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主的使命」
|
第七章 傳教活動中的合作
為傳教士祈禱和犧牲
「我在這裡,主,我已準備好,請派遣我」
「施比受更有福」
傳教合作的新形態
提倡天主子民間的傳教及其培育
宗座傳教善會的主要責任
不單是給予傳教區,而且也受惠於傳教區
天主正為福音準備一個新春
77 由於洗禮,所有基督徒都是教會的成員,也都分搪傳教活動的責任。「傳教合作」就是用來描述團體及個人分擔此一權利和義務的名詞。
傳教合作最重要的是植根並生活於個人與基督的合一中。唯有我們與他結合一起,有如葡萄枝接連於葡萄樹(參若十五:5),我們才能產生好果實。藉著生活的聖化,每位基督徒能成為教會傳教工作的有效果的一部份。梵二大公會議邀請大家「作深刻的內心革新,以便在對自己傳播福音的責任具有活潑的意識後,能承擔一份對萬民傳教的工作」【註166】。
因此分擔普世傳教使命不限於某些特殊活動,而是信德成熟和結果實的基督徒生活的標記。這樣,每一個信徒伸出仁愛之手,關懷遠近鄰人。他們為傳教及傳教士聖召祈禱。他們幫助傳教士,也關懷他們的工作。當傳教士歸來時,他們高興地歡迎他們,就如初期基督徒團體從宗徒們那裡聽到藉著他們的宣講,天主作了奇妙的事(參宗十四:27)而感到喜悅一樣。
78 在各種分擔方式中,居首要地位的應是藉著祈禱,犧牲和基督徒生活的見証而作的精神支援。應以祈禱陪伴傳教士的旅程,好使聖言的宣講藉天主的聖寵而生效。聖保祿在書信中時常請求信友為他祈禱,好使他能有信心和信念去宣講福音。祈禱需要犧牲來相襯。以愛心接受痛苦並獻給天主,這種痛苦的救贖價值,是來自基督的犧牲,基督召叫他奧體的成員分擔並在他們自己的肉體上完成他的苦難(參哥一:24)。傳教士的犧牲應由全體信友的犧牲來分擔和陪伴。我因此促請那些從事病患牧靈工作的人,教導他們關於痛苦的效果,鼓勵他們為了傳教士而把痛苦獻給天主。藉著這樣的奉獻,病者自己變成傳教士,正如從病人中發起為病人服務的一些運動所強調的。在某些團體中,聖神降臨慶日-教會傳教使命的序幕-是當作「為傳教受苦日」來慶祝的。
「主,我在這裡,我準備好了,請派遣我!」(參依六:8)
|
79 合作首要由促進傳教士聖召來表達。雖然我們承認各種參與傳教活動的方式都有效,但同時也必須再度肯定,終生而全心奉獻於傳教工作,具有最崇高的地位,尤其在傳教的機構和修會內。促進這樣的聖召,是傳教合作的中心所在。宣講福音需要宣講者:莊稼需要工人。傳教尤其是由終生獻身為福音工作,並準備將救恩帶至整個世界去的男女傳教士來實踐。
我願意提醒並推介對傳教士聖召的關懷。意識到基督徒幫助傳教活動和貧窮人的發展的普遍責任,我們應該自問為何在一些國家裡,雖然金錢捐獻在增加,但傳教聖召-捨己為兄弟姊妹的真正的衡量標準,卻有消失的危險。司鐸聖召和獻身生活是教會活力的確實訊號。
80 當我思及這嚴重問題時,我以極大的信心和熱情祈求於家庭和青年人。家庭,尤其是父母,應該意識到他們必須「對教會的傳教運動提供特殊的貢獻,在他們的子女中培植傳教士聖召」【註167】。
祈禱生活的加強,真正為鄰人服務的意識和慷慨參與教會活動,能提供家庭有利於年青人聖召的條件。當為人父母者能夠放手讓子女中的一人離家去傳教時,當他們向天主求這恩寵時,天主會在他們子女聽從天主聖召的那天,喜悅地報答他們。
我要求年青人自己聆聽基督的話,基督也曾在湖邊向西滿伯鐸和安德肋說過這話:「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捕人的漁夫」(瑪四:19)。願他們有勇氣如依撒意亞一樣回答說:「我在這裡,主,我已準備好了,請派遣我!」(參依六:8)。奇妙的生活在等著他們,他們會了解向兄弟姊妹宣講「福音」,並帶領他們走向救恩道路的真正喜樂。
81 傳教區的物質和金錢的需要是很多的:不僅要以最起碼的結構(聖堂、為傳道員和修生的學校、宿舍、設立教會),而且也要支持愛德、教育和人性提昇的工作,可說是百事待舉,尤其在貧窮的國家裡。傳教區教會給出她得到的一切,分配給窮人物質,這些是教會中物質上較富有的子女,大方地交給她支配的。這裡我願意感謝所有為傳教區工作而犧牲和捐助的人。他們的犧牲和分擔,對建立教會和實現愛德是不可缺少的。
