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聖十字架大殿
歷史及參觀

聖海倫雕像
供奉在聖十字大殿內。
大殿附近曾發現兩段四世紀初敬禮聖海倫的碑文,證實這位皇后聖婦曾有一住宅在此。

埃斯奎里(Esquiline)山坡上的聖十字大殿,是為紀念和默想基督苦難而興建的。大殿由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 I)和他的母親聖海倫 (St Helen) 建於皇宮(Palatium)的舊址上,初時被稱為塞索里安(Sessorianum)大殿 ,也許是因為教宗聖西爾維斯特 (Sylvester I 314-337)曾用此殿作接見大廳 (auditorium)之故。雖然大殿也有海倫大殿 (Heleniana)或塞索里安大殿(Sessoriana)之稱,它的官方名稱卻是耶路撒冷大殿 (Hierusalem)。這名稱與存放在這裡的耶穌十字架真木,和與耶穌苦難有關的其他聖物,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些聖物是君士坦丁皇帝年邁的母親在加爾瓦略山奇蹟般找到,並帶回羅馬的。但這名稱同時也表示,耶路撒冷和羅馬兩地之間產生了一種轉移作用,後者由於伯多祿在十字架上殉道而得到聖化。

中殿拱壁上的壁畫
描述尋獲十字架真木的經過:波斯王科斯洛埃(Khosroes)搶走十字架。

大殿自中世紀末期開始,才被稱為「(耶路撒冷)聖十字大殿」(Santa Croce in Gerusalemme)。

相傳是教宗大額我略(Gregory I)把大殿委託給樞機總鐸 (cardinal archpriest) 作領銜教堂 (titular church)。數世紀以來,這大殿經教宗額我略二世 (Gregory II 715-731) 和哈德良一世 (Adrian I 771-795) 多番修茸。

大殿正門附近的教宗本篤七世 (Benedict VII 975-984) 墓誌銘記載,十世紀時,為了守護珍貴的十字架聖木,教宗曾命人在大殿旁興建了一座大樓,供大殿的議事司鐸團 (Canons)居住。可惜這大樓一直都空置下來,於是教宗良九世 (Leo IX)遂于1049年下令卡西諾山 (Montecassino) 的本篤會會士 (Benedictines) 進駐那裡。可是,這些本篤會會士於1062年撤出,去了聖巴斯弟盎大殿 (San Sebastiano)。於是教宗亞歷山大二世 (Alexander II) 便派遣盧卡 (Lucca) 的聖斐迪安(San Frediano)教堂的律修會士(Canonici regulares)管理教堂;教宗路爵二世(Lucius II 1144-45)在任期間,他們將大殿改建成羅馬式,內分為三個通廊(naves),加建了一座有兩櫺和三櫺窗 (2及3 lights mullion windows)的鐘樓,又在四世紀的大殿正門面(facade)前方加建了門廊(portico)。

十字架上的罪狀牌(Titulus)
保存在聖十字大殿內的聖物之一,上面刻有「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的字樣。

在教宗流亡阿維尼翁(Avignon)期間,整個大殿被荒棄,直到1370年教宗烏爾班五世(Urban V)把大殿交託給嘉爾篤會隱修士(Carthusians)負責為止。這些隱修士也作了重要的修茸工作,尤其在門多薩(Perdro Gonzales de Mendoza 1478-1495)和卡瓦哈爾(Lopez de Carvajal 1495-1523)兩位西班牙樞機出任大殿領銜總鐸期間。

「要是好的事物顯得枯燥無味,你該立刻求助十字架上的基督…注視苦像上的茨冠、鐵釘、肋旁的刺傷。默想苦像手足的釘傷、聖首的茨傷、肋旁的刺傷和遍體的傷痕。這苦像使你記得那為你受盡苦楚的耶穌愛你如何深,他為你所承受的苦又是如何沉重。你相信我吧,在基督的苦難前,萬事都會變得甘怡」(聖文德Bonaventure,「論成全的信仰生活」。《五卷神祕學》cinque opucoli mistici)。

