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甲年 主日讀經釋義

常年期二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寶藏是天國。在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七主日彌撒的福音中,耶穌又用了三個比喻,向我們講述天國的道理。他說:天國好比埋在地 的寶藏,好比一顆很精美的珍珠,又好比撒在海 的網。

在這三個比喻中,前兩個是相同的,都是要求我們犧牲一切,去賺得天國。在第一個比喻中,那發現埋在地 寶藏的人,可能并不富有,他必須變賣他所有的一切,為去買那塊埋著寶藏的地。在第二個比喻中,那尋購精美珍珠的,是一個商人,他應該相當富有,但是他也變賣他所有的一切,為能買到那顆很精美的珍珠。這兩個比喻使我們記起聖馬爾谷福音第10章第21節記載的:「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舍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

這樣,「埋在地 的寶藏」和「很精美的珍珠」的比喻,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有名有實的基督信徒的形像:他們拋棄了所有的一切,一心追求天國。基督信仰的要求是堅決的,是徹底的。吞吞吐吐的冷淡態度,是不相宜基督信徒的身分的。

本主日彌撒福音中的第三個比喻篇幅不長,但是很嚴肅地指出了冷淡教友的命運。他們不是好的魚,雖然混進了撒在海 的網,到後來,網被拉上岸時,還是要被人投在外面。耶穌說:他們是被丟在火爐 ,他們要在那 哀號、咬牙切齒。這樣的話,它是指邪惡的子民的悲慘命運。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比埋在地 的寶藏,有人找到了,就把它埋藏起來,然後高高興興地去變賣他的一切,買下了這塊地。」 「天國又好比一個尋覓精美珍珠的商人,找到了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就去變賣一切,買下這顆珍珠。」 「天國也好比撒在海中的網,捕了各種的魚。網滿了,漁夫就把它拉上岸,坐下來,從網中挑選好的放在魚筐內﹔把壞的都扔在外面。世界終結時,也是這樣:天使要出來,把壞人從義人中揀出來,扔入火爐中,在那 有哀號和切齒聲。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明白了。」耶穌就對他們說:「凡成了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比一個家主,從自己的寶庫 ,取出新的和舊的東西。」(瑪13: 44-52)

拋棄你所有的一切,去追求天國,這是一項重要的抉擇,必須有一種真正的智慧才做得到。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列王紀上第3章第5,以及7到12節,內容是講撒羅滿王向天主祈求智慧。

讀經一這樣說:

那几天夜 ,上主在夢中顯現給撒羅滿,說:「凡你要我給你的,求吧!」撒羅滿說:「上主、我的天主,現在你使你的仆人繼承我父親達味為王,但是我還太年輕,不會處事。現在你的仆人處身於你所選的民族中,這是一個多得不能統計、不可勝數的大民族。因此,求你賜給你的仆人一顆智慧的心,好能治理你的子民,判斷善惡﹔否則,有誰能治理你這樣眾多的人民呢?」撒羅滿求了這件事,獲得了上主的歡心。於是上主對他說:「因為你求了這件事,而沒有為自己求長壽,求財富,或求消滅敵人,卻只為自己求了智慧,好能辨明正義。我就照你的話去做,賞賜你一顆聰明智慧的心,除你以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列上3: 5, 7-12)

說實在的,在我們剛才聽到的讀經一 ,撒羅滿王向天主祈求的智慧,并不是那使他拋棄一切,追求天國的真正智慧。撒羅滿當時所冀求的是繼承他父親達味的王位,而智慧是作君王的必要條件。但是,教會的禮儀自有其運用聖經的手法。依照這手法,在本主日的彌撒禮儀中,慈母教會的確是藉著這篇讀經,來勉勵我們祈求真正的智慧。聖依納爵常警告他的弟子說:「若得普世而失己靈,何益之有?」這一句話包括了本主日彌撒聖經所教導的「真正智慧」的全部意義!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天主對他的子女的照顧和關心"

今日,我們中國人在寫信給朋友或在路上遇見朋友時,往往用「你好?」這句話來向他問候。從前,特別是在鄉下,慣用的問候是「飯吃過了嗎?」。不論是「你好?」或是「飯吃過了嗎?」它所表示的,都同樣是對朋友的關心。

舊約聖經的作者們,也像從前我國鄉下人那樣真誠直爽,他們喜歡用有關飲食的字眼,來描述天主對他的子民以色列的關心和照顧。譬如,在聖詠145有一句話,說:「眾人都舉目仰望你,你按時賜給他們飲食。你慷慨伸出雙手,滿足眾生的需求。」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八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也援引這聖詠的話,來襯托出本主日彌撒禮儀的主題。

