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週年」
|
53 面對工人階級的貧困,教宗良十三世如此寫道:[談論這個問題,我們頗具信心,而且是在行使那明明屬於我們的權利‥‥倘若我們保持沉默,則似將有怠於職守(107)。]過去一百年來,教會密切留意社會問題的持續發展,同時也一再發表自己的思想。她之所以這麼做,確實不是因為想恢復已往的特權,或將她自已的觀點,強加於人。其惟一的用意,在於對人的關懷和責任。原來,基督本人已把人託付給了教會。就是這人,一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所言,是世上惟一天主願其為其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的受造物。並且天主對他有所計劃,讓他分享永恆的救贖。此處我們所論及的,並非[抽象]的人,而是真實、[具體]、[有其歷史]的人。我們所面對的是每一個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被包容在救贖的奧蹟內,而基督透過這項奧蹟。將祂自已與每一個人結合在一起(108)。既然如此,教會當不能捨棄人,而且[這人就是教會要完成其使命時,當行的首要途徑‥‥這是一條基督本人走過的道路,一條必然途經降生和救贖奧蹟之路(109)。]
上述這點,而且惟有這點,乃是啟迪教會社會教理之原則。教會逐漸地,尤其是從我們現今所紀念的那個日子以來的世紀中,以有系統的方式來發展其社會教理。事情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教會整套蘊藏豐富的教理,其所著眼之處,不外乎人:在具體現實中的人,既是罪人,同時又是義人。
54 人在現代社會中,處於一個複雜關係的網絡內,教會有鑑於此,今日其社會教理也以人為焦點。哲學和有關人的各種科學,有助於闡釋人在社會裡的中心地位,並使他更能瞭解自己做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是怎麼一回事。不過,人真正的身份是通過信仰,才完整地啟示於他的,而教會的社會教導,正是始於此一信仰。教會固然有賴於哲學與其他科學之貢獻,其社會訓導之目的,則在於協助人走上救援的途徑。
[新事]通諭可被視為十九世紀末葉,一項具有確實貢獻的社會經濟分析來閱讀,不過其特殊的價值,係出自其為一份教會訓導文件,與其他這類性質的文獻一起,道道地地成為教會宣揚福音使命的一部分。因此,教會的社會教導本身,就是一項確實有效的福傳工具。準此,它向整個人類宣揚天主,及其在基督內的救恩奧蹟,並因此給人揭示其真正面目。鑑於此,且僅鑑於此,教會才讓自己與其他一切事物有所牽連,包括個人、尤其是[工人階級]的人權,家庭和教育,國家的責任,國內和國際社會秩序之整頓,經濟生活,文化,戰爭與和平,以及對生命之尊重:由受孕之始直到死亡。
55 教會對[人的意義]之瞭解,得自上天的啟示。教宗保祿六世有言:[要認識人,真正而完滿的人,人必先要認識天主],按著教宗引用聖女加大利納在祈禱中所表達的理念,而繼續言道:[永恆的主啊,在祈的本性內,我將認識自己的本性(110)。]
因此,基督徒的人類學,實在是神學的一個篇章。由於這個緣故,就其對人的關懷、與其對人和人在世上行事方式所擁有的興趣而言,教會的社會教理[屬於神學、尤其是倫理神學的範疇(111)。]要解釋和解決今日人類社會的問題,有需要藉助神學的向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做法與[無神論者]及放任與消費主義者的解決方案,相形之下,益顯其為真。原來[無神論]者的解答,剝奪了人基本向度之一:精神的向度,而放任與消費主義者的解答,則在種種藉口下,企圖令人信服:人可以自由放任,無需受法律和天主本人的約束,因而把人囚禁在自私自利之監牢裡,終不免損己害人。
教會向人宣講天主的救恩,通過聖事給人提供、通傳天主的生命,並以愛天主愛鄰人的誡命,來給人的生命指出方向,每當教會在從事上述這些事工的時候,她就使得人性的尊嚴,具有更充實的內涵。然而,就是因為教會從不能放棄她為了人而負起的宗教與超性使命,她也明白,今日其使命遭遇到特殊的困難與障礙。為此之故,她才以萬古常青的精力和日新又新的方法,致力於振興全人類之福音傳播。即使在公元第三個千年的前夕,教會依然繼續做為[人類的超越性之標誌與守護者](112),宛如她從存在之初起,在歷史的進展中,與人同行時,一直所做的一般。[新事]通諭本身,可謂此一作為的重要標誌。
56 值此通諭面世一百週年之際,我願意感謝那些致力於研究、說明解釋,以及使教會的社會訓導更為人所知的人們。為達此目的,地方教會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但願這個週年紀念,能給從事研究、傳佈、和在種種情況下應用該項訓導的人,帶來新鮮的熱忱。
