的信仰,虽然其它宗教,尤其是佛教,也确实有十分虔诚笃行的信徒,因此他们的宗教,也必然能促进心理健康无疑。这理我只谈我所认识的基督信仰,尤其那些笃信的天主教教徒;因此我将尽量透过福音,用耶稣自己的话,来佐证一位虔诚的信友,其心理当如何成熟,健康。

据专家学者的看法,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愈高,人的物质享受愈大,各种精神病患的出现率,也似乎愈频繁。现代人似乎普遍生活在「疏离感」之中:他不但对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感到疏离,他对家庭、婚姻也感到陌生;更可怕的,他对自己也开始感到不认识。我是谁?我从那里来?往那里去?死後还有我存在吗?这些所谓人生的终极问题,对廿世纪以前的人,似乎并没有那样严重,但现在则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有人形容廿世纪,是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绝对的真理不存在了,至善至美也跟着走了,道德规 与原则也被否定了。留下来的是什麽呢?是虚无、是矛盾、是疏离。而这一切的原因,因为人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正如杜斯妥也斯基所预言:「如果上帝死了,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上帝不存在,人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一切都将毫无意义。上帝死了,道德基础也死了,善恶全凭人的一时感觉而定。给我能带来快乐的就是好,否则就是恶就不好:因此,只要我喜欢有什麽不可以,人成了上帝,一切都由他的一时喜好而定!

幸好上帝没有死,伦理道德的原则也没有变,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还存在!世界想重获和平,人必须先与自己获得和平;人想享受和平,必须先与上帝获得和平。人必须回归人性、理性;但人想回归人性及理性,必须先回归超性,回归生我造我养我的真神天主!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