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聖保祿大殿
參觀

鑲嵌畫:大殿正門面彩石鑲嵌畫是十九世紀時仿照十世紀原作的藝術品。

鐘樓:
圖為聖保祿大殿現在的鐘樓。十四世紀時的鐘樓雖然逃過了1823年的大 火,卻在整修聖殿時遭拆毀。

從大殿西面穿過一道鐵柵進入時 ,立刻會被大殿正門面 (facade)前的寬大四邊形柱廊庭院 (quadri portico),和當中那座高大壯觀的聖保祿石像所吸引 。石像是奧比奇 (Giuseppe Obici 1807-I878)用卡拉拉 (Carrara)大理石雕成的,庭院則是卡爾代里尼 (GuglieImo Calderinj)於 1890-1928年間按波萊蒂(Luligi Poletti)起初的藍圖建成 。

聖本篤(St Benedict)
這雕像安放在右耳堂的聖本篤小堂內.這位聖人是歷史最悠久的隱修會的會祖,他的會士多個世紀以來都服務於這大殿中。

其實初期大殿前面也有一個柱廊式的門廊 (atrium),但卡爾代里尼所建的庭院與古代的門廊並無關連,而且比古門廊更為寬敞。

柱廊庭院四邊各長70米,被認為是重建這座早期基督徒大殿的必要部分。南、北兩邊柱廊各有兩列石柱,外建有(乳白色多孔的)鈣華大理石(travertine)裝飾的圍牆,牆上的圓畫內容包括:四福音聖史的標誌、保祿弟子的畫像和早期基督徒標誌。正面柱廊卻有三列巨大的石柱,非常壯觀,而作為大殿前廊(nartex)的柱廊則只有一列石柱。

大殿正門面上方的彩石鑲嵌畫(mosaic),是於1854-I874年間按阿格里科拉(Filippo Agricola 1795-1857)和康索尼(Nicola Consoni 1814-I884)兩位大師的手稿製作的。

鑲嵌畫下列,在窗與窗之間,有舊約先知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耳和達尼爾;中列有天主的羔羊臥在天堂的小丘上,從那裡湧出四條河流,象徵四部福音。十二隻羔羊 (象徵十二位宗徒)前來飲水解渴:它們似乎與背景的聖城耶路撒冷和白冷不相關連;這兩座城邑在這裡僅具地理喻意(allegorico-geographical),用作聖經詮釋的背景。上列三角形的山牆飾(tympanum)中,有基督舉手降福,他兩旁有伯多祿和保祿。山牆飾上方安放了一具十字架,這是基督信仰不可缺少的永恆標誌。

大殿入口:
穿穿過鐵柵;
柱廊庭院中央有聖保祿的雕像,由奧比奇(Giuseppe Obici)
以卡拉拉(Carrara)
大理石雕成。

大殿正門面的下方有三道大門,中間的一道巨型銅門,是馬萊尼(AntonioMaraini)於 193l年所雕塑,靈感來自聖保祿修院院長真福舒斯特(I. Schuster),即後來的米蘭總主教。這鋼門高7.48米,寬3.35米,上面除了描繪了伯多祿和保祿的生平事跡外,還有一個銀質葡萄枝組成的十字架。

拜占庭銅門
裝在封閉的聖門外。

中央大銅門
是大殿的主要入口,銅門上有浮雕和銀飾,是馬萊尼(Antonio Maraini)於1931年的作品。

普拉奇迪亞拱門:
(Arco di Galla Placidia):
由於人們誤解了圓拱上兩句刻文的意思,以為拱門是皇妹普拉奇迪亞命人造的,其實應是和諾里皇帝(Honorius)親自命人修建的。

↓↓↓↓↓↓↓↓↓↓↓↓↓↓↓↓↓↓↓↓大殿內的中殿(nave)和側廊(aisles)由四列柱子分隔,每列有20根獨石花崗岩 (monolithic granaite)石柱,支撐著上面的半圓石拱;側廊不設小堂,加上大理石鋪設的地板,這些因素使大殿顯得格外寬敞。整個結構堂皇宏偉,是十九世紀重要的基督徒敬禮場所。總括來說,這大殿頗能演繹出初期基督徒的信仰經驗。


