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救主的使命」 

  第五章 傳教的途徑
    
    傳播福音的首要方式是見證
    救主基督的初期宣講
    皈依和洗禮
    形成地方教會
    「教會基層團體」是傳播福音的動力
    使福音降生在民族的文化中
    和其他宗教的兄弟姊妹交談
    以雕塑良知來促進發展
    愛德︰福傳的泉源和準則

 第五章 傳教的途徑

41 「傳教活動不是別的,就是天主計劃的顯示,天主在世界、在人類歷史上實行祂的計劃,天主藉傳教工作明顯地完成救恩的歷史」【註68】。教會追隨什麼途徑來完成這個目標呢?
傳教是單一而複雜的事實,它以多種方式發展。在這些方式中,以教會和世界目前情況而言,有些特別重要。

傳揚福音的首要方式是見証

42 人們今日信任見証人而有勝於信任教師【註69】,信任經驗勝於信任教導,信任生活和行動勝於信任理論。基督徒生活的見証是傳揚福音的首要和無以替代的方式:基督是卓越的「見証人」(默一:5;三:14)和所有基督徒見証的楷模,我們繼續他的傳教使命。聖神陪伴旅途中的教會,以其對基督所作的見証協助她(參若十五:26-27)。

見証的首要方式是傳教士的生活,基督徒家庭的生活和教會團體的生活,它們啟發新的生活方式。傳教士儘管有自己的人性限度和缺點,他們以基督為楷模,度著簡樸的生活,是天主和超性現實的標記。但是教會內每一成員,努力效法神聖導師,都能夠且應該產生這種見証【註70】;在許多狀況下,這是成為一位傳教士唯一可能的方式。

世人發現最有吸引力的福音見証,就是關心人們,對貧困者、弱小者和受苦者的愛德。在這種態度與行動之下的完整慷慨,很明顯地與人性自私成對比。它引發導向天主和福音的正確問題。當完整的慷慨成為對人關心的記號,及指向完整的人性發展時,則對和平、正義、人權和人性提昇的努力也是對福音作見証。【註71】

43 基督徒和基督徒團體常保持由基督帶來的自由,同時也是自己國家生活的一部份,他們之對祖國、人民和本國文化的忠誠,也能夠是福音的記號。基督宗教是對普世人類同胞開放的,因為所有男女都是同一天父的兒女,和基督內的兄弟姊妹。

  教會被召為基督作証,在面對政治或經濟權力的腐敗時,採取勇敢的和先知性的立場;但不尋求她自身的光榮和物質的財富;運用她的資源為貧窮中的赤貧者服務,並效法基督自己的簡樸生活。教會及其傳教士也必須為謙遜作見証,尤其對他們自己本人-謙遜允許他們作出個人的和團體的良心省察,俾能糾正他們行為中任何違反福音和毀壞基督容貌的事。

救主基督的初期宣講

44 宣講常是傳播福音的優先工作。教會不能逃避基督的明確命令,也不能剝奪男女有關他們為天主所愛和所救的「福音」。「福音傳播永遠包括一個清晰的宣講:就是在耶穌基督內…救恩被提供給所有的人,作為天主的聖寵和仁慈的恩賜。這宣講是福傳的基礎、中心,同時也是動力的高峰【註72】。傳教活動的一切方式都是指向這一宣講,它啟示並使人接近,長久以來被隱藏而在基督內被認知的奧祕(參弗三:3-9;哥一:25-29),此奧祕是教會的傳教使命和生活的中心,是一切福傳之所賴。

  在傳教的複雜情況中,初期宣講有其中心和無可替代的角色,因為它導引人進入「天主愛的奧祕,天主邀請他在基督內,進入與祂本人的位際關係」【註73】,並開啟皈依的道路。信德由宣道而生,每一位信友對宣道作出個人的回應,這是每個教會的起源和生命之源【註74】。正如救恩的全部計劃其中心在於基督,因此一切傳教活動都是針對基督奧祕的宣講。

