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週年」
|
30 良十三世在[新事]通諭中,強烈肯定私有財產權的自然屬性,並引用各種論證,反對其時的社會主義(65)。這項權利對人的自主性和發展而言,乃是基本的條件,是教會從古至今所捍衛的對象。同時,根據教會的報導:物質財富的擁有,並非一項絕對的權利,而其限制,也就銘刻於其做為一項人權的本質內。
教宗宣告私有財產權的同時,也同樣清晰地肯定:財富的[使用],雖有其自由,但就其為受造之財物而言,應從屬於其原有之共同目的,且從屬於福音中所表達的耶穌的意願。教宗良如此寫道:[那些發財致富的人受到訓戒‥‥當他們聽見耶穌的警告時,應該不寒而慄‥‥他們必須就如何使用其擁有的一切,向最高的審判者,提出要求極為嚴格的帳目];教宗復引用聖多瑪斯而言道:[若問:人當如何運用其所有?教會毫不猶疑地回答說:人不應視其所擁有的物品為其個人所有,而為人人所共有…….],因為[在人間的一切律法和審判之上,另有律法-基督的審判](66)。
良十三的數位繼任者,曾經重複這項雙重的肯定:私人所有權之必要性與因此而來的合法性,以及加諸其上的限制(67)。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他類似地重申傳統的教理,其言詞值得我們不厭其煩地在此重複:[當我們使用合法所擁有的身外之物時,不應將其視為只屬於自己所專有,而應視其為公有的,意即這些財物不僅能加惠於物主,也能惠及他人];稍後,又這麼說:[私有財產或外在之物的擁有,為每個人提供個人和其家庭自主的領域,故應被視為一項人性自由的延伸……私有財產就其本質而言,具有社會的功能,這點是奠基於財物之共同目的這條法律上](68)。我首先曾在布艾伯拉舉行的第三屆拉丁美洲主教會議,其後又在[工作]和[社會事務關懷]兩道通諭中提到同一的教理(69)。
31 此時重讀上述有關財產權與物質財富的共同目的這項教導,而將其引用於今時今日,人們能提出這樣的質疑:究竟這延續人類生命、滿足其需要,而又做為其權利之對象的物質財富,其起源為何。
一切美好之物的本源,皆來自上主的動作。是牠創造了天地,並把地上的一切都交給了人,使人藉工作而能統治大地,並享受其產物(創一:28)。天主把大地給與全人類,以供人人維生之用,既不排斥、也不偏愛任何人,是乃世上財物之普遍目的之基礎。大地因其出產豐富且能滿足人的諸多需要,乃是天主給人維持生命的第一件禮物。然而,若人對天主的禮物沒有作出一種特殊的回應-人的工作-大地便無收獲可言。人透過工作,運用其聰明、行使其自由,而能成功地治理大地,使之成為適於人居的家園。如此人把大地的一部分,正是那由工作而取得的部分,變成是他自己的。這便是個人財產的起源。顯然,人也有責任不去妨礙他人取得那份屬於他的天主的禮物。的確,人必須與他人合作,如此大家一起,才能治理大地。
歷史上,工作和土地這兩項因素,都出現於每個社會開始的時候。不過兩者之間並非經常保持同樣的關係。有一個時候,大地的天然果實不僅看來是,而且事實上也是財富的首要因素,至於工作,其時只居於支持相輔助的地位。在今日的時代,人的工作,就其做為一項創造物質和非物質財富的生產因素而言,其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顯得重要。再者,一個人的工作,如何自然地與他人的工作彼此相關,這點也越來越顯得清楚。較諸往昔任何一個時候,今日的時代,工作更是[與他人一同工作],以及[為他人而工作]:為別的什麼人做點什麼事,就是這麼回事。人們越瞭解大地的生產潛能,對那些服務的對象的需要越有深刻的認知,其工作也愈有成果,收獲愈豐富。
32 另有一種所有權的形式:科技、技藝和專技知識的擁有,其重要性不在土地之下。這種情形,尤以今日為然。工業化國家的財富,基於這類事物的所有權,遠甚其之基於自然資源。