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是天主的選民。他們曾在曠野 流浪,經驗了天主對他們的特別照顧。天主曾讓他們喝那從石頭縫中流出來的清水,吃那從天上降下來的瑪納。所以他們很早就知道把他們的「飲食」與「天主訂立的盟約」,聯系在一起。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5章第1到3節。在這篇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根據以色列人的傳統信仰,用不花錢和不付代價的美好食物,來象徵救主默西亞來到後的富庶,因而向他的同胞宣布喜訊:天主將要同他們訂立新而永久的盟約。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說:「凡口渴的,到水泉來吧!沒有錢的,也請來購買這些不用花錢,不需付款的酒和奶吧!為什麼要為那些不能充 的東西花錢、為那些不足以果腹的食物浪費你們的薪金呢?你們如果細心聽從我,就能飽饗美味,你們的心靈必因品嘗佳肴而喜悅。你們如果到我這 來,側耳聽我,你們必會獲得生命。我要和你們訂立永久的盟約,就是我許給達味的恩惠。」(依55: 1-3)

到了新約時代,天主在舊約的預許實現了,耶穌基督作為天主聖言,使人認識天主而得到滿足﹔作為生命之糧,他帶給人丰盛的生命﹔他以自己體血的犧牲為人訂立了新而永久的盟約。這都在他立定的聖體聖事中,體現出來﹔他把自己的血肉當作他的信徒們的飲料和食糧,而使「飲食」具有更深層的宗教意義。聖若望宗徒曾在他的福音第6章 ,藉著記述耶穌施行五餅二魚奇跡的機會,詳細的討論了這端道理。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4章第13到21節,內容也記述耶穌所施行「五餅二魚」的奇跡。這 雖然沒有直接涉及聖體聖事的道理,卻這樣記述說:耶穌「親自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向天,祝謝了﹔把餅擘開,交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字 行間,是耶穌在最後晚餐時,建立聖體聖事的動作,也類似今天舉行感恩祭宴(彌撒)的行動。

今天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聽說若翰死了,就從那 上船,私下退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群眾聽到了,就從各城市中出來,步行跟隨他。耶穌一下了船,看見一大群人,便對他們動了憐憫之心,治好他們的病人。到了傍晚,門徒們到耶穌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而且時間已過了,請你遣散群眾,叫他們到村中去,各自購買食物。」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吧!」門徒們對他說:「我們這 只有五個餅、兩條魚。」耶穌說:「拿來給我吧!」接著就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耶穌拿起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向天,祝謝後,把餅擘開,交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眾人都吃了,而且吃飽了,把剩下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籃!吃的人數,不算婦女和小孩,單是男子就大約有五千。(瑪14: 13-21)

飲食是人生的基本條件,耶穌用飲食的方式,立定了聖體聖事,是為使我們體會到「信仰」和「生活」的合一。每次我們吃喝基督的體血時,我們體驗到基督為愛我們的犧牲,他帶給我們新而永久的盟約,也要求我們生活在基督內,在他內合而為一,關心他人,奉獻我們的生活,履行父的救世旨意。

今日的答唱詠說:

「眾生都舉目仰望你,你按時賜給他們飲食。你伸出雙手,滿足眾生的需求。」(詠145)

一日三餐是基督信徒家庭團聚飲食的時刻。這時,我們不妨聯想到耶穌基督也與我們一起吃喝,也想起彌撒中感恩經重覆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記述:「他甘愿舍身受難時,拿起面餅,感謝了,分開、交給他的門徒說:你們大家拿去吃:這就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晚餐後,他同樣拿起杯,又感謝了,交給他的門徒說:你們大家拿去喝: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將為你們和眾人傾流,以赦免罪惡。你們要為紀念我而舉行這事。」這樣,我們不是每天在 「飲食」時,都有機會與我們的救主基督在心靈上溝通結合,并與普世教會的兄弟姊妹們共融嗎?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基督是大自然和人類歷史的主宰"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4章第22到33節﹔讀經一取自列王紀上第19章第9節,以及第11到13節。福音和讀經一都涉及自然現象,意味著耶穌是大自然和人類歷史的主宰。