  宣講的主題是被釘、死亡和復活的基督:藉著他,我們從邪惡、罪過和死亡中,完成了全然和真正的解救;藉著他,天主賜給人神性的和永恆的「新生命」。這就是改變人及其歷史的「福音」,是所有的人有權利聽到的「福音」。此宣講應該配合領受的個人和民族的生活背景來實行。宣講應以愛心和尊敬的態度對待聽眾,以實際而適合環境的言語宣講。在此宣講中聖神在工作,祂在傳教士和聽眾之間建立起共融,這是可能的,因為雙方既然藉著基督而與天主大父建立起共融【註75】。

45 因宣講是與整個教會團體結合在一起的,絕不僅僅是個人的行動。傳教士的
出現和執行其工作,是基於他所接受的命令;即使他只是孤獨一人,他與整個教會的福音傳播活動有不可見卻又深遠的關係,彼此相連結【註76】。或早或晚,他的聽眾終於從他認出派遣他和支持他的團體。

宣講受信德感召,信德在傳教士身上掀起熱情和熱心。就如上文所提過的,宗徒大事錄用「巴萊西亞」一詞來描述此一態度,此詞意謂有勇氣而坦誠地說出。此詞也出現在聖保祿書信中:「依靠我們的天主,我們有勇氣在面對極大的反對中向你們宣講天主的福音」(得前二:2);「也為我祈禱,使我在開口的時候,賜我能說相稱的話,能放心大膽地傳揚福音的奧祕,為這福音我竟作了帶鎖鏈的使者;使我能放心大膽地照我應該宣講的去宣講」(弗六:18-20)。

在向非基督徒宣講基督時,傳教士深信,藉著聖神的工作,已經在個人和民族間存在一個期望,即使是無意識的,那就是認識關於天主、人、和關於我們如何從罪惡和死亡被解脫釋放的真理的期望。傳教士宣講基督的熱情來自他在回答那個期望的信念,因此即使他被召在一個仇視或冷漠的環境中去表明他的信仰,他也不會灰心或中斷他的見証。他知道天父的神透過他在說話(參瑪十:10-17;路十二:11-12),他能與宗徒們一樣說:「我們是這事的見証人,聖神也是」(宗五:32)。他知道他不是宣講人性真理,而是「天主的聖言」,聖言有祂自己的本有和神妙的能力(參羅一:16)。

最高的考驗是捨棄個人的生命,接受死亡是為對耶穌基督的信仰作証。在整部基督宗教歷史中,殉道者就是「見証人」,常是人數眾多,為福音廣揚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們這一時代,也有許多殉道者:主教、司鐸、男女會士、教友-通常是無名英雄,他們為信仰作証而捨生,他們是卓越的信仰前驅和見証人。

皈依和洗禮

46 天主聖言的宣講,以基督化的悔改為其目標:即透過信仰,完全而真誠地皈依基督和他的福音。皈依是天主的恩典、天主聖三的工作。是聖神開啟人們的心,使他們能相信基督並「明認他」(參格前十二:3);對於藉信仰而接近他的人,耶穌說:「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除非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若六:6-44)。
從一開始,皈依就在完整的和徹底的信仰上表達出來,它不限制也不阻礙天主的恩典。同時,皈依激發活潑和終生的進程,要求不斷地背向「依照肉慾的生活」而轉向「依照聖神的生活」(參羅八:3-13)。皈依意謂由個人決定接受基督拯救的至高權力,並成為他的門徒。

教會召喚所有的人皈依,追隨若翰洗者的榜樣,他為基督準備道路,「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谷一:4),也學基督本人的榜樣,「若翰被捕之後,他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並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已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一:14-15)。

今日,傳教士向非基督徒所宣報的皈依呼籲,已受到質疑或絕口不提。它被視為「使人改宗」的行動;而聲稱幫助人們變成更人性或更忠實於他們自己的宗教就夠了,這樣就足以建立一些能為正義、自由、和平與團結而工作的團體。被忽略的是每個人有權利聽到在基督身上啟示並自我給予的天主的「福音」,使得每個人能完全生活出他或她的本有的召叫。這崇高的事實表明在耶穌向撒瑪黎雅婦人說的話裡:「若你知道天主的恩典」,婦人在無意識但熱切渴望下說:「先生,請給我這樣的水,使我可以不渴」(若四:10、15)。

