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梵蒂岡博物館
歷史藝術概略 BB

四柵欄前庭
(Atrio dei Quattro Cancelli)
坎坡雷塞(Giuseppe Camporese)於1792-3年間建造,一度曾是梵蒂岡博物館的入口。

  梵蒂岡博物館在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即良十世LeoX的前一任教宗)的指示下,開始了收集藝術文物的工作。那被喻為十八世紀古典藝術理想典範的阿波羅雕像 (Apollo del Belvedere),正屬儒略二世所有。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代的教宗們,均以研究古代學術來促進文化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又想令教廷活動的地方和舉行禮儀的場所,洋溢著神學和聖經約含義。

通往博物館的大樓梯
莫莫(Giuseppe Momo)設計(1932)。

西斯篤小堂(Cappella Sistina)的壁畫,是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他藝術生命的兩個階段(1508-15l2;1536-1541),分別在兩位教宗的任期內(儒略二世和保祿三世)完成的。早在十五世紀時,一些畫家在西斯篤小堂牆壁下方,已開始了以藝術來詮釋神學的大計,以表達出新舊約聖經的連貫性及救恩的普世性,而米開朗基羅則完成了他們的宏願。

「天主創造亞當」
西斯篤小堂壁畫局部特寫(1508-1512),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繪
天主用手接觸亞當的手而將靈魂和智力賦予他。

米開朗基羅沿小堂的拱頂(vault)畫了《創世紀》的故事,根據文藝復興所依循的新柏拉圖(neo- Platonic)哲學思想,用極其美麗的裸體人像,來描繪人類獲救的經過:從人的墮落(以「諾厄醉酒」代表)到原始的救贖(以天主的創造行動來表現)。拱頂的中心畫了天主「創造亞當」,畫中可見到天主聖父以手接觸亞當的手,將生命與靈魂賦予人,那時,人尚未被罪污染,體態完美無瑕。在巨型的「最後審判」壁畫中,米開朗基羅描繪人類戲劇性的歷史: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罪惡,也知道得救的必要工具(信德和教會)。米開朗基羅作此畫時,已經是六十來歲的人,而十六世紀中葉,又具羅馬教會承受著切膚之痛的時代: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改教,和隨後德國和英國等逐一離開羅馬教會。因此,「最後審判」的壁畫,不僅留下了畫家本人內心痛苦的痕跡,也反映 了當時教會的創痛 。米開朗基羅在深藍的底色上繪了聖人和魔鬼 、獲救的人與被罰的人的裸體形像 ,畫工雖極其細膩新穎 ,卻流露 出 盎然 的 古風 ,有點像棄用錯覺深度 (illusion of death)的哥德式 (gothic)藝術 。

陳列室指南
訪客必需沿既定的路線參觀,需時大約90分鐘至五小時。由於博物館非常大,要看的藝術品又多不勝數,因此,敬請訪客不要分散,而要沿著不同顏色的主題路線,任擇其一參觀。


