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聖保祿大殿
歷史

聖保祿被斬首殉道:他的頭落地後,觸地處湧出三股水泉。聖人的遺體被葬在貴婦路恰納的莊園裡,離他受刑的地方約三公里。

今天我們看到的聖保祿大殿(Basilica di San Paolo fuori le Mura)是重新修建的,舊的大殿於1823年7月15-16日夜間一場大火中毀壞殆盡,其後的修復工程竟連僅餘的壁畫也破壞了;這些壁畫是十三世紀卡瓦利尼 (Pietro Cavallini)的作品。

當時,大殿本已具相當規模,但自這場大火後,卻經歷了多次修復工程。本來是要恢復它原有的面貌,但其間保守的修葺工作卻不顧環境地運用倖存的部分,結果是與當時採用的十九和二十世紀初建築新風格,表現得格格不入。因此,今日聖保祿大殿,可以說是「修復原貌」的前車之鑒。

最初保祿宗徒的遺體,如同當時任何一個被處決的死囚遺體一樣,被葬在奧斯蒂亞路 (Via Ostiensis)附近的墓地裡 。不久,那些像弟茂德那樣,在保祿生前跟隨了他,並皈依了福音的信徒們,便在他的墓地舉行敬禮 。

聖保祿大殿
在1823年大火前的外貌(比拉內西 Piranesi版畫)。
重要的考古發掘,證實大殿地下和四周曾是墓地,包括為安放骨灰的墓洞(loculi),和為窮人和已獲得解放奴隸土葬的坑墳(fossae)。

聖保祿在羅馬
聖聖人於61年首次到羅馬時,是被拘留等候審訊。他抵達時,羅馬的基督信徒在亞丕雅路via Appia)上迎接他。保祿被押到羅馬,是因為他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被一些設法陷害他的小亞細亞猶太人認出,正當他們準備殺害他時,幸而有一名羅馬軍官將他從混亂的群眾中拉出來,並拘捕了他,他才免於遭難。由於他聲明自己是羅馬公民,因此,他不在耶路薩冷受審,而要到羅馬在皇帝的法庭受審。他在羅馬的兩年是在士兵看管下度過的。他那些著名的書信便是寫於這時期。開庭審訊時,由於控告他的人沒有出庭,因此,當局取消了控訴他的罪名。64年羅馬發生大火,尼祿皇帝(Nero)指保祿是破壞國家制度的團體領袖。於是,保祿再次被捕,用鐵鍊綑綁,關在監獄(Tullianum/Carcer Mamertinus)中。
可能於67年被斬首處決,殉道地點在羅馬市郊的阿夸斯薩維亞斯(Aquas Salvias)。

有人在保祿的陵墓上建起一間類似墓室(cella memoriae)的紀念小堂,不久,這裡便成了信友和朝聖者的目的地。他們從保祿的陵墓獲得啟發,用這位聖人傳授給他們的方法,繼續在多神信仰的人民問,進行艱巨的福傳工作。保祿所用的方法是:巡遊各城各邑,在當地的猶太會堂裡宣講,並建立起信友團體,並且不怕路遙險阻,常以書信或其它方式,與他們保持聯繫。由於這座紀念保祿宗徒的小堂具有極大的放發性,因此,即使歷代以來曾經多次重整修建,卻至今沒有被遷移過。

四至五世紀的大理石板.上面刻了保祿的名字。板上有三個洞:一個呈圓形,為放進香爐而鑿的:其他兩個較不規則的洞,則是在已刻上保祿名字後才開鑿的,它們反映出民間信仰的強烈情愫:朝聖者從這些小洞放進布塊,為接觸聖人的遺體,以留作聖髑。

據最古老的《教宗名錄》(Liber Pontificalis)記載,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在保祿的墳墓上修建了一座大堂,在教宗西爾維斯特一世(SylvesterI 314-335)在任期間,這座大堂於324年11月I8日被祝聖。當時大堂的拱壁(apse),與今天的方向剛好相反,緊貼在舊奧斯蒂亞路邊。大堂原來的規模頗小,後來,才在348-386年間,先後由瓦倫蒂尼安二世 (Valentinan II)、狄奧多西(Theodosius)和阿爾卡狄(Arcadius)三位皇帝擴建。他們把工程委託給建築大師(Professor mechanicus)濟里亞德(Cyriades);他興建了一座有五個通廊(naves)的大殿,內有八十根石柱和一個四邊形的柱廊庭院(quadriportico)。根據中殿凱旋拱門(triumphal arch)上的刻文,可知大殿是於390年由教宗西里修(Siricius)祝聖,不過工程直到395年和諾里皇帝(Honorius)執政期間,才告完成。

大事年表
 
公元300年 324年11月18日,祝聖在保祿陵墓上修建的聖堂。
  395年, 經過11年的工作,大殿竣工。
公元400-1000年 450年,開始進行長達300年的修復工程。
  882年, 建成教宗若望城的圍牆與城樓
公元1000-1700 十一世紀,興建鐘樓。
  1220-1285年,增建迴廊庭院、裝飾大殿正門面和宗座祭台華蓋。
  1724年, 重建門廊並完成一系列的修復工程。
公元1800 1823年7月15日夜裡,一場大火,幾乎將大殿毀壞殆盡。
  1826年, 建築師貝利用信友捐獻的經費開始重建工程。
  1840年, 祝聖重建的大殿。