47 宗徒們受聖神催促,邀請所有的人改變他們的生活,皈依和受洗。緊接聖神降臨事件之後,伯鐸信心十足地向群眾說:「當他們聽見這些話,就心中刺痛,遂向伯鐸和其他宗徒說:『諸位弟兄!我們該作什麼?』,伯鐸便對他們說:『你們悔改罷!你們每人要以耶穌基督的名字受洗,好赦免你們的罪過,並領受聖神的恩惠』」(宗二:37-38),當天約三千人受洗。再次,在治癒跛子之後,伯鐸向群眾重複說:「你們悔改,並回心轉意罷!好消除你們的罪過」(宗三:19)。

皈依基督與洗禮相連結,不但因為教會行之有年,而且也是基督本人的意旨,基督派遣宗徒們「去使萬民成為門徒並給他們授洗」(參瑪二十八:19)。皈依與洗禮相連結也是由於領受在基督內圓滿新生命的需求。如同耶穌對尼苛德摩說的:「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入天主的國」(若三:5)。因洗禮,事實上我們再生享有天主子女的新生命,與耶穌基督結合,能在聖神內受傅油。洗禮不僅是單純的皈依的印信,一種外在的記號,表示皈依並証明其事;而且更是表示和實現從聖神再生的聖事,建立與至聖聖三之間真實和不會中斷的關連,便我們成為基督奧體-教會-的成員。
這一切必須加以說明,因為就是在那些和向萬民傳教相關的地區,有把皈依基督與洗禮分開的傾向,認為並不需要洗禮,這種人為數不少。的確,在有些地區人們把社會地位與洗禮放在一起,而使洗禮是信仰行為的意義變得模糊不清。這是由於種種歷史和文化的因素作祟,必須把這些因素從其仍然存在的地方移開,使精神的再生的聖事,能顯示其真正意義。地方教會團體應該致力於這一任務。這也是真的,許多人在內心對基督及其訊息有所承諾,但是不願意有聖事性的承諾,因為,由於偏見或基督徒的過失,他們發現難於理解教會的真正本質-信德和愛的奧祕【註77】。我願意鼓勵這樣的人完全向基督開放,並提醒他們,假使他們感覺為基督所吸引,這是基督本人希望教會成為他們實在找到基督的「地點」。同時,我邀請基督信友、個人和團體,透過他們所領受的新生命,為基督作真實見証。

的確,每一個皈依者都是賜給教會的恩典,並為她帶來一個重大的責任,不僅因為皈依者必須經由慕道期準備接受洗禮,並由其所受的宗教訓導而獲得指引,而且因為-尤其是成人-這樣的皈依者本身帶來一種新的動力和追尋信仰的熱情,以及看到福音在教會內生活出來的渴望。假如他們進入教會團體,發現教會生活缺乏熱心也沒有革新的跡象,他們便會大感失望!我們不能勸人皈依,除非我們本身每天有新的皈依。

形成地方教會

48 皈依和洗禮使人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教會,或要求建立明認耶穌是救世者和主的新團體。這是天主計劃的一部份,因為天主高興「叫人分享祂的生命,不僅是個別地、彼此之間毫無聯繫,而是要他們組成一個民族,使其分散了的子女在這民族中集合在一起」【註78】。

  向萬民傳福音有這個目標:建立基督徒團體,並發展教會至完全成熟的境地。這是傳教活動的中心和決定性的目標,唯有成功地建立起新的個別教會,而新的個別教會在其所在地能正常地運作,否則傳教工作不算完成。教會傳教工作法令詳細討論這主題【註79】,自梵二大公會議起,一系列的神學反省發展出來,強調教會的全部奧祕包含在每一個個別教會內,只要它不孤立自外,而與普世教會保持共融,並且本身也成為傳教的教會。這裡我們談到重大和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難以準確認定真正的傳教活動何時達到結束的階段,而由牧靈工作取而代之。即使如此,某些要點必須加以澄清。

