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仰 的 宣 認
|
信仰基督的人為表達他們在信仰上的共融,需要有一致共同的信仰語言,這種標准的語言把信友們聯合在同一個信仰中。當一位基督徒說「我信」的時候,他就是在說「我贊同我們所信仰的」。由宗徒所傳下來的教會,早在初期的時候,就以短句和一律的方式來表達并傳遞自己的信仰。但是很快地,教會便把它所信仰的精華匯集成一個有機的,上下文銜接流暢,思想段落分明的綜合綱要。這個信仰的綜合綱要以望教者為主要對象。
信仰的綜合綱要被稱為「信仰的表明」,因為里面所說的是基督信徒所宣誓的信仰。「信仰的表明」也稱為「我信」,因為「信仰的表明」這段文字以「我信」為開場,這是教會傳統的習慣,常以一篇文字,一道文件的第一個字作這篇東西的標題或名稱。「我信」這篇綜合扼要表明基督信仰的文字又稱為凡是教友都熟悉的「信經」。
耶路撒冷的聖齊利祿曾說:「信經不是根據人的意見寫作而成的,它的內容是整部聖經中最重要之點的匯集,以便提供給人完整的信仰道理。信經就好像芥菜子,在這個菜子里面包括著許多枝葉一樣。信經也是如此,在這個信仰的綱要里面藏有新舊約聖經的信仰道理。」
信經這兩個字的原文是希臘文。希臘原文"SYMBOLON"的意思原是指一件「信物」的一半,一個持有這一半信物的人在必要的時候出示它,以便別人識別他的身分。這一半信物在出示的時候,必須和對方持有的另一半拼湊起來。如果兩半能組成完整的信物,則表示持部分信物的人真實不偽。由此可見「信經」原來就是基督徒之間互相識別與彼此共融的信物。後來,信經所使用的"SYMBOLON"這個希臘字又逐漸增加意義,象徵匯集、收集或綱要等意思。於是,「信經」就成了「集所信仰的主要真理的大成」。從這里,我們不難了解信經是要理講解工作第一個要提到、要引用的材料,也是最基本的材料。
一個人第一次要嚴肅隆重地表明他的信仰的時候,是在領受聖洗的時候。因此,信經首先應該被稱為聖洗的經文。當一位望教者受洗的時候,他是因著聖父、聖子和聖神的名義受洗的。所以領洗的人在接受聖洗時所宣誓信奉的真理,乃按照一體三位的天主而分為三大部分。換句話說,領受聖洗的人在領洗時刻所念的信經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天主聖父和他所創造的奇妙工程為主,第二部分以天主聖子耶穌基督及他的救贖奧跡為對象,第三部分以教友聖化生活的動力泉源,天主聖神為中心。這就是我們受洗時宣誓的三大要點。
這三大要點彼此有著密切的關系,卻也各自分明有別。根據教會初期教父們慣用的比喻,我們稱這各大要點為活動關節,就像人的肢體部分一樣,各肢體之間都有密切的關連,但也因為有了活動關節,而使各肢體分明有別。每個活動關節所區別出來的,我們也稱之為「信條」。教會初期時代的著名教父及聖師,米蘭的總主教聖盎博羅削曾說:信經有十二個信條,為了象徵十二位宗徒的信仰。
過去將近廿個世紀以來,教會為了配合不同時代的需要,曾有過不少的信經,例如宗徒所建立的不同地方的教會團體或古老的地方教會,都有自己使用的信經。某些大公會議也編了特別的信經,有些教宗更編了自己的信經,最近的一篇取名為「天主子民的信經」就是先教宗保祿六世在公元一九六八年編寫的。
教會歷來每個不同時代所出現的信經,沒有一篇可以被視為過時或沒有用的,因為這些信經可以幫助我們重溫,并深入了解教會歷代所生活的,而且萬古常新的信德。然而,自古以來,只有兩篇信經在教會生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篇叫做「宗徒信經」,另一篇叫作「尼西君士坦丁堡信經」。
第一篇之所以叫作宗徒信經,是因為這篇信經被認為最忠實地表達了宗徒們的信德。羅馬教會古代給人付洗的時候,誦念的就是這一篇信經。這篇信經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信,主要在於羅馬教會采用它為信經,而羅馬是宗徒之長伯多祿宗座所在地,伯多祿把教會初期表達共同信仰的方式帶到這里來。
至於尼西君士坦丁堡信經的重要性,那是因為這篇信經是教會頭兩次大公會議的成果。這兩次大公會議正是公元三百廿五年和公元三百八十一年先後分別在尼西和君士坦丁堡兩地召開的。直到今天,東方和西方的主要教會團體仍然沿用這篇信經。
方才我們說過,信經是講解要理首先要提到、要引用的最基本材料。由於宗徒信經是羅馬教會最古老的要理材料來源,而尼西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信經在許多方面要比宗徒信經更清楚,更明確,也更詳盡,所以普世教會要理在講解信德的道理時,是以宗徒信經為經,以尼西君士坦丁堡信經為緯,兩者互相對照配合,以期收到最好的效果。
我們領受聖洗的那一天,當我們把自己整個的一生都托付給教會所訓導的規矩來引導的時候,我們就心悅誠服地接受了信經所表明的一切。當我們本著信德誦念信經的時候,我們就進入了與天主聖三共融的境界,也和整個普世教會產生共融的關系,因為是教會把信仰傳遞了給我們,而且我們也在教會的懷中相信教會傳遞給我們的一切。
聖盎博羅削說:「信經是我們心靈上的神印,是我們內心的沉思默想和永遠常在的保護,是我們看守在靈魂內的珍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