和諾里三世
(Honorius III) 於1216年批准道明會會規 ( 巴薩諾 Leandro Bassano 油畫的特寫 )。

從第五世紀中葉教宗聖良一世(St Leo I)任職期間,展開了一連串的修飾工程,由此可見教會對這座大殿的重視。教宗聖良一世修飾了凱旋門上的彩石鑲嵌畫;教宗西,瑪克(Symmachus 498-514)修茸了已經搖搖欲墜的拱壁,並興建了幾間朝聖者收容所(habitacula),這些住所後來又由教宗色爾爵一世(sergius I 590-604)將側廊(aisle)的地板提高,並將左右耳堂(transept)與中殿相連。哈德良一世(Adrian 772-795)修整了前庭(atrium);良三世(LeoIII 795-816)造了第一個大理石地板。額我略二世(Gregory ii 715-731)再度,命本篤會士(Benedictines)長期守護在保祿宗徒的陵墓旁;直到今天,本篤會士仍然是這裡的守護者。

波尼法爵九世加冕
(Boniface IX),取自十五世紀手抄本弗魯瓦薩爾的編年史中插圖的特寫。

聖保祿大殿曾遭倫巴族人(Longobards)和回教撒拉森人*Saracens)的掠奪,教宗若望八世(John VIII 871-882)為了避免大殿再度受,蠻族的破壞,因而環繞著大殿築了圍牆和城樓,儼然一座衛城,人們稱之為「教宗若望城」(Giovannopoli)。十一世紀時,人們又在大殿北面側廊近正門面(facade)處,築了一座鐘樓。

在十三世紀,聖保祿大殿達到了富麗堂皇的頂峰。許多在這時期完成的裝飾,有的完全未遭1823年的大火損壞,有的僅部分倖存,如:阿諾爾福(Arnolfo di Cambio)所造的珍貴祭台華蓋(ciborium);卡瓦利尼(Pietro cavallini)大殿的正門裝飾;還有美麗的迴廊庭院(cloister)和復活燭台。聖保祿大殿除了是前來羅馬朝聖的人必到了一站外,也是普世公認的一個宗教藝術匯集點。

尼古拉五世接收獻書
(Nicholas V) ,取自斯特拉斯堡 (Strabourg)的巴西里奧(Pietro de Basilio)的 《玫瑰詔書抄本》(Rosarium decretorum codex)。

從教宗波尼法爵九世(Boniface IX 1389-1404)開始,每逢聖年大典,必先行修飾,並為修茸大殿的工作頒發大赦。

 

木製苦像
十是十四世紀卡麥諾 (Tino a Camaino)之作品。相傳1370年間,苦像上的基督曾將頭轉向在他腳下祈禱的聖女彼濟達(St Brigid)。

教宗瑪爾定五世(MartinV)繼續前任教宗的做法,於1423年9月4日頒發詔書,籲請信友們踴躍捐輸,以整修大殿和毗連的修院。額我略十三世 (GregoryXIII)趁1575聖年的機會,下今以繪畫裝飾大殿祭台後的司祭間(presbyterium),並在保祿陵墓周圍築了欄杆。

大殿內部
長131.66米,寬65米,高29.70米,共有80根獨石花崗岩石柱。大殿這共有五個通廊(naves)平均寬度為245.60米。

四邊行柱廊庭院
(quadriportico)

是卡爾代里尼(Guglielmo Calderini)於1928年修建,長70米。門廊(pronaos)正面有十根獨石紅花崗岩石柱,高10米,兩側面柱廊有兩行石柱,而向著5提伯河(Tevere)的柱廊,則有三列石柱。整個柱廊庭院總共有146根石柱。

大殿內部上方
有36幅描繪聖保祿生平的壁畫,下方是從聖伯多祿宗徒到若望保祿二世共265位教宗的畫像。

1600年教宗格來孟八世(ClementVIII)將主祭台升高。1725聖年的前一年,剛完成的門廊(portico)倒塌,教宗本篤十三世 (Benedict XIII)立刻委託卡內瓦里(Antonio Canevari)負責重建。卡內瓦里將古老的前廊(narthex)拆除,移走古老四邊形柱廊庭院 (quadriportico)殘留的石柱。

同年也興建了苦像小堂(Cappella del Crocifisso),即今天的聖體小堂(Cappella del Santissimo Sacramento),供放十四世紀的木製顯靈苦像。

許多世紀以來建設這座大殿所累積的建築和藝術成果,因1823年夜間的一場可怕大火,幾乎全部化為烏有;這個揉合了建築、宗教和藝術的結晶,幾乎全被摧毀。


大殿內部火災後的景象 
羅西尼(Luigi Rossini)版畫。

教宗、建築師和公教學者遂聚首一堂,共同磋商解決這個大挑戰:如何令已經失去的大殿以真面目重現出來。這個挑戰十分艱巨,尤其因為當時正值啟蒙主義(illuminism)時代之後,社會受到反宗教和否定神聖事物的思想所主宰。

不過,仍有不少文化界、學術和政治界人士,支持教宗良十二世(LeoXII)展開重建大殿的工程。教宗於是在1825年1月25日發佈手諭(Ad plurimas easque gravissimas),請主教們推動信友為重建聖保祿大殿捐獻。這項工程是教會在十九世紀的最龐大工程。全球信友熱烈響應教宗的呼籲,許多人捐獻金錢,埃及總督贈送了雪花石(alabaster)柱子,俄國沙皇尼古拉(Nicholas)送來了孔雀石材(malachite),後被用作左右耳堂(transept)兩祭台的材料。
建築師貝利(Belli)根據瓦拉迪耶(Valadier)初時的計劃,於I826年9月動工。他首先拆除普拉奇迪亞拱門(Galla Placidia's Arch),和重建大殿門外的四邊形柱廊庭院 (quadriportico)。
1840年I0月5日,教宗額我略十六世 (GregoryXVI)隆重祝聖了「殉道紀念間」 (confessio)的祭台,祭台上方還安置了已整修過的祭台華蓋(ciborium)。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