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
|
41.誠如教宗保祿六世在他的「民族發展」通諭中已證實的,對於「未完全開發」的問題,教會不能提出「技術性的解決之道」。因為教會不提出經濟和政治的體系或方案,也不表示她偏向那一方,一旦人的尊嚴獲得尊重與促進,教會就能獲得所需的空間,在世界上執行她的職責。
然而教會是「在人性方面的專家」,而此項專長使她必須將她的宗教使命延伸到其他的領域中,在這些領域中人們要努力地去尋找那只有合乎人性尊嚴才能在這世界上得到的相關性的幸福。
追隨我前任教宗們的芳表,我必須重覆一點,凡影響個人及民族尊嚴的事,諸如正確的發展,都不能使之降為一個「技術性」的難題。若是如此,發展的真實內容將會是空洞的,而且對那些視發展為服務的個人及民族而言,這將是一種背叛的行為。
這就是今天的教會,一如廿年前以及未來的教會,對正確的發展的本質、情況、條件、目標包括它的阻礙有話要說的理由。教會以這種方式完成她福音傳播的使命,因為當教會宣揚基督的真理,對教會本身及人,在具體的環境中實行這項真理時,她為發展的急迫難題提供她第一個解決的方法。
教會以她的社會教導作為達到這目的的工具。在今天困難的情況中,對於教會教導所提出的「一套反省的原則,判斷的標準和行動的指南」之更確切的領悟以及更廣泛的流傳,在促使人們對所面臨的問題之正確認識及最佳解決的方法上有很大的助益。
因此,我們立即看出,我們所面臨的都是些倫理的問題;而在發展的問題的分析上,或在克服目前困難的種種方法上,都不能忽視這個基本的幅度。
教會的社會教導不是介於「自由資本主義與馬克思集權主義」之間的「第三種方式」,也不是在不相違背的解決方法中之可能的替代方法:教會的社會教導有它自己的領域。它不是一種意識型態,而是在社會與國際的秩序中,在信仰及教會傳統的光照下,對人的存在之複雜事實作仔細的反省之結果的精確而有系統的說明。其目的在解說這些事實,確定這些事實在對人與人的使命上,是否與福音教導是一致的。此種使命是地上的,同時是超越的;因此它的目的是在指導基督信徒的行為。因此,它所屬的領域,不是屬於意識型態,而屬於神學的,特別是倫理神學的。
講授與傳揚教會的社會教導(教義)是教會傳播福音的使命之一。由於這教導的目的在於指導人的行為,其結果就是按照每人的角色,使命以及環境而「獻身於正義」。
譴責罪惡和不正義也是在社會中傳福音的使命之一,這是教會先知角色的一面。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宣傳福音是比譴責罪惡重要得多,後者不能忽略前者,因為前者給予更高動機的真正穩定和力量。
42.今天尤甚於往昔,教會的社會教導必須在合乎梵二大公會議的路線上,最新的各種通諭,尤其在我們所紀念的這個通諭--民族發展--的路線上,向國際情勢開放。因此,在這光照下,我們不認為是多餘的再檢討並更進一步的澄清近幾年來教會訓導當局所論述的主題及指南。
在此,我願意提出其中的一點:選擇窮人或特別關愛窮人。這是一種選擇,或是一種實踐基督徒愛德的首要的特殊方式,整個教會的傳統都為此作證。它影響每一個基督徒的生活,因為他們效法基督的生活,然而它同樣地可以應用在我們的社會責任上,在我們的生活態度,以及在有關擁有及使用財物的合理決策上。
再者,從今天社會問題所帶來的世界性幅度來看,特別關愛窮人,和它所啟發我們的決定,不得不包含大批的飢餓者,貧困者,無家可歸者,無法獲得醫療照顧者,尤其是那些對於未來感到絕望者。不考慮這些事實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忽略這些事實,就像是變成那佯裝不知道乞丐拉匝祿躺在自家門外的「富人」一樣(路十六19∼31)。
我們每日的生活和我們在政治及經濟方面所做的決定必須注意這些事實。同樣地,國家領袖以及國際機構的首領應常牢記在心,因為真正的人性幅度該是在他們的發展計劃中佔優先的地位,他們不應忘記日益增長的貧窮現象的優先性。不幸的是,貧窮的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不僅在低度開發國家是如此,而且,不無感到恥辱的,在較開發的國家亦復如此。
再次說明基督徒社會教導的特殊原則確有必要:這世界的財物原本就為大家所共有。私產權是合法且是必要的,但是私產權並不減低這個原則的價值。事實上,私有財產是處於「社會抵押」之下,即是私產本身具有社會功能,其基礎在於財物普遍終向的原則,且藉此原則,私產得到其公正的地位。同樣,在關懷窮人上,我們不應忽略一些特殊形式的貧窮,郎是失去基本人權,特別是宗教信仰的自由權,和經濟開創自由權。