有些國家在[真實社會主義]崩潰之後,在其重建工作中,正顯得盲無方向,情況十分嚴重。我特別希望教會的社會訓導,在這些國家中,能廣為人知,並為其所運用。至於西方國家,則冒有一種危險:把該項崩潰,當做他們經濟體系所贏得的一面倒勝利,卻因而忽略了對自己的體系,從事必要的改革。同時第三世界的國家,正比往日任何時候,更是面臨著低度開發的悲劇經驗,其嚴重的程度,日甚一日。
教宗良十三世於訂定了解決勞工問題的原則和指引之後,做過這麼一段犀利的聲明:[每個人皆應立刻而直接了當地,去著手進行份內該做的事,免得本已勢強力壯的禍害,由於人的遲延,變得絕無補救的餘地。]他又補充說:[至於教會,絕不吝於合作(113)。]
57 對於教會而言,乃不可把福音的社會訊息,當做一套理論,而最應視之為一項行動的基礎和動機。一些初期的基督徒,受此信息的啟迪,把他們的食物分施給窮人,他們作了見證,告訴我們:儘管出生社會背景不同,人們仍有可能平安和諧共處。十數個世紀以來,藉著福音的力量,僧侶們耕作田地;男女修會會士創辦醫院,提供窮人棲身之所;宗教慈善團體,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個別男女人士,他們為那些需要幫助與處於社會邊緣的人,奉獻心力。他們確信基督的話:[凡你們對我這些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並且深信這些話語,不應只是一項虔誠的願望,而應成為一項生命的承諾,具體付諸實行。
今日,教會比以往更瞭解,行為的見證比信息的內在邏輯和其前後一貫的原則,更能使她的社會信息,當下取信於人。教會之優先選擇窮人,而從不排除或歧視其他群體的人,也是源於這番瞭解。這份選擇,其範圍並不僅限於物質方面的貧窮,因為如眾所週知,世上有多種形式的貧窮,尤以現代社會為然-不僅有經濟方面,還有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貧窮。愛護窮人是教會的本性,也是她一貫不變的傳統之一環,這愛心促使她正視世上的情況:儘管技術和經濟方面都有進步,卻面臨著出現大規模貧窮的威脅。在西方各國裡,生活在社會邊緣上的人,老年與病患,消費主義受害者,乃至於更易感受切身之害的大批難民和移民,這些人正經驗著不同形式的貧窮。至於開發中的國家,重重悲劇性的危機,隱然可見,除非採取一些國際性的協調措施,就會來不及補救了。
58 愛護他人並且首先愛護窮人,是在提倡正義時,變得具體。教會在這些人身上,見到基督本人。窮人伸手求援,以保生存。除非人們不把窮人當成討厭鬼或負擔,而是一項表示慈愛和使生活更形充實的機會,正義便無法獲得完滿的實現。只有這般覺醒,才能使人有勇氣去面對每項真實的助人行動中,所不免碰到的冒險和轉變。此中問題不僅在於[從自己的富餘中去給與],而是去幫助那些目前尚被排除在外,或身居邊緣,而無從進入經濟和人類發展圈內的全體人民。要做到這點,只靠世上大量生產的剩餘物品是不夠的。其所要求的,其中最要緊的是生活方式、生產與消費模式、以及現存治理今日社會的權力結構等方面的改變。當中的問題,也不在於除去一些經驗證明是有用的社會組織工具,而是如何使其取向,與人類大家庭中妥善的公共福利觀念相符合。今日,我們面臨所謂經濟[全球化]的現象。對此現象不可置諸不理,因其能為更進一步的繁榮,創造出不尋常的機會。不過,人們也愈來愈感覺到,經濟愈形國際化,愈應有其有效率的國際機構,對經濟加以監督,使其導向公共福利。這不是單獨一個國家,包括世上最強大的國家在內,所能辦到的事。為獲得這樣的結果,強國之間的協調,必需加強,並且在國際機構中,全人類的利益能受到機會均等的待遇。另有一點也是必要的:國際機構在評估其決策所造成的影響時,始終應當充分地考慮那些在國際市場上,無足輕重的國家和民族。這些國家和民族,為最迫切和令人失望的需求所困擾,因而更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才能發展。在這方面,頗有待大家的努力。
59 因此,為能滿全正義的要求,並使達成此目標的嚐試得以成功,我們需要聖寵的恩賜,這是一份來自天主的禮物。聖寵和人的自由,兩者彼此協力,便構成了天主在歷史中神秘的臨在,是即所謂上智的安排。
追隨基督,生命因而為之刷新改觀的經驗,要求人把這種更新的經驗,通傳給那些生活在實質困難、問題、掙扎和挑戰中的人們,使得他們這些經歷,在信仰之光的照明下,變得有意義而更合乎人道。信仰不僅幫助人們找到答案,甚至能使令人受苦的種種情況,變得在人性的限度裡可以承受,因而使處身於這些情況的人,不致於失去或忘記他們的尊嚴和召喚。
除此以外,教會的社會教導,倘有重要的科際向度。為了使有關人的惟一真理,更能降生於種種不同而又變化無窮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脈絡裡,該項教導與各種有關人的學科,展開對話,吸取這些學科的長處,同時助其拓展視野,以服務個別的人為其目標,好讓人在自己整個召喚中,獲得承認與愛護。
