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卷三 基督信徒的生活
8. 人性的德行

1803「凡是真實的,凡是高尚的,凡是正義的,凡純潔的,凡是可愛的,凡是榮譽的,不管是美德,不管是稱譽,這一切你們都應該思念……都應該實行」。

這是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信友書上的這幾句話,《天主教教理》把它們引用來闡述天主教神學上所講論的「德行」。

「德行」一詞是地道的中國話。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孔子對道與德,既相提并論,又予以區別。他所說的「道」與「德」 都與我們今日所說的「道德」有關。「道」指客觀方面的道德規 ︰「德」指主觀方面的道德情操。他又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里的「德」 就是指品德或精神面貌。他還說︰『鄉愚,德之賊也。』「鄉愚」指「偽君子」。這種人的行為,從表面上看,是符合規範的,但其內心境界卻是另一回事,因此說是「鄉愚」。後來,宋朝的陸象山注釋《論語》說︰「道」是「天下萬世之公理」,是「 人之所共由者也」。「德」是人心中的「微善小美」,必須「據之而不失,亦必日積日進,日著日盛,日廣日大矣」。同時代的朱熹在他所著的《論語集注》中解釋「 據於德」說︰「德者得也,得其道於心而不失之謂也。」陸象山和朱熹的解釋都符合孔子的原意,也便是我們一般中國人對「道」、「德」以及「道德」的基本看法。

《天主教教理》是以西方的哲學傳統解釋「德行」一詞的意義的。所以其涵義與孔子《論語》中的「德」自不盡相同。但是,如果我們運用得當,對我們在教理知識上的進步,還是十分有益的。

據聖多瑪斯的解釋,在西方的哲學傳統中「德行」是一種「習性」,而「習性」則是由行為的重覆逐漸形成的。由於養成某種習慣,人便容易, 甚至似乎不知不覺地實現某種行為。聖多瑪斯指出,「習性」的本身,原是中性的,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從倫理的觀點來看,好的習慣就稱之為「德行」或「美 德」﹔壞的習慣則稱之為「毛病」或「惡習」。所以,他說︰「倫理德行是一種選擇性的習性,也就是說,習慣於選擇實踐善的行為」。這也是《天主教教理》給予「德行」 的定義。

1803 德行是一種經常而穩定的為善傾向。它使人不但作出善事,而且作得出色。有德行的人以其身體和精神上的全副力量追求善﹔ 在具體的行為上尋求它,選擇它。

西洋哲學上所討論的「德行」,屬於「本性的德行」。聖多瑪斯按照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把「本性的德行」分為「理智德行」和「 倫理德行」兩種。所謂「理智德行」,指那些能夠改進和改善人的理智能力的習性,使理智易於達到真理。所謂「倫理德行」,指那些能夠使人的情欲按照正直的理智而活動的習性,即人性行為在理智的指導和意志的決定下所做的事情是符合道德規範的。聖多瑪斯又繼續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區分方法,把倫理德行分為︰「明智」、「公義」、「勇敢」、「節制」四種,并稱之為四種基本德行,或簡稱為「四樞德」,「樞」是門上的轉軸。四樞德好像門上的轉軸,其他的倫理德行都由它們支持著,并環繞著它們,成長發展。

《天主教教理》稱「本性的德行」為「人性的德行」。它這樣予以解釋說︰

1804「人性的德行」是理智與意志的一種穩定態度、持久傾向,由習慣而養成的美德。它有節制我們的活動,端正我們的情欲,指導我們的行為,使之符合理性與信仰要求的功效,又有使人幸福、自主,并享受由 於生活聖善而獲得的喜樂的作用。人有德行,便心甘情愿地作出良好的行為。

《天主教教理》也談到智、勇、節、義、四樞德,并援引聖經,指出其在聖經中的出處。

1805 明智、公義、勇敢、節制,是四樞德。它們好比門上的合葉,有做轉軸的作用。其它的德行都環繞著它們聚集在一起。智慧書上說︰「 若人愛慕正義,應該知道,德行是智慧工作的效果,因為它教訓人節制、明智、 公義和勇敢」。

