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資料庫
你想活出信仰嗎?
4 外在的宗教信仰

  首次正式把宗教信仰劃分為內在外在的,心理學家奧爾堡〈Allport〉大概是第一人。所謂外在信仰〈Extrinsic〉,簡單地說:就是個人的信仰只是「表面」的、做給人看的,應付應付而已的。說得再清楚一點,就是他在「利用」宗教以達到他個人的目的,不管這些目的是什麼。比較下流的目的,是利用宗教去斂財或甚至騙色,像耶穌所責罵的那些法利塞及經師之流,他們利用宗教之名強人捐獻或甚至敲詐欺騙!這些人都是宗教之賊,連半個信仰的邊都沾不上,但他們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最忠實的教徒!台灣也有不少各種私人所設的神壇、土地公廟等,其目的也有不少是為了斂財,甚至還有私下騙色的。這種人只把宗教當作私利的工具,他們都是宗教之公敵,那有半點信仰!

致於為了謀求些「利益」而接受信仰的,雅爾伯也把他們的信仰列入外在信仰之中。因此像為了出國、為了求職、為了求婚或為了使某些人喜歡等理由,而進入宗教組織的,正因為他們的目的都是為達到「私人」的利益,所以都屬於外在信仰。但我們應該記住,雖然他們加入某宗教的初衷是自私的,但聖神往往會利用各種方式引人入教,入教後再慢慢把他們感化歸正;因此這些人往往後來有不少變成了虔誠的教徒,由外在的信仰漸漸地進入了內在的信仰。天主愛人助人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他會利用各種機會讓人去接近他、認識他、愛他!

還有一種外在型的宗教信仰,我們可以稱之為「無事不登三寶殿」式的信仰;他們普通可能與宗教無關,或很少關心宗教,但一旦遇到重大事故像疾病、婚喪、出國、升學、就業,或甚至因為六合彩開獎等等,那時他們才會到廟裡向菩薩獻支香、磕個頭、說聲菩薩保佑。但一離開廟宇或聖堂大門,往往把菩薩或天主忘得一乾二淨,好像菩薩與天主根本不存在一樣。

由於這些人往往把宗教當作「偶爾」的事情,有需要的才想起,不需要時就根本「與咱無關」,雅爾伯稱他們為信仰的機會主義者,這種人當然也不是真正有信仰的人!

習慣性的宗教信仰,是否也屬於這一類型?這要看「習慣性」這幾個字作何解釋。我們普通說「習慣成自然」,是指我做事情,已不再需要思考及反省,時候一到就像一部機器一樣會乖乖地去做;像吃飯、睡覺、上班下班、坐什麼公車,見人說什麼話等等。由於這些都是習慣行為,因此根本不必問為什麼,也不需要作深入的考慮,當然更不會改變方式。

宗教行為是否也能變成這種習慣行為?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而且有很多信徒所實行的,正是這種慣性的宗教信仰!他們可能從小就受了洗,從有記憶開始就跟著父母一起進教堂,也跟著大人們一起唸經。待稍長後,他們也按教會的規則領過聖體、堅振、婚配等聖事,他們自己一旦有了孩子,第一件大事也往往抱到教堂請神父付洗。這一切都很好,外表看來他們都是好教友,甚至還被本堂神父稱為模範信徒。他們這樣沒有錯?當然沒有錯;實際上,普天下的信友,若能都像他們這樣守教會的規律行事,天主教可能將更與旺,教友人數也可能會更多。   

可是,我還是要問,除了這種形式性地,習慣性地做一個教友外,是否還有其它更好的信仰方式?除了遵守教會所訂立的基本規則外,我們是否還能把信仰生活得更圓滿?更能把生活與信仰聯繫在一起;使我們不但在教堂內是一名教友,在教堂外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教友,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看我們如何實現信仰生活了!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