上文剛剛提過,人們與他人一起工作,有份於[工作的團體],而這團體所懷抱的圈子,也日益廣闊。通常,一個人生產出一些並非供已所用的東西,其用意在於讓他人以公道的價錢買去用。這價格是經過自由議價而彼此同意的,正是這種能預見別人的需要的能力,以及能最有效地去滿足這些需要的生產因素的組合,構成現代社會的另一項財源。再者,許多物品是無法靠個人在隔絕的環境中工作,而恰當地去生產的。它們需要許多人為共同的目標工作,才能完成。舉凡組織這麼一股生產的力量,策劃其作業的期間、確保其能積極地配合必須滿足的需求,以及冒必要的風險-這一切在今日的社會中也都是一項財富之源。如此一來,既有紀律又有創造性的人的工作,以及做為那工作一項重要部分之企業頭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愈來愈凸顯,並且愈具有舉足輕重的份量(70)。
這種過程給有關人的真理,投下實用的光明。此項真理一向是基督宗教所肯定的。 因而我們要以審慎和讚許的態度來看待這項過程。的確,除了大地以外,人主要的資
源便是他自己。人的智能使他能發現大地的生產潛能,也讓他發現世上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來滿足人的需要。正是他那其有紀律的工作,在與他人密切合作時,使得日益擴充的工作團體能夠建立起來,並且能藉著這些工作的團體,去改變自然和人為的環境。此項過程與諸多重要的美德有關:譬如勤勞、奮勉、冒合理的風險時的明智、人際關係中的忠實、可靠,以及有勇氣為了一項業務的全盤運轉,和為了應付可能的挫折,而去貫徹一些雖是困難、痛苦,可是卻是必須做的決定。
現代的商業經濟也有其可取之處。其基礎在於人的自由。在經濟領域中的使用這項自由一如在其他方面一般。的確,經濟活動只不過是人類千百活動中的一門,和其他方面一般,它包括行使自由的權利,以及以負責的態度去行使自由的義務。不過現代社會的趨勢和過去、甚至最近的過去之趨勢,兩者之間,有其特別的差異之處。對此有所知曉,事關緊要。過去有一個時候,土地是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日後則為資本所取代(此處吾人對資本的瞭解是:各種生產工具的總複合體)。今日這項決定性的因素則越來越是人本身:那就是他的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建造互相關連而又結構緊密的組織之才幹以及他那般覺察別人的需要、而又去想法滿足那些需要的能力。
33 事雖如此,與這樣的過程相連的一些冒險和問題,也該指出來談談。事實上,有許多人缺乏條件,使得他們無法在一個真是以工作為中心的生產系統裡,取得一席之地,而以有效和合乎人性尊嚴的方式去參與。或許這樣的人在今日的社會裡是多數。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獲得基本的知識,藉以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潛能。他們也無門路可供其進入知識和信息互通的網絡,使其才華資質為人所用與賞識。如此一來,他們不是遭受實質上的剝削,就是在相當大的程度裡,被排擠到社會的邊緣上;對這些人而言,經濟發展即使實質上不是使得那本就狹窄的傳統自足經濟領域,更形縮水的話,充其量也不過是掠空而過的事(毫無實質效益可言-譯者按)。這些人沒有能力去和新產品競爭對抗,因為他們習慣了昔日那種以傳統式的組織去應對人們需要的做法,如今這些需要由新產品來提供適切的滿足。對於他們,使人眼花撩亂的富裕生活,雖然遙不可及,卻頗具誘惑力,同時又出於無奈,這些人便擁擠在第三世界的城市裡。在那兒,他們往往找不到文化的根,置身於動盪不確定的境況中,無從融入城市的社會裡。這些人的尊嚴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方式的承認,有時甚至有人相反人性尊嚴,企圖以強制性的人口控制手段,來把他們從歷史中除去。