宏偉的中殿(nave)以四十根石柱為界。這拉丁十字形(直長橫短)大殿內部的修建工程,是由貝利(Pasquale Belli)開始.但整個工程應該歸功於波萊蒂(Luigi Poletti),他是1883-1869年的工程總監,沿牆頂開了大拱窗,鑲有埃及王(Fuad I)贈送的透光雪花石片(alabaster)。中殿盡頭是拱壁(apse),前有拱門,稱為普拉奇迪亞 (Galla Placidia)拱門,是皇帝和諾里(Honorius)為紀念他的妹妹普拉奇迪亞而斥資建造的。

古色古香的燭台,放置巴斯卦蠟燭用。是尼古拉。丹杰羅和比得羅。 瓦薩雷托的作品(12世紀)。

祭台華蓋
阿諾爾福(Arnolfo di Cambio)設計的祭台華蓋(ciborium)由四根紅斑岩石柱支撐。祭台下是聖保祿的陵墓。

拜占庭銅門(porta bizantina)是於1967年安裝在封閉了的聖門外面。這銅門在大火前,曾是保祿大殿的正門(即今日馬萊尼銅門的位置),保存著九世紀的藝術精華。銅門分兩扇,上有54畫格,分成6縱列,畫格上的雕塑都是有關耶穌和宗徒的生平,當中還刻有兩隻鷹和兩個十字架。

站在寬闊的中殿,可看見歷代教宗的肖像,"現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Paul II)的肖像也在其中。這些肖像由彩石鑲嵌而成,是庇護九世(PiusIX)於1847年命人開始製作的。歷任教宗的繼承順序是神學院研究的項目,旨在找出教宗傳承的實在歷史。這一系列的教宗肖像,形成了聖保祿大殿的特色,令這座大殿有別於世界上任何聖堂。

沿老中殿與左右耳堂(transept)的牆壁上方,在歷任教宗肖像圓畫之上、窗與窗之間有36幅壁畫,按《宗徒大事錄》的記載描繪出聖保祿的生平事跡。庇護九世(PiusIX)私人斥資,並委託了22位藝術家從事這項工作,全部壁畫只費了三年工夫,於1860年完成。36幅壁畫被公認在風格上達到和諧,一致的美境,這是因為師承阿格里科拉(Filippo Agricola)、米納爾蒂(Tomaso Minardi)、卡穆奇尼(Vincenzo Camuccini)和馬里亞尼(Cesare Mariani)的緣故。

銅門:聖殿中央入口的銅門,上面以淺浮雕和銀製品裝飾,是安東尼奧•馬萊尼的作品(1931)。

中殿的凱旋拱門又稱為普拉奇迪亞 (Galla Placidia)拱門,在1823年的大火中受到嚴重損壞,但現存的並不能完全 視為十九世紀的複製品,因為它們保留了部分真跡和原先美態。從風格來說,凱旋拱門的彩石鑲嵌裝飾,與威尼斯(Venezia)聖馬爾谷大殿(basilica di San Marco)的可說是一脈相承。鑲嵌畫中央是坐在寶座上的基督,以希臘式的手勢作降福狀(姆指與無名指相觸,其他三指伸直),兩側是天使和《默示錄》中的二十四位長老。下面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兩位宗徒,後者似乎是在向人指示下方他的陵墓所在。

聖母懷抱嬰孩耶穌像
聖依納爵
(St Ignatius Loyola)
於1541年8月25日在此聖像前宣發了修道聖願,創立耶穌會。

殉道紀念間(confessio)祭台上的華蓋 (ciborium),是阿諾爾福 (Arnolfo di Cambio))於1282年製造的,也是他在羅馬最早期的作品。聖保祿的陵墓就在中間的宗座祭台下,因此,這裡是大殿中最神聖的地方。華蓋在大火中只受到輕微的損壞。在拆下修茸和重裝原處的過程中,人們發現華 蓋的石材上有些古代基督信徒的刻紋。華蓋由四根斑岩(prophyry)石柱支撐著,上蓋是四個三葉狀(trilobate)小拱,小拱上有三角頂飾(frontal)和小尖塔(pinnacles),中央頂上有一個很優雅的小鐘樓。華蓋的四個角龕放有聖伯多祿、保祿、路加和本篤的小石像。正面小拱的兩角雕有保祿愛徒弟茂德 (Timothy)和委托製造華蓋的本篤會修院院長巴爾多祿茂 (Abbot Bartholomew 1282-I297年間出任院長)的石像;巴爾多祿茂院長正把華蓋獻予保祿。正面的三角頂飾有小浮雕和一對天使,雙手托著雕空的圓花窗 (rosette)。華蓋的雕塑部分是受古代藝術的啟發,而四面的小拱和四角上的小尖塔則屬典型的哥德式(gothic)風格。

