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歷史價值的羅馬教堂
歷史概略五 BB

無原罪聖母堂

無原罪聖母堂(SANTA MARIA IMMACOLATA A VIA VENETO)
Via Veneto, 27

威尼斯路(Via Veneto)上的無原罪聖母堂(Santa Maria Immacolata ? della Concezione),又稱為加布遣堂(Chiesa dei Cappucini)。堂內只有一個中殿,兩旁各有五間小堂。教堂是按卡索尼(Antonio Casoni)的設計建於1626-1631 年間,不過,正門面與堂前的石階,卻是二十世紀上所修建的。堂內右邊第一座小堂,有兩幅珍貴的畫像,即雷尼(Guido Reni)繪於1630年的「聖彌額爾總領天使」及德萊.諾迪(Gherardo delle Notti)所繪的「基督受辱」。 另外,較出名的藝術品尚有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繪的「聖五傷方濟各」,和教堂創立人巴貝里尼樞機(Barberini)的墳墓(1646),其上刻有非常出名的拉丁銘文:「在此只存放著骨灰,別無其他」。
在教堂旁的修院,保存有卡拉瓦喬(Caravaggio)繪於1603年的「聖方濟各」像,和小帕耳馬(Jacopo Palma il Giovane)所繪的「納匝肋人」。毗鄰的加布遣會士墓地, 有五間小堂,內面滿掛1528-1870年間四千多位已亡會士的髑髏和骨骸。

奎琳崗聖安德肋堂

奎琳崗聖安德肋堂
(SANT' ANDREA AL QUIRINALE)
Via del Quirinale, 29

1658年,教宗依諾森十世(Innocent X)之姪龐菲利樞機 (Pamnphili),斥資為毗鄰的耶穌會建立一座教堂,並請貝爾尼尼(Bernini)設計藍圖,十三年後終告落成。正門面有一層高,突顯出一個由兩根石柱支撐的半圓小門廊(prothyrum),兩邊立著兩根巨大的壁柱,承托著上面的三角頂牆飾。堂內呈橢圓形,飾以鍍金的塗彩灰泥和精緻大理石版。由堂中央向四面伸展出四間小堂和四個相當深邃的壁龕,其中滿飾十七、十八世紀的著名油畫。圓穹頂是由鍍金的花格組成,上有花紋飾帶及美麗的灰泥粉飾。祭台之下有一個鑲以天青石的青銅甕,內面藏有聖安德肋(St Andrew)的遺骸。

四泉聖嘉祿堂

四泉聖嘉祿堂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Via del Qurinale, 23

教堂座落於教宗西斯篤五世(Sixtus V)於1586年開闢的斐理斯路(Strada Felice),和庇護四世(Pius IV)於I565年建造的皮亞路(Strada Pia)交界處。1634年,博羅彌尼 (Borromini)被委託為西班牙跣足聖三修會(Discalced Trinitarians)建造會院和教堂。他首先完成修院的迴廊庭院,然後建造了教堂,取名為「聖三及聖加祿堂」(Santissima Trinita e San carlo Borromeo),即今日人們慣稱的「四泉聖加祿堂」(San Carlino alle Quattro Fontane)。1664年開始建造正門面;博羅彌尼未能竣工而先亡,由其姪子伯爾納鐸(Bernardo)繼續完成。伯爾納鐸這位偉大的建築師,美妙地解決了要在極狹窄的空閒中建築的問題,就是說要將教堂建立在兩路直角交叉的一隅,因而教堂的正門面要與修院緊貼在一起,而修院的建築則延續於直角之外。因此,從斜角看去,教堂的正門面外觀和修院盡在視野之內,包括路角的水泉,和聳立的尖矮鐘樓。教堂正門面分上下兩層,循著一個雙軸的延續曲線伸展,中央呈凸形,兩邊呈凹形。下層大門上有一壁龕,其上的楣飾由兩個天使像的雙翼合成。上層的小型陽台上有一個寶匣龕雕塑,兩旁有四根與下層同一軸的石柱,上方有一傾斜大圓石框,由兩位作飛翔狀的天使托著。橢圓形的穹頂上,有一個小頂塔,由許多凹形的小壁龕組成,以小圓柱子分隔著。堂內也呈橢圓形結構,主軸落在較長的一方,使伸延的空間產生一個壓縮的效果。堂內只有一序列的圓柱、故意予人一種不勻稱的空間感,迫使在平面上作出屈就的樣子。那個被石拱的正切曲線弄得變形和壓縮的穹頂,分別飾以八角形、六角形和十字形的塗彩灰泥花格。空置的地下墓堂,原是為博羅彌尼而設的,可惜他卻在1667年自殺而死。