有許多其他的人,雖末被完全推擠到社會的邊緣,卻處於一種掙扎以期勉強可以糊口為其上限的情況中。在這些情況中,最早期的資本主義的行事法則仍然暢行無阻。其[殘忍無情]的程度,不下於初期工業化中最黑暗的時刻]。在其他的情況中,土地仍在經濟過程中,居於中心的地位。不過耕者並不擁有土地,因而淪落到一種類似奴隸的地步(71)。就此等情況而論,一如[新事]通諭的時代,我們今日仍有可能言及不人道的剝削。儘管在較先進的社會裡,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可是資本主義在人道方面的不足之處,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結果:人們為事物所宰制,兩者仍然歷歷在目。事實上,對窮人而言,物質方面本來就夠貧乏,如今復加上知識和訓練方面的欠缺,這使得他們無從逃避卑恭屈膝、逆來順受之命運。
不幸的是第三世界絕大多數的人們仍處於上述狀況中。不過若把這裡所謂[世界]瞭解成一個純地理名詞,那將是一項錯誤。在那個世界裡,其中有些地區和社會領域已經訂出發展計劃,其所集中運用的,與其說是可供使用的物質資源,還不如說是[人力資源]。
近年來,甚至有過一種論調,認為若把最貧窮的國家與世界市場隔絕,而令其自食其力,那麼這些國家便可發展。近來的經驗卻顯示,採行這一發展途徑的國家,都不免經濟蕭條與後退。至於取得發展的國家,則是那些能成功地參與國際上,一般而言,互相都有關係的經濟活動的國家。由此觀之,主要的問題似乎是在於能否獲得公平的機會,加入國際市場,這樣的機會,不是基於以剝削那些貧困國家的資源為本的一項單方的原則,而是基於人力資源的適當運用(72)。
然而話說回來,發生在第三世界的典型現象,也出現於已開發國家。其中由於生產和消費的方法不斷有所演變,使得人所學來的技巧和專業知識與技術,因而貶值,以致於不能不經常重新加以訓練,並力求趕上時代。那些無法跟上時代腳步的人,容易被推擠到社會的邊緣,這種遭遇也同樣降臨到老人身上,在社會生活中無法找到一席之地的年輕人,以及總的來說,最為脆弱的人,或那些身為所謂第四世界之一部分的人。至於婦女在這些景況中的處境,也好不到那裡去。
34 乍看之下,無論就個別的國家或國際關係而言,為了資源的運用,以及有效地滿足需求,自由市場似乎是一項最具效率的工具。不過這只對[有償付能力]的需要,和[可賣出的]資源而言,才是真實的。前者是就其具有購買的能力,而後者則就其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售價而言。只是天底下還有很多人性方面的需要,在市場上無其容身之地。需知,吾人不當讓人起碼的需要不得滿足,也不該讓因此等需要不得滿足而為飢渴所逼的人,因此而喪生。這是一項事關正義和真理的嚴格責任。此外,也有必要去幫助在這方面有需要的人,去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並協助他們加入交易的圈子,發展其技能,使其資源和才能得以獲得充分的利用。較諸物品公平交易的邏輯,以及在這方面種種不同的合乎公道的作法,有一項更為基本且先其存在的原則:人,由於其崇高的尊嚴,有些東西應歸於他。與這要求[有些東西]者不可分割的,乃是生存的可能性,並同時對人類共同的福利從事積極貢獻的可能性。
在第三世界的背景裡,[新事]通諭所標榜的若干目標仍屬有效。而在某些情況中,若欲避免把人的存在與其工作淪為只是商品的話,仍有待這些目標的達成。此等目標包括:足夠的工資以維持家計,老年與失業的社會保險,對工作環境的適當保護。
35 此處為工會和其他工人組織,提供了範圍廣闊的機會,讓其能以正義之名獻身,並一顯身手。這些組織捍衛工人們做為一個人應享的權益,同時也扮演一項至關緊要的文化角色,使得工人們能夠更圓滿而體面地去參與國家的生活,並幫助他們在發展的道路上邁進。
在此意義之下,若是一個經濟體系被人看成是一種方法,藉以堅持資本基於絕對優先的地位,又藉以堅持土地和生產工具之擁有,以致於凌駕於人類工作所其有的自由和個人的天性之上,而此時若有人論及為對抗這個經濟體系而奮鬥,其中亦自有道理(73)。在從事對抗這經濟體系的奮鬥中,人們想代之以行的,倒不是社會主義體系,事實上,這體系最後竟成為國家資本主義。反之,人們的選擇在於一個自由工作、企業和參與的社會。這種社會並不反對市場,而是要求市場由社會力量和國家來加以適當的管制,以保證整個社會的基本需要都能獲得滿足。
