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卷三 基督信徒的生活
2. 人的尊嚴

  《天主教教理》第三卷的標題是「在基督內的生活」,其內容包括兩大點︰第一點講〈人的召教〉﹔第二點講〈天主十誡〉。這是先講人的本質,然後再講做人的道理,這也是先總論道德或人倫的基礎,然後再分別討論各項倫理法則。

如果我們把「十誡」比作我國傳統上所說的「五常」或「人 倫」,我們或許可把「人的召叫」比作我國傳統哲學上的「人性論」。這當然很牽強,但是不妨用來對「人的召叫」一詞,作個注解。

我國傳統哲學上的「人性論」開始于「性善」、「性惡」的爭辯。這場爭辯的主要角色是荀子和孟子。荀子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他把「性」和「偽」對立起來,他所說的「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原始樸素的東西。 「人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就是這種東西的自然流露。如果不及時加以約束和節制,早晚會造成禍害。他所說的「偽」,是人為的意思。這是人的社會品質。它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於後天環境影響,經過長期教化和學習而形成的。所以,荀子提倡「化性起偽」,要求人通過學習,來改造自己的本性。孟子,我們知道,是主張性善的,他也說過,「食色、性也」。但是,他認為這是人與其他動物所共有的屬性,不是人的本色。據他的解釋,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有 一種「不慮而得,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這是一種為善的萌芽,孟子稱它為善端,把它分作四類,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它們是超功利的人的本能,所以,孟子提倡「盡心」、「知性」、「知天」。他說,「充分擴張善良的本心,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都不三心兩意,只是培養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的人性論,源於孔子和子思的思想,孔子曾說,他「五十知天命」。又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又說,「不知命, 無以為君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又是《中庸》的作者。《中庸》開宗明義便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意思是︰人性是天所賦予的,循性而行, 就是做人的道理。所謂教育,無非是教人做人,學做人的道理。後來,漢朝的大儒董仲舒,解釋人為萬物之靈,說︰「人受命於天,所以超越群生。」宋明的理學也曾圍繞著《論語》中孔子不多談的「命」大做其文章。

總之,在我國傳統哲學的人性論里,「命」是一個關鍵的字眼。「命」是什麼?在中國哲學家中已經有爭論,受猶太和基督宗教文化熏陶的西洋人當然更難以領悟。但是,正如西洋人難以領悟中國哲學中的「命」,我們中國人也不容易懂得天主教教理上的「人的召叫」的意義。「人的召叫」一詞, 在我們聽來,總是覺得生硬、不自然。我還記得,當我們首次播出「基督信徒的生活」這一系列節目時,我們沒有用「人的召叫」這標題,我們用的是「人的天賦使命」。這可能是我們中國人潛意識的作祟。就是因為我們有過這樣的經驗, 我們才覺得有必要,來藉著我國傳統哲學人性論中的「命」,對天主教教理中的「人的召叫」一詞,做一番澄清的功夫。

「命」與「人的召叫」的區別,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做學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是所依據的不同形而上學。中國人傳統做學問方法的出發點是人,在中國傳統的形而上學又沒有清晰的有位格的「天」的觀念, 因此也不談神創造世界的奇跡。基督教會的傳統恰好相反。基督教會的神學以天主為出發點,其所依據的形而上學有清晰的有位格的神的觀念,和天主從虛無中創造了世界和人類的道理。

《天主教教理》是一部天主教的神學著作。它依據天主教的神學傳統,採用了「人的召叫」一詞來作本書第三卷第一部分的標題。對它來說,人的使命是在響應天主對他的「召叫」,而天主召叫人去做的,無非是「在聖神內生活」。因此這標題的全文是︰「人的召叫︰在聖神內生活」。以「人的召叫︰在聖神內生活」為標題的第一部分,共有三章。《天主教教理》這樣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1699 在聖神內的生活實現人的召叫(第一章)。這生活是由天主的愛和人的連帶關系構成的(第二章)。這是無條件賞賜的救恩(第 三章)。

