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资料库
信仰的感性之路
8 信仰的临在感

临在感也属於感性,也是灵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夫。灵修学家Tanquerey把「认识」天主分成二大类:一类是理性的认识〈Intellectual Knowledge〉一种是感性的认识〈Affective Knowledge〉。前者可经由哲学、神学,以及默观、思考、推理等方法来认识天主;後者则有赖於天主临在训练,使我们亲身体认天主无所不在,处处都在,且就在我们心中。这两种认识都重要,因为人毕竟是理性及感性混合的动物,只是理性的认识需要研究及学识,不但只有少数学者可以实行,而且所获得的智识一般倾向抽象化观念化。感性的认识却正相反,它既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更不属於几位专家学者的特权。经由内在的感性来认识天主,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而且愈是纯 单纯的村妇渔民,愈容易从感性中去认识天主。这种感性的认识天主〈其实应该是一种领悟〉,首先有赖於「临在感」。   

天主「临在」的基础〈Presence of God 〉,首先来自天主「无所不在」的道理。因为天主无所不在,因此他就在我眼前,就在我心中;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他内。」〈宗廿七,28〉天主虽然已给了我们生命,但没有他的支持,我们的生命将立刻化为乌有。   

天主临在感知,也来自万物的生生息息。艳美的夕阳、雄伟的山河、乖巧的小孩、鲜丽的花朵,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天主就在那里。只有他是造物主,是他使山河如此雄伟、夕阳如此艳美、花儿如此可爱鲜丽……,我们见到这些山河、夕阳、花朵、小孩,就等於亲眼看见了天主。   

原始人相信万物後面都有「神」,因此雨有雨神、风有风神、火有火神、山有山神。他们见雨见风就拜,见水见火更叩头,因为他们在这些自然现象中见到了神。我们虽然没有如此迷信,但见到久旱之後的及时雨,黑夜之後的晨曦,还是会手舞足蹈喜出望外,我们也在这些雨中晨曦中见到我们的上主。这一切就是临在感。   

圣人们比较纯洁,因此他们也比较天真浪漫。圣方济与牛马称兄道弟,圣女小德兰见一只死蚂蚁,伤心得流泪不止。可能正因为他们如此天真无邪,因此很容易处处见到上主,也不断向大自然赞美它们的造物主。内心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见到天主;不但死後在天上将见到天主,在地上他们早已看见了天主!我们之所以还不能从大自然中窥见天主,因为我们不够纯洁、也不够天真。我们的眼睛被每天的俗务给蒙蔽了,因此,我们没有上主无处不在的临在感!   

因此,我们若想处处见到上主,我们必须先清除眼中的障碍:贪婪的障碍、自私的障碍、骄傲的障碍,以及一切罪恶的障碍。把这些障碍除去,我们一定会感到豁然开朗,原来天主就在我身边。若我真的感到天主就在我身边,就在我心里,难道我还能「得罪」他不成!天主与我同在,我还害怕什麽?还担心明天吃什麽穿什麽?只要一心一意依赖上主、看见上主,其他一切的一切,他都会替我们安排得圆满无缺。   

还有什麽方法可增加上主的临在感?很多很多。   

祈祷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因为祈祷能使我们想起天主。但问题是:为什麽我们跪在那里祈祷,往往连一点「感觉」也没有No Felling?为什麽天主对我们的祷告,好像一点也没有反应?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祈祷究竟是什麽。我们所说的祈祷,可能除了「求」以外还是求。这样整天贪得无厌地求这个求那个,今天求事业成功,明天求升官发财,大概老天爷听了也烦死了!物质的满足,我们当然可以求,当耶稣说:「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必要找到。」〈玛七,7 〉他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叫我们为那些世物的满足而祈求。但人毕竟是精神动物,因此我们必须以精神之满足为当务之急,天主也更希望我们把天上的永福,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因此耶稣曾由衷地劝告我们说:「你们不要谋求吃什麽、喝什麽,也不要忧愁挂心,因为这一切都是世上的外邦人所寻求的。至於你们,你们的父知道你们需要这些。你们只要寻求他的国,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路十二,28~31〉   

因此,除了祈求以後,祈祷更应该是一种灵魂奔向天主的「呼声」,祈祷能把我们直接带到天主面前,使我们面对面的与天父交谈。祈祷之所以令我们产生临在感,正是这种与天主亲切交谈的结果。〈这里当然也包括了与基督、圣母、及其他圣人圣女之交谈〉至於在天父、基督、或圣母面前,我们应该说些什麽?这好像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在我们还没有开口之前,他们早已知道我们想什麽或要什麽了。   

在祈祷时,我们最好像小孩子,一头钻进母亲的怀抱,既不用想更不用说,只要安安静静舒舒服服地躺在那里就好了。「你们祈祷时,不要唠唠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样,因为他们以为只要多言,便可获得垂允。你们不要跟他们一样。」〈玛六7~8〉因此,最好的祈祷可能就「妙在不言中」,不但事先不必想得太多要说什麽或求什麽,祈祷时更不要为这些琐事而烦恼。祈祷不但妙在不言中,它甚至希望我们脑海一片空白,内心静如止水;我们只要感觉天父就在眼前,就在心中,这是最最上等的祈祷。 佛教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之所以不能见佛,不感觉佛在心中,因为芸芸众生之色相迷惑着我们、蒙蔽着我们,使我们所见所闻,只是这色相而见不到佛。我们必须先「心体一空、万缘俱空」,把心中的杂念、妄念、贪欲拔除、洗尽;「福祸并拾,空有兼忘」,直到「身无所得心无所思」,然後才能恍然大悟,原来佛就在心中。希望感觉天主就在我心中,也必须排除一切色相,扫尽一切妄思贪欲,然後才能深深体验上主的临在感。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