49 首先必須謀求在各地建立基督徒團體,基督徒團體是「天主臨在世上的標記」【註80】,並使之成長直到成為教會。儘管教區的數目很多,仍有極廣大地域沒有地方教會,或是其數目不足與土地的遼闊和人口的密度相互配合。在培植和發展教會方面仍有許多事要做。教會歷史上這一局面稱為培植「教會」,尚未達到其目的;的確,對人類的大多數而言它還尚待開始。

對此任務的責任屬於普世教會和個別教會,屬於天主的全體子民和其所有傳教隊伍。每一個教會,即使是由新皈依者組成的教會,其本質是傳教的、是領受福音的,也是傳播福音的。信德必須常被當做天主的恩典來呈現出來,在團體(家庭、堂區、善會)中生活出來,藉言行的見証來延伸而及於他人。基督徒團體的傳播福音活動,首先在自己的地區,然後擴及各處成為教會的普世傳教的一部份,這是成熟信仰的最清晰的標誌。要有傳教的效力,便需有思想上徹底的皈依,這點對個人和團體皆是如此。主常在呼喚我們走出自我,與他人分享我們享有的財物,從最寶貴的禮物開始-我們的信德。教會的組織、運動、堂區、和使徒工作的成效,都必須依此傳教要務來審度。唯有變成傳教的,基督徒團體才能夠克 服其內在的分裂和緊張,重新發現其合一和信德的力量。

來自其他教會和國家的傳教人員,必須與當地的同僚共融合作,為基督徒團 體的發展而工作。尤其,傳教人員-遵照主教們的指示並和地區層次的負責人合 作-於非基督徒環境及非基督團體之間,推行信德的流傳和教會的擴展,能在個 別教會內鼓勵傳教的意識,好使牧靈的事業常與向萬民傳教的事業組合一起。這 樣,每一個教會將把善牧基督的關懷作成自己的關懷,善牧基督完全把自己獻給 他的羊群,但同時留心不忘「其他的羊還不屬於這一羊棧」(若十:16)。

50 這份關懷適合作為教會重新致力於合一的動機和激勵。教會合一活動與傳教活動間的關懷,使得我們必須考慮到以下兩個密切相關的因素。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基督徒之間的分裂傷害到向每一個受造物宣講福音的神聖工作,為許多人是接近信仰的障礙」【註81】。基督徒宣講和好的幅音,而他們之間分裂的事實卻削弱了他們的見証。因此為基督徒合一的工作是迫切的,好使傳教活動能更有效果。同時我們不應忘記為合一所做的努力本身就是和好工作的標記。天主正在我們之間帶來此和好。

另一方面,有件事實,就是在所有已在基督內接受洗禮的人之間,存在某種共融,即使那是不完美的。在這基礎上,大公會議建立了此原則,「就是在避免宗教中立主義及混淆視聽,以及不健全的競爭的情況下,按照大公主義法令的準則,天主教徒要和分離的弟兄姊妹們合作,在外教人前表示對天主及耶穌基督的共同信仰,並在社會、技術、文化、宗教等事業上合作」【註82】。

教會合一活動,以及由屬於不同教會和教會團體的基督徒,對耶穌基督的和諧見証已經產生豐碩的果實;但是當基督教和類似基督宗教的教派正以他們的活動散播混亂之時,基督徒在一起工作和共同作見証一事,顯得益形迫切。這些教派的擴張對天主教及所有與天主教交談的教會團體構成威脅。不管身在何處,並依當地的情況,基督徒的回應本身能夠是一種教會合一的見証。

「教會基層團體」是傳播福音的動力

51 在新興教會裡有一種快速成長的現象-有時在主教們和主教團的扶植之下,成為牧靈的優先-即是「教會基層團體」(也有其他名稱),情況正在顯示這是基督徒的陶成和往外傳教的良好所在。這些是基督徒的團體,在家庭層次或在相似的侷限場所,相聚在一起祈禱,閱讀聖經,學習教理,並且為了能有共同的承諾而討論人和教會的問題。這些團體是教會內活力的標記,陶成和傳播福音的工具,是達成以「愛的文明」為基礎的新社會的堅實出發點。

