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资料库
你想活出信仰吗?
5 内在的信仰的生活

  我在前面曾提及,雅尔伯教授把宗教分为外在及内在两种层面。所谓内在信仰〈Intrinsic〉正是外在信仰的反面;这种信仰不但不想利用宗教,甚至连个人的利益得失也不在考虑之列。内在信仰不把宗教当做达到某种目的的跳板,宗教本身就是追求的目的,它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实行内在信仰的人,并不太强调信仰的外在形式,像何时念经、何时必须进教堂祈祷,或如何做些固定的工作或礼仪等等。反之,内在信仰如字面所示,它十分重视信仰的内在化〈Internalized〉,它叫人活出自己的信仰,不但信其所行,而且更要行其所信。

现在让我们先来听听,雅尔伯是如何解释这种所谓内在化的信仰的:「反之,有内在化信仰的人,他们视宗教本身就有一种无上的价值〈Supreme Value 〉,它使人生的一切不但变得更有意义,而且给人一种追求的强力动机。换言之,宗教是一种目的,而不是追求某种欲望的工具。」〈一九六六年宗教科学杂志第四五五页〉

一年後,他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月刊上,更进一步地解释内在信仰说:「有内在信仰的人,他在宗教信仰上,找到了生的主要动力;人生的其它需求,不管它如何强力,与宗教信仰一比,都变得无足轻重。人一旦把信仰内在化,他就会忠心耿耿地追求它、实现它;换言之,这种人才是活於信仰的人〈Live inReligion〉」

为了证明他对外在信仰的解释具有客观性,奥尔堡教授曾与社会心理学家罗斯合作,在一九六七年订立了一套「宗教导向量表」,其内容如下:

(一)外在信仰量表〈共十一题〉:

1. 虽然我有信仰,但我觉得人生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2. 只要我道德生活没问题,信什麽都一样。

3. 祈祷的主要目的,是求神援助及保护。

4. 教会是获得社会关系最佳的场地。

5. 当痛苦与恶运来临时,宗教最能提供慰藉。

6. 我祈祷,因为家人教我祈祷。

7. 虽然我有宗教信仰,但我不许这些信仰干涉我的日常生活。

8. 我对宗教之所以发生兴趣,因为教会有许多意气相投的活动。

9. 为了商业或社会利益,有时我必须把宗教抛在一边。

10. 我之所以加入教会,因为它使我在社会上有点地位。

11. 祈祷的目的是使人活得较幸福及平安。 在这十一个命题中,若你有一半以上的答覆是肯定的,表示你的教信仰是偏向外在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不信,你也试试看。不过,任何像这一类的心理量表,仅供参考而已,不必太认真,更不必太过分焦急。但是,若你对这些问题有一大半〈八到十题〉以上都表赞同,那你的宗教信仰可能有点问题,必须重新评估!  

(二)内在信仰量表〈共六题〉

1. 对我来说,花一点时间用在宗教问题的思考上,很重要也很值得。

2. 除非不得已 ,我一定按时赴教堂礼拜。

3. 我总设法把信仰带到我的其他生活中去。

4. 我觉得独自祈祷,比在教堂内大家祈祷,有时更有意义也更富感情。

5. 我常感觉天主的临在。

6. 我喜欢读些有关信仰的书籍,尤其是圣经。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