與上述科際向度互為平行,而又應該在此一提的是,教會社會教導的實踐與經驗向度。此一向度存在於基督徒生活、與其良心和真實世界接觸的十字路口。事實上,這項教導可從個人、家庭,獻身於文化和政治生活的人,以及政治家的努力作為中,看得出來。教會的社會訓導也因此而具體成形,並被運用在歷史上。
60 在宣告解決工人問題的原則時,教宗良十三世寫道:[此項極為嚴重的問題,需要外界的關注與努力(114)。]教宗確信,工業社會所導致的重大問題,惟有靠各方面通力合作,方能解決。這項肯定,業已成為教會社會教導一項永恆的因素。也讓人明白為什麼教宗若望廿三世頒佈其論和平的通諭時,會以[一切心懷善意的人士]為其對象。
然而,教宗良卻不無遺憾地承認,他那時代的意識形態,拒絕這樣約合作。此後,世事多變,尤以近年來為然。今日世界日益明白:解決重大的國家或國際間題,並非只是經濟生產或司法與社會組織方面的事,而且也需要藉助於特殊的倫理和宗教方面的價值,外加心態、行為和結構上的改變。教會自覺在這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作出貢獻,一如本人曾在[社會事務關懷]通諭中,所寫過的一般,世界上有許多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士,但願他們也能作出貢獻,有助於給社會問題提供必要的倫理基礎。關於這點,我們抱有相當的希望(115)。
在該同一道諭中,我也向各個基督的教會和世界各大宗教提出呼籲,邀請他們為我們共同的信念:神所創造的人性尊嚴,提供一致的見證(116)。事實上,我深信,各種宗教,不論現在或將來,都會在維護和平、和建立一個配得上人的社會,這兩方面,有卓越的貢獻。
誠然,抱著開放的心,去與他人對話及合作,乃是所有心懷善意的人士,所必備的條件。這對於那些在國家和國際層面上,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裡,負有特殊責任的個人或群體,尤其是如此。
61 在工業化社會的初期,是那[一副不比奴隸本身好多少的軛],導致本人的前任,發言來為人辯護。過去一百年來,教會始終忠於這項職責。事實的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充滿狂風暴雨的階級鬥爭時期裡,教會為了保護人們免於遭受經濟上的剝削,和免於極權體系的暴虐,出面干預。二次世界大戰後,她把人的尊嚴置於其社會訊息的中心,堅決主張:物質方面的財富,乃是供所有人之用;社會秩序不應有壓迫的現象存在,而應建基於團結合作的精神。教會經常不斷地重申:人和社會所需要的,不僅是物質方面的財富,也是精神和宗教方面的價值。再者,教會更發覺到,大多的人不是生活在繁榮的西方世界,而是處於開發國家的貧窮中,在那裡情況仍是[一副不比奴隸本身好多少的軛]:教會因而感覺到,有義務以絕對清晰而坦率的態度和言詞,來譴責此一事實,儘管她明知這樣做,將不曾贏得所有人的讚許。
[新事]通諭頒布百年之後,教會發覺自己仍面臨許多[新事物]及新挑戰。因此這個週年紀念,應當可以肯定鼓勵所有心懷善意的人士,尤其是有信仰的人,積極地去投身參與其事。
62 目前這份通諭,已對過去有所回顧,不過,最重要的,乃是瞻望未來。一如[新事]通諭,其頒布幾近新世紀的發端,其用意在於:藉著天主的助佑,為新世紀的來臨預做準備。
在每一年代,真實而常存的[事物之創新],皆出自天主無限的能力,祂說:[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廿一:5)這些話語所指的是:當基督[把自己的王權交於天主父‥‥好叫天主成為萬物中的萬有](格前十五:24,28)時,歷史獲得完成。但是,基督徒也很明白:我們所期待的創新,曾在主再來時,全然展現,而這項創新,早在世界受造時,已經臨在,並且自從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成了人,協同基督、透過基督而帶來[新受造物](格後五:17;迦六:15)之時起又以特殊的方式臨在於人間。
在結束本通諭的時候,我再度感謝全能的天主,祂賜給了教會光明和力量,以伴隨人類,行走這條通向永恆命運的塵世道路。在第三個千年期中,教會也將會忠實地把人的道路,做為自己的道路,曉得她並非單獨前行,而是與基督,她的主同行。是基督本人把人的道路做為自已的,並且指引人前行,即使當人對此並不自知的時候,也是如此。
瑪利亞,救世主的母親,在基督走向人類大家庭的旅程中,以及當祂生活於此家庭時,與基督常相左右。而她在信仰朝聖旅程中,又行走在教會的前面。祈願她那慈母的代禱,伴隨人類走向下一個千年期,而常能忠心耿耿地面對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參希十三:8)的我等主耶穌基督。靠著他的聖名,我衷心向全人類致以敝人的祝福。
一九九一年,本人就任教宗職第十三年,五月一日,聖若瑟勞工紀念日。
於羅馬聖伯鐸大殿。
若望保祿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