衡量一項事業,是否經營得當,利潤是一項指標。教會承認這是利潤所扮演的合法角色。當一個公司賺了一筆錢,這表示生產因素被善加運用,人們相關方面的需要獲得適當的滿足。不過,收益也並非一家公司情況的惟一指標。有可能財務收支報表顯示一切正常,可是構成公司最重要資產的人員,卻遭受羞辱,其尊嚴受到侵犯。這不僅在倫理上說不過去,而且最終也會對公司的經濟效益,發生不良的反彈。事實上,對一個商業機構而言,其目的並不單單在於賺錢,而是在於其做為由人組成的團體這個存在本身。這些人致力於滿足其基本的需要,同時形成一個特殊的群體,而為整個社會服務。盈利是一個公司生命的調節器,但並非惟一的調節器;其他倫理和人方面的因素,也必須納入考慮。且就長期而論,這些因素對於一個公司的生命,至少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上面我們已經看出:若謂[實在社會主義]挫敗之後,資本主義一躍而為僅存之經濟組織模式,這種說法,實不可取。我們需要打破使得那麼多的國家淪於發展邊緣的獨占和重重障礙。也需要給個人和國家提供起碼的條件,使其能參與、分享發展。這個目標要整個國際團體定出計劃,並以負責任的態度去下功夫,才能完成。國力較強的國家,應當給較弱的國家提供一些機會,使其能在國際生活取得一席之地。而後者也必須以各種方法,去學習如何能善用這些機會:做出必要的努力和犧牲,確保政治和經濟上的穩定、和對更為美好的前景的信念、改善工人的技巧、以及訓練夠資格而有責任感的商業領袖(74)
目前在這些方面所做的積極努力,正受制於一項棘手問題的影響.。這就是較為貧窮的國家所欠下的外債。債務必須償還的原則,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如果對方為了還債而在政治上有一種非出於心甘情願的選擇,以致導致全體人民陷於飢餓和絕望的境地,這時仍然要求或指望對方還債,那就不對了。我們不能期望人們以不能忍受的犧牲為代價,來償還所欠下的債務。在這類情況中,必須找到一些方法以減輕、延期、甚或取消債務,如此才不與人們發展和維持生命的基本權利相左。事實上,這種做法正在局部進行。
36 現在我們將注意力轉向較為先進的經濟,看看其中所出現的一些與其具體特徵有關的特殊問題和威脅。這樣做將會有所助益。原來,人在發展初期,經常生活於必然性的重擔下。他的需求不多,而且在某一程度裡,這些需求被組成他身體的客觀結構所決定。其經濟活動以滿足這些需要為其所宗。顯然,今日問題已不僅在於提供人們足量的物品,而且也在於如何滿足品質方面的需求:生產和消費品的質地、供人享用的服務之品質、環境和生命整體的素質等等。
要人們有一個在質方面更能令人滿意的存在,這個呼籲本身是合情合理的。不過我們卻不能不留意到,與今日這個時期的歷史相連的責任與危險。一種新的需要,其出現和被界定的方式,經常標誌著人們對於人和其真正的福利,具有多少恰當的觀念。一個特定的文化,其對生命的整體觀,則通過它在生產和消費領域中,所採取的種種選擇,而表露無遺。此處我們眼前浮起消費主義的現象。在挑選新的需要及用以滿足這些需要的新方法時,應由一幅人的總圖像來做指南。這幅圖像要能尊重人存在的每一幅度,同時將人的物質與本能的幅度,置諸於其內在與精神的幅度之下。設若人反之而行,直接訴諸於人的本能,而以種種方式,忽視人是自由而有才智的這番現實,那麼便會造出消費主義的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不僅在客觀上不妥當,而且往往有害於人身心的健康。一個經濟體系,就其本身而言,它並不具備一些規格,使人能藉之以正確地分清,那些是新而更為高尚的滿足人性需要的方式,而那些則是對成熟人格的培育,具有阻礙的人為新需要。因而我們急需大量的教育與文化工作,包括對消費者的教育,使其能以負責的態度,去行使其選擇的權力;強烈責任感的培養,其對象為生產者,尤其是大眾傳播從業人員:以及由公共當局所採取的必要的干預措施。