43.推動對窮人的關懷--用極有意義的名稱來表達:他們是「上主的窮人」--必須在所有的層面上將它轉變成具體的行動,直到這種關懷決定性地獲得一連串必要的改善。每一地區的情況將會顯示何種改革是最迫切的,以及要如何達成這些改革。但是,誠如我們說過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因國際的失衡狀況所構成的需要。
在這一方面我要特別指出:國際貿易制度的改革,此制度已作為保護主義的擔保和增加雙邊主義;世界貨幣和金融制度的改革,此制度今天已被公認為不合實際;技術交流的問題以及技術適當使用的問題;在國際司法秩序的範圍內,對現存的國際組織的結構之必要的檢討。
今天的國際貿易制度通常鄙視開發中國家的年青工業產品和使原料生產者失去自信。此外,也存在著一種國際勞力區分的現象,缺乏有效勞工法律或無能力實施勞工法律的國家的低成本產品,被賣到世界其他的地區,使那些與這種形式的產品訂約的公司獲取可觀的利潤,這種情況是不分國界的。
世界貨幣及金融制度已顯然的由於匯率及利率的過度波動,傷害了貧窮國家的支付平衡及負債的情況。
技術的體制及其轉移在今天已構成國際交流之重大問題之一,以及由技術轉移而產生的嚴重傷害的理由之一。通常的情況都是開發中的國家未獲得所需要的技術或只得到無用的技術。
根據許多人的看法,國際組織似乎已到達對其本身的在運作方式,運作花費以及效率上需要作仔細的回顧及可能的修正的階段了。明顯的,這種精細的過程若無大家共同的合作是無法達到效果的。這需要預先能克服政治上的敵對,並以放棄控制這些國際組織的慾望為前提,因為這些國際組織的存在只為公共利益。
目前存在的機構和組織已為民族的利益盡了心力且成績斐然。然而,人類今天卻在其真正的發展上面臨新的而且更艱難的局面。在整個世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上的服務方面,需要一個更嚴密的國際秩序。
44.發展最主要的是在需要發展的國家的這方面,要具有開創的精神。每一個國民負起自己的責任,不要期待由較善意的國家獲得每樣東西,而要與相同處境的國民合作。每人必須發現並善用自己的自由領域。每個社會應有答覆自己社會中的需要之開創能力。同樣,每一個社會要實現其真正的需要以及向它要求回應的權利與義務。民族發展開始和最適切的完成是在每一個人的獻身於自身的發展,在與他人的合作。
因此,發展中的國家本身應盡可能的,藉著拓展更廣隍漱憭し滶鴗庛穈T的自由流傳,來增強每個國民的自我肯定是很重要的。誠如「民族發展」通諭所提示的,任何推動讀書寫字能力的計劃,及完成與加深基本教育,這都是對真正發展有直接的貢獻。這些目標在世界上許多地區距離達成仍相當的遙遠。
為能踏上這條路,國家本身要依照它們的國民的特殊條件,地理環境及他們的文化傳統來制定國家的優先,並清楚地認識本身的需要。
有些國家通常為能維持每日生活基本需要,而需要增加糧食生產。在現代世界堙A饑餓奪走了許多生命,尤其當中許多是非常幼小的生命,不少例子顯示,有些並非很開發的國家,它們卻能達成糧食自給自足甚至還成為糧食出口國。
有些國家需要改革一些不正義的結構,特別是他們的政治機構,為能以民主和共同參與性的政府來代替腐敗,獨裁及權威性的政府。這是一個我們希望能廣傳和日見茁壯的過程。因為一個健康的政治團體--可使國民在法律的規條下以及在對人權的尊重和推動下,能自由而負責的參與公共事務--是個人與全體人民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及確實保證。
45.上述各點若無大家全體的合作是無法達成的--尤其是國際團體--在這種「團結」的架構上,包含每一個人,要以那些最被忽視的先開始。但是,發展中國家本身有義務在他們之間實行「團結」,並與世界上最有需要(最貧窮)的國家「團結」。
這是我們所渴望的,例如,那些處在相同地理環境的國家應該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這可使他們減少對較強大的生產者的依賴;他們應該對該地區的產品開放彊界;他們應該檢討該如何使他們的產品能相互的彌補;他們應該聯合建立那些一旦各自分立就無法發揮效能的服務機構;他們應該將這種合作延伸到貨幣及金融的領域堙C
在這些國家堙u相互依賴」已成為一項事實。承認此一事實,以這種方法可使它更為可行,郎要提出一項替代過份依賴較富有和較強大的國家的方法,即作為希望發展的一方,不逼迫任何一方,而去發現並善加利用本國的潛能。同屬於一個地理環境區域的開發中國家,特別包括那些所謂「南方」的國家,應該可以和在這些國家的深厚友誼中建立基於平等、自由以及共同分享參與之標準的新的區域組織,這是已可看到極具希望的結果。
全球「團結」的基本條件是自主和自由的自我抉擇,在上述的機構中亦應如此。但是,「團結」同時也要求隨時準備接受為整個世界的團體的益處而作的必要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