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 

  三.舊約聖經

 三.舊約聖經

  (4)、在舊約聖經裡,「仁慈」這個概念有很長的,很豐富的歷史。我們需要回溯一下它的過去歷史,以便基督所揭示的「仁慈」能夠更清楚地發射出它的光芒。由於基督用言語和行動,來揭露天主的仁慈,他的宣講對象不但知道『仁慈』這個概念,同時,作為舊約天主的子民,業已從長遠的歷史中,汲取了有關天主仁慈的特殊經驗,這個經驗乃是社會性的和宗教團體性的,同時也是個人的和內心的經驗。

事實上,以色列乃是與天主立約的民族。這盟約被破壞了好多次。無論何時,當以色列民族覺悟到自己背信的時候--在以色列民族史上,不少的先知和人們有此覺悟--他們便呼求「仁慈」。這一點,舊約聖經可以給我們很多例子。下面是我們所能記起的較為重要的事件和章節:民長記的開始ぅ,撒羅滿王於聖殿落成時的禱辭(三十二),米該亞先知書的一部份(三十三),依撒意亞先知那令人安慰的保證(三十四),猶太人在流放時期的哀號(三十五),以及流放期後盟約的重訂等(三十六)。

可注意的是,先知們在他們的宣講中,把人民因不斷犯罪而常提到「仁慈」與天主熱烈的愛的形象連在一起。天主是用特選的愛來愛以色列民族,極像人們對於自己配偶的愛(三十七)。為著這個理由,他赦免了以色列民族的罪,甚至他們的無信輿背叛。當他看到他們痛悔和回心轉意之時,他便把他們領回到寵愛之中。(三十八)在先知們的宣講裡,「仁慈」代表一種愛的特殊力量,這種力量能戰勝選民的罪和不忠。

在這種廣泛的社會背景裡,仁慈是與個人在罪惡的低沈情緒中內心的經驗相關聯,或與個人在忍受各種痛苦和磨難時的內心經驗相關聯。肉體上的邪惡和道德上的邪惡,或說「罪」,使得以色列的子民們回歸天主而向天主乞求仁慈。達味就是因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罪的嚴重性而歸向天主(三十九)。約伯於抗命之後,在極端的不辛中歸向他;(四十)厄斯德爾於獲悉她的人民正受到嚴重的威脅之時,也歸向了天主(四十一)!在舊約聖經裡,我們還可找到很多其他的例子(四十二)。

這種多方面的,屬於團體和個人的信念,是整個舊約聖經在無數的世代裡,用實例所作的見證,然其根源則為選民們於出埃及時的基本經驗:天主看見他的百姓被淪為奴隸時所受的痛苦,聽到他們的呼號,乃決定拯救他們(四十三)。從吾主救人的行動中,先知們看到她的愛和同情。(四十四)就是基於這個理由,以色列民族及其中的每一份子,都能確信天主是仁慈的,遇有任何危難,都可向他求援。

除了被淪為奴隸所受的痛苦之外,罪也構成了人的悲慘境遇。舊約人民在出埃及時,因崇拜金牛即已經驗到這種困境。天主自己戰勝了這種毀約的行為,當祂隆重地向梅瑟宣佈,祂是『慈悲寬仁的天主,遲於發怒,富於慈愛和忠誠』(四十五)。就是因著這個重要的啟示,選民及其中的每一份子,每當犯罪之時,都有力量及動因轉向天主,提醒天主有關祂自己仁慈的啟示(四十六),並尋求祂的寬恕。

有此可知,天主自從選拔以色列為自己的選民開始,及把自己的仁慈以言以行表現出來;在歷史的過程中,選民們不論是遭遇不幸,或發現自己有罪,總是把自己托付給仁慈的天主。愛之微妙處都在天主對其選民的仁慈中被彰顯出來:天主是他們的父(四十七),因為以色列是他的首生兒子(四十八);天主也是以色列的新郎,新娘的新名字就是先知所宣稱的「心愛的」,或「蒙受愛憐者」(四十九)。