拉菲爾羅 (Raffaello)修飾的各個廳堂 ,均以教會歷史為主題 ,而歷任教宗都是教會歷史的主要建造者和見證人 ,故此他們的 肖像紛紛出現在所描繪的歷史事件中 。拉斐爾羅去世後 ,由羅馬諾 (Giulio Romano)和工場畫師們完成這些廳堂的修飾工作 。這些畫工經歷了三任教宗 (儒略二世 、良十世和格來孟七世 Clement VII)才完成全部工作 。教會在世上的歷史 ,往往表現在神學和信仰的考驗上 ,而藝術和哲學卻是神學的理性成果 ,以及信仰的見証 。梵蒂岡博物館珍藏的重要文物 ,都是在刻意講授教理的精神下誕生的。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
(Biblioteca Apostolica Vaticana)
設在梵蒂岡博物館內,是教宗的圖書館,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之一。館中收藏了人類最珍貴的文字文化。這圖書館由教宗尼古拉五世(NicholasV)所建,可能是趁1450禧年的機會成立。1475年,教宗西斯篤四世(Sixtus IV)將它開放為公共圖書館。
館中收藏了十五萬冊古代手抄本和難以計算的手稿和檔案、一百萬本以上的印刷書籍,包括古版書和十六世紀的書籍。這圖書館擁有的古版書可能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館中印刷館的刻板多達十萬塊。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的藏品 ,多姿多彩 。單從數字方面來說 ,已經可以看出它的龐大 。館內開放給人參觀的面積超過 42,000平方米 ,陳列展品的地方長達7公里多 。歷史最悠久的展館有:庇護──格來孟館 (Museo Pio-Clementino),即希臘羅馬雕刻藝術館 ,是十八世紀末教宗庇護六世( Pius VI)所成立 。賈拉蒙特館(Museo Chiaramonti 1808)和新翼陳列室(Braccio Nuovo 1816-1822)均由庇護七世 (PiusVII)所修建 ,藉以補償拿破崙 (Napoleon) 根據托楞蒂諾條約 (Treaty of Tolentino),將珍貴藝術品運往巴黎所造成的損失 。

保祿小堂
(Cappella Paolina)乃教宗保祿三世委託小桑加羅 (Antonio da Sangallo il Giovane)設計,又於1542至1550年間委託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修建,他在小堂中畫了「掃祿歸化」和「聖伯多祿被釘十字架」兩幅壁畫。保祿小堂目前不開放參觀。

額我略俗藝博物館 (Museo Gregoriano Profano)是教宗額我略十六世 (Gregory XVI)於 1836年 在 拉特朗大樓 (Palazzo Lateranense)創立 ,並於 I970年代遷移到保祿六世新翼 (Ala Paolo VI)。額我略俗藝博物館收藏了一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雕刻藝術品,例如:阿波羅像 (Apollo del Belvedere),拉奧孔(Laocoon)大理石群雕 ,奧古斯都像(Augusto di Prima Porta),雅典娜和馬西亞群像 (Athena & Marsia)。教廷著名藝術家如若翰 .維斯康蒂 (Giovan Battista Visconti)、恩尼奧.維斯康蒂(Ennio QuirinoVisconti)和卡諾瓦(Antonio Canova)等的作品,也原裝展陳出來。庇護──格來孟館保存了卡諾瓦的三件重要雕刻品:佩塞奧像(Perseus)和兩名運動員克笛烏甘特(Creugant)和達摩色(Damoxen)的雕像。

淺浮雕像
這是公元前2400年時的作品,收藏在埃及館,館內的文物是十九和二十世紀發掘出來的。

這些博物館注重的是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因而推動了修復古代藝術品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仿古藝術品的製作。從建築學角度來看,許多展館的建築反映了古代風格,例如圓廳 (Sala Rotonda)和新翼陳列室(Braccio Nuovo)便屬羅馬帝國時代的風格。許多雕刻品在發掘出來時已經殘缺不全,但梵蒂岡博物館仍然予以收存,因而發展出力求完整和可以解釋的整修技術;一些今天已經不再採用的技術,卻因歷史之故,而繼續保留下來。 十八世紀時,由於人們對伊特魯里亞文化學 (Etruscology)和埃及文化學(Egyptology)發生濃烈興趣,因而有了額我略伊特魯里亞館(Museo Gregoriano Etrusco 1837)和額我略埃及館(Museo Gregoriano Egizio 1839)兩者都是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創立的。

拉奧孔(Laocoon)
這大理石群雕是公元前一世紀的作品,雕像中的司祭和他的兒子們被蛇纏住。

伊特魯里亞館陳列的文物,一些是來自考古挖掘的,另一些是購入的。埃及館除埃及文物外,還陳列了一些羅馬時代的埃及藝術複製品,這些原是羅馬哈德良皇帝 (Hadrian)為他在提沃利(Tivoli)的別墅而製作的。歷代教宗們所收藏的古代藝術,就是這樣一一陳列出來,惠澤眾人。