說到物質的幫助,捐獻時的精神最為重要。對於這點我們應重估自己的生活方式:傳教區不但請求捐獻,也要求分擔宣道和向貧窮人表示愛德的工作。我們從天主那裡領受的一切,生命本身以及物資-並不屬於我們,只是交給我們使用的。我們應常在信德的啟迪和感召下,慷慨施捨:那樣,我們會真正領會到施比受更有福。
普世傳教節,目的是尋求提高對傳教區的意識並為它們募款,在教會生活中是重要的日子,因為它教導我們應如何給予:在感恩祭中,為了全世界的傳教區,把大家的捐獻當作祭品,獻給天主。
82 今日,「合作」有許多新形態-不但有經濟援助,而且有直接參與。由於如今社會的流動性很大,基督徒更需要有真正的傳教精神。
國際觀光旅遊現時已成大眾現象。這是一項正面的發展,假使遊客維持尊重的態度,並願在文化上彼此充實,避免奢華和浪費,尋求與他人接觸的話。但基督徒更要意識到他們有為信仰和基督的愛作証的責任,對傳教生活和新的基督徒團體的第一手知識,也能是一個使生命豐富的經驗,並能增強個人的信德。訪問傳教區是值得推崇的,尤其是去那兒服務,並深刻體驗基督徒生活的年輕人。
今日因工作的理由,帶動許多新興教會團體的基督徒,到基督宗教不為人知的地域,或有時教會被禁止或受迫害的地域。同樣地,也有傳統是基督教國家的教友,到非基督教國家工作一段時日。這些情況確實是一個活出信德並為信德作証的機會。在初世紀中,基督宗教得以廣揚,是因基督徒旅遊或定居在基督還未被宣報的地區,為信德作勇敢的見証並在那裡建立了初期教會團體。
為數眾多的傳教區國家的國民,和非基督宗教的信徒,因讀書或工作的緣故,定居在其他國家,或是因為他們出生地的政治或經濟境況不善,而被迫這樣做。這些兄弟姊妹在傳統基督教國家裡對教會團體是一項挑戰,對接待、交談、服務、分享、見証和直接宣道是一種衝擊。在基督教國家裡,團體和文化群也形成,呼籲向萬民傳教,而地方教會,得到來自移民國家的人員和歸來的傳教士的幫忙,應該慷慨地回應這些境況。
傳教合作也能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和新聞界的領導人,以及各種國際組織的專家。在現代世界中,愈來愈不易決定地理的或文化的界限,人民之間的相互依賴增加,這對基督徒的見証和福音傳播構成一種刺激。
83 傳教培育是地方教會的任務,由傳教士和他們的修會機構及由來自新興教會的人員從旁協助。這工作不應視為週邊的,而應視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工作。即使對基督教國家的「新福音傳播」而言,傳教區的主題証明極有助益:傳教士的見証,即使對冷淡教友和無信者而言,仍不失為一項呼籲,它也傳達基督徒的價值觀。個別教會因此應該把促進傳教,作為堂區、善會和團體,尤其年青人團體正常牧靈工作的關鍵因素。
看清此一目標,藉著傳教出版物和視聽工具,來推廣資訊是必需的。這些在讓人知道普世教會的生活,和宣傳傳教士的經驗,以及他們工作之地方教會的經驗。在那些仍無能力擁有出版社,和其他屬於他們自己的工具的新興教會內,傳教機構為這些擔當獻出人力和資源是必要的。
我們把這樣的培育工作托付給司鐸和他們的助手、教育家和教師、神學家,尤其在修院及教友進修中心授課者。神學訓練不能且不應忽略教會的普世使命,大公主義,各大宗教的研究和傳教學。我建議,尤其在修院和男女修會的陶成院要修這樣的課,確保有些司鐸或學員專精於傳教學的不同領域。
以提倡關懷傳教區為目標的活動,必須配合這些特殊目的,即是,告知和培養天主子民分擔教會的普世傳教使命,促進向萬民傳教的聖召,鼓勵在傳播福音工作上的合作。給予傳教活動不完整的畫像是不對的,好像它主要是在於幫助貧窮人,致力於受壓迫者的解救,促進發展或保障人權。傳教教會的確涉及到這些陣線,但她的首要任務卻在於他處:貧窮者是感到對天主的飢餓,不只是對麵包和自由而已。傳教活動首先應該為基督作見証,宣講在基督內的救恩,建立地方教會,這樣地方教會才能十足地成為真正解救的工具。
