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殉道者墓窟
多彌蒂拉墓窟 Catacombe di Domitilla

法拉維家族(flavi) 地下墓穴(hypogeum) 多彌蒂拉(Flavia Domitilla)在流亡之前,曾將自己在亞迪亞提拿大道(via Ardeatina)的物業,捐贈給當是地基督徒團體;這地後來發展成墓窟。

多彌蒂拉墓窟沿著亞迪亞提拿(via Ardeatina)古道而建,綿延十多公里。這墓窟由許多原先各自獨立的地下墓地發展而成,當中也包括一些外教家庭墓地在內,其後被歸併於基督徒墓窟內。經歷不斷的擴建,這些獨立的墓地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廣大統一的墓窟網絡系統。墓窟的地道長達十二公里,是羅馬墓窟中範圍最廣的一個,乃至考古學家波西奧 (Antonio Bosio)進入後險些兒走不出來。

在這墓窟中較受人崇敬的殉道聖人,首推聖聶勒(St Nereus)和聖亞其略(St Achilleus)兩位羅馬士兵,他們很可能是皇帝的侍衛,約在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的可怕教難中殉道。

另一位頗具爭議的殉道者,就是在文獻中提及的聖女彼得羅尼拉(St Petronilla)。有說她是聖伯多祿宗徒的女兒、但除了她的名字與伯多祿有點相似外,別無其他可靠的歷史證據。

聖女彼得羅尼拉被視為法國的主保,因此,在教宗保祿一世(Paul I 757-767)時,其遺體已遷往梵蒂岡的法蘭克王室小堂(Cappella dei Re Franchi),後來為建造目前的聖伯多祿大殿才被拆掉。

多彌蒂拉墓窟(catacombe di Domitilla) 以當時的貴族法拉維亞,多彌蒂拉(Flavia Domitilla)為名:她是出任羅馬執政官的法拉維.格萊孟(Flavius Clement)的姪女。這位格萊孟與多米仙皇帝(Domitian 81-96)妹妹的女兒結婚,這女子也名叫法拉維亞.多彌蒂拉(Flavia-Domitilla)。 法拉維亞皇族的這個家系似乎對基督宗教頗有好感。據外教歷史家記載,這位執政官和他的妻子因宗教理由在95年遭皇帝判刑,格來孟被斬首處決,而其妻子則被流放至文托勒尼(Ventolene)島上。基督徒史學家歐瑟比(Eusebius)所提供的史料指出,這位羅馬執政官的姪女法拉維亞.多彌蒂拉(Flavia-Domitilla)是基督徒,因而亦遭多米仙皇帝判刑,連同其他女士一起被放逐到龐察(Ponza)島上。 Greca)。

中世紀初期,這墓窟已被人遺忘,疏於修茸,隨時有陷塌的危險。關于這一點,教宗聖大額我略(St Gregory the Great)也曾在其講道中提及,並表示惋惜。

因此之故,對聖聶勒和聖亞基略的敬禮,漸漸地轉移到卡拉卡拉大浴場(Terme di Caracalla)附近,一座名為法希奧拉(Fasciola)的四世紀堂區教堂。

Pag138
多彌蒂拉墓窟分成多層,由於其範圍廣闊,不可能一下子盡覽,必須按照局部的指定路線來參觀。由入口處出發,可循序到以下各部分參觀:

1) 聖聶勒(St Nereus)和聖亞基略(St Achilleus)兩位殉道者的大殿:現有的建築約建於四世紀末葉,即教宗西里修(Siricius 384-199)在位期間,他和前任的教宗達瑪穌,都很重視道兩位殉道聖人的敬禮。

大殿建在這兩位殉道聖人的地下墓穴 (hypogeum)之上;很可能聖女彼得羅尼拉也葬在他們附近。大殿有部分建在地下,原是一所宏偉的建築,可惜自九世紀初已被遺忘,無人過問。1874年經考古學家羅西(Giovanni Battista de Rossi)發掘,才得以重見天日。大殿外有前廊(narthex),中殿被兩列石柱分為三個通廊(naves),柱頭都是由各地蒐集而來,中殿盡頭有拱壁(apse)。中殿上方及天花在被發掘後才加以重建。兩位殉道聖人的遺體葬於現有祭台的地下。中世紀初期的詠經席(schola cantorum),仍能依稀略見。大殿內放置了一些在附近發現的石棺和碑文。

基督置身伯多祿和保祿中間 這畫像上墓窟中少數僅存的彩石鑲嵌畫之一。

2) 大殿附近,有一個飾有美麗壁畫的地下墓室(cubiculum),畫中描繪聖彼得羅尼拉引薦一位名叫威尼蘭達(Veneranda)的亡者到天堂去,此畫約繪於四世紀末。

3)另一個極古老的地下墓穴屬法拉維家族 (Flavi),大約建於二世紀末。這原是外教的私人墓地,滿佈安置石棺(sarcophagi)的壁龕(niches),牆上充滿以原野景色為題材的美工壁畫。三世紀時,這裡開始成為埋葬基督徒的墓地,因而也增添了一些取材於聖經的裝飾。按考古學家羅西的推測,埋葬在這裡的很可能是法拉維家族內的基督信徒,即多彌蒂拉(Domitilla)的親戚,但這推測沒有具體的證據。這地下墓地入口的正門面仍保持著昔日的原狀,還有一口水井和設有石凳,和用來舉行「弔宴」的場地。此外,尚有畫了愛神(Eros)與靈神(Psyche)的墓室,繪滿美妙無比的壁畫。

掘墓人迪奧根尼的墓室(cubicolo del fossore Diogene) 建於四世紀,他可能是主管此處掘墓工們的負責人。圖中所見是十八世紀時,人們試圖剝下壁畫而造成的損毀情況。

4) 在馬蘭齊亞門(Tor Marancia)附近,有名為「大梯」(dello Scalone)的地區,由來極古,不斷向深處擴展。這裡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包括:「善牧墓室」(Cubicolo del Buon Pastore),內有一些繪於三世紀中葉的壁畫;另有一個「達味墓室」(Cubicolo di Davide)。

5)另一原先獨立且相當古老的墓地,稱為安普利亞托墓室(cubicolo di Ampliato),這名稱來自墓室主人,其名刻於一塊巨型大理石板上。

此外,比較佰得注意的尚有:小宗徒拱形墓龕(arcosolio degli Apostoli Piccoli);掘墓人迪奧根尼(Diogene)之墓室:這個四世紀的墓室尤其值得注意,因為當中的壁畫描繪了當時挖掘墓窟所用的各種器具。此外,還有奧菲士墓室(cubicolo di Orfeo);六位聖者和福爾乃(Fornai)的地下墓堂;三王來朝的壁畫;飾有彩石鑲畫,描繪基督在聖伯多祿及聖保祿中間的拱形墓龕等。

聖聶勒和聖亞基略大殿(basilica dei Santi Nereo e Achilleo) 聖聶勒(St Nereus)和聖亞基略(St Achilleus)是多彌蒂拉墓窟(catacombe di Domitilla)裡最受人崇敬的兩位殉道聖人。教宗達瑪蘇(Damasus)的題詞,指兩位是皈依基督信仰的羅馬士兵。為了把祭台安置在他們的墳墓上方,不得不拆毀墓窟內的一些地道。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