大殿左邊的耳堂末端有有紀念聖保碌歸化的祭台(altare della Conversione),是卡穆奇尼(Carnuccini)的作品,不斷提醒人們保祿宗徒的一項基本經歷:他內心的皈化(metanoia)。兩旁有聖大額我略 (St Gregory1)和聖伯爾納多(St Bernard)雕像。向前走,可以看到聖斯德望小堂 (Cappella di Santo Stefano)。這小堂與聖保祿歸化小堂相連,為了提醒信友們 ,保祿在歸化前曾有份用石頭砸死斯德望。這小堂牆壁用的大理石,部分來自舊有大殿;在祭台上安放了斯德里的態像;他是第一位殉道者。

聖體小堂(Cappella del Santissimo Sacramento),是馬德爾諾(CarloMaderno)設計。畫家卡瓦利尼(Pietro Cavallini)的陵墓也在此。祭台上方是曾向聖女彼濟達(St Brigid)顯靈的木製苦像。

聖體小堂(Cappella del Santissimo Sacramento)建於1725聖年,具巴羅克(baroque)風格。堂內供奉的十四世紀木製十字架,在1823年的那場大火中幸而未遭燒毀。小堂左邊安放了一尊木製的聖保祿像,木像上的刮痕是朝聖者為取得聖物碎片而留下的。小堂中也珍藏了一幅聖母和嬰孩耶穌的彩石鑲嵌畫,與中殿拱壁的鑲嵌畫一樣,同為十二至十三世紀的作品。

中殿拱壁的彩石鑲嵌畫原作於約1220年;1836年曾忠實地按原樣整修:基督端坐在寶座上,手中拿著一本展開的書。右邊有聖伯多祿和聖安德肋宗徒,左邊有聖保祿和聖史路加。下排有其他的宗徒。

匍匐在審判者基督腳下的,是教宗和諾里三世(HonoriusIII);這樣的圖像安排,有異於羅馬傳統的聖像藝術,因為傳統上把教宗與宗徒和聖人放在象徵性的同等地位。這個相異處證實了這幅鑲嵌畫,是十三世紀初受拜占庭風格影響的威尼斯藝術家的作品。

聖老楞佐小堂(Cappella di SanLorenzo),是馬德爾諾(Carlo Maderno)設計(1929)。小堂內的木製座椅乃卡爾代里尼(Guglielmo Calderini)設計的(1928)。祭台上方有大理石雕刻的三聯畫屏(triptych),是布雷格諾(Bregno)學派的作品(十五世紀)。

馬德爾諾(Carlo Maderno1556-1629)趁1625的聖年慶典,重修了聖老楞佐小堂(Cappella di San Lorenzo)盡頭的長方形窗,突顯了祭台的所在處。

經歷1823年那場大火後,誦經小堂(Cappella del Coro)於1852年鋪上了珍貴的大理石地板。本篤會士在這小堂詠唱早晚課和舉行彌撒。小堂因而成了本篤會禮儀中心。

大殿右邊的耳堂有一聖母升天祭台。供奉著一幅聖母加冕的彩石鑲嵌畫,是羅馬諾(Giulio Romano) 的傑作(1492)。祭台鋪了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贈送的珍貴孔雀石(malachite)和天青石(lapislazuli)。

迴廊庭園
(cloister) 於1205年開始修築,1235-1240年間竣工,幾乎可以肯定是由羅馬的瓦薩雷托(Vassalletto)家族完成,他們是羅馬的大理石雕刻專家;聖若望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erano)的迴廊庭院也是他們建造的。迴廊由一系列并聯石柱構成,支撐著半圓石拱;石柱的形式各異,有平滑、八角形或螺旋形,其中一些更有鑲嵌圖案。 石拱上的橫樑,有彩色大理石和鑲嵌畫裝飾。舊大殿的許多遺物,都放置在這裡,其中包括一個飾有浮雕的羅馬石棺。修院上層有四間改建成博物館的大室,裡面收藏了許多基督徒碑文和墓誌。

 


