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大生活单纯多了,不是宿舍就是教室,不是教室就是校长办公室:後来当了系主任,还只是系、教室、宿舍叁地跑跑而已。台湾几年前才玩过一圈,再加上自己已没有汽车,也不想挤公车、火车,因此留校的时间特别多。
但这并不象徵,我进辅大後,宗教生活就一日千里突飞猛进了。真正要实行内在信仰还远着哩!回辅大虽已廿有年,说句真心话,我还在模索,还在探求,也不知何日才能进入信仰的殿堂!
我当时有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样想,我总觉得上面那些心理学家所讲的内在信仰都对,也都有客观的事实做依据,但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而且是一件十分关键性的事;那就是:宗教信仰毕竟已「超越」了自然现象。虽然宗教的需求可能来自人性,因为人类必须解决某些基本的终极性问题;但宗教所信仰的对象毕竟是神,不管是怎样的神,毕竟不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神的存在本身已超越了自然现象,既然超越了自然,人必须在超自然的力量助佑下才有实现的可能。人类靠自己的理智,可以知道神之存在,但要实行那些内在信仰所要求的理想生活,没有超自然的「神」力,可能十分不容易,虽然不是绝对不可能。
这种超自然的神力,神学家称之谓圣宠、宠佑、神助〈grace〉;不管你怎样叫它,反正它不来自人的自然量,它是天主的一种「殊恩」,只有那些祈求上主的人才能获得。
神学家把圣宠分成宠爱及宠佑两大类:所谓宠爱〈Habitual Grace〉是一种超自然的、神圣的恩赐。人类一旦有了这种恩赐,灵魂才开始从本性界进入超性界,使人分享天主自己的无限生命,因此而成为天主的儿女、圣神的宫殿、天国的继承人。灵魂一旦有了这种天赐的宠爱,它就变得纯洁无邪,就像一位天真澜漫的小孩子,一切都使天主喜欢愉悦。圣伯铎宗徒说:「耶稣基督藉着自己的光荣和德能,将最大的最宝贵的恩许赏给了我们,为使你们藉着这些恩许,在逃脱世界上所有败坏的贪欲之後,能成为天主性体的分享者。」〈伯後一,3~5〉由此可见宠爱是一种「恩许」,藉着它,我们才能分享天主的超性生命。这种宠爱只有藉着圣洗圣事才能获得:若一旦因犯大罪而失落,则必须经由忏悔及告解才能重新找回。
宠佑〈Actual Grace〉则是一种超性的、暂时性的助佑,它能开启我们的理智、坚强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在向恶势力奋斗或有意行善时,得到必要的帮助。这种恩宠只有经由圣事及祈祷才能获得。前面所说的内在信仰,使信仰生活化、内在化,使人行其所信、信其所行,并不如那些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简单,更不是那样容易。从善如流者毕竟不多,从恶如流则好像是出自人的本性!
我们要实践信仰,使信仰成为思想、情绪、行为的起点及归宿,我们需要大量的神助、需要很多的圣宠。但圣宠不会白白地凭空从天而降的,它必须靠多多祈祷才能获取。
祈祷的力量,我不想在这里多说,因为对我们有信仰的信徒来说,每个人几乎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它的神效。我想说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若所有的祈祷都有被天父接纳的「可能」,那麽希望「活出信仰」的祈祷,希望更爱天主及更爱人的祈祷,天父是绝对「无法」拒绝的,因为这正是天父希望我们做的。正如一个孩子要求父母帮助他做一个好孩子,试问父母又怎能拒绝!
耶稣在福音中说过好几次,你们求就必能得到,你们还没有因我之名求天父,求吧,天父必赏给你们。「你们求,必要给你们;你们找,就必要找到;你们敲,必要给你开;因为凡是求的,必要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给他开。」〈玛七,7~9〉耶稣这里所说的求、找、敲,若只关个人的福利,如钱赚得更多,生意做得更顺,身体更健康等等,因为这些事可能对「永福」无关,天父未必会听。但若我们求的、找的、敲的,是使信仰更活泼,好事做更多,教会更发扬广大,天主更受光荣,面对这样的祈求,请问天父如何可能拒绝!
玛窦圣史曾这样继续记载道:「你们中间有那个人,儿子向他求饼,反而给他石头呢?或求鱼,反而给他蛇呢?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东西给你们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之父,岂不更将好的赐与求他的人?
我们在天之父,岂不更将好的赐与求他的人吗?这是一句何等真实,但又何等慰抚人心的话!我们若求天父帮助我们、做一位好教友、好神父、好修女,天父是不可能听而不闻的,他一定会助佑我们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