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卷三 基督信徒的生活
12. 個人與社會

1877 人的使命是在顯示天主的形象,使自己成為天主唯一聖子的肖像。這使命是個人性的,因為被召叫進入天國真福的是個別的人,但也與全體人類有關。

這是《天主教教理》卷三第一部分第二章開頭一句話。這 章標題「人的團體」,內容括「個人與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和「社會正義」三條。今天我們介紹第一條︰「個人與社會」。《天主教教理》分兩點闡述這個話題。 第一點論「人被召的團體特色」﹔第二點講「悔改與社會」。

「人被召的團體特色」是神學上的術語,意思是︰「人稟有合群的天性」。關于人的合群性,在我國哲學史上,主張「人性惡」的荀子,自有一套說法。他說,人的體力不及牛馬,卻能駕馭牛馬。這是因為人能合群。人怎麼會合群呢?那是因為人曉得「分」。所謂「分」,就是划分為不同等級,形成不同分工。曉得「分」,能「合群」,人才能戰勝自然︰這就是荀子所持的「名分使群」的社會觀。

荀子的社會觀有明顯的實証主義傾向。《天主教教理》不然。《 天主教教理》將人的合群歸之于天性。正如本章那第一句話所說的,天主創造人,不但要人個別地,而且也集體地,成為他的肖像。人的合群,反映天主的三位一體。

1878 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終向,就是天主。人與人之間應該締結以真理與愛德為基礎的友誼關系。這關系可與天主聖三之間的關系相比擬,此外,愛人的愛也不可與天主的愛分離,必須相提并論』。

人合群,不但能克勝自然,而且有助于完成自己的本性。

1879 一個人必須要有社會生活。社會生活不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其本性的必要因素,人必須與別人來往,幫助別人,接受別人的幫助,與別人對話,這樣才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潛能,而完成自己的本性。」

社會是什麼?《天主教教理》不是社會學教科書,它并不提 出學朮性的定義,它只指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藉以說明雙方責任與義務。

1880 一個社會是有組織地聯合在一起的一群人。把他們聯合起來的原則是超越在他們每一個人之上的。一個社會有它的有形的一面,也有它的精神的一面,一個社會的存在總要持續一段時期,它繼承過去, 開啟未來。由於社會的存在,各人的身分才得以肯定,各人的財產便有了保障。 為此,各人應該為其所屬的社團效勞,也應該尊敬這個社團的領導人。

從天主教的信仰出發,《天主教教理》討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首先強調個人,認為個人為所有社會組織的本原、主體及宗旨。

1881 一個團體的性質是根據它的目的而決定的,因此, 每一個團體都各有固有的章程。但是,正如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上所說的,「一個社會組織的本原、主體及宗旨是人,而且應當是人」。

所以,人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尺度。以人的尺度來衡量不同的社會組織,家庭和與政府機構相對的公民社團,便顯得比較實惠了。天主教會向來著重這樣小型的社會組織。近百年來,由于工業化社會的普及,大規模的「社會化」已是無法抗拒的事實了。教會當局早已予以肯定,但是為了矯正 它的流弊,近代的教宗們都提出了分級負責的「輔導性」原則。《天主教教理》說︰

1882 有些像家庭和公民團體那樣的社會組織,更直接符合人的本性,是人所必需的。為的使盡可能更多的人參與社會生活,應該鼓勵,在國內或在國際間,成立以經濟、文化、社會、運動、娛樂、職業、政治、為目的的自由選擇的協會或機構。這樣的「社會化」出於人的本性。一個人的力量做不到的,許多人組織起來就能成功。社會化又可發展各人的才能,提高各人的責任心,共同保障各人的權益。

1883 「社會化也有流弊,國家的過分干擾可以造成對個人自由的威脅,妨礙個人的創業精神。為此,教會的社會訓導提出了「分級負責的原則」,依照這條原則,不是必要的話,上級社會不可干擾下級社會分內的事,下級社會單獨做不到的,上級社會才出面援助,并且也要為了維持公共福利的緣故,調劑和配合各下級社會的活動』。

其實,「分級負責」原則原是教會的傳統訓導,近代的教宗們將它重提出來,是因為它在今日的世界中特別重要。

1884 天主沒有把所有權力的施行一個人獨攬起來。他 把不同的權力分配給不同的人物,使各人各物都可依照各自的本性才能施行自己的權利。治理社會也應該採取同樣的方式。天主治理世界的態度表現出他對人的自由的尊重。這個世界上的執政者,應該知道向天主學習,把自己看作是天主上智計划的執行人。

1885「分級負責」的原則是反對所有的集權主義。它給國家的干預划出了分寸,它調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它有助於締結一個地道的國際秩序。

以上是談第一點︰「人被召的團體特色」﹔接著要談第二點︰ 「悔改與社會」。在這個標題下,《天主教教理》提出兩項教訓︰社會應該鼓勵而不可阻礙個人修德行﹔罪惡侵蝕了社會,敗壞了社會的秩序。唯一的補救辦法是社會成員的內心悔改和懇求天主的憐憫。《天主教教理》這樣教訓,說︰

1886 為實踐人的使命,社會是必不可少的,要達到這點必須要尊重正確的價值等級,不可把內心的精神價值放在滿足物質欲望的價值之下。

1887 手段與目的本末倒置,把為了達到人生的終向而必須採用的工具看作為做人的目的,或者把人看作為達到某種目的工具,這就是不正義的社會組織所以產生的原因。用教宗比約十二世的話來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實際上不能活一個符合天主誡命的教友生活」。

1888 但是,要改革社會,使社會實實在在地是為人服務,還是要從人的精神和道德的力量上著手,首先需要內心的不斷地悔改。這并不是說,要放棄採用適宜的措施來矯正引人犯罪的社會制度或生活方式, 使它們符合正義,不再妨礙,反而便利人的為善修德。

1889 沒有天主聖寵的光照,人往往認不清降服於罪惡 的怯懦行為以及以暴抗暴反抗行為之間的另一條小徑。這條小徑是愛德,也是愛人的愛德。愛德是最大的社會法律,它尊重別人和別人的權益,它要求人實踐正義,它使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聖經說得好︰「誰若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凡喪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

內容要點

1890 在天主聖三的結合,與人和人之間所應該締結的友誼之間有點相似。

1891 為適宜地發展自己的本性,人必須有社會生活,有些社會,如家庭和鄉鎮社團,與人關系直接,更合乎人的本性要求。

1892 人是一切社會組織的本原、主體和宗旨。

1893 應該鼓勵人們參加自由組織起來的社團和協會。

1894 依照分級負責的原則,不論是國家或是大的社團, 都不可代替個人或中間性社團,抹殺他們的自發性和責任心。

1895 社會應該鼓勵,而不可妨礙人修德行。它應該向人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等級觀。

1900 在被罪惡侵蝕了的社會中,最緊要的是它的成員的內心悔改,并祈求天主。愛德促成正義的社會改革,除福音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