鐘樓:
圖為聖保祿大殿現在的鐘樓。十四世紀時的鐘樓雖然逃過了1823年的大 火,卻在整修聖殿時遭破壞。

從聖殿西面穿過一道鐵柵欄進入,立刻會被那座高大壯觀的聖保祿石像和聖殿前的寬大庭院所吸引。石像是朱塞佩•奧比奇(1807-1878)用卡拉拉的大理石雕刻的,庭院則是古列爾莫•卡爾代里尼於1890-1928年根據路易吉•波萊蒂開始的藍圖而完成的。過去在聖殿前面也有一個帶柱廊的前廳,但卡爾代里尼建的庭院與古代的前廳無關,而且比它更為寬闊。

聖本篤(St Benedict)
這雕像安放在右耳堂的聖本篤小堂內.這位聖人是歷史最悠久的隱修會的會祖,他的會士多個世紀以來都服務於這大殿中。

興建長70米的側面,是為了重建一座早期基督信徒時代的真正的聖殿。北側和南側砌了石灰牆,正面是三行巨大的石柱,北面和南面有兩行石柱,前廊則只有一行石柱。牆上裝飾的圓雕飾中,有四位聖史的標誌、聖保祿的門人的畫像和初期基督信徒的標誌。
聖殿正面的上層的鑲嵌畫,是菲利波•阿格里科拉 (1795-1857)和尼古拉•孔索尼(1814-1884) 於1854年到1874年間裝飾的。

普拉奇迪亞拱門:
(Arco di Galla Placidia):
由於人們誤解了圓拱上兩句刻文的意思,以為拱門是皇妹普拉奇迪亞命人造的,其實應是和諾里皇帝(Honorius)親自命人修建的。

中央大銅門
是大殿的主要入口,銅門上有浮雕和銀飾,是馬萊尼(Antonio Maraini)於1931年的作品。

下層窗的內面,有舊約中的先知:依撒意亞、耶肋米亞、厄則克耳、達尼爾的畫像;中層,天主的羔羊臥在天堂中的丘陵上,從那裡湧出四條河流,象徵四部福音。十二隻羊(十二位宗徒)前來飲水解渴,它們似乎與作背景的聖城耶路撒冷和白冷不相關連。這兩座詮釋福音的城市在這裡僅具有比喻和地理性的意義。上層三角形畫中,基督舉手祝福,兩旁是伯多祿和保祿。三角畫的上方是一個十字架,基督信仰經驗的永恆標幟。

鑲嵌畫:大殿正門面彩石鑲嵌畫是十九世紀時仿照十世紀原作的藝術品。

聖殿正面的下方有三道大門,中間的是兩扇巨型銅門,由安東尼.馬萊尼於1931年雕塑,靈感來自先為聖保祿修院院長,後為米蘭主教的舒斯特真福。門高7.48米,寬3.35米,上面除了描繪了伯多祿和保祿的生平事跡,並有一個嵌銀葡萄枝條的十字架。

大殿入口:
穿穿過鐵柵;
柱廊庭院中央有聖保祿的雕像,由奧比奇(Giuseppe Obici)
以卡拉拉(Carrara)
大理石雕成。

銅門:聖殿中央入口的銅門,上面以淺浮雕和銀製品裝飾,是安東尼奧•馬萊尼的作品(1931)。

聖殿內部,因著有花崗石大柱子、兩側不設小堂和大理石地板這些因素而顯得特別寬敞。石柱分四行排列,每行二十根,支撐了殿內的那些半圓拱。整個結構堂皇宏偉,是十九世紀重要的基督信仰敬禮場所,旨在表現初期基督信仰的經驗。拜占庭門於1967年安裝在關閉的聖門外面,這門在大火前,是保祿大殿的正門,(功能與馬萊尼的銅門相似)門上第九世紀時的精美藝術雕刻仍保留完好。門分兩扇,上面有六個直條,共54塊嵌板,每塊板上的雕刻,都是有關耶穌和宗徒的生平的描繪。門上也雕刻了兩隻鷹和兩個十字架。站在寬闊的聖殿中央,可看見歷代教宗的肖像,現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肖像也在其中。這些鑲嵌肖像由庇護九世於1847年開始製作,是神學院為証明歷任教宗的繼承順序而探討研究的對象。這一系列的教宗肖像,形成了聖保祿大殿的特色,令這座大殿有別於世界上任何其他的聖堂。