這些團體分散開來,並組織堂區團體,但它們常保持與堂區團體的結合。它們植根於條件比較不好的地區和農村,成為基督徒生活的酵母,照顧貧窮者和被忽視者,並致力於社會的改變。在它們之中,個別的基督徒體驗到團體真義,因此意識到他或她扮演活躍的角色,並受到鼓勵承擔共同的任務。因此,這些團體成為傳播福音和初期宣講福音的工具,以及新牧職的泉源。同時由於浸潤於基督的愛中,它們也給人們顯示如何能克服分裂,部落主義、種族主義。

每一個團體,若要成為基督徒的團體,必須建立在基督身上,並在基督內生活,聆聽天主的聖言,集中其祈禱於聖體聖事上,度一心一德的共融生活,並依照其成員之所需作財物的分配(參宗二:42-47)。誠如教宗保祿六世所提醒過,每一個團體必須生活在與個別的和普世的教會的合一中,與教會的牧人和訓導達到誠心共融,致力於傳教工作的伸展,不屈服於孤立主義或意識型態的剝削【註83】。全球主教代表會議聲明:「因為教會是共融的,新的『基層團體』,假使它們的生活與教會合一,便是共融的真正表達,也是建立更深入的共融的工具。因此它們是教會生命的大有希望的緣由」【註84】。

使福音降生在民族的文化中

52 當教會在萬國中執行傳教活動,教會面對不同的文化,而置身於本土化的進程。這種投入參予的必要,刻劃出教會在歷史中的旅程,然而今日此事尤其迫切。 教會融入民族文化的進程是漫長的。它不是純粹外在適應的問題,因為本土化「是謂真正的文化價值,透過整合到基督教義內,及基督教義滲入各種人類文化中,而有深切的改變」【註85】。這進程因此是一個深遠而涵蓋一切的進程,涉及基督訊息、教會的反省和實踐。同時它是一個困難的進程,因為它絕不可傷害到基督信仰的特色和完整性。

透過本土化,教會使福音在不同文化中降生,同時引導各民族,連同他們的文化,一起進入她自己的團體中【註86】。教會將自己的價值傳遞給他們,同時攝取於他們內已有的良好成分,並從內部加以更新【註87】。透過本土化,教會就其本身而言,變成一個更可理解的她之為她的號誌,一個更有效的傳教工具。

由於這個在地方教會內的行動,普世教會本身因基督徒生活在各種領域上的表達方式和價值得以充實,諸如福音傳播、敬禮、神學和愛德工作。她終於知道並更能說明基督的奧祕,始終有感於要繼續革新。當我去新興教會作牧靈訪問時,我曾重複地提及這些出現在大公會議及其後的教會訓導裡的論題【註88】。

本土化是一緩慢的旅途,它伴隨著整個傳教生涯。涵蓋教會向萬民傳教的工作人員,正在發展中的基督團體以及主教們,後者對於本土化的實施,有分辨和鼓勵的職責【註89】。

53 來自其他教會和國家的傳教士,應該超越他們本身的文化界限,深入他們被派往的那些人民的文化環境中。因此他們必須學習他們工作地方的言語,要熟悉當地文化最重要的表達,並藉直接經驗找到其價值。唯有具有這種認知,他們才能夠以可信而有效的方法帶給人們隱藏的奧秘的知識(參羅十六:25-27;弗三:5)。當然,這不是要傳教士放棄他們自己的文化認同,而是要了解、欣賞、培植和他們工作所在地環境的文化,並使之福音化,因此準備自己好作有效溝通,採取一種生活方式以為福音見証,和與當地人民同舟共濟的標記。

