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梵蒂岡博物館
其他宗教會堂
歷史價值的羅馬教堂
歷史概略二 BB

聖若望及保祿堂(SANTI GIOVANNI E PAOLO)
Piazza dei Santi Giovanni e Paolo, 13

聖若望及聖保祿堂

教堂建於聖若望(John)和保祿(Paul)的故居上、二人均是君士坦丁宮廷內的官員。由於他們信奉了基督宗教,於6l年被背教者儒里安皇帝(Julian the Apostate)處決,埋葬在自己的家中。十八世紀初,教堂稍經修改。及至十九世紀末,兩位殉道者之故居遺跡才被挖掘出土。教堂正門面下層的門廊,以八根距離相等的石柱分間,而上層卻利用了四根取自古羅馬帝國建築物的大理石柱,分隔成五櫺窗 (pentafora)。六層高的羅馬式鐘樓,外面飾有彩色陶瓷磚片,基座卻是建於克勞狄(Claudius)神廟殘餘的(乳白色多孔的)鈣華大理石(travertine)墩上。左側用作扶垛(buttress)的七個石拱,乃建於十七至十八世紀間,以古羅馬建築遺址作基礎。堂內分成三個通廊,拱壁上有波馬蘭齊奧(Pomarancio)繪於1588年的「凱旋救主像」壁畫,保存完整。主祭台處的古老斑岩石甕內,保存著兩位聖人的聖髑。教堂地下層有一座水泉公園(Nymphaeum)的遺址,牆上有二至三世紀間的壁畫,另有一間典型外教人的羅馬房屋、一間早期教會的房屋 (可能是兩位殉道者之家)、還有一間中世紀的小堂遺跡。另有一間小室,內有數幅繪於九至十二世紀間的壁畫,描繪兩位殉道者的事跡。

聖斯德望圓形堂

聖斯德望圓形堂 (SANTO STEFANO ROTONDO)
Via di Santo Stefano Rotondo, 7

教堂位於尼祿皇帝(Nero)水道橋(aqueduct)的側邊,大約建於辛普利修一世(Simplicius I 468-483)任教宗期間。教堂的鑲嵌裝飾和大理石片工藝約完成於523至530年間。教堂內部呈圓形 (是羅馬最古老的圓形教堂)、而外部則呈十字形。內部分為三個同心圓部分,共有八個入口,四間建在徑軸上的小堂。今日只保存了聖普利莫 (St Primus)和聖斐利謙 (St Felician))兩位殉道者的小堂,其拱壁上有七世紀壁畫,描繪基督在這兩位聖人之間。


聖薩比娜堂內景

聖薩比娜堂 (SAN SABINA)
Piazza Pietro d'Illiria, 1

聖撒比娜堂位於阿文庭山 (Aventine)上,是一座羅馬式教堂,大致上保持了早期基督徒時代的原貌。堂內以石柱分為三個通廊,窗戶寬大,正門面內壁上有彩石鑲嵌畫及金字碑文。還有兩位具有寓意的女性畫像:一位象徵猶太裔基督徒的教會,一位象徵外邦基督徒的教會,兩者皆為初期教會的主要成員,由伯多祿及保祿所領導。這教堂於五世紀上半葉,由教宗策肋定一世 (Celestinus I 422-432)開始建造,並在教宗西斯篤三世(Sixtus III 432-440)任內完成。拱壁 (apse)上原有的形石鑲嵌裝飾,於十六世紀時被祖卡里(Taddeo Zuccari)的壁畫所取代、不過,木門上有關梅瑟及新約故事的連環木刻浮雕,大部分幸能保存,包括在古代基督徒聖像畫藝中、首次出現的「耶穌被釘在兩盜之間」的雕像。

阿文蒂諾聖亞肋塞堂

聖亞肋塞堂 (SANT'ALESSIO ALL'AVENTINO)
Piazza Sant'Alessio, 23

教堂於三至四世紀時,原為敬禮殉道者聖波尼法爵(St Bonniface)而建,八世紀時成了濟貧所 (diaconia)。這座教堂後來才改名為聖阿肋塞堂,直至今日。教堂的中世紀建築結構,源於教宗和諾里三世(Honoraius III 1216-1227)在任期間,及至1750年這結構又遵照圭里尼樞機(Querini)的意願而改建。另一些修復工程,乃出於l846年索馬斯吉日(Somaschi)的建議。教堂較顯著的工藝包括鐘樓,十三世紀地下教堂,以及一些哥斯馬特式鑲嵌裝飾,如大門口、地板和詠經席的小石柱等。右耳堂有幅十三世紀拜占庭的聖母畫像,相當出名。