我們先從讀經一說起。在舊約聖經中有一古老的傳說,根據那傳說,天主的顯現一般是在像暴風雨、地震和火山爆裂那樣劇烈的自然現象中。但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卻代表另一種傳說。在這篇讀經中,厄里亞先知躲在天主的山的一個山洞 ,等候天主的顯現。天主不在暴風中,不在烈火中,最後,天主終於來到,他在這些劇烈的自然現象平息之後的輕微細弱的風聲中。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先知厄里亞來到天主的山曷勒布,進入一個山洞,在那 過夜。上主對他說:「你出來,站在山上,立在上主面前。」那時,上主正從那 經過,在上主前面,暴風大作,山崩石裂,但是,上主卻不在風暴中﹔風以後發生地震,但是上主也不在地震中﹔地震以後有火出現,但是上主仍不在火中﹔火以後有輕微細弱的風聲。厄里亞一聽見這聲音,就用外衣蒙著臉,出來站在洞口,遂有上主的聲音和他談話。(列上19: 9, 11-13)

本主日彌撒福音是耶穌步行海面。在沒有談到主題之前,我們要提出兩點注意。第一點是福音記載上說的「耶穌催門徒上船」,這是什麼緣故呢?聖瑪竇福音沒有交代。據聖若望福音的記載,耶穌施行了五餅二魚的奇跡之後,群眾要強迫他為王。聖若望福音只說耶穌「就獨自又退避到山上去了」,而沒有說出他催門徒上船的原因。不過我們可以猜想,這和他獨自退避到山上去,有同一的目的,也就是為避免他的門徒受到群眾情緒的不良影響。

第二點注意是耶穌上山祈禱。這一點之所以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是因為在那地區并沒有山嶺。所以,聖經學家一般認為這 的「山」,只有象徵的意義。原來,在舊約聖經和在聖瑪竇福音中,「山」是發生重要事件和天主顯現的地方。聖路加福音經常記載耶穌在山上祈禱。

講過了這兩點注意之後,我們再回到本主日彌撒福音的主題上來。據本主日彌撒福音的記載,當宗徒們的船離岸有了一段路程,由於遇到逆風,正在波濤中動蕩顛簸時,仍逗留在岸上的耶穌,便踏上海面,步行向他們那邊走去。宗徒們看見耶穌,大吃一驚,因為他們的信德尚未達到本能地認出耶穌是大自然的主宰的地步。這樣,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就兩方面發揮了它的主題。一方面它強調耶穌是大自然的主宰,另一方面它指出宗徒們的信德,特別是聖伯多祿宗徒的信德,尚欠篤實。

只有聖瑪竇福音記載了聖伯多祿宗徒步行海面的事。別的兩部福音:聖馬爾谷和聖若望福音,在記載同一事件時,都沒有提及這個情節。聖伯多祿的行為証明他有信德,同時也顯露他的信德的不足。他既然要在海面上走過去迎接耶穌,又要耶穌走過來扶持他,好像這樣才能使他相信真的是耶穌。他說:「主!如果是你,請下令,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 去!」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記載說:

群眾吃飽以後,耶穌隨即催促門徒上船,先渡到對岸去,他自己遣散群眾。群眾遣散後,他獨自上山去祈禱,一直留在那 到深夜。 那時,門徒的船在海中,正遇到逆風,船因驚濤駭浪而搖蕩不定。深夜四更時,耶穌步行在水面,向他們走去。門徒們一見耶穌在海上行走,大為驚慌,說:「是鬼怪!」他們因為害怕,叫喊起來。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伯多祿回答說:「主!如果是你,請下令,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 去!」耶穌說:「來吧!」伯多祿就從船上跨下來,步行水面,朝著耶穌走去。但他看見風大,害怕起來,就開始下沉,他叫喊說:「主!快救我!」耶穌立刻伸出手來,拉住他說:「小信德的人啊!你為甚麼懷疑呢?」當他們上了船,風就停了。在船上的人都俯伏在耶穌跟前說:「你真是天主之子!」(瑪14: 22-33)

總之,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召與天主相會。天主先走向我們這邊來,為的是要我們走向他那 去。按我們剛才所聽到的彌撒福音的教訓,若想與天主相會,第一、要認出天主來,第二、要冒著風險走向天主那邊去。冒風險,正是我們今日教會的處境,也是我們每一個領了洗的基督信徒要走的途徑。從前,聖伯多祿宗徒憑著信德,在動蕩的海面上步行走到耶穌身邊。他做到的,我們也做得到。耶穌說過,我們若有信德,可以做比他做的更大的事,因為他現在,在天上,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支持他的教會,支持他的每一位忠貞不渝的信徒!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基督救恩的普世性"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5章第21到28節。如果我們仔細研讀,不難認出,它的主題是基督救恩的普世性。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6章第1以及6到7節﹔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第11章第13到15,以及第29到32節。兩篇讀經也都涉及基督救恩的普世性。

