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是」,但也「不是」。
是,因为只要有「心」,真肯「祈祷」,真愿与「圣宠」合作,亦步亦趋地,人人的确都能做到一切以信仰为中心的宗教理想。
不是,因为这个「有心」的心说来,实在不容易。若缺乏诚易,大概也不会真心向天主祈求;不真心向天主祈求,天上的助佑大概也不会下来;天上的助佑不下来,我门又怎能做到「行其所信、信其所行」的理想?
因此,是否想活出信仰,使信仰能影响我们的整体生活,一切的关键在於这个「心」字∶你真的想不想?要不要?希望不希望改变现在的生活?若答案是否定的,则一切依然固我原封不动!但若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有希望了。因此,一切的希望,还必须从这个「心意」开始,我们只有祈求上主,赐我们这颗「愿意改变」的心。我们可能必须从最基本的起点开始,可能也像那位母亲一样,求主赏赐她至少想改善的一点心愿∶「主呀,教我们如何开始吧!」她能这样祈祷,实际上她已开始进入内在化的信仰生活了。但多少人连这个最基本的心意也没有!求吧,就必能得到!找吧,就必能找到!事关我们的终身大事,又怎能视而不顾呢!
我们可以暂时把祈祷、临在、圣宠等这一类的超性观念放在一边,就事论事,从纯科学及社会心理学的立场来看宗教,信仰可能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什麽样的社会背景,就产生什麽样的宗教,什麽样的家庭就产生什麽样的信仰。
某甲生在一个父母什麽也不信的大城市里,他的邻居、同学或同事,也很少谈什麽信仰这类事。他长大後,大概与父母一样,也什麽都不信。
某乙生在乡间一个小农村里,全村几乎都是天主教徒,父母也很热心;村里还有一座属於自己的小教堂,星期天钟声一响,家家户户都上教堂祈祷念经。这个孩子长大後。大概会自动地继续他的信仰生活。
这两个孩子可能一样聪明,家庭经济条件也可能完全一样,父母都是小学老师,两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只因生长的社会背景不同,才出现两者完全不同的信仰态度。
我们这里不讲戏剧性的「突变」,像圣保禄、圣方济等,他们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而接受了真主。我们这里只是就事论事,在正常的发展之下,宗教信仰的确与社会背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社会心里学家在研究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个人的思想、情绪及行为,怎样深受「别人」的影响。人生下来只是一张白纸,社会要在这张白纸上写什麽,个人几乎没有选择的馀地。更甚者,任何社会都有固定的规 及社会角色,凡属於这个社会的成员,都必须遵守,否则轻者视为「不受欢迎」,重者还有被「驱逐出境」的危险。人之所以不敢违背社会,这是一个主因。
这些学者更强调,宗教信仰一旦被某些别有用心的独裁者所控制,後果往往不堪设想。我们可以举真理教、摩尼教等那些近年来才发展的所谓「新新宗教」为例,这些宗教几乎都绝对控制教徒。只要你一旦加入,你完全失去自由,想什麽、说什麽、做什麽,几乎完全由教主决定。他要你去放毒气,你就去放毒气;他要你去杀人,你就乖乖地去杀人。我们这里不必讨论,这些宗教所用的方法,像洗脑、迷药、人身控制等绝对不道德。我只想说明,人是容易被某些信仰所迷惑及控制的,日本的真理教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