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資料庫
你想活出信仰嗎?
5 內在的信仰的生活

  我在前面曾提及,雅爾伯教授把宗教分為外在及內在兩種層面。所謂內在信仰〈Intrinsic〉正是外在信仰的反面;這種信仰不但不想利用宗教,甚至連個人的利益得失也不在考慮之列。內在信仰不把宗教當做達到某種目的的跳板,宗教本身就是追求的目的,它有自身的內在價值。實行內在信仰的人,並不太強調信仰的外在形式,像何時唸經、何時必須進教堂祈禱,或如何做些固定的工作或禮儀等等。反之,內在信仰如字面所示,它十分重視信仰的內在化〈Internalized〉,它叫人活出自己的信仰,不但信其所行,而且更要行其所信。

現在讓我們先來聽聽,雅爾伯是如何解釋這種所謂內在化的信仰的:「反之,有內在化信仰的人,他們視宗教本身就有一種無上的價值〈Supreme Value 〉,它使人生的一切不但變得更有意義,而且給人一種追求的強力動機。換言之,宗教是一種目的,而不是追求某種慾望的工具。」〈一九六六年宗教科學雜誌第四五五頁〉

一年後,他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月刊上,更進一步地解釋內在信仰說:「有內在信仰的人,他在宗教信仰上,找到了生的主要動力;人生的其它需求,不管它如何強力,與宗教信仰一比,都變得無足輕重。人一旦把信仰內在化,他就會忠心耿耿地追求它、實現它;換言之,這種人才是活於信仰的人〈Live inReligion〉」

為了證明他對外在信仰的解釋具有客觀性,奧爾堡教授曾與社會心理學家羅斯合作,在一九六七年訂立了一套「宗教導向量表」,其內容如下:

(一)外在信仰量表〈共十一題〉:

1. 雖然我有信仰,但我覺得人生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2. 只要我道德生活沒問題,信什麼都一樣。

3. 祈禱的主要目的,是求神援助及保護。

4. 教會是獲得社會關係最佳的場地。

5. 當痛苦與惡運來臨時,宗教最能提供慰藉。

6. 我祈禱,因為家人教我祈禱。

7. 雖然我有宗教信仰,但我不許這些信仰干涉我的日常生活。

8. 我對宗教之所以發生興趣,因為教會有許多意氣相投的活動。

9. 為了商業或社會利益,有時我必須把宗教拋在一邊。

10. 我之所以加入教會,因為它使我在社會上有點地位。

11. 祈禱的目的是使人活得較幸福及平安。 在這十一個命題中,若你有一半以上的答覆是肯定的,表示你的教信仰是偏向外在的,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不信,你也試試看。不過,任何像這一類的心理量表,僅供參考而已,不必太認真,更不必太過分焦急。但是,若你對這些問題有一大半〈八到十題〉以上都表贊同,那你的宗教信仰可能有點問題,必須重新評估!  

(二)內在信仰量表〈共六題〉

1. 對我來說,花一點時間用在宗教問題的思考上,很重要也很值得。

2. 除非不得已 ,我一定按時赴教堂禮拜。

3. 我總設法把信仰帶到我的其他生活中去。

4. 我覺得獨自祈禱,比在教堂內大家祈禱,有時更有意義也更富感情。

5. 我常感覺天主的臨在。

6. 我喜歡讀些有關信仰的書籍,尤其是聖經。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