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感性之路
|
上面已说过,希望人能采取任何行动,光靠理性的推理是不够的;「他什麽都知道,但就是什麽也不做」。这句话已足够证明,为什麽只靠理性的「知道」,是做不出什麽大事来的。推动人行为的,往往不是理智,而是人的感情;你称感情为情绪emotion也好,为感觉feeling也好,反正直接推动我们行动的,除了某些生理及心理的「动机」因素外,当推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的内在感情了。
在信仰问题上,最能使我们实现「行其所信」的关键因素,就是这个感情问题,也就是上面所说「发乎情」的这个情字。情绪有七种,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每个情都会影响我们的信仰行为,但其中影响最大最深的应该是「爱」的情绪。天主是爱,耶稣基督是爱的化身,其他圣人圣女都因爱而成圣。可惜爱的问题实在太大太广,更何况整个宗教信仰全在「爱主爱人」这四个大字上,因此我今天暂时不想讨论这种涵盖一切的爱之论题。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那种一般人所谈的感情,如某某与某某感情很好,他们夫妻感情不差。这种感情,有时也叫情感,即英文所指的
Affection。英文这个字完全取自拉丁语
Affectio,特别指二人之间的友谊Friendship,依恋Attachment,以及亲切tenderness而言。这叁种感情都由爱而生,但比爱更具体化、人性化,实行起来也更为实际。
多年以来,我常常有一种无法证实的信念,我认为想要把天主教的信仰在个人身上落地生根,即大陆人常常所说的「落实」,我们必须设法使信仰人性化、具体化、感情化。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信仰的对象,从抽象的高空中拉到低空的地面上来;让人不但用「脑」去讨论宗教问题,更能用「心」去体认这些问题。说得更清楚点,我们对上主、耶稣基督、圣母、以及其他圣人圣女们的关系,必须从抽象的理念中解救出来,给他们加上一层血与肉的「亲密」关系。这就是本文所强调的:必须使我们的信仰经由感性的个人经验,与我们所信的对象相结合之後,信仰才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的信仰之所以与生活脱节,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正由於信仰对实际生活不能发生作用所致。因此变成信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一套。我们都可能是一群相当不差的信徒,每主日也必定按时赴教堂念经祈祷。但我们是否一离开堂门,也往往心安理得地向天主道声拜拜下次再见?是否信仰生活仅限於教堂内,教堂以外的一切就与信仰无关?是否我们所信的上主只在圣堂中,对我们的工作、吃饭、睡觉等杂事,他都不放在心上?
希望信仰落实,希望上主参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先给信仰及上主一点「真情」,一点有血有肉的人性感情。首先,我们必须养成对上主、耶稣基督、圣母等一些「亲切感」,我们不要只想他们高高在上,我们的芝麻小事与他们无关。他们毕竟是我们的亲人,是最关心我们的好朋友:「你们如果实行我所命令你们的,你们就是我的朋友!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生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了。」〈若十五13~14〉
既然是朋友,我们应该以朋友来看待他。怎样看待好朋友?我想你比谁还清楚。你快乐高兴时是否与朋友分享?你闷闷不乐时,是否会拿起电话,向你的好朋友诉苦?我们为什麽不能以这种朋友之情来对待耶稣?他十分愿意与你分享你心中的快乐,但他更希望分担你心中的苦闷。你可能会说:「我不知与耶稣说什麽话!」这个很简单,只要你口一动,他就知道你想说什麽。与耶稣在一起,我 们根本不必费心说什麽、或怎麽说。但我们必须有这个想与他做朋友的心愿,我们必须把心打开,否则他怎麽进得来?与耶稣做朋友或向耶稣说话,你根本不需要跑到圣堂里去,他就在你身边,他随时随地都跟着我们。「我在门外敲门,希望有人让我进去!」耶稣曾向圣女玛加利大这样要求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