勝利之后聖母堂

勝利之后聖母堂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Via XX Settembre, 17

這教堂之所以名聞遐邇,因堂內保存著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絕代佳作之一:「聖女大德蘭的神魂超拔」(Estasi di Santa Teresa)雕像;這雕像是大師於1646年完成的,置於科爾納洛小堂(Cappella Cornaro)之內。斥資建造這小堂的是科爾納洛樞機 (Francesco Cornaro)及其家人,他們要藝術大師把聖女神魂超拔的一刻,表達在一個類似戲劇性的情景下:聖女斜依在雲彩中,微張著嘴,眼皮下垂。前面的熾愛天使拿著一把利箭,正準備刺透她的心,恰如聖德蘭行傳中所描述的一幕。祭台上的這畫屏群雕,顯示了作者貝爾尼尼對題材的新穎構思,將觀賞者也捲入其內,令他/她仿如置身這奇蹟,無意中已成為了見證。堂內拱頂上的鍍金塗彩灰泥浮雕,描繪聖女德爾的生平事蹟。教堂之「勝利」稱號,源自1620年波希米亞王費迪南二世 (Ferdinand II of Habsburg),因他獲得一幅波希米亞顯靈聖母像之助,布殲敵行動中大獲全勝。這座教堂遂於十七世紀上半葉興工建造,工程由瑪德爾諾(Carlo Maderno)設計。教堂屬巴羅克時期的藝術風格,內部滿佈富麗的大理石工藝和金碧耀煌的裝飾。堂內僅有一個中殿,兩旁各有六間小堂。在其中一間小堂裡,有多梅尼基諾 (Domenichino)在羅馬所畫的最後兩幅油畫,即「聖方濟各的神魂超拔」和「聖方濟各接受五傷」,估計完成於1630年。左邊第三間小堂中,有圭爾奇諾(Guercino)約於1642年畫的「聖三像」油畫。

天神之后聖母大殿

天神之后聖母堂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Via Cernale,9

桑加羅(Giuliano da Sangallo)和貝魯齊 (Baldassarre Peruzzi)兩位建築大師,很早已有意將戴克里先的公眾浴場(Thermae Diocletianae)改頭換面,但直到156l年教宗庇護四世(Pius IV)任內,才將該處祝聖為敬禮天使及殉道聖人的地方,因為相傳此浴場乃殉道者所建。教宗首先把工程委託給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他將教堂平面設計成希臘十字形(直橫相等)。十八世紀時為慶祝1750的聖年,整個建築經范維特利 (Luigi Vanvitelli)重新修改,完成了今日的現貌。二十世紀初,為重新展現羅馬時代的牆垣,曾將十六世紀所建造的正門面拆毀。堂內的門廳是改裝自古代的熱水浴室 (caldarium),目前安置有馬拉塔(Carlo Maratta)和羅薩(Salvator Rosa)兩位畫家,以及阿耳奇亞蒂樞機 (Francesco Alciati)和德拉.波爾塔(Giovanni Battista Della Porta)的墓碑。耳堂由古代的溫水浴室(tepidarium)改裝而成,一系列的獨瑰花崗岩巨石柱,支撐著三個十字形拱項。聖所內有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作的「聖巴斯弟盎殉道」 (1629),和羅馬內利 (Giovanni Francesco Romanelli)作的「獻聖母予主堂」(1640)兩幅名畫。

聖巴西德堂

聖巴西德堂 (SANTA PRASSEDE)
Via di Santa Prassede, 9

這是另一間古代的「領銜堂」(即今日的本堂),五世紀時已存在並紀念聖女巴西德 (Praxedes)。相傳她是羅馬元老院議員普登斯 (Pudens)的女兒,普正珍(Pudentiana)的姊妹,有說普登斯曾在自己家中款待過聖伯多祿。昔日的早期基督徒教堂遺蹟,僅有少部份倖存。教宗巴斯加一世(Palschalis I 817-824)在位期間,曾把教堂徹底復修,並將墓窟內二千多位殉道聖人的遺骸遷移於此。整座教堂於十六世紀時曾重行整修和增建,而聖所及地下小堂則於十八世紀再經修改。拱壁上的美麗鑲嵌畫,是九世紀的傑作:在教宗巴斯加一世名字的圖案下,可見到救主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中間,兩旁還有聖女普正珍、聖女巴西德、聖仙諾(St Zeno),和斥資興建教堂的教宗。下圍有天國聖山上的神妙羔羊,四周有來自耶路撒冷和白冷、象徵著宗徒們的十二隻綿羊。拱門和拱壁中也飾有同時代的鑲嵌畫。經右側廊可進入十字形的聖仙諾小堂 (Cappella di San Zenone),整個飾以彩石鑲嵌畫,是羅馬的拜占庭藝術珍寶。這小堂乃教宗巴斯加為紀念亡母戴杜拉(Theodora)而建,並在那裡安葬了其遺體。小堂旁有個小房間,保存著1223年自耶路撒冷運來的鞭苔石柱,被認為是耶穌受難的紀念。

