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歷史價值的羅馬教堂
|

|
在歡樂聲中走進天主的聖殿 ( 詠 55:15
)
OMO DEI
AMBULAVIMUS
CUM CONSENSU
|
這篇聖詠(詠55)繪聲繪影地描寫信友間的共融,他們一起來到耶路撒冷聖殿朝聖,共度節日,同享喜慶。
以色列子民聚集到聖京來朝聖(詠122),雖然經歷路途的艱苦,內心卻充滿喜樂(詠84)。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是末世的新耶路撒冷的預像,而教會則是新耶路撒冷在現世的投影。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新救恩計劃這的殿宇(谷14:58;若2:21),是以活石建成的聖殿(弗2:14;格前12:13;迦3:28;哥3:11),以迎向所有文化(格前9:20),並擁抱整個世界(瑪28:19)。
教會走向天上的耶路撒冷:教會是天主羔羊的淨配(默21:9),所有得救者的家鄉,亦即一切人的家鄉,因為救恩是為所有人的。「在今生我們仍是個朝聖客」(奧斯定Augustine)。人生好比在趕路,那路往往崎嶇曲折,既多險阻,又易迷失在黑暗之中,但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它總是有一個目的:一個充滿平安和永恆幸福的目的地。

「額我略四世與聖史馬爾谷」 羅馬聖馬爾谷大殿(San Marco) 徒大殿
身體力行的朝聖旅程,應先有心靈歷程作準備,回歸到自己信仰的根源,來到基督信仰最初的見證者面前;他們不惜為信仰基督,而付出自己的生命;以體驗耶穌所宣講的救恩和普世的解放。這些初期的見證人,一直以來都給我們傳遞著這信仰的精神,歷久不衰。他們與我們的距離雖遙遠,卻又十分接近。,在這個永恆時刻(kairos)中,無時不臨現我們眼前。
所以說,朝聖好比過節日,正如這篇聖詠所說的(詠5515),在慈母膝下與兄弟姊妹們團聚是何等的喜樂。我們要回到養育我們的慈母懷中,體認條條道路都通往基督的教會,再由教會散佈普世:形成一個以愛德聯繫世人的網絡。一起期待最後「平安真福」的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