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卷二 基督信徒的慶典
12. 教堂

誰在舉行、如何舉行、何時舉行、何處舉行?在《天主教教理》所 提出的這四個問題中,我們已介紹了其中三個問題的解答。在今天這個節目里,我 們談到了第四個問題︰何處舉行?解答是︰教堂。

聖若望福音第四章記述耶穌離開猶太前往加里肋亞,途經 撒瑪黎雅,在一口古井畔遇到一位本地婦女,和她談話。他們的對話從耶穌向那婦女要水喝開始,到他自承是默西亞結束。其中也涉及耶路撒冷和撒瑪黎雅那兩個地方。那位婦女向耶穌請教說︰「先生、我看你是個先知。我們的祖先一向在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們卻說︰應該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回答說︰「女人,你相信我罷!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個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你們朝拜你們所不認識的,我們朝拜我們所認識的,因為救恩是出自猶太人。然而時候要到,而且現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將必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為父就是尋找這樣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應當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

《天主教教理》掌握了耶穌的教訓,首先聲明教會禮儀的超越性。

1179 新約時代的「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是不受地方的限制的。整個大地都是聖的,都是天主托付給人保管和利用的。當几個信友聚集在一處,最重要的事就是,照聖伯多祿宗徒所說,把他們那幾塊「活石」堆起來 成一座「屬神的殿宇」。復活了的耶穌的身體是屬神的殿宇。他就是耶穌向那位撒瑪黎雅婦女所說的,「活水的泉源」。照聖保祿宗徒的解釋,我們基督信徒被攙合在基督內,是「生活的天主的殿宇」。

但是《天主教教理》不但不否認,而且更強調教堂的用處。

1180 當信仰自由不受阻撓時,基督信徒就建教堂為舉行宗教敬禮。有形可見的教堂不但是基督信徒聚會的地方,更是他們的一個象徵。它意味著在那個地方的基督教會,也意味著天主與我們的同在。

1181 梵二大公會議說得好︰「舉行并供奉聖體的祈禱聖所,也是信友集會之所,以及敬禮在祭台上為我們奉獻的天主子我們的救主親在之所,以助佑安慰信友,故應保持清潔,適宜於祈禱及神聖典禮」教堂是天主的家,基督住在那里,并在那里活動,教堂的建筑應象徵地顯示這條真理。

此外,《天主教教理》又根據羅馬彌撒經本序文,分別講論有關祭台、聖體龕、聖油柜、主祭座位、講道台、聖洗池、以及神功架子的規定。要理書上這樣逐條解釋說︰

1182 新約的祭台是救主耶穌的十字架。教會的七件聖事都是在這里起源的。祭台安放在教堂的中央,十字架上的祭獻藉著聖事的記號在祭台上重新顯現。祭台也是一張餐桌,天主的子民被邀在此分享聖餐。在有些東方禮儀中,祭台也被視作耶穌的墳墓,意味著耶穌是真的死去,又真的復活了。

1183 聖體龕應放在教堂里顯著妥當的地方,要能喚起信友熱心朝拜臨在於聖體聖事中的救主。聖油柜,內藏聖油,依教會的傳統應放在一個被人尊敬的安全的處所。

1184主祭座位要能顯出主祭主持禮儀和領導祈禱的身分和職務。有關講道台,羅馬彌撒經本序文說,由于天主聖言的重要性,在教堂內應有一個適當的地方,可以在那里宣讀聖經,可以很容易地引起聽眾的注意。

1185 基督信友的集會是由聖洗聖事開始。所以在教堂里不可沒有聖洗池。聖洗池中的聖水使信友記得他們的聖洗誓愿。領洗後信友仍需要告解聖事來不斷地恢復他們的聖事生活。所以在教堂也應該有個引人悔改獲得天主寬恕的「告解」的地方。再說,教堂內的空間應該能夠引人收心,使人能夠靜默祈禱,長久保持在彌撒聖祭中所受到的神益』。

最後,《天主教教理》更指出教堂有末世的意義說︰

1186 教堂有末世的意義。進聖堂要走過門檻。這表示人走出被罪惡敗壞了的世界,進入所有的人都被召進去的新生命的世界。原來有形可見的教堂象徵父親的家。現世的天主子民都在走向父親的家。到了那里,父親「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所以,教堂也是全體天主子女的家,是對所有的人都開放的。

內容要點

1197 基督是真正的天主的殿宇。藉著天主的聖寵,基督信友也成為「屬神的殿宇」,他們是用來建筑教會的活石』。

1198 在現世的情況下,教會需要教堂來聚集信友。有形可見的教堂象徵天上的耶路撒冷。這是我們在走回去的家鄉』。

1199 教會在不同的教堂中舉行光榮三位一體的天主的敬禮,聆聽天主的聖言,唱歌贊頌天主,向天主祈禱,把藉著聖事的記號臨在於 信友集會中的基督的祭獻奉獻給天主。教堂也是信友收心個別祈禱的處所。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