聖薩巴堂

聖撒巴堂(SAN SABA)
Piazza Bernini, 20

645年,巴勒斯坦 (Pallestine)聖撒巴隱修院 (monesetry of St Saba)來下一小群隱修士,定居在此小丘上的一間會院(domus),這處後來與建了教堂。768年時,這裡曾一度囚禁了對立教宗(antipope)君士坦丁 (Constantine)。教堂門前有一個前廊(prothyrum),連著一道階梯,由此可進入綠草如茵的庭院,面向著教堂的正門面。原有的正門面,卻隱藏在十五世紀的門廊和走廊後面。教堂內部由光身的石柱分為三個通廊。聖所高築,其下有一所地下教堂。聖所上的祭台有一個華蓋,森立在古老的黑色大理石柱上。拱壁上有一系列的壁畫,是為慶祝1575聖年而繪製的,內容取材自一幅更古老的彩石鑲嵌畫。右側廊中尚能見到大師瓦藤萊托(Maesto Vassalletto)的哥斯馬特鑲嵌圖案殘跡。左側廊較小,可能由門廊改成,那裡有十一世紀末至十二世紀初的壁畫,描繪聖母、聖安德肋(St Andrew)、聖尼各老(St Nicholas)及聖撒巴(St Saba)。進入祭衣間的走廊中,可觀賞到以東方隱修士團體生活為題材的壁畫,繪於七至八世紀之間。

蒙托里聖伯多祿堂

蒙托里聖伯多祿堂 (SAN PIETRO IN MONTORIO)
Piazza San Pietro in Montorio, 2

遠至第世紀時,這裡已有一座小堂。1472年,教宗西斯篤四世(Sixtus IV)委託西班牙的聖母忠僕會(Amadeists)管理該處的小堂及修院,這修會獲西班牙王的資助,按龐泰利 (Baccio Pontelli)和卡普里諾(Meo del Caprino)的設計,建築新的教堂。教堂內只有一個中殿,當中的壁畫有皮翁博 (Sebastian del Piombo)繪於1518年的「耶穌受鞭苔」、「耶穌升天」及 「諸聖先知」等。在第二間小堂,有波馬蘭齊奧 (Pomarancio)和佩魯齊 (Peruzzi)兩位畫家的壁畫。而第四間小堂的壁畫,則出自瓦薩里 (Vasari)的手筆。1503年,布拉曼特(Bramante)受委託為紀念聖伯多祿殉道,而建造這座有名的「小殿堂」(tempietto);它是圓形建築,外面是由十六根花崗岩(granite)石柱組成的環廊(ambulatory),上有一例柱頂飾帶(trabeation),上方有一個小圓穹頂建於一個座圈上,座圈由一些矩形或半彎形的壁龕組成。這建築物雖小,卻產生和諧和雄偉的效果。由於它的古典形式和恰到好處的比例,堪稱為古羅馬和基督徒藝術風格合璧的典範。

聖基所恭堂

聖基所恭堂 (SAN CRISOGONO)
Piazza Sonnino, 44

這座古老的「領銜堂」(titulus,類似今日的「本堂」)下層,仍可見到早期教會的痕跡。上層原是十二世紀的建築,但十七世紀時經歷大事修改。第五世紀的原來建築,與中世紀所建者平行並列,但稍偏靠於它的左側。這舊教堂原有三個通廊,末端是寬大的中殿拱壁。聖所內的殉道紀念間 (confessio)是八世紀時所加建。


提伯河西聖母大殿

提伯河西聖母大殿(SANTA MARIA IN TRASTEVERE)
Via della Paglia, 14c

這古老的「領銜堂」(本堂 titulus)為教宗儒略一世 (Julius I 337-352)所建。今日仍保持教宗依諾森二世(Innocent II 1138-1148)在中世紀修改後的面貌。堂前的門廊內收集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碑文,屬外教時代及早期基督徒時代。這門廊和教堂的正門面,是十八世紀時重修的。正門面上「聖母端坐寶座」的鑲嵌畫,是出自十三世紀之作,堂內木製天花的中央,有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繪的「聖母蒙召升天」畫像 (1617)。中殿拱壁上的彩石鑲嵌畫是十二世紀中葉的傑作,描繪基督在諸聖及教宗群中為聖母加冕。
窗戶之間點綴著顏色鮮艷的聖母生平事跡鑲嵌畫,是卡瓦利 (Pietro Cavallini)的作品(1291)。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左側廊端的小堂(Altemp's Chapel),祭台上著名的『仁愛聖母』聖像畫 (Madonna della Clemenza,六至七世紀),它是採用羅馬學派慣用的蠟畫法(encaustic painting)製成的。

