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资料库
你想活出信仰吗?
17 心理健康的几个特徵

  在决定像圣方济这类圣人,心理是否健康之前,还是让我们先研究一下心理健康的几个「特徵」,然後再看看这些特徵是否与内在化的信仰有关;或更好说,宗教信仰是否有能力「促进」这些特徵出现。

前面已说过,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多少心理学理论,几乎就有多少心理健康的定义。本文既以一般成年教友为对象,因此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我只选择几种较重要、又被多数心理学家所接受的健康特徵介绍如下,然後再说明何以健康的、内在化的宗教信仰,对这些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所帮助。

没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症状:心理健康的反面是心理不健康,是各种变态心理;因此从一个人的缺少严重的变态现象,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人心理比较健康。这里特别说没有「严重的」症状,因为轻度的心理「不正常」现象,谁也无法避免;严格地说,天下没有一个绝对正常的健康人!

没有严重的心理冲突、焦虑、或罪疚感。心理分析学者自佛洛依德以来,最喜欢用冲突、挫折、焦虑、忧愁、罪疚感等名词,来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或不健康。当一个人常常被这种负面及消极情绪所困扰而无以自拔时,我们有权怀疑他的心理是否健康。

较有适应社会环境之能力:适应〈Adaptation〉是近代诸多心理学家所强调的健康特徵。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只要观察他是否能适当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对他的要求,以及他是否能与人和平相处就够了。当然适应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社会及文化传统的一切,是否不分皂白地都接受?或对我有利者受之,不利者拒之?社会风气不良又如何接受及适应?当年圣方济当众脱去衣服,赤裸裸地光着身子跨出法庭,这个行为是脱序还是反抗?

自我控制及竞争力,是心理健康的象徵。欧美文化强调竞争,强者胜弱者败,这本是进化论的论调。这些理论应用到心理学上,就演变成阿特拉的权力意志论〈Will to Power〉以及拜伦的自我强力论〈ego strength〉。这些心理学家均强调,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与他的自我控制力及竞争力成正比。

自我接受与自我实现:自我接受已与心理健康相提并论,这是最近卅年的事;不少心理学家甚至强调,青少年犯罪分析到最後,只有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自己拒绝现象:不认识自己、不满意自己,而导至不接受自己。自我实现即心理健康则是麦斯洛的理论;他认为真正能自我实现的人并不多,因此真正心理健康的人也不多。

人格统整论:心理学家亚尔伯〈Allport〉认为健康的人格组织呈一种隶属系统,不但各级紧紧相扣,而且必有一个中心组织;这个中心可能是人生观,也可能是一种价值观。是这个人生观统合着个人的一切思想、情绪、行为;使个人的一思一念一举一动,均向这个中心前进。

弹性的开放型:Open-Mindedness and flexbility。社会心理学家在Adorno影响之下,渐渐强调健康的心理,贵在它的伸缩性及对外开放性。一种保守及封闭的人格,不易吸收外来的讯息,因此也较难於适应环境。我们只要有充足的自信,肯定自己尊重自己,就不该害怕向外开放,更不怕别人知道我是谁。否则闭门造车,作茧自缚,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竟与外界隔离,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象徵。

快乐与幸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我们只要看看他是否笑脸常开知足常乐就够了。一个人心理常快乐、常感觉幸福的人,心理一定没有什麽大问题。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