有許多違反健康及人性尊嚴,而且確是難以管制的人為消費,其中一項驚人的例子便是吸食藥物。毒品的氾濫是社會系統機能,嚴重故障的標誌;同時也意味著對人的需求的一種唯物的、且就一定意義而言,具有破壞性的[理解]。如此一來,自由經濟的創新能力,便被領到一項片面而有欠妥當的結論上去。毒品、黃色書刊、以及其他種種利用弱者脆弱意志的消費主義產物,往往被用來填補心靈的空虛。
人想活得更好些,這並沒有什麼差錯;錯處在於一種名為更好,實際上卻是把人導向[擁有]而非[存有]的生活方式。這類生活方式所追尋的,是更多的擁有,其用意不在於使人生更為充實,而在於把享樂作為目的,並把生命消耗於其中(75)。因此,有必要創造一些生活方式,使得人們在採用這些生活方式時,能以追求真、善、美,以及為共同的成長而與他人共融,來做為決定消費選擇、儲蓄和投資的因素。在這方面,事情的範圍,不僅是愛人的責任而已,即從自己的[富裕]中去給與的責任,而且有時也包括付出自己之所需,而幫助窮人獲得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此處我所指的是這個事實:投資於甲地或乙方,在這個部門或那個部門,連做這樣的決定,永遠都是一種倫理和文化的抉擇。
目前若干經濟方面的條件和政治上的穩定,乃是絕對必要的,在此情況下,投資的決策,換言之,即是給人提供善用其勞力的決策之好壞,也要看人是否懷有同情心,和對上主所作的安排是否懷有信賴之心,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決策者本人的人性素質。
37 同樣值得我人引以為憂的,是伴隨消費主義而來,同時又與之密切相關的生態問題。在想要擁有與享樂,而非想追求存有與成長的慾望之驅使下,人以過份而紛亂的方式去消耗大地的資源和自己的生命。對自然環境無情的破壞,其根源實出於一項人類學方面的錯誤。不幸這項錯誤,在今日甚為普遍。原來人透過工作發現自已有轉變、甚且就某一意義說,有創造世界的能力,而他在這項過程中,竟然忘記了他之所以能如此,始終是基於天主原先給予現存事物的恩賜。因而人自以為可以任意將大地為其所用,任憑其支配而不受拘束,就如同大地並不具備本身的需求,以及天主事先賦與它的目的一般。人對這兩者確實只能去加以發展,但卻不可與之背道而馳。如此一來,人就沒有實現他在創造的工程中應扮演的角色:天主的合作者,代之而來的,卻是人取代了天主,結果引發大自然的反叛,因為人施之於大自然的,與其說是治理,不如說是暴政(76)。
上述種種,首先可見人的展望之貧乏或狹窄,其動機在於擁有事物之慾望,而不想在與事物的關係中尋找真理。既然缺乏驚歎存有與美善時,油然而生的那種無所求、不自私與審美的態度,也就無從由可見的事物中,得見那來自不可見的造物主的信息,在這方面,今日的人類務必就他們對後代的責任與義務,有所覺醒。
38 自然環境遭受無理的破壞,除此之外,我們也必須一提對人類環境所有的摧殘,後者更為嚴重,而且絕然未受到應有的注意。人們處心積慮如何去保存那些頻臨絕種的動物之自然習性,此一做法是正確的,雖然遠非足夠。人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理解到,每種生物之於整個大自然的平衡,都有其特殊的貢獻。然而,對於維護一項真正的[人類生態]所需的倫理條件,人們所下的功夫,實在太少。天主把大地賜給人,人必須對這項贈與原先美好的用意,抱著尊重之心而去使用之。不僅如此,人也是天主給人的禮物。因而他也必須尊重天賦的自然和倫理的結構。在此背景中,我們應該一提現代都市化的一些嚴重問題,有關人如何去生活的都市計劃的需要,以及人們對於工作的[社會環境]應有的注意。
人由上主那裡領受其必要的尊嚴,以及伴之而來的一種能力,使他得以超越任何社會秩序而趨向真理和美善。不過也受到若干因素之局限:他生活於其中的社會結構,所受的教育以及周遭的環境。此等因素能幫助、也能阻礙他去按真理而生活。人的環境由決策所造成,這些決策能產生特定的罪惡結構,這結構轉而妨礙那些無論以何種方式受其壓迫的人,獲得完全的自我實現。摧毀這類結構並代之以較為真實的社團生活方式,是一項需要勇氣與耐心的工作(77)。