第一又分為八條。《天主教教理》也說明其中的彼此聯絡關系。

1700 人的位格的尊嚴的根底,在于人是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與模樣而創造的(第一條),它的完成在于被召享受天上真福(第二條〕, 依人的本性,人必須出于自情自愿地達到這真福(第三條)。人藉著自己的自由行為(第四章),或符合或違背天主所許諾和人的良心所指出的美善(第五 條)。人之所以為人是由他自己建立起來,是在他自己的內心成長︰他的感性和精神生活都是培養這成長的資料(第六條)。人藉著天主聖寵的幫助,日進于德(第七條),避免罪惡,如不幸而犯罪,一如離家的蕩子投向天父的仁慈而得到寬恕(第八條〕。循此途徑,人乃達到圓滿的愛德。

今天,我們介紹其中第一條。這一條的標題是「人是天主的肖像」,內容講的是「人位格的尊嚴的根底在于人是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與模樣而創造的」。

在我國有「天人合一」這麼一句話,它也有「人是天主的肖像」的意思。不過,在中國話里,「天」字的函義很廣﹔而且,在中國哲學里,又有人懷疑天是神。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天簡直認作天主,但是,我們很可以就「天人合一」這句話,來探究我們中國人傳統上所講的天人關系。這可以澄清我們的觀念,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天主教神學上所說的天主肖像。

關於「天人合一」,在中國哲學上,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 種認為人與天相似,另一種則認為人與天相通。孔子曾以上古時代的堯帝比擬天。他說︰「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周易》是五經之一,在漢代初年, 最為流行。它的根本思想是順天應人。說什麼,天尊地卑,所以男性超越女性,什麼,天地既有高低,人類社會也該有貴賤的區別。但是,最認真地講天人相似,而且講得最可笑的,當推漢朝的董仲舒,他說︰「人本於天。」天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人相似天。人怎樣相似天呢?他說︰人頭圓,像天,人的頭發像星辰,耳目像日月,鼻口呼吸像風雨。又說︰人的身體,頭頸以上,精神所在,是尊貴的部分,頭頸以下,長得豐厚,但是比較卑辱,好比土壤,人的腳步是方的,這是仿佛地皮的形狀。

子思和孟子是最早用「相通」來解釋「天人合一」的哲學家。 他們用來講解天人相通的一個字眼,是後來宋明理學家所十分推崇的「誠」字。 誠,是真實無妄的意思。子思把它視為天的本性,說︰它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倫理道德的最高准則。所以照他說來,人修德行到了最高的境地,就是達到了至誠的地步,他便與天地契合,參與造化的工程了。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 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規律。這也表示他贊同「天人相通」的說法。

天主教的教理,怎樣解釋「人是天主的肖像」這句話呢? 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里,從兩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一,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創造了人類,第二,天主聖子降生成人,以他的流血犧牲拯救人類,恢復了被敗壞了的人性中的天主的肖像。

牧職憲章解釋天主依照自己的肖像,創造人類,說︰「聖經告訴我們,人,是依照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能認識,并熱愛其造物主,天主規定,人是大地及萬物的主人,目的是使人統治并使用萬物,而光榮天主。」

牧職憲章又解釋耶穌給人類恢復被敗壞了的天主肖像, 說︰他是無形天主的肖像,他將因原罪損壞的天主肖像,給人類恢復起來了。他曾取了人性,故我們所有人性也被提升至崇高地位。

除此以外,牧職憲章更談到人的理智、良心,及自由意志。 《天主教教理》綜合大公會議的訓導,作出了以下幾條簡明的結論,我們把它們譯為華語,以便聽眾信友們的記憶。

1710 基督給人類展示了人之所以為人,和人的崇高使命。

1711 人有靈魂,有理智和意志,他在受孕之初,便被指定要享受永遠的真福。人要在探索并追求真理和美善中,達到他的成全。

1172 人的自由意志是「人是天主肖像」的杰出標誌。

1173 人有本分隨從銘刻在他的心中,指引他避惡行善的倫理法則。

1174 人的本性被原罪損壞了,所以,人在運用自由意志時,會有錯誤,并趨向為惡。

1175 誰信基督,便在聖神內獲得新的生命,能在天主聖神的指導和扶佑下,發展成長,終於達到光榮的天鄉。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