受福音感召而在發展中的教會團體,將漸漸能以合乎他們自己文化傳統的固有方式及形式表達他們的基督徒經驗,只要這些傳統與信仰本身客觀的需求和諧就好。為此目標,尤其在本土化比較微妙的地區,同地區的個別教會應該在彼此共融及與整個教會共融中工作【註90】,深信唯有藉對普世教會和其他個別教會注意,他們才能把信仰的寶藏以種種合法的方式表達出來【註91】。經過福音化的團體因此將為福音訊息的「傳譯」提供要素【註92】,要牢記從基督宗教與不同文化接觸數世紀以來所獲得的積極因素,而且不可忘記變質的危險,過去有時曾發生過這事【註93】。

54 有關這一點,某些指導法則仍是需要的。如適當地加以應用,本土化必須受兩個原則指導:「與福音不相矛盾及與普世教會共融」【註94】。身為「信德寶庫」守護人的主教們,將確保對信仰的忠信,尤其提供分辨的服務【註95】,為了分辨必需有深刻平衡的處理方式。事實上,存在著一種缺乏批判地從疏離文化的方式到高估文化的危險。因為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因此帶有罪的痕跡,它也需要「被醫治,成為高貴和完美的」【註96】。

這種進程需要循序漸進,使它確實成為團體的基督徒經驗的表達。就如教宗保祿六世在坎巴拉說的:「這種進程需要基督徒的「奧祕」在你們人民的天賦中孵化出來,好使本土的聲音,更清晰而又率直地,能夠在普世教會中與其他聲音和諧地齊聲上揚」【註97】。事實上,本土化必須是全體天主子民,而不僅是少數專家的事,因為民眾反映正確的「信仰意識」,絕不應該被忽略掉。本土化需要指導和鼓勵,但不能強行為之,否則會在基督徒之間引發負面的反應。它必須是團體生活的表達,它必須在團體本身內成熟,而不單是學術研究的成果。維護傳統價值是成熟信仰的工作。

和其他宗教的兄弟姊妹交談

56 宗教交談是教會傳播福音使命的一部份。作為彼此間相識和充實的方法和工具,交談並不違背向萬民傳教;的確,它與向萬民傳教有特別關連,是向萬民傳教的一種表達。這個傳教使命,事實上,是指向那些不認識基督及其福音的人,他們絕大多數屬於其他宗教。在基督內,天主召喚所有民族歸向祂,祂願意與他們分享祂的啟示和愛的完滿。祂以許多方式藉著人們的精神富藏,成功地使自己出現,不僅臨在於個人,而且也臨在於全體人民,他們的宗教就是他們精神富藏的主要而基本的表達,即使有時它們含有「差距,不完美和錯誤」【註98】。這一切大公會議及後來的教會訓導都予以充分的強調,而毫不偏離救恩是來自基督,而交談並不能免除福音傳播的事實【註99】。

根據救恩計劃,教會並不認為在宣講基督和致力宗教交談之間有何衝突。反之,在向萬民傳教的背景中,她覺得有需要把兩者連結一起。這兩個要素必須維持它們的密切連繫和它們的特色,因此它們不應被混淆、操縱、或被視為是一樣的事,好像它們是可以彼此取代的。

我新近給亞洲的主教們寫道:「雖然教會高興承認在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的宗教傳統中的任何真的和神聖的事物,是那啟迪所有人的真理的反映,但這並不減輕她的責任和決定不忘宣講耶穌基督,他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其他宗教的追隨者能領受天主的聖寵,並能不依基督訂立的正常方法而得救的事實,不能因此取消天主願意所有的人接受信仰和洗禮的召喚【註100】。的確基督自己「曾明白地堅持信德和洗禮的需要,同時確認了教會的需要,而洗禮則是進入教會之門」【註101】,應該以深信教會是得救恩的正常方法,以及只有她享有救恩方法的完滿性來進行交談【註102】。

56 交談不是起源於策略的考慮或私益,而是一種有其本身的指導原則,要求和尊嚴的活動。交談需具備對一切自由來去的聖神在人身上所產生的事物,懷有深度的敬重【註103】。透過交談,教會尋求發掘「聖言的種子」【註104】,「啟迪所有人的真理之光」【註105】;這些是在個人和人類宗教傳統中找到。交談是建基於希望和愛德上,並在聖神內產生果實。其他宗教對教會構成正面的挑戰:他們激勵她去發現和認知基督臨在和聖神在工作的訊號,並更深入檢討她自己的身份,並為完滿的啟示作証,這項啟示原是為了所有人的福祉而授與她的。