1561年,嘉爾篤會士被調往位於戴克里先公共浴場(Diocletian Baths)遺址的天神之后聖母大殿(Santa Maria degli Angeli),於是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的隆巴迪(Lombardy)熙篤會士(Cistercians)便來到這裡,直至現在這大殿都由該會的會士負責管理。他們在大殿所做的最早工程之一,就是在1570年修建的聖髑小堂(Cappella delle Reliquie),和波馬蘭齊奧(Pomarancio)在聖海倫小堂 (Cappella di Sant'Elena)牆上所繪的尋獲十字架事跡壁畫,當時帕切科(Francisco Pacheco)樞機正出任大殿的領銜總繹。

大殿年代史
 
公元300年 320 君士坦丁皇帝及母后海倫在羅馬興建耶路撒冷大殿(Hierusalem)
公元700年 715-795 教宗額我略二世至哈德良一世期間進行大殿修茸工程
公元1000年 1049 教宗良九世委派卡西諾山修院的本篤會會士管理大殿
  1144 -45 大殿改建成羅馬式
公元1300 1370 教宗烏爾班五世把大殿及修院委託給嘉爾篤會士管理
公元1500 1561 隆巴底的熙篤會會士接管大殿
  1570 興建聖髑小堂
公元1700 1740-58 教宗本篤十四世把大殿改建成巴洛克式

聖十字大殿 (Santa Croce in gerusalemme)
的外觀,是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命人修飾的(1743)。

聖十字大殿今日的巴羅克(baroque)風格和面貌,乃出於教宗本篤十四世(Benedict XIV Lambertini)的修建。這位教宗於1741至 1744年間委託兩位建築師進行修建工程,一位是羅馬人格雷戈里尼(Domenico Gregorini),另一位是西西里人帕薩拉夸 (Pietro Passalacqua)。這時期在羅馬亦完成了重建新城市的規劃:奇波拉羅山丘(Monte Cipollaro)被夷為平地;聖母大殿、拉特朗大殿和聖十字大殿之間的街道修建完畢,聖十字大殿正好座落在斐理斯大道(via Felice)中軸的末端;以上的規劃是全按十六世紀末西斯篤五世(sixtus V)所計劃的。

1570年為防止聖物受霉損,教宗庇護五世(Pius V)批准把聖物從聖海倫地下小堂,移放到地面上。後來,為應付朝聖者源源不斷的增加,遂於1930年按建築師迪.福斯托(Florestano Di Fausto)的方案,在舊有祭衣間原址上建成現在的聖物小堂;工程於1952年完成。上面的照片是今日的聖物小堂(Cappella delle Reliquie)。

大殿旁的修院裡,有價值連城的塞索里安圖書館(Biblioteca Sebastiano),圖書館大廳是建築師奇普里亞尼(Sebastiano Cipriani)在 1724至1727年間所建;該廳牆上的壁畫乃出自皮亞琴察(Piacenza)的畫家潘尼尼(Cian Paolo Pannini)的手筆。

直至l871年,意大利政府這座圖書館收歸國有之前,著名的塞索里安書庫(Fondo Sessoriano)就保存在這裡;現在這書庫存放在羅馬國立中央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Centrale di Roma)內。該書庫珍藏的手抄本超過450卷,這些都是聖十字大殿修院院長蘭卡蒂(Illarione Rancati)於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收集的。

聖十字大殿的主祭台
表達出彌撒聖祭與十字架上基督祭獻的關係

中世紀建造的大殿正門面,被充滿動感和戲劇效果的十八世紀新造正門面所取代:這門面由一列列的壁柱飾帶 (pilaster strips)分成三個凹凸間距(bays),上方冠以一個弧形頂牆(curved tympanum)和三角頂飾(frontispiece)、樓頂的欄杆上有數尊石像。從下面的三通門口進去、有一個橢圓形的門廊 (atrium),上蓋為圓穹式的拱頂,門廊周圍有走道(ambulatory)圍繞 ,由多組壁柱飾帶和圓柱組成。大殿內由八根古老的花崗岩(granite)石柱分成三個通廊(naves),左右各四根,與六根十八世紀加建的壁柱相隔排列。在飾有本篤十四世 (Benedict XIV)徽號的木製假拱頂上,有一幅賈昆托(Corrado Giaquinto)於1744年繪畫的聖婦海倫升天油畫。