39 [人類生態]首要而又基本的架構乃是家庭。在其中人領受其有關真理和美善的啟蒙觀念,學到愛和被愛的真諦,並因而學得人之為人,實際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此處我們所指的是以婚姻為其基礎的家庭。在其中夫妻雙方彼此的自我贈與,造成一種環境,使得子女能來到人間,並使其各種潛能獲得發展,曉得他們的尊嚴,並準備面對自己個別而獨特的前程。可惜事有蹊蹺,人們時常在創造適當的環境,以傳衍後代這件事上,被潑冷水;而另一方面,反而備受指引,把自己及其生命,當做是一系列的官能感受,有待經驗一番,而不將其視為一項有待完成的作品。這樣便造成缺乏自由的結果,使得一個人拒絕投身進入一項與他人間的穩定關係,從而把孩子帶到世上來。自由的缺乏,也導致人把孩子視為許多[事物]中的一件,和其他可能性相爭寵,隨大人之愛惡而取捨。
我們有必要回首,視家庭為生命的神聖殿堂。家庭的確是神聖的,在這裡人能妥善的歡迎生命-天主的恩賜,並保護它不受週遭許多事物的侵害,並且能使它按真正成長所需的條件而發展。在人們面臨所謂死亡的文化之際,家庭則構成生命文化的核心。
人的聰明才智,似乎更多地被用於限制、壓抑和破壞生命之源泉,包括採用今日不幸甚為普遍的墮胎手段。而較少被用於保護和開展生命的契機。[社會事務關懷]通諭譴責過有系統的反對生育運動。這個運動原是基於一項對人口問題的曲解,同時在一種所謂[對有關方面的自由抉擇,絕對缺乏尊重]的氣候之下,往往把[有關方面]置於[無法忍受的壓力之下‥‥為使他們屈服於這項新式的壓迫](78)。由於新技術的運用,這些政策正在擴展其行動的領域,甚至達到毒殺數以百萬計,無以自衛的人的地步,有如一種[化學武器戰爭]般。
以上批評所反對的:與其說是種經濟體系,不如說是一種倫埋和文化體系。事實上,經濟只不過是人整個活動之中的一環而已。若是人們將經濟生活加以絕對化,把物品的產銷,當做社會生活的重心,和惟一的價值,而不受其他價值之統御,其原因寓於經濟體系本身者少,而居於整個社會文化系統者多。後者由於其倫理和宗教的層面受到忽視而體質變弱,卒至將其生命局限於只生產物品和提供服務的範圍而已(79)。
以上所言,可重複一言以蔽之:經濟上的自由,只不過是人類自由的一個幅度。一旦經濟自由變得獨立自主,人越來越被當作物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忘了他原是為了生活,才去生產和消費的主體,這樣一來,經濟自由便與人之為人脫節,終不免壓迫人並使人異化(或謂:疏離化-譯者)(80)。
40 保存、護衛公共福利,諸如自然和人為環境,乃是國家的任務,非僅憑市場力量所能奏其功。一如在原始資本主義的時期,國家有責任保衛工人的基本權利,同樣,現今在新資本主義時期,國家和社會整體,也有責任護衛那些集體福利-這些福利和其他因素一般,構成個人合法追求其目標的必要框架。
此處,我們發現市場的一項新局限:有些集體和素質方面的需要,無從由市場機制來予以滿足。有些人性重要的需求,超越市場邏輯的範疇。有些福利,就其本質而言,不能,也不該加以買賣。當然,市場機制也有其可靠的優長:有助於更佳地運用資源;促進產品的交換;以及最為重要者,把一個人的慾望及偏好置於中心的位置,而載之於合同,同時也滿足他人的慾望及其偏好。然則這些機制帶有一項以市場為對象的[偶像崇拜]的,危險,其中忽略了某些物品的存在,此等物品,按其本質而言並非商品,並且也不能僅視之為商品。
41 馬克思主義批評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社會,抨擊它把人的存在加以異化和商業化。這項譴責誠然是基於一項錯謬而又有欠妥當的異化觀念,其由來則完全僅得自於生產和所有權的關係,換言之,即把此等關係予以唯物主義的基礎,而否認市場關係在其本身的領域裡,具有合法而正面的價值。如此一來,馬克思主義終於認定人的異化現象,只有在集體的社會裡才能被消除。然而,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經驗,卻悲哀地證明了集體主義,不僅不能消除異化,反而使之變本加厲,並且還添加了基本必須品的匱乏,和經濟上的缺乏效益。