由於古老的梵蒂岡宗座大樓(Palazzo ApostolicoVaticano)不敷使用,教宗庇護九世(Pius IX)便在已經設有額我略俗藝博物贈的拉特朗大樓中,修建庇護基督文化館(Museo Pio Cristiano 1854)用來放置從墓窟和基督徒墓地教堂,收集到的古代文物,與另一些較早出土的禮儀文物一同展出 。這些禮儀文物是教宗本篤十五世 (Benedict XV)所搜集 ,並託梵蒂岡圖書館 (BibliotecaVaticana)保存的 。民族學傳教館 (Museo Missionario Etnologico)由教宗庇護十一世 (Pius XI)創立 ,正如他在 1926年 11月 12日頒布的 自動手諭 (Motu proprio)所說 ,成立這個博物臨的目的 ,是要 「展示在世上拓展天 國者的辛勞」。

現代宗教藝術收藏室
(Collezione di Arte Religiosa Moderna)是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於1964年5月7日與藝術家會晤後,決定設立的。在那次會晤中,教宗提到梵蒂岡在藝術收藏上的悠久傳統。教宗有鑒於宗教價憤觀在藝術界出現危機,因而請藝術家們提供一些作品,好提醒人們精神和宗教重要的價值。就這樣,許多現代藝術家提供了他們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包括:馬蒂塞(Matisse)、格雷戈(Emi1io Greco)明古齊(Luciano Minguzi)、馬蒂尼(Arturo Martini)、魯奧(Georges Rouault)、卡利(Corrado Cagli)。現代宗教褻術收藏室於1973年揭幕,隨著時間的惟進,藏品大有增加。這批畫作陳列在博爾賈室 (appartamento Borgia)和幾個相連的展室。文化是通向信仰的橋樑,因此,歷代教宗都不遺餘力地促進文化的發展。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在梵蒂岡圖書館的入口處,把成立該館的動機刻在碑上:『為令羅馬發揚光大,並肯定信仰的真諦』。圖為克萊(Paul Klee) 的作品:「矗立城中的哥德式主教座堂」。

此外 ,為了提供有關教會歷史的資料 ,1970年代又在拉特朗大樓成立了歷史博物館 (Museo Storico)。
最後 ,還有美術館(Pinacotec) 和現代宗教藝術收藏室 (Colezione di Arte Religiosa Moderna)。前者是奉教宗庇護七世之命建造的 ,他希望將卡諾瓦於 1815年從巴黎重新得回來的繪畫 ,收藏在梵蒂岡內 ,這批畫幾乎全部以宗教為主題 。事實上今日展出的某些名畫 ,是以館中一些藏品跟首都山美術館 (Pinacoteca Capitolina)「交換」回來的;在十九世紀時 ,這些作品原屬教宗所有 。這些名畫包括一些十七世紀的傑作 ,如卡拉瓦喬 (Caravaggio)的 「卸下耶穌聖屍」,多梅尼基諾 (Domenichino)的 「聖熱羅拉莫領臨終聖體」,普森 (Nicolas Poussin)的 「聖埃拉斯莫 (Erasmus)殉道」,稱為瓦倫泰 (Valentin)的博羅內(Jean de Boulogne)所繪的 「聖博策蘇 (Processus)和聖馬蒂尼安 (Martinian)殉道 」。文藝復興時代的名 畫 ,可舉出在拉菲爾羅廳 (Sala Raftaello)陳列的作品 ,如 「福利尼奧聖母像」(Madonna di Foligno)和 「耶穌顯聖容」,還有阿爾斯特(Pieter van Aelst)按拉菲爾羅的設計 ,織成的掛毯 ,它們是用在舉行隆重禮儀時 ,裝飾西斯篤小堂的 。其他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傑作有:良納多 (Leonardo)未完成的 「聖熱羅尼莫」,貝利尼 (Giovanni Bellini)的 「卸下耶穌聖屍」,羅貝蒂 (Ercole de' Roberti)的 「聖文生 .菲雷里的奇蹟」。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