司祭間(presbyterium)內的祭台華蓋建於十八世紀,主祭台下有一座華麗的玄武岩(basalti)墓穴,安葬了聖凱撒略(St Caesarius) 和聖亞納大修(St Anastasius)的遺體。拱頂上有十字架顯現於最後審判日的油畫,也是賈昆托的作品。中殿拱壁山(apse)的壁畫,記述聖婦海倫尋獲十字架,以及赫拉克里皇帝(Heraclius)重獲十字架的事跡,上方有天使簇擁著基督作降福狀的橢圓形畫,全是羅馬諾(Antoniazzo Romano)於1492年所作。此外,值得注意的有閣樓上的羅馬式壁畫(十二世紀)、哥斯馬特式(cosmatesque)鑲嵌圖案地板(十二世紀)、以及兩側廊(aisles)內的油畫(十七至十八世紀),後者是出於萬尼(Raffaele Vanni)、加爾齊(Luigi Garzi)、瑪拉達(Carla Maratta)和帕塞里(Giuseppe Passeri)的手筆。金紐奈斯樞機(Quinones)的墓碑,是十六世紀時按桑索維諾(Jacopo Sansovino)的設計而製成的。

聖海倫小堂
飾有象徵各得德行的人物壁畫。

兩所半地下的小堂,是朝聖者必到的地點。兩所小堂有兩道台階與大殿的司祭間兩旁相連,一為入口,另一為出口。右邊的小堂是聖海倫小堂(Cappella di Sant'Elena),左邊是聖母憐子小堂(Cappella della Pieta),後者是較晚的建築。

門廊
在近期的修復工程中,換上了新的色彩。

聖物
除了附有古代文物佐證的聖物外(包括:十字架真木的三塊殘片,一根釘耶穌的鐵釘,十字架上的罪狀牌,耶穌茨冠上的兩根刺),大殿還存放著與講解耶穌苦難有關的聖物:右盜(迪斯瑪Dismsa)十字架的橫木,曾伸入耶穌肋旁的多默宗徒指頭,耶穌受鞭打時被梆的石柱殘段,馬槽岩洞和聖墓的石塊。初時在這批聖物中還包括猶達斯的一個銀幣,蘸過醋的海綿,基督寬恕瑪達肋納時曾坐過的石頭。

聖海倫小堂也稱聖海倫室(Cubiculum Sanctae Helenae),聖婦海倫在這小堂地上撒下來自加爾瓦略山的泥土後,便把珍貴的十字架真木供奉在這裡。

據說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Valentinian III 425-455))與母后普拉奇迪亞(Galla Placidia)及皇妹和諾里亞(Honoria),曾命人以極美麗的彩石鑲嵌畫裝飾拱頂(vault),可惜今天已蕩然無存。這拱頂在十五世紀末到十六世紀初,由貝魯齊(Baldassarre Peruzzi)按照梅洛佑(Melozzo da Forli)的設計全面重作,在1995年大殿翻修後,其輝煌面貌盡現眼前:鑲嵌畫中央有耶穌舉手作降福狀,周圍是四福音聖史和四件有關十字聖架的事跡。鑲嵌畫下方的壁畫是由稱為波馬蘭齊奧 (Pomasrancio)的切爾奇尼亞尼(Niccolo Circignani)於1590年所繪,描述聖海倫尋獲十字架真木的事跡。

大殿正門面的外貌
均以乳白色多孔的鈣華大理石(travertine)砌成,樓頂上的欄杆和四福音聖史、聖海倫和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像,把正門面點綴得生動無比。

祭台上的雕像原是天后女神朱諾(Juno),梵蒂岡博物館內有一式一樣的雕像、但後人卻巧妙地在石像上加放耶穌受難的刑具,使成了聖海倫像。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在1602年為這小堂繪了三幅油畫,分別是聖海倫手扶十字架、耶穌被釘十字架和耶穌受茨冠苦辱,後來由於霉損,遂於1724年被移除,隨後更被賣掉.現在收藏在法國格拉斯市(Grasse)。

大殿內的哥斯馬特式(Cosmatesque)地板。

聖母憐子小堂(Cappella della Pieta)又稱為額我略小堂(Cappella Gregoriana),是遵照卡瓦哈爾樞機(Bernardino Lopez de Carvajal)的意願於1495至1520年間建成,與聖海倫小堂對稱並相連。小堂的名字「憐愛」(Pieta)意指天主的愛,即天父奉獻自已聖子的大愛,亦是天主子自我犧牲的大愛,也是人類對那位不惜為人犧牲的天主所表示的敬愛。天主的憐愛是一項帶來恩寵的行動、與人類的憐愛不同,人類的憐愛僅是感情和同情的表現。