至於西方的歷史經驗則指明:即使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及其對異化的理解基礎是錯謬的,然而異化現象乃至於人喪失了生命的真實意義,也是西方社會的一項現實。此可見於消費主義,當人們陷身於虛假與膚淺滿足感的羅網,而得不到幫助,以真實而具體的方式,去體驗自己的人性的時候。異化現象也可見於工作,就是當工作的組成,是以確保最大回報及利益為指標,而不管工人經由自己的勞動,在為人方面,到底是成長了,還是萎縮了的時候。此項為人方面的成長,有賴於在一個真正能彼此支持的團體中,增加其分享和參與的程度,而其萎縮,則出於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日益增加的隔絕孤立。這樣的人際關係,以疏遠及其有破壞性的競爭為其標誌,生活在其中的人,被當成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來看待。
承認了在異化現象中,存在著一項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的情況,我們便需回到基督徒面對現實的眼光與胸懷,來審視異化的觀念。當人不承認在自己及他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價值與光榮時,實際上,他便使得自己無從獲益於其人性,也取消了他與他人進入團結與共融關係的可能性,而這可能性的實現,本是天主造人之用意所在。的確,人只有自由地把自己做為一項禮物奉獻出來,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81)。這般交付之成為可能,乃在於人本質上具有[超越的能力]。人是不能把自己交付給一項純粹出自人手的現實構想,也不能交付給一個抽象的理想,或是一種虛幻不實的烏托邦。做為一個人,他卻能把自己交託給另外一個人,或其他多數的人,乃至於天主-他的創造者,只有祂才能全然接納他的獻禮(82)。人的異化,在於他拒絕自我超越,拒絕去體驗自我給與的生活,去在生活的經驗裡,形成一個朝向天主-其最後目的之團體:一個真正屬於人的團體。社會之異化則在於社會組織、生產和消費的形式,使得人們更難於從事自我給與,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團結。
剝削的問題-至少像卡爾馬克思所分析和描述的那些形式的剝削,已為西方社會所克服。不過,異化現象則尚未被克服,仍存在於種種不同形式的剝削中:人們彼此利用,尋求以更精巧講究的方式,來滿足個人次要的需求,同時卻忽略了主要而真正的需要,後者本來也應規範人們用來滿足他人需要的方式(83)。要是一個人關懷的對象,只在或首要在於擁有及享樂方面,不再能控制某本能和情慾,或不再能以順服真理來駕御它們,他便不再能自由地生活。因為順服有關天主和人的真理,乃是構成自由的第一條件,有此,人才有可能使得自己的需求和慾望中規中矩,並且按照正確的價值秩序來選擇滿足它們的方法,這樣,事物的擁有也才能成為成長的機會。這項成長卻能由於受大眾傳播操縱的結果而遭受阻礙。原來大眾傳播,以經由精心編製之重複技巧來塑造、灌輸時髦和流行的意見為其能事,令人無從以批判性的態度,去細察此等時髦和意見之潮流,到底有什麼思想的前提來做依據。
42 如今讓我們回到最初所提出的問題:我們可否這麼說,現在共產主義失敗了,資本主義一躍而登上了勝利的寶座,成了凱旋的社會體系,而資本主義順理成章,應做為正在努力重建其經濟和社會的各個國家所嚮往的目標0-對於第三世界那些正在探尋一條走向真正經濟和公民生活進步途徑的一些國家,這是否是應當標榜的模式?