84 在這項促進工作的領導角色是屬於宗座傳教善會,在我的世界傳教節文告中也時常指出這些。四個善會-傳信善會、聖伯鐸善會、聖嬰善會、傳教士聯合會-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在天主的子民間培育普遍的傳教精神。傳教士聯合會有其直接而特別的目的,即在司鐸和男女修會會士間促進傳教意識和培育工作,他們轉而在基督徒團體內提供這種意識和培育。再者,傳教士聯合會也想法去促進上述其他善會,它是那些善會的「靈魂」【註168】。「這該是我們的座右銘:所有的教會為整個世界的皈依而結合」【註169】。
因為它們是在教宗和主教們的贊助下,這些善會在個別教會的界限內也有首要地位,「因為它們是天主教徒自孩童時就被灌輸真正的普世及傳教精神的工具;它們也是確保有效的募款工具,按每一個傳教區的需要而惠及所有的傳教區【註170】。傳教善會的另一目的是在老的和新的教會內,培植向萬民傳教的終生聖召。我熱切地推介希望它們的推行工作愈來愈朝此目標前進。
就其活動而言,這些善會在普世層次上附屬於萬民福音部,在地方層次上,則有賴於主教團和個別教會的主教們,而與既有的促進中心合作。它們帶給天主教世界對教會傳教使命的普遍性和服務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
85 傳教活動上的合作,不但是給予而且是受惠。所有個別教會,老的和新的,都被召在普世傳教使命的背景下給予和接受,不應有任何一個教會對其他教會的需要不加聞問。大公會議說明:「基於這種大公精神,每一部分都向其他部分及整個教會貢獻自己的恩惠,這樣使全體及每一部分,大家彼此相通,在統一中共謀圓滿,而得增長…在教會的各部分之間,對於精神財富、傳教人員、及物質協助等,也有一種密切相通的聯繫」【註171】。
我敦勸所有教會、主教、司鐸、會士修女、教友,向教會的普世性開放,避免任何形式的地域主義,或排他性,或自滿的感覺。地方教會,雖然植根於他們自己的人民和他們自己的文化中,但必須維持信仰普世性的有效意識,無論在精神恩惠上,在傳播福音和初期宣講上,牧靈工作的經驗,以及傳教人員和物質資源方面,都有所授受。
孤立起來可能是一種強烈的誘惑。投入新福傳的古老教會,可能想他們的傳教現在是在本土,因此他們可能有減緩向非基督教世界推進的危險,不甘心地把聖召讓給傳教機構、修會或其他個別教會。但是,慷慨施予我們所有的,我們才會有所受惠。新興的教會,其中許多慶幸有豐富的聖召,已經有能力派遣司鐸和男女修會會士去古老的教會。
另一方面,新興的教會關切他們自己的自我認同、本土化以及不受外來影響而成長的自由,於是他們很可能對傳教士關起大門。對這些教會我要說:「不要孤立你們自己,要願意接納傳教士和來自其他教會的支助,要像世界各地一樣的做法。正因為你們所關切的問題,你們需要繼續與你們在信仰上的兄弟姊妹們接觸。以各種合法的方法,爭取自由的權利,記住基督的門徒必須「服從天主勝過服從人」(宗五:29)。
86 假使我們留意今日的世界,我們會被許多能導致悲觀的否定因素擊倒。但這種感覺是不正確的:對天主,我們的大父和上主,對祂的美善和仁慈,我們有信德。當救贖的第三個千年期將臨近,天主為基督宗教準備一個偉大的春天,我們已經能看到它的初兆。事實上,在非基督教世界與傳統的基督教世界中,人們逐漸接近福音的理想和價值,道是教會極力鼓勵的一種發展。今日在人民之間事實上關於這些價值有一新的共識:拋棄暴力和戰爭;尊重人格和人權;渴望自由、正義和手足之情;克服不同形態的種族主義和國家主義;肯定婦女的地位和角色。
基督徒的希望支持我們全力投入新的福音傳播和普世傳教使命,帶領我們祈禱如耶穌教給我們的:「願您的國來臨,您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同在天上一樣」(瑪六:10)。
等待基督的人數仍是龐大:多數人性和文化團體仍未接觸到福音,或者教會是極少出現於他們之間,他們是如此的廣佈,以致需求統籌所有的教會資源。當教會準備慶祝公元二千年時,整個教會更應致力於新的傳教的將臨期。我們必須增加傳教熱忱,把信德的光明和喜樂傳給他人,天主的全體子民必須接受此項崇高理想的薰陶。
我們不能安心,當我們想到千千萬萬的兄弟姊妹,他們和我們一樣為基督的寶血所救贖,但是他們生活在無知於天主的愛中。為每一個信友,猶如為整個教會來說,傳教任務必須屬於首要的,因為它關係到人類的永恆歸宿,符合天主神妙和慈悲的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