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卷四 基督信徒的祈禱
15. 謝恩和贊頌的祈禱

2644「天主聖神訓導教會,提醒教會記得耶穌所說過的一切。聖神也教育教會度祈禱生活,在教會內不斷第激發,在五種恆久的模式的范圍內,不同的表達祈禱的方式。那五種恆久的模式是︰祝福或欽崇的祈禱,求恩的祈禱,代人說情的祈禱,謝恩的祈禱和贊頌的祈禱。」

這是《天主教教理》第2644號的話。它談到祈禱的五種恆久的模式。我們已介紹了其中三種,在今天這個節目里,我們要談剩下的「謝恩」和「贊頌」,兩種模式。謝恩的祈禱聖體聖事,拉丁語稱做「埃烏加利斯底亞」,華語直譯應該是「謝恩」,或「感恩」。「感恩」一詞道出教會祈禱的一個特徵。為此,《 天主教教理》援引今日被稱為「感恩祭」的彌撒聖祭,來闡述「謝恩的祈禱」的意義及其范圍。

謝恩祈禱的意義

2637 謝恩是教會祈禱的一個特徵。教會舉行彌撒,在彌撒中向天主謝恩,表示并進一步實現她的本質。基督的救世工程原來是拯救人類脫離罪惡和死亡,把人類重新奉獻給天主聖父,領回天主聖父那里去,為光榮天主聖父。教會是基督的奧體。她也參與基督對天父的感恩。

謝恩祈禱的范圍

2638 有如在求恩的祈禱中,所有的事件,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是謝恩祈禱的對象。聖保祿宗徒的書信往往以謝恩為開始或結束,而且又同時提及耶穌基督。譬如,在寫給得撒洛尼人的書信中,他這樣說︰「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在寫給哥羅森人的書信中,他又說︰「你們要恆心祈禱,在祈禱中要醒寤,要謝恩」。

贊頌的祈禱

2639 贊頌是最直接地認天主為天主的祈禱方式。它贊頌天主,是為了天主本身,而不是為了天主對我們的作為。它使人分享山中聖訓所說的心地純潔的人們的真福。他們在尚未光榮地享見天主之前,已在信德中愛慕了天主。藉著贊頌的祈禱,天主聖神親自和我們的心神合一,証實我們是天主的子女﹔聖神也為天主的唯一聖子作証。証實我們是在他內被收養為天主的子女,并藉著他光榮天主聖父。贊頌的祈禱是各式各樣祈禱的總和,它把它們帶回到它們的根源和歸宿,那就是天主聖父。聖保祿宗徒說︰「萬物都出於他,而我們也歸於他」』。

舉幾個贊頌祈禱的例子,先說聖路加所記載的

2640 聖路加在他所著作的福音中,經常提到耶穌所行的奇跡而引起的驚訝和贊頌。同樣他也在宗徒大事錄中強調聖神的行動所引起驚訝和贊頌,例如︰由于耶路撒冷的團體的善表,伯多祿和若望的治愈跛子,群眾因而光榮天主﹔又比如,丕息狄雅的外邦人「都歡天喜地,贊美天主的聖道」。

保祿書信記載了不少初期教會的贊頌祈禱

2641 聖保祿宗徒在寫給厄弗所和哥羅森書中都說︰「你們應以聖詠、詩詞和屬神的歌曲,互相對談,全心歌頌贊美上主」。正如像聖保祿宗徒那樣受天主默感的新約作者,初期基督信徒團體也以新的方式閱讀聖詠集,將它用來歌頌基督的奧跡。在聖神的新的激發下,他們也開始編寫詩歌。 這些詩歌的內容都是從天主在聖子身上所實現的前所未聞的奇事而受到啟發的,例如︰天主聖子的降生成人,他以死亡克勝死亡,他的復活、升天和坐天主聖父的右邊等等。聖保祿宗徒書信中所記載的許多贊美和光榮天主的詩歌,就是從全部救恩史中的這樣奇事獲得啟發的。

默示錄描述的是天上教會的贊頌祈禱。

總而言之,在信德的光照之下,一切祈禱都是贊頌的祈禱。

2642 默示錄是「未來將要發生的事」的啟示。內容主要是記載天上教會的贊美和光榮天主的詩歌,但是也涉及「見証人」的轉求的祈禱。先知、聖徒以及一切在地上為耶穌作証而被殺的殉道者,來自大災難的一大夥人群,先我們進入了天國,在歌頌那坐在寶座上的天主羔羊的光榮。地上教會也在考驗中并懷著信德,同他們一起,歌唱這樣的詩歌。信德促使我們,在求恩和為人說情的祈禱中,希望沒有希望的事﹔在感謝祈禱中,感謝「一切完美恩賜都是從他降下來的」的「光明之父」。這樣,在信德的光照下,一切祈禱都是贊美和光榮天主。

感恩祭與祈禱

2643 感恩祭包括并表達了所有的祈禱方式。它是基督奧體全體為光榮天主聖名而奉獻的「聖潔的祭品」。據東方和西方禮儀的共同解釋,這就是「贊頌祭」的意思。

內容要點

2648 喜樂、悲哀、任何遭遇、一切需要都可以是謝恩祈禱 的對象。聖保祿宗徒說︰「要事事感謝」。我們要一生不斷同基督一起向天主謝恩。

2649 贊頌的祈禱,完全不計算個人的利益,一意贊頌天主,只是為了天主本身,而不是為了天主對我們的所作所為。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