聖則濟利亞堂(SAN CECILIA)
Piazza di Santa Cecilia, 22

由最近的考古發掘可以確定,在今日的教堂建築下面,有一些重要的古代建築遺跡。當中包括今日聖髑小堂地下的五世紀洗禮堂,是利用圖拉真皇帝 (Trajan)時代一間有拱壁的建築改建而成。教堂地下層的另一遺跡,是羅馬帝國時代的一座房屋。這房屋與較後期有關聖女則濟利亞(St Cecilia)殉道的傳說有關,據說聖女之家就在這地方,後來按聖女的意願捐贈給教會。教宗巴斯加一世(PaschalisI 817-24)重修了這教堂,把聖女的遺骸由聖加里多墓窟 (catacombe d iSan Callisto)移至這裡。教堂的現貌大部分是十八世紀時所修建,但過去也曾經歷了多次修改,尤其是十二、十三世紀之交 (包括門廊、鐘樓和修院右翼的迴廊庭院),和十六世紀之修改。

聖則濟利亞堂

今日教堂側有一座女隱修院,堂前有個相當寬大的庭院,仍保持中世紀時代的結構。堂內分為三個通廊,十九世紀時所做的一次修改,將劃分中殿與側廊的24根格林多式石柱改裝成較大的壁柱。拱頂飾有聖則濟利亞受冕的壁畫,乃孔卡(Sebastiano Conca)繪於1727年。自右側廊橫過一道走廊可進入 「浴室小堂」 (Cappella del Bagno),這裡可能就是與聖女殉道有關的溫泉浴室所在地;這裡有幅聖女和瓦勒里安 (Valerian)婚禮的圓畫,祭台上有聖女被斬首殉道的油畫,二者皆為雷尼 (Guido Reni)繪於1603年。在阿諾爾福(Arnolfo di Cambio)於1293年所建的祭台華蓋前,有瑪德爾諾(Stefano Maderno)彫於1600年的聖則濟利亞石像。中殿拱壁上有珍貴的彩石鑲嵌畫,約完成於 820年、描繪基督在中央作祝福狀,頭上有聖父的手由雲彩中授于榮冠。圖左站著聖保祿、聖則濟利亞和手執教堂模型的教宗巴斯加一世(他是這工程的贊助人)。圖右有聖伯多祿、聖瓦萊里安(聖則濟利亞的丈夫)及聖女亞加大(St Agatha)@下圍有十二隻來自耶路撒冷與白冷城的羔羊,圍繞在天主羔羊兩旁。隱修女的詠經席有卡瓦利尼(Pietro Cavallini)於十三世紀末所作的「公審判」壁畫。其他還有「聖母領報」、「聖克里斯托弗」(St Christopher)、「雅各伯的夢」和「依撒格的騙局」等壁畫,皆保存完整。

羅馬人民聖母堂

羅馬人民聖母堂(SANTA MATIA DEL POPOLO)
Piazza del Popolo, 12

1099年教宗巴斯加二世(Paschalis II)在羅馬的多米齊家族(Domizi)墓地上,建造了一座敬禮聖母的教堂。這教堂於1227年經教宗額我略九世 (Gregory IX)擴建。1472至1478年間,教宗西斯篤四世(Sixtus IV)委託布雷尼奧(Andrea Bregno)將這座 「羅馬人民聖母堂」重建,成了日後保存文藝復興時代及十七世紀著名藝術作品的博物館。後來教堂的正門面和內部都曾經貝爾尼尼(Bernini)改修。堂內的貴族私人小堂尤值得注意,如拉菲爾羅 (Raffaello)所設計的吉奇 (Chigi)家族小堂,內有一幅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的祭台畫屏;德拉.羅韋萊(.Della Rovere)家族的小堂,內有一幅平圖里喬 (Pinturicchio)繪於1485-89年間的壁畫;切拉西 (Cerasi)家族的小堂,內有卡拉瓦喬(Caravaggio)繪於1601-02年間的「保祿歸化」及「伯多祿殉道」兩幅油畫。主祭台背後有兩座桑索維諾(Andrea Sansovino)設計的墓碑,一座屬於斯福爾扎 (Ascanio Sforza 1505),一座屬於德拉.羅韋萊(Girolamo basso Della Rovere)。其上有兩幅羅馬最古老的彩色玻璃窗,描述 「聖母生平事蹟」及「耶穌幼年生活」,同為法國人馬爾西拉(Guillaume de Marcillat)在羅馬之傑作(1509)。切西小堂 (Cappella Cesi)有卡拉奇 (Annibale Carracci)繪於 l601年的「聖母蒙召升天」祭台畫屏。在建於1627年的主祭台上,有一幅繪於十三世紀的「人民聖母像」 (Madonna del Popolo),有說是聖路加(St Luke)所繪。中殿拱壁上的「聖母加冕」、「福音聖史」、「女先知」及「教會聖師」等壁畫,乃出自平圖里喬大師(Pinturicchio)之手。1500至l509年間,布拉曼特(Bramante)曾修改了詠經席。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