「天主子來到世上降生成人,他經歷了苦難,將我們從束縛中拯救出來,並提升了我們的人性。因為天主不僅只因我們是義人才愛我們,即使我們仍是罪人時,他便派遣了自己的兒子為我們而死,好讓我們燃起愛他的烈火。我們既應因為天主創造了我們而愛他,更尤其因為他救贖了我們而愛他;我們既因為他造生了我們而愛他,更尤其因為他藉自己兒子的死亡救贖了我們,並使我們永遠享有真福的生命而愛他。我們愛天主,因為他先愛了我們」(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每日默想:聖言與靈魂」"Il Verbo e l'anima. Meditazioni Quotidiane")。

聖母憐子小堂的祭台上有一大理石的聖母懷抱耶穌聖屍的浮雕像(1628-1629),與聖額我略的祭台相連.它是個三折屏狀的(triptychal)珍貴聖髑櫃,框扇可以開合,內裡共有200多個聖髑匣。聖髑櫃中央有一幅十三世紀末或十四世紀初的「耶穌聖屍橡」(Imago pietatis)鑲嵌畫,置於一個銀質畫框內,銀框原鑲有十個搪瓷小畫、今日僅餘七個,包括耶穌受鞭答、背十字架、被釘十字梁,以及安哲奧(Angio)、聖塞普爾格羅(Santo Sepolcro意即耶穌聖墓)、德爾.巴爾佐(Del baslzo)和蒙福特(Orsini Monfort)的徽章。贊助製作這藝術品的人,很可能就是於1380年到聖地朝聖的賴蒙多.德爾.巴爾佐 (Raimondo Del Balzo),他於1386年將這藝術品獻予聖十字大殿。

聖髑櫃(reliquiary)
存放在聖額我略小堂(Cappella di San Gregorio)。

幾年之後有傳聞說,這幅基督的畫橡正是聖大額我略教宗(St Gregory I 590-604)在神視中所見到者,這是聖髑櫃弧形頂飾(tympanum)上的刻文所指出的:"Fuit sancti Gregorii Magni Papae"。根據傳統的說法.聖大額我略教宗在塞索里安大殿舉行彌撒時,受難的基督出現在他眼前,活像個「苦人兒」(vir dolorum)。聖額我略的傳記中並未記載這一神視;一般認為這傳說是源自聖十字大殿、是麥肯能(Israel van Meckenem)於1495年在聖髑櫃中央的「耶穌聖屍像」(1mago pietatis)下方所刻的一句話所引致:「此乃教宗大額我略在他的神視後,命人在聖十字堂所畫的耶穌聖屍像」。

耶穌聖屍像
意大利有兩款耶穌聖屍像:一是聖母懷抱耶穌聖屍的「聖母憐子像」(Pieta,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憐子像」便是這類典型),有時更有聖史若望、瑪達肋納和其他人物在一起。另一種是「耶穌聖屍像」(Imago pietatis),基督遺體上半身(或四分之三身體)浮現在墳墓上。頭部垂在胸前,雙眼半閉,兩臂敞開呈示釘痕,或交叉在腹部或胸前,肋旁帶有長矛的刺傷,身上滿是鞭笞的傷痕。基督的背後是一完整的十字架或十字架的橫木。這幅畫像使人追憶基督受苦的奧跡,把基督-受苦之僕的面貌呈現眼前。這是一幅聖週六的聖像畫(icon)。象徵基督進入墳墓,仿如新郎進入洞房(Anastasis),以自己的血淨化教會,使她成為聖潔無瑕的新娘,堪配這位光榮的君王(正如基督頭上所寫的:O BASILEUS TES DOXES IC XC「耶穌基督,光榮的君王」)。

O Domine Jesu Christe, adoro te in cruce pendentem
(吁吾主耶穌基督,因你懸於十字架上,我等敬拜你,欽崇你)。

這句禱詞乃聖大額我略在神視後寫成;凡懺悔及已告解的信友,在「耶穌聖屍像」(Imago pietatis)前私下誦念,能夠獲得大赦,也可以為煉獄靈魂求大赦,條件是先辦告解後,雙目注視著這幅聖像,誦念指定禱詞,並加念五遍「天主經」和「聖母經」。