這麼一來,在傳教的背景下,振奮了一種應該使交談生動化的精神。凡致力於這種交談的人,必須貫徹他們自己的宗教傳統和信念,而且胸襟開闊去了解對方,沒有偽裝或狹窄的心意,以真理,謙遜和坦誠,知道交談能充實每一方。必須不放棄原則也不應有虛假的和諧主義,反之,都應是在見証方面,彼此的授受,使得雙方在宗教探索和體驗的道路上都有進步,同時使得人們能消除偏見、不容忍和誤解。交談導致內心的淨化和皈依,若能以順服聖神的心而去從事,便能獲取神靈方面的果實。

57 交談的範圍很廣,而且能有多種形式和表達:從宗教傳統專家的交流,或那
些傳統的正式代表之間的交談,到對整體發展和維護宗教價值的合作;從分享他們各自的屬靈經驗,到所謂的「生活對話」,藉著生活對話,不同宗教的信徒,在每日的生活中,為他們自己的人性的和精神的值值,在彼此面前作証,並且彼此幫助依照那些價值而生活,俾能建立一個更公平和友愛的社會。

  每位信友和所有的基督徒團體被召去實踐交談,雖然其中的程度或方式不常相同。信友在這領域的貢獻是不可缺少的,因為他們「能在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中,藉他們的榜樣,有助於與不同宗教的信徒們建立起關係」【註106】。他們之中有些人也能夠藉探討和研究作出貢獻【註107】。

  我很明白許多傳教士和基督徒團體,在這艱鉅而又常被誤解的交談途程中,找到他們為基督作真誠的見證,以及慷慨地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惟一條路。我願鼓勵他們堅守信德和愛德,即使在他們的努力不被接納的場所,也是如此。交談是走向天國的途徑,它確實會產生果實,即使那時間和季節唯有天父知道(參宗一:7)。

以彫塑良知來促進發展

58 我們今日仍在實行向萬民傳福音,在南半球大部分地區,支援整體發展,和從各種壓迫中解救受害者的行動,是最迫切需要的。教會常能夠在她傳播福音的人民中,產生走向進步的衝力。今日,尤甚於往昔,傳教士被政府和國際專家認為是發展的促進者,對他們用極少的資源而完成的可觀的成果均留下深刻印象。

在《關懷社會事務》通諭中,我聲明「對發展落後的困難,教會無法提供技術性的解決方法。」但是「當她宣講有關基督、有關教會本身、有關人的真理,並應用這真理於實際狀況」時【註108】,她對發展的迫切問題之解決方案提供她的首要貢獻。在布埃伯拉召開的拉丁美洲主教會議聲明說,「我們能提供給我們的弟兄最好的服務是傳播福音,福傳幫助他生活和行動如同天主的兒子,使他從不義中解脫,協助他的全盤發展」【註109】。教會的傳教使命不是直接地在經濟、技術或政治層面工作,或對發展作物質上的貢獻。更好說,她的傳教使命主要的是藉著福音喚醒他們的良知,從而提供人們一個機會,不是「有更多」而是「是更多」。「真正的人性發展必須根植於日漸加深的福音化」【註110】。

教會和她的傳教士也藉辦學校、醫院、出版社、大學和實驗農場來促進發展。但是人民的發展主要不是得自金錢、物質援助或工業技術的方法,而是得自良知的塑造,以及思想方式及行為法則的日漸成熟。人是發展的主要推動者,不是金錢或工業技術。教會藉向人民啟示下列事理來塑造良知:他們尋覓天主但仍未認識的天主;人的崇高偉大在於他是以天主的肖像受造,並為天主所愛;同為天主的兒女,世上所有男女居於平等的地位;人的治理權及於由天主所造並為人所使用的自然界,而人有責任為整個的人和全人類的發展去工作。