既便當天主被選民的背信所激怒,而想結束與他們的關係時,還是因為他對自己選民的體恤和慷慨的愛情,而克服了自己的怒氣(五十)。為此,我們便會了解為什麼聖詠作者們原想歌頌至高的上主,而結果卻唱出對愛情的,體貼的,仁慈的,和忠信的天主之讚美詩(五十一)。

從以上所說,可知「仁慈」不僅是有關天主的概念,它乃是整個以色列民族及其每一子女所具有的生命特色;仁慈乃是以色列民族與天主的親密交情的內涵,也是他們與天主交談的內容。就是因為天主與以色列民族的如此親密關係,在舊約聖經的每一本書裡,仁慈才被表現的那麼多釆多姿。在舊約聖經裡,對於「仁慈」本身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不易得到純粹理論性的答覆,不過「仁慈」這個用語本身已足夠告訴我們很多有關仁慈的題旨(五十二)。

舊約聖經用了很多相關意義的名詞,來宣講天主的仁慈。這些名詞雖因不同的內涵而產生區別,但可以說,它們係從不同的方向匯集到同一的基本內涵上,藉以表達其豐富性,同時指出仁慈在不同的層面下與人有關。舊約聖經鼓勵因不幸遭遇而受苦的人,尤其那些為罪所拖累的人--正如曾經與天主訂約的整個以色列民族--應呼求天主的仁慈,並使他們能夠倚賴天主的仁慈:在他們失敗和失去信心的時候,舊約聖經提醒他們天主的仁慈。最後,每當天主的仁慈在選民團體,或個人的生活上,被彰顯出來之時,舊約聖經則感謝並光榮天主的仁慈。

這樣,仁慈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與天主的公義相比。它往往比公義更為有力,而且更有深度。即便舊約也這樣說:雖然公義表現在人身上,乃是一種真實無偽的德性,表現在天主方面,則為高超的成全境界,可是愛仍然比公義更偉大:愛更偉大是說它是首要的基本的。可以說,支配公義,若加以最後分析,公義係為愛服務。愛面對公義時所表現的優先和高超--這是整個敢示的一種記號--正是藉著仁慈而被揭示出來的。這一點在聖詠作者和先知們看來,是那麼清楚,以至於公義一詞最後變成了因天主及其仁慈所完成的救恩(五十三)。仁慈雖與公義不同,但並不與公義相對立。假如我們承認,作為造物者的天主之親自臨在於人的歷史上--正如舊約的歷史所顯示的一樣--業已把他自己用一種特殊的愛,與他的受造物連結在一起了。則愛,按其本性,便已排除了對於自己所曾一度獻身的人的仇恨與惡意:你不憎恨你所造的(五十四),這句話表明了,在天主與人及與世界的交往中,天主的公義與仁慈之間的關係,有何等深沉的基礎。這句話也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回到造世之初,天主造世的奧秘那裡去,才能找到這種關係的根源,及其懇切的理由。此種公義與仁慈的關係之根源及理由,在舊約的歷史背景裡,預告了作為愛之天主的全盤啟示(五十五)。

與造世的奧跡相連著的,是蒙選的奧跡。蒙選的奧跡塑造了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亞巴郎則因著信德成為該民族的精神之父。不過,藉著這個歷經舊約與新約的民族,蒙選的奧跡變成屬於世上的每一個男人和女人,以及整個人類家庭。「我愛你,我永遠愛你,因此我給你保留了我的仁慈」(五十六)。「高山可以移動……但我對你的仁慈決不移去,我的和平盟約總不動搖」(五十七)。這個曾對以色列民族所宣佈的真理,可視作一種對全人類歷史的透視。一種既在時間內,也是末世性的歷史透視(五十八)。基督也就是在這透視圖的架構之內,正如舊約聖經在多處所顯示的,在已預備好的場地上,把天主父啟示出來了。在基督啟示之未了,在他死難的前夕,他對他的宗徒斐理伯說了如下可紀念的話:「這麼常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五十九)。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