繼聖大額我略後,基亞拉瓦萊(Chiaravalle)的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 1090-1153)在羅馬三泉(Tre Fontane)隱修院附近的小堂奉獻彌撒聖祭時,也得到了同一的神視。l630年兩位畫家在聖母憐子小堂的拱頂上,把聖大額我略的神視描繪出來,一位是於l62O年從米蘭(Milan)到羅馬來的蘭尼(Girolamo Nanni),另一位是羅馬人拿彼(Franceso Nappi ca. 1565-1630)。這壁畫闡釋了關於煉獄(purgatory),和通過信友的祈禱和諸聖人的代禱,可使煉靈早獲解救的教義。聖大額我略和聖伯爾納鐸同被納入畫中-聖伯爾納鐸的神子們自l56l年起,使在這大殿供職。拱頂中央,下排畫著幾個煉靈被烈火包圍著,兩旁的天使從他們中選了兩個已經完成補贖的靈魂,使他們擠身諸靈的行列,升到至聖聖三的座前。中排有身穿教宗服和脫下三重冠(tiara)的聖大額我略,和身穿白色會衣及手持院長牧杖的聖伯爾納鐸。

十字架的發現與凱旋
(部分特寫),是羅馬諾(Antoniazzo Romano)的作品。

聖大額找略背後有聖本篤(St Benedict of Norcia),而聖伯爾納鐸背後則有聖羅拔(St Robert of Molesmes)。他們的角色是為煉獄靈魂代禱;他們的上方有其他更有力的代禱者:左邊有聖保祿和聖若翰洗者,右邊有手持天堂鑰匙的聖伯多祿和另一位宗徒。童貞聖母位於兩列聖人的中間呈祈禱狀、面向畫中最高點的天主聖三,目光注視著基督。

大能者基督像
(Pantokrator)

拱頂中央

拱頂四邊有四幅對稱的壁畫:兩幅有關聖大額我略,另兩幅有關聖伯爾納鐸。

這拱頂的壁畫在聖像畫藝史上具有極大意義,其意念與特倫多大公會議 (Council of Trent)隆重宣布有關煉靈的天主教教義(1563)完全相符,闡釋了煉獄靈魂得救的道理,並著重彌撒祭獻的價值。司鐸若在切利奧(Celio)的聖大額我略堂(San Gregorio Magno)內,或在其他少數同等級別的教堂內獻祭,便可使煉靈蒙受全大赦(plenary indulgence),並獲享聖大額我略的親身代禱,以免除罪罰;聖十字大殿的小堂自1574年起,便享有類似(ad instar)額我略祭台的特恩。

聖十字大殿朝聖
這大殿是羅馬朝聖地之一,尤其在禮儀年的幾個特別時節:9月14日光榮十字架慶日;5月3日尋獲十字架紀念日;四旬期第四主日:展示聖物;聖週五:教宗主持由拉特朗大殿到聖十字大殿的遊行(源自八世紀)。

供奉在祭台上的聖母憐子像淺浮雕
是十七世紀一位不知名作者所雕。

聖十字大殿成了羅馬公禱站「Station」的教堂之一,繼而成為聖年大赦的朝聖大殿之一,十六世紀中葉更被聖斐理伯.內利(St Philip Neri)列為朝聖行程中七大教堂之一。今天,聖十字大殿繼續是羅馬和普世教會宗教生活上重要的一站。

「請你在此大殿久留,想想十字聖架才是我們的勝利所在,它是我們唯一的旗幟。羅馬──殉道者和使徒之聖城,透過這大殿傳授給你基督信仰的秘訣:十字架。世事盡虛幻:但願你能從百忙的朝聖之旅中抽身,避開這個現代都市的煩囂,收斂一下自己的心神,走到一間教堂、一個廢墟遺址.一個羅馬的公園,享受一下內心的平安,默想一下世界和俗務的終局、基督信徒的聖召、這個背著沉重歷史包袱的基督信仰、和未來世代所要萌發的事……。羅馬確是這樣一個基督徒默想的首選勝地」《羅馬袖珍指南》(1975)。


十字架的凱旋
賈昆托(Corrado Giaquinto)繪於1742至1743年間,畫長6米、寬4米。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