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基督信徒的生活
|
《天主教教理》第三卷的標題是「在基督內的生活」,其內容包括兩大點︰第一點講〈人的召教〉﹔第二點講〈天主十誡〉。這是先講人的本質,然後再講做人的道理,這也是先總論道德或人倫的基礎,然後再分別討論各項倫理法則。
如果我們把「十誡」比作我國傳統上所說的「五常」或「人 倫」,我們或許可把「人的召叫」比作我國傳統哲學上的「人性論」。這當然很牽強,但是不妨用來對「人的召叫」一詞,作個注解。
我國傳統哲學上的「人性論」開始于「性善」、「性惡」的爭辯。這場爭辯的主要角色是荀子和孟子。荀子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他把「性」和「偽」對立起來,他所說的「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原始樸素的東西。 「人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就是這種東西的自然流露。如果不及時加以約束和節制,早晚會造成禍害。他所說的「偽」,是人為的意思。這是人的社會品質。它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於後天環境影響,經過長期教化和學習而形成的。所以,荀子提倡「化性起偽」,要求人通過學習,來改造自己的本性。孟子,我們知道,是主張性善的,他也說過,「食色、性也」。但是,他認為這是人與其他動物所共有的屬性,不是人的本色。據他的解釋,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有 一種「不慮而得,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這是一種為善的萌芽,孟子稱它為善端,把它分作四類,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它們是超功利的人的本能,所以,孟子提倡「盡心」、「知性」、「知天」。他說,「充分擴張善良的本心,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都不三心兩意,只是培養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的人性論,源於孔子和子思的思想,孔子曾說,他「五十知天命」。又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又說,「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又是《中庸》的作者。《中庸》開宗明義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是︰人性是天所賦予的,循性而行,
就是做人的道理。所謂教育,無非是教人做人,學做人的道理。後來,漢朝的大儒董仲舒,解釋人為萬物之靈,說︰「人受命於天,所以超越群生。」宋明的理學也曾圍繞著《論語》中孔子不多談的「命」大做其文章。
總之,在我國傳統哲學的人性論里,「命」是一個關鍵的字眼。「命」是什麼?在中國哲學家中已經有爭論,受猶太和基督宗教文化熏陶的西洋人當然更難以領悟。但是,正如西洋人難以領悟中國哲學中的「命」,我們中國人也不容易懂得天主教教理上的「人的召叫」的意義。「人的召叫」一詞,
在我們聽來,總是覺得生硬、不自然。我還記得,當我們首次播出「基督信徒的生活」這一系列節目時,我們沒有用「人的召叫」這標題,我們用的是「人的天賦使命」。這可能是我們中國人潛意識的作祟。就是因為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 我們才覺得有必要,來藉著我國傳統哲學人性論中的「命」,對天主教教理中的「人的召叫」一詞,做一番澄清的功夫。
「命」與「人的召叫」的區別,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做學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是所依據的不同形而上學。中國人傳統做學問方法的出發點是人,在中國傳統的形而上學又沒有清晰的有位格的「天」的觀念, 因此也不談神創造世界的奇跡。基督教會的傳統恰好相反。基督教會的神學以天主為出發點,其所依據的形而上學有清晰的有位格的神的觀念,和天主從虛無中創造了世界和人類的道理。
《天主教教理》是一部天主教的神學著作。它依據天主教的神學傳統,採用了「人的召叫」一詞來作本書第三卷第一部分的標題。對它來說,人的使命是在響應天主對他的「召叫」,而天主召叫人去做的,無非是「在聖神內生活」。因此這標題的全文是︰「人的召叫︰在聖神內生活」。以「人的召叫︰在聖神內生活」為標題的第一部分,共有三章。《天主教教理》這樣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1699 在聖神內的生活實現人的召叫(第一章)。這生活是由天主的愛和人的連帶關系構成的(第二章)。這是無條件賞賜的救恩(第
