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徒像 中殿拱壁下方的 壁畫部分特寫。
|
聖格來孟大殿拱壁(apse)的輝煌彩石鑲嵌畫,是十二世紀前半葉的作品,在教宗巴斯加二世(Paschalis II)任期中完成。
 |
聖女加大利納小堂 (Cappella di Santa Caterina)
內有,描述聖女生平的 壁畫,是十五世紀時 馬索里諾(Masssolino)的作品。
|
畫中充滿寓意,與周圍爵床科植物(acanthus)葉形飾一起,暗示基督的復活。畫的主題是十字架的凱旋:十字架的兩木上除了基督外,還飾有十二隻鴿子,代表十二位宗徒,而聖母和聖若望則立在兩旁。
十字架腳下,很對稱的伸展出一圈圈的(爵床科)葉飾。葉叢中的人物和動物形成了一個生動的世界,下方有兩隻雄鹿在暢飲天堂流出的河水。在中殿拱壁拱門(apsidal
arch)上,除了具有寓意的耶路撒冷和白冷城外,還可看到基督和四位聖史的標誌,右邊有聖伯多祿、聖格來孟和耶肋米亞先知,左邊則有聖老楞佐、聖保祿和依撒意亞先知。拱壁下圍,有古代基督信徒喜愛的主題:神聖的羔羊,旁邊環繞著十二隻羊,代表十二位宗徒。
今日的中世紀大殿入口(側門),位於聖若望拉特朗路(vi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大殿內分為三個通廊(naves
),末端有三個半圓形拱壁。大殿正門面前有一個四邊形柱廊庭院(quadriportico)。
在聖格來孟大殿裡,我們還能看見大殿前身的各階段:初期基督徒時代所建的教堂正廳(比現有的更為寬闊),以及羅馬帝國不同時期所建的住宅及一座密特拉神廟(mythraeum)。
年曆表
|
|
公元10年 |
90-99年聖格來孟出任教宗 |
|
第二世紀時這裡可能是基督信徒舉行崇拜的地方。 |
|
第二世紀末:興建密特拉(拜火教)廟 |
|
第四世紀,在昔日羅馬住宅的庭院興建第一座教堂
|
公元500年 |
867年,聖格肋孟的聖髑運至羅馬 |
公元1000年 |
1084 年羅吉斯卡爾(Robert
Guiscard) 率領諾曼人進犯時摧毀教堂 |
|
1108 年在四世紀教堂
原址上興建 新教堂 |
公元1500年 |
1667 年教堂及毗連的
修院由愛爾蘭 道明會士負責 |
|
1857 年穆羅里神父
(Mullooly)挖掘出 四世紀的古老教堂 |
|
1861年挖掘出
羅馬時代的遺跡 |
公元1900 |
|
 |
四邊形柱廊庭院 (quadriportico)
從這裡可進入聖殿中。
|
不同時期的建築 ,形成了不同的層理 (stratification),經上世紀開始的考古發掘研究,我們終於能看出一些頭緒,而且還可以親身察看。從最深和最古的一層開始看,一世紀時,這裡曾有一座公共建築,後來演變成一些平房住宅,後來、波斯火神米特拉
(Mithra)的信徒,曾在這些平房的庭院中建了一座廟宇。
及至四世紀,這裡興建了一座早期基督徒的教堂(屬領銜堂titulus,一如今日的本堂),有三個通廊,門外有一個前廊(narthex)。但後來由於要支撐中世紀的新教堂,而築了許多地基,致使今日舊教堂的結構已難以分辨。
 |
詠經席 (Schola Cantorum)
是第六世紀時興建的,保留在1108年建的新教堂中。
|
近期的考古挖掘,給我們指出毗連舊教堂的洗禮堂所在。
今日的大殿保留了教宗良四世(Leo IV 847-855)和十一至十二世紀時的珍貴壁畫,其中包括有關聖阿雷修(St Alexis)和西西諾
(Sisinnius)傳奇的壁畫。聖濟利祿(St Cyril)的陵墓,也是信友們敬禮的地方;這位聖人和他的兄弟聖美鐸第(St Methodius)一起,同是東歐的福傳者和斯拉夫字母(Cyrillic
alphabet)的創造人,俄羅斯今日仍採用這套字母。上層大殿有聖女加大利納小堂(Cappella di Santa Caterina),堂中著名的連環壁畫是帕尼卡勒(Masolino
da Panicale)的作品,也許是與馬薩喬(Masaccio)在1428至 1431年間合作完成的。畫中內容包括:耶穌被釘十字架,聖安博(St
Ambrose)的生平事跡,和亞歷山大的聖女加大利納(S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