明智

1806 「明智」使人用理性,知道在任何情況下,認出自己的真正的利益,而選擇適當方法,去完成它。箴言篇上說︰「明智的人,步步謹慎。」聖伯多祿宗徒書信上說︰「你們應該慎重,應該醒寤祈禱。」聖托瑪斯根據亞里士多德,把明智看作「人的行為的正直准繩」。他說︰「明智不是膽怯,不是怕懼,不是虛偽,玩兩面手法。明至好比一位駕駛員,引導其他種種德行,合乎分寸,恰到好處。它直接指引良心的判斷。明智的人是按照良心的判斷來決定并處理自己的行為的。藉著明智的德行我們把倫理原則應用在個別的案件上而不致錯誤,并克服在行善避惡上可能遇到的困惑。

公義

1807「公義」是一種倫理德行。它是一種堅定而持久的意志。它要求我們把屬於天主或他人的事物歸還給天主或別人。對天主而言, 這便是虔誠。對人而言,這則是尊重每個人的權利,與人和睦相處,在與他人 來往及與公共福利交涉中促進公正。聖經屢次談到義人,總是,強調他們心地正直、待人公平。肋未紀上說︰不要袒護窮人,也不可重視有權勢的人,只依正義審判你的同胞。聖保祿宗徒也說︰「作主人的,要以正義公平對待奴隸,因為該知道,你們在天上也有一位王子」。

勇敢

1808「勇敢」之為倫理德行,在於在困難中堅持為善。它加強我們抵御誘惑與克服阻礙的決心。「勇敢」的德行使我們克制恐懼,甚至不怕死,不怕忍受迫害︰使我們不惜為維護正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聖詠上說︰「 上主是我的力量與勇敢。」聖若望福音上耶穌說︰「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

節制

1809 「節制」之為倫理德行,則在於節制快樂的引誘,使我們能在享用受造之物時,維持平衡,不失分寸。它保証我們的意志克制本性的沖動,并保障我們的欲望不越出倫理所允許的范圍。有節制的人善於處理自己的感性嗜好,知道保持一種健康的辨別力,正如德訓篇上所說的,他「不順從他的偏情,去滿足他心中的欲望」。舊約聖經經常稱贊節制的德行。德訓篇上說︰「不要順從你的欲情,要抑制你的欲望。」在新約聖經中聖保祿宗徒說︰「要有節制地,虔誠地在今世生活。」

在說明了德行的定義及分類之後,《天主教教理》便更進一步討論「人性的德行」與天主聖寵的關系。它強調聖寵有淨化、升華人性德行并予以堅定而持久的作用。

1810 「人性的德行」的形成,有賴於教育,有賴於有意的行為,以及恆久不懈的反復努力。更有賴於天主的聖寵予以淨化和升華。在天主聖寵的協助下,德行培養出人的性格,使人自動地趨向為善,有德行的人是樂於為善的。

1811 被罪惡敗壞了的人性很難維持倫理上的平衡。基督拯救了人類,賜給人必要的聖寵,使人才能恆心修德。我們每人都應該呼求天主聖寵的光照和支持,多領聖事,經常與天主聖神合作,隨從他的指示,追求美善,逃避罪惡。

內容要點

1833 德行就是一個時常堅決性善的習性。

1834 人性的德行乃屬理智和意志上的穩定習性,可約束我們的行為,引導我們的情欲,指示我們的品格,依循著理性和信德走。人性的德行可環繞四個樞德而組合一起,就是明智、正義、勇德和節制。

1835 明智發揮實踐的理性,在任何環境中辨別身甚麼是我們的真善,并揀選適合的途徑將之實現。

1836 正義在於依循恆久合固定的意愿,回報天主和給予近人所應份得到的。

1837 勇德振奮人的毅力和恆心保証,在困境中不斷求善。

1838 節制調節感性樂趣的吸引,并使人能平衡地運用世物。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