聖伯多祿鎖鏈堂

聖伯多祿鎖鏈堂 (SAN PIETRO IN VINCOLI)
Piazza San Pietro in Vincoli, 4

教堂亦名「歐多西亞大殿」 (Basilica Eudossiana),是五世紀時,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Valentinian III)之妻歐多西亞 (Euidocia),為了供奉她自耶路撒冷帶回來的聖伯多祿被監禁時所繫的鐵鏈,命人在一座皇家別墅的遺址上興建的。相傳這串鐵鏈和聖伯多祿在羅馬的馬梅爾定監獄(Carcer Mamertinus)所繫的鐵鏈放在一起時,二者竟奇蹟地結合為一。目前這聖物珍藏在十九世紀所建的主祭台之下。這教堂由教宗西斯篤三世(Sixtus III 432-440)祝聖,復經教宗哈德良一世(Adrian I 772-795)重修;十一世紀諾曼人 (Normans)人侵掠奪後,再加以鞏固。羅維雷樞機(Giuliano della Rovere),即後來的教宗儒略二世(Jiulius II),於1471-1503年間,在左右兩側廊和耳堂頂交叉處蓋了十字形的拱頂,並且重新建造了門廊。
十七世紀時,門廊被築高,以致擋住了古老的正門面;今天為了遷就現代的賈富爾路(via Cavour),門廊再遭修改。堂內分為中殿和兩側廊:中殿天花上飾有十七世紀時帕羅迪 (Parodi)的壁畫;另有一幅七世紀拜占庭式的聖巴斯弟盎(St Sebastian)鑲嵌畫像,為這座教堂錦上添花。左側廊第一間小堂有波馬蘭齊奧(Pomarancio)的「卸下耶穌聖屍」像,而在右側廊的小堂中有圭爾奇諾(Guercino)和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名畫。當然最名聞遐邇的作品是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的「梅瑟像」,這雕像本是為放在聖伯多祿大殿裡作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的墓碑,如今卻留存於此。這態像有如其作者一樣,放射著超人的自信與精力。

四殉道堂

四殉道堂 (SANTI QUATTRO CORONATI)
Via dei Santi Quattro, 20

這座教堂是教宗聖美基德 (Miltiades/Melchiades 311-314)為敬禮聖塞維魯 (St Severus)、聖塞維里安 (St Severian)、聖加保福 (St Carpopher)和聖維多利諾(Victorinus)四位殉道者而建的;他們曾因為拒絕朝拜醫神 (Asclepius)的偶像而被處死。這教堂也是紀念五位班諾尼亞(Pannonian)雕刻師的;他們也因為拒絕雕塑偶像而殉道。教宗良四世(Leo IV 847-855)將這些殉道聖人的骨骸移放此教堂。教宗和諾理一世 (Honorius I 625-638)曾重修這教堂,可是,它卻毀於1084年諾曼人 (Normans)劫掠羅馬城之時;後經教宗巴斯加二世(Paschalis II 1099-1118)再度重修。巴斯加二世命人把堂內的唯一中殿一分為三,但不久左側廊被拆掉,改建成一個迴廊庭院,而右側廊也改作飯廳。自十二世紀起,這教堂一直由本篤會士 (Benedictines)管理,在 1521年轉交給嘉瑪道理會 (Camaldolese)管理,及至 1560年又委託給奧斯定女修會(Augustinians),直到今日。整個建築好似一座 「修院堡壘」,恰如拉特朗大殿的衛城。事實上,這教堂和修院是建於教宗由拉特朗前往至梵蒂岡的必經之路。堂內的拱壁包括中殿和兩側廊的盡頭,由於拱壁來自舊教堂,故保留有若望(Giovanni da San Giovanni)的一幅壁畫。

聖愛之母朝聖所

左側廊的祭台下珍藏著聖巴斯弟盎 (St Sebastian)的頭骨。從左側廊的出口可進入羅馬式的迴廊庭院。在聖西爾維斯特小堂(Cappella di San Silvestro),有繪於1246年的三幅壁畫,即「聖西爾違斯特生平事跡」,「君士坦丁皇帝的傳說」及「公審判」。

聖愛之母朝聖所 (SANTUARIO DELLA MADONNA DEL DIVINO AMORE)
Via Ardeatina km.12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John Paul II)論及這座聖母朝聖所時說:「新建的羅馬聖母朝聖所和最古老的聖母大殿 (Santa Maria Malggiore),相對並存」。遠自1740年聖母顯靈後的第一年,朝聖者因聖母的轉禱,振奮了自己的信仰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避免羅馬城歸於灰燼,羅馬信友向聖母許願,終獲救援。這朝聖所已被列為聖年正式朝聖地點之一,信友可在此獲得大赦。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