三章)。
第一又分為八條。《天主教教理》也說明其中的彼此聯絡關系。
1700 人的位格的尊嚴的根底,在于人是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與模樣而創造的(第一條),它的完成在于被召享受天上真福(第二條〕,
依人的本性,人必須出于自情自愿地達到這真福(第三條)。人藉著自己的自由行為(第四章),或符合或違背天主所許諾和人的良心所指出的美善(第五
條)。人之所以為人是由他自己建立起來,是在他自己的內心成長︰他的感性和精神生活都是培養這成長的資料(第六條)。人藉著天主聖寵的幫助,日進于德(第七條),避免罪惡,如不幸而犯罪,一如離家的蕩子投向天父的仁慈而得到寬恕(第八條〕。循此途徑,人乃達到圓滿的愛德。
今天,我們介紹其中第一條。這一條的標題是「人是天主的肖像」,內容講的是「人位格的尊嚴的根底在于人是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與模樣而創造的」。
在我國有「天人合一」這麼一句話,它也有「人是天主的肖像」的意思。不過,在中國話里,「天」字的函義很廣﹔而且,在中國哲學里,又有人懷疑天是神。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天簡直認作天主,但是,我們很可以就「天人合一」這句話,來探究我們中國人傳統上所講的天人關系。這可以澄清我們的觀念,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天主教神學上所說的天主肖像。
關於「天人合一」,在中國哲學上,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 種認為人與天相似,另一種則認為人與天相通。孔子曾以上古時代的堯帝比擬天。他說︰「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周易》是五經之一,在漢代初年, 最為流行。它的根本思想是順天應人。說什麼,天尊地卑,所以男性超越女性,什麼,天地既有高低,人類社會也該有貴賤的區別。但是,最認真地講天人相似,而且講得最可笑的,當推漢朝的董仲舒,他說︰「人本於天。」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人相似天。人怎樣相似天呢?他說︰人頭圓,像天,人的頭發像星辰,耳目像日月,鼻口呼吸像風雨。又說︰人的身體,頭頸以上,精神所在,是尊貴的部分,頭頸以下,長得豐厚,但是比較卑辱,好比土壤,人的腳步是方的,這是仿佛地皮的形狀。
子思和孟子是最早用「相通」來解釋「天人合一」的哲學家。 他們用來講解天人相通的一個字眼,是後來宋明理學家所十分推崇的「誠」字。
誠,是真實無妄的意思。子思把它視為天的本性,說︰它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倫理道德的最高准則。所以照他說來,人修德行到了最高的境地,就是達到了至誠的地步,他便與天地契合,參與造化的工程了。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規律。這也表示他贊同「天人相通」的說法。
天主教的教理,怎樣解釋「人是天主的肖像」這句話呢? 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里,從兩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一,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創造了人類,第二,天主聖子降生成人,以他的流血犧牲拯救人類,恢復了被敗壞了的人性中的天主的肖像。
牧職憲章解釋天主依照自己的肖像,創造人類,說︰「聖經告訴我們,人,是依照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能認識,并熱愛其造物主,天主規定,人是大地及萬物的主人,目的是使人統治并使用萬物,而光榮天主。」
牧職憲章又解釋耶穌給人類恢復被敗壞了的天主肖像, 說︰他是無形天主的肖像,他將因原罪損壞的天主肖像,給人類恢復起來了。他曾取了人性,故我們所有人性也被提升至崇高地位。
除此以外,牧職憲章更談到人的理智、良心,及自由意志。 《天主教教理》綜合大公會議的訓導,作出了以下幾條簡明的結論,我們把它們譯為華語,以便聽眾信友們的記憶。
1710 基督給人類展示了人之所以為人,和人的崇高使命。
1711 人有靈魂,有理智和意志,他在受孕之初,便被指定要享受永遠的真福。人要在探索并追求真理和美善中,達到他的成全。
1172 人的自由意志是「人是天主肖像」的杰出標誌。
1173 人有本分隨從銘刻在他的心中,指引他避惡行善的倫理法則。
1174 人的本性被原罪損壞了,所以,人在運用自由意志時,會有錯誤,并趨向為惡。
1175 誰信基督,便在聖神內獲得新的生命,能在天主聖神的指導和扶佑下,發展成長,終於達到光榮的天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