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信仰,或接受之後尚犹豫不决不肯实践,其原因可能是出於对宗教的无知。
信仰与宗教知识有关吗?是否你理解信仰愈深,你就愈能实践你的信仰?答案好像同时是但又好像不是!
信仰当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先听到然後才能接受,正如圣保禄所说:「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号他呢?从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传者,又怎能听到呢?」〈罗十:14~15〉可见信不信,必须先听到始能成。
当年我念小学时,根本没有听说罗马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因此对罗马毫无向往之情。後来到了高一,知道了罗马竟是那样一个古老美丽的圣城,於是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希望有朝一日终能如愿以偿。
信仰亦复如此,至少你当知道宗教究竟是怎麽回事,否则你怎能肯死心塌地的去实践?但是否虔诚的信仰,必须先彻底理解後才能实现?答案好像又不尽然。首先,世界上有多少圣经学家、神学家、宗教家,他们对宗教可以说个个都是博学鸿儒,无论对宗教对圣经方面的知识,都比我们了解得多且深。但事实证明,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信仰实践者:「他们什麽都懂,就是不去做!」耶稣的这句话,可能是最好的答覆。圣保禄对那些明知故犯的所谓自作聪明者,也曾痛心地责斥过:「他们虽然明知天主正义的规例是:凡作这样事的人,应受死刑;但他们不仅自己作这些事,而且还赞同作这些事的人。」〈罗一:32〉有多少人明明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但偏偏不做;有多少人明明知道不应该做,但偏偏做了!可见理解与实践是两码子的事。
心理学有一则「知-情-行」的原则:「知」即知识、认知、了解、理解;「情」即情绪、情感、感受;「行」就是行为、行动。一般正常的所谓心理活动,知情行叁者是连在一起的;换言之,我们外在的行为,除了少数「自律性」的反应行为外,均由个人的内在情绪所引起,但情绪又往往受认知所左右。但这条最普遍的行为原则,在宗教及道德行为上,却往往行不通,或至少没有那种严格的因果关系。
为什麽宗教及道德行为上的「认知」〈了解、理解等〉,往往无法使人动「情」,因而做到「行其所信」呢?这其中原因很复杂。」一般言之,有两种主要原因在作崇,一是因为你一旦真动「情」,你就必须依你的感受去实行,但要实行道德或信仰,又往往十分困难,因为它要求自制及牺牲。当年耶稣基督降世,大慈大悲拯救人灵,犹太人并不接受他,因为他要求他们各人背起十字架去跟随他!廿世纪的现代人也拒绝天父的召唤,正因为实践宗教信仰所付出代价太高,因此明知信仰之重要,到最後还是能等则等能推则推!
第二个原因则是「圣宠」之有无问题。在本文一开始,我已说过,信仰的对象既是超越自然界现象的神,想要信仰这位神,也必须有超越自然界的神力才行。这种超越自然界的神力,我们称之为宠佑或圣宠,它是经由虔诚的祈祷而获得的。那些宗教家、神学家虽然相当了解宗教但不去实行,其中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为缺少这种超性的圣宠所至。反过来说,天下有多少毫无知识的贩夫走卒及村夫渔妇他们虽然不十分了解教理,但他们因为拥有上天赐给他们的圣宠,因此信仰十分虔诚,死心塌地的在那里敬爱天主。中国大陆有多少善男信女,他们曾经 年或甚至卅年没有见过一位神父或接受一件圣事,但我们发现,他们的信仰竟依然如此虔诚,如此坚强。除了圣神亲自在保护指领他们之外,我们又能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