59 透過福音訊息,教會提供解放的力量,這個力量促進發展,正因它導致人心和思想方式的改變,培植對每個人的尊嚴的認知,鼓勵團結、奮鬥並服務鄰人,同時給每一個人在天主計劃中都有一席之地,天主的計劃就是建立祂在今生已經開始的和平與正義的神國。道是聖經中「新天和新地」(參依六十五:17;得後三:13;默二十一:1)的景觀,這「新天和新地」是人類在歷史中前進的激勵和目標。人的發展得自天主,得自耶穌(他是天主,也是人)的典範,並且必須歸向天主【註111】。這就是宣揚福音和人性提昇之間所以有密切關連的原因。

教會和傳播福音對人民發展的頁獻,不僅關乎世界南方地區反物質貧窮和落後的奮鬥,而且也關乎由於「過度發展」【註112】而造成的傾向於道德和精神貧窮的北方。在今日世界的一些角落裡,漫延著某種思想,這種思想不受宗教觀的影響,而是基於這觀念:即增加財富和促進經濟和技術的成長,足夠使人民在人性的平面上獲得發展。但是無靈性的發展不能滿足人,過度的富裕是與過度的貧窮一樣有害的。這種的「發展模式」,是在北半球建造的,現今擴展到南半球,在那裡宗教意識和人性價值正處於被消費主義浪潮所湮沒的危險中。

「打擊飢餓由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做起」是一個座右銘,已出現在教會圈子裡,它向富有國家指出如何成為貧窮者的兄弟姊妹。我們需要轉向更嚴謹的生活方式,它有助於發展的新模式,即是注意倫理和宗教價值。對貧窮者而言,傳教活動帶來光明和朝向真正發展的衝力,同時新的福傳應該在富有者之間引起一種覺醒:對他們而言,成為貧窮者的真兄弟姊妹的時機,已藉著大家走向「整體的發展」而來到,這種發展是向絕對的那位開放的【註113】。

愛德:福傳的泉源和準則

60 正如我在巴西的牧靈訪問中所說的:「教會在世界各地願意成為貧窮人的教 會…她願意吸取包含在基督的真福八端內的全部真理,尤其在第一端:『神貧的 人是有福的』…她願意教導此真理,她願意實踐此真理,就如耶穌做到和教導的一樣」【註114】。

新興教會大部份存在於受廣為蔓延的貧窮所苦的人民中間,它們通常流露這方面的關懷,作為他們使命整體的一部份。於布埃伯拉召開的拉丁美洲主教會議,在提醒耶穌的榜樣之後,寫道「貧窮人值得優先注意,不論他們道德或個人的境況如何,他們是依天主的肖像和模樣受造而成為祂的子女,但是這肖像被模糊了,甚至被冒犯。為此緣故,天主成為他們的保護者並愛他們。因而貧窮人是傳播福音的首要對象,他們的福音化是耶穌使命的卓越訊號和印證」【註115】。

以忠於真福八端的精神,教會被召站在任何形式的貧窮人和受壓迫者的一邊。我因此勸告基督的門徒和所有的基督徒團體-從家庭到教區,從堂區到修會機構-在有關與窮人休戚相關這方面,誠實檢討自己的生活。同時我向傳教士表示感激,由於他們具有愛心的臨在和為人民的謙遜服務,藉著學校、療養中心、癩病院、殘障之家、老人之家、婦女促進計劃和其他相似的使徒事業,他們為個人和社會的整體發展而工作。我感謝司鐸、男女會土、和在俗教友的奉獻,我也鼓勵非政府組織的義工,其人數不斷增加,他們獻身於慈善和人性提昇的工作。

  事實上,這些「慈善工作」揭露一切福傳活動的靈魂:愛德。愛曾經是並且仍然是傳教的推動力,也是「判斷什麼該做或不該做,什麼該改變或不該改變的唯一準則。它也必須指引每一個行動的原則,並且是每一個行動所必須導向的目標。當我們以愛德的觀點行事,或受愛德的感召而行事,沒有一件事不適宜,每一件事都是好的」【註116】。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