答案顯然是複雜的。若是所謂的[資本主義]是指一種經濟體系,其中承認商業有基本而正面的角色,承認市場、私有財產、以及由此而來的,對於生產工具應負的責任,也承認在經濟領域中,人的自由活動,如此則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若稱之為[商業經濟]、[市場經濟]或乾脆稱其為[自由經濟]似乎更為恰當。然而若以[資本主義]為一種經濟體系,其中屬於經濟領域的自由,並不受一項有力的司法框架來予以規範,使其成為整體自由之一環,而服役於這以倫理和宗教事理為其核心的整體自由。那麼答案當然也就是否定的了。
馬克思主義者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失敗了,不過,剝削和邊緣化的現象,仍存留在這個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中。同樣,人的異化現象也仍舊存留於世界,尤其在更為先進的國家之中。針對這些現實界的現象,教會大聲急呼。廣大的群眾依然生活於高度的物質和道德貧窮中。共產主義在許多國家的崩潰,確實是除去了一項障礙,使人能以恰當而又腳踏實地的方式,去面對上述這些問題,然而卻末足以提供解決之道。的確有一種危險:就是極端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會蔓延開來,甚至拒絕去考慮這些問題,而做其先存的信念,認為任何想為這些問題提供解決之道的嚐試,皆難免失敗一途,因而只好盲目地把希望寄托在市場力量,聽任其自由發展。
43 教會並沒有什麼模式可以提供。不同的歷史環境自有其框架,而真實有效的模式,也只能出於此。這是要大家能負責任地去面對具體的問題,就其彼此交相作用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各幅度而予以應對,由此努力而得來(84)。教會給這項任務提供了她的社會教導,做為一項理想而不可或缺的指向。一如上文所言,這項教導承認企業和市場的正面價值。不過同時也指出,有需要將企業和市場導向公共福利。此外,工人為使其尊嚴獲得全面的尊重,以及在工業企業的生活中,為求取廣範的參與,為這兩個目的所從事的努力,其合法性也為教會訓導所承認,如此,在某種意義之下,他們才能一面與他人合作,並在其指導之下,透過運用自己的自由和才智,而[為他們自己工作](85)。
透過工作來從事人全面整合的發展,雖然有可能會削弱已經穩固了的權力結構,不僅不曾阻礙、反而能促進工作本身的效率和生產力。一個事業機構不能僅僅被視作[資本財物社會],它也是一個[人員社會]。其中人人以不同的方式去參與,並且負有特定的職責,或是給公司的活動提供所需的資金,或以本身的勞動參與這些活動。為達到這些目標,仍需有一連繫廣泛的工人運動。
我們在今日[新事物]的前提下,去重溫個人或私有財產與物質財富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到人類靠著使用自已的才智和自由而完成自我。在這過程中,他把世上的事物,當做客體和工具來加以利用,並將之變為已有。個人主動權以及所有權,其基礎乃寓於是項活動。人透過工作而獻身,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也為著別人,並且和他人相與共。每個人都參與他人的工作,為他人的益處而與之合作。人工作,為的是給自己的家人,他所屬的社團、國家乃至全人類,提供其所需(86)。此外,他不僅與同事,而且也與其供應商,乃至於產品的顧客,合作共事,形成一條漸進擴張的團結之鎖鏈。生產工具之所有權,無論其為工業或農業方面的,只要是有利於有用的工作,便是合乎公道而又合法的。若是存而不用,或一旦被用來阻礙他人的工作,以求在社會財富和工作兩者全面擴張之外,去藉著打壓它們,投機取巧或解散工人中的團結等手段而獲利的話,生產工具的所有權便成為非法(87)。這樣的擁有權缺乏依據,在天主和人的眼前,實為一項流弊。
人有義務自食其力,這項義務也假定了人工作的權利。若是一個社會,其中這項權利有系統地受到否定,其經濟政策不容許工人的就業水平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這種社會從倫理的觀點而言,是站不住腳的,其中也不會有社會的安寧(88)。就如一個人是在自由地自我給與中,獲得完滿的自我實現一般,所有權的倫理依據也在於:適時而合宜地給所有的人,創造工作的機會,並提供人性成長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