宏偉的中殿(nave)以四十根石柱為界。這拉丁十字形(直長橫短)大殿內部的修建工程,是由貝利(Pasquale Belli)開始.但整個工程應該歸功於波萊蒂(Luigi Poletti),他是1883-1869年的工程總監,沿牆頂開了大拱窗,鑲有埃及王(Fuad I)贈送的透光雪花石片(alabaster)。中殿盡頭是拱壁(apse),前有拱門,稱為普拉奇迪亞 (Galla Placidia)拱門,是皇帝和諾里(Honorius)為紀念他的妹妹普拉奇迪亞而斥資建造的。

 

拜占庭銅門
裝在封閉的聖門外。

在圓雕飾之上,沿著中殿與側殿牆壁上方窗與窗之間的地方,有36幅壁畫,畫中描述的是摘自宗徒大事錄的保祿生平事跡。庇護九世私人出資委託了22藝術家來從事這件重任,全部壁畫費了三年工夫,到1860年才完成。36幅壁畫被公認在風格上達到一致的境界,這是因為師承菲利波•阿格里科拉、托馬索•米納爾蒂、溫琴佐•卡穆奇尼和切薩雷•馬里亞尼的原故。
凱旋拱門又稱為加拉•普拉奇迪亞拱門,在1823年的大火中受到嚴重的損壞,但不能說是仿製品,因為仍保留了部分的原先真相和美觀。從風格來說,凱旋拱門的鑲嵌裝飾與威尼斯聖馬爾谷大殿的可說是一脈相承,中間是坐在寶座上的基督,以希臘式的手勢作祝福狀(姆指與食指相觸,其他三指伸直)兩側是天使和默示錄中的二十四位長者。下面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兩位宗徒,後者似乎是在向人指示下方他的陵墓所在處。

聖母懷抱嬰孩耶穌像
聖依納爵(St Ignatius Loyola)於1541年8月25日在此聖像前宣發了修道聖願,創立耶穌會。

宗徒保祿見證祭壇上的華蓋是1282年製造的,是阿諾爾福•迪•坎比奧在羅馬最早期的作品。聖保祿的陵墓在祭壇下,因此,這裡是大殿中最神聖的地方。華蓋在大火中只受到輕微的損壞。在拆除、整修和重裝的過程中,發現華蓋的材料是古基督信徒時代有刻紋的大理石。四根班岩石柱支撐了四個三葉狀小拱,小拱的上面是三角形的尖塔,中間有一個修飾高雅的小鐘樓。四角上,有聖人伯多祿、保祿、路加和本篤。尖頂穹窿的外部是門徒弟茂德和委託製造華蓋的本篤會院院長巴爾多祿茂,他正將華蓋獻給聖保祿。巴爾多錄茂院長於1282年到1297年之間在聖殿旁建了修院。尖穹窿的側面裝飾了小浮雕和一對對的小天使,支撐著鏤空的圓花飾。華蓋的雕塑部分是受古代藝術的啟發,而側面的拱和小尖塔則是典型的哥德式風格。

祭台華蓋
阿諾爾福(Arnolfo di Cambio)設計的祭台華蓋(ciborium)由四根紅斑岩石柱支撐。祭台下是聖保祿的陵墓。

離華蓋幾米的地方,在右邊側堂內,有一個著名的燭台,台高5米半以上,是堂內大理石柱中最高的一根。中古時代,在聖週六用來插巴斯卦蠟燭。

古色古香的燭台,放置巴斯卦蠟燭用。是尼古拉。丹杰羅和比得羅。 瓦薩雷托的作品(12世紀)。

這燭台不僅有重要的禮儀性和社團性功能,它也是"生命的樹和世界的光"基督的象徵。這正是聖像學、銘文學和禮儀中對燭台意義的理解。根據羅馬藝術的特性,裝飾品不可令製造原件變形,因此,這燭台上的裝飾也是隨著燭台的形式而雕刻的,它溶合了古典和民間藝術風格,即使體積宏大,仍無妨其整體的統一性。
燭台分為八部分,台座上雕刻了一些怪獸,第一部分,是動物和花草樹木,其後的三部分描繪了巴斯卦禮儀,接下來,又是相互交錯的樹木花草,再就是8個怪物,最後是插巴斯卦蠟燭的盆。
燭台上描繪的了六個具代表性的巴斯卦主題:基督在大司祭蓋法前仿製品,士兵嘲笑基督,比拉多洗手,耶穌被釘十字架,復活與升天。最吸引人的是被釘十字架的那一幕,雕塑上可看見基督的身體以長袍遮蓋,這是拜占庭的風格,兩名大盜的形象較小,是在較大的聖母和聖若望的形象後面,他們正舉起耶穌的十字架的橫木,象徵全人類參與天主的犧牲。中古時代末期的聖像學肯定了這一點。燭台上的雕刻是出自多人之手,這些藝術家中,可以確定的有彼得羅•瓦撒雷托和尼古拉•丹杰洛。
聖殿側堂的左邊有聖保祿歸化祭台,是卡穆奇尼的作品,紀念保祿宗徒永垂不朽的重要事跡之一:內心的改變。 旁邊有聖人大額我略和伯爾納多。向前走,可以看到聖斯德望小堂。這小堂與聖保祿歸化小堂相連,為了提醒教友們,保祿在歸化前曾參加用石頭砸死這位年輕聖人的行動。裝飾小堂牆壁用的材料取自舊的聖殿。在祭壇上安放了教會這第一位殉道者斯德望的態像。


聖體小堂(Cappella del Santissimo Sacramento),是馬德爾諾(CarloMaderno)設計。畫家卡瓦利尼(Pietro Cavallini)的陵墓也在此。祭台上方是曾向聖女彼濟達(St Brigid)顯靈的木製苦像。

供聖體小堂建於1725年禧年,巴洛克式風格。堂內供放的十四世紀木製十字架在1823年的那場大火中幸而未遭燒毀。堂的左邊,安放了一座木製聖保祿態像,像上的括痕是朝聖者為取得聖物碎片而留下的。堂中也珍藏了一幅聖母和嬰孩耶穌的鑲嵌畫聖像,與後殿的鑲嵌畫一樣,是十二至十三世紀的作品。

聖老楞佐小堂(Cappella di SanLorenzo),是馬德爾諾(Carlo Maderno)設計(1929)。小堂內的木製座椅乃卡爾代里尼(Guglielmo Calderini)設計的(1928)。祭台上方有大理石雕刻的三聯畫屏(triptych),是布雷格諾(Bregno)學派的作品(十五世紀)。

後殿的鑲嵌畫(1220年)是在1836年進行整修工程時仿照原來聖像的忠實作品:基督端坐在寶座上,手中拿著一本展開的書。在他左邊,可認出是聖伯多祿和聖安德肋宗徒,右邊是聖保祿和聖史路加。下面有其他的宗徒。匍匐在審判官基督腳下的,則是教宗奧諾里奧三世。這樣的安排,與羅馬裝飾聖堂的傳統不同,因為羅馬傳統象徵性地把教宗與宗徒、聖人放在同等的尊位。這個相異處證實了這幅鑲嵌畫是十三世紀初受拜占庭風格啟發的威尼斯藝術家的傑作。

卡爾羅。馬德爾諾(1556-1629)在慶祝1625年禧年的機會上,重修聖老楞佐小堂盡頭的長方形窗,突顯了祭台的所在處。
1823年的那場大火後,小堂於1852年舖上了大理石地板。本篤會士在這稱為《歌詠團的小堂》中,詠唱早晚課,舉行彌撒。小堂因而成了本篤會禮儀的中心。
聖殿右翼的聖母升天祭壇有一幅聖母加冕鑲嵌畫,是朱里奧.羅馬諾(1492)的傑作。祭壇舖了沙皇尼古拉一世贈送的珍貴孔雀石和天青石。

迴廊庭園,於迴廊庭院(cloister) 於1205年開始修築,1235-1240年間竣工,幾乎可以肯定是由羅馬的瓦薩雷托(Vassalletto)家族完成,他們是羅馬的大理石雕刻專家;聖若望大殿(San Giovanni in Laterano)的迴廊庭院也是他們建造的。迴廊由一系列并聯石柱構成,支撐著半圓石拱;石柱的形式各異,有平滑、八角形或螺旋形,其中一些更有鑲嵌圖案。 石拱上的橫樑,有彩色大理石和鑲嵌畫裝飾。舊大殿的許多遺物,都放置在這裡,其中包括一個飾有浮雕的羅馬石棺。修院上層有四間改建成博物館的大室,裡面收藏了許多基督徒碑文和墓誌。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