在解釋本主日彌撒福音之前,我們要先記住這點:聖瑪竇福音的原始讀者是從猶太教歸化的基督信徒。在他們的心目中,以色列是天主的選民,這種信念是根深蒂固的,任何與這信念相反的道理,他們都很難接受。為此,聖瑪竇在撰寫本主日彌撒中所誦讀的這段福音時,在構思措辭上,曾熬費一番苦心。他不但援引耶穌的話,說:「我被派遣來,只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而且又稱那客納罕婦女為狗,稱以色列人為兒女。他寫道:「不宜把兒女的餅扔給小狗。」這當然能使他博得猶太讀者們的歡心了。但是我們不能小看聖瑪竇的寫作手法。他知道用這表面上十分蔑視人的名詞稱呼那婦人,實質上卻是用它來突出那外邦女子謙虛而誠實的信德。「主!不錯,但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的碎渣兒!」「女人,你的信德真大!」對那位婦人來說,還有什麼比耶穌口中的這句話,更大的稱贊呢?

這樣,本主日彌撒的福音藉著記述一位外邦女子向耶穌祈求為她女兒驅魔的個案,宣講了基督救恩普世性的道理。

今天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來到提洛和漆冬境內。有一個客納罕的婦女,從那 出來,喊道:「主!達味之子!可憐我罷!我的女兒被魔鬼折磨得好苦啊!」耶穌卻一句話也不回答她。門徒們上前來求耶穌說:「打發她走吧!她跟在我們後面喊叫。」耶穌回答說:「我被派遣來,只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這婦女前來伏倒在耶穌跟前說:「主!救救我吧!」耶穌回答說:「不宜把兒女的餅扔給小狗。」這婦女說:「主!不錯,但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的碎渣兒!」耶穌回答說:「女人,你的信德真大,按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就吧!」她女兒的病就在那時刻痊愈了。(瑪15: 21-28)

基督救恩普世性的道理在舊約聖經中已經有了端倪。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 ,聖經作者已超越任何民族主義。他承認在外邦人中也有敬畏天主的人,如果他們像猶太人一樣遵守安息日,他們也可以到聖殿來獻祭。他甚至稱耶路撒冷的聖殿為萬民的祈禱所。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這樣說:「你們應當秉持公道,履行正義,因為我的救恩就要來到,我的正義就要出現。至於那些外邦人,如果他們皈依了上主,事奉上主,愛慕上主的名,做他的仆人,遵守安息日,而不予褻瀆,并固守我的盟約,我要帶領他們登上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祈禱之所滿心歡樂。他們的全燔祭和犧牲,在我的祭壇上將獲得悅納,因為,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祈禱之所。」(依56: 1, 6-7)

承認外邦人也可以得救,是一件事﹔允許他們奪取猶太人做天主選民的特權,卻是另一件事。教會初期,外邦人皈依基督的人數遠遠超過猶太人。這不免在猶太人中引起不滿的情緒。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 ,聖保祿宗徒安慰他們。保祿告訴他們,將來有一天,猶太民族也將與天主重修和好。

今天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現在我轉向你們外邦人說:既然我是外邦人的宗徒,我就以此工作為榮﹔或者我能以此激發同胞們羨慕之心,從而拯救他們中的一些人。既然他們的被遺棄,能使世界與天主和好,那麼他們的被接納,又將怎樣呢?除了轉死為生,又能是甚麼呢? 天主對自己的召選和恩賜是不後悔的。正如從前你們不聽天主的命,現在你們卻因他們的不服從,而得到了天主的慈愛。同樣,猶太人現在不服從,但由於你們得到了慈愛,他們今後也會得到天主的慈愛。天主之所以使全人類被囚於不服從之中,只是為了對眾人顯示他的慈愛。(羅11: 13-15, 29-32)

救恩普世性是我們天主教會的基本信念。但是,這信念不但在教會初期,即使在以後,甚至直到今日,仍在教會內不斷地引起一些沖突和爭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總是這種或那種狹窄的民族主義。我們要怎樣才能克服這周期性的病症呢?本主日彌撒的福音教訓我們:要憑耶穌在客納罕婦人身上所贊賞的那種謙虛而誠實的信德,那「真大的信德」!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天國的鑰匙"

遠在很古的時代,人們便知道利用鎖和鑰匙。聖經上也多次直接或間接地提到它們。譬如,「民長紀」第三章記述厄胡得民長行刺摩阿布國王厄革隆,談到國王的仆人,以他們所帶的鑰匙,打開了國王的涼台的門。但是,在聖經中,「鑰匙」一詞也引伸象徵權柄和關鍵勢力的意義。今天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的彌撒禮儀,就藉著這引伸的意義,給我們說明了聖伯多祿在教會中的地位和使命。

今天彌撒中的讀經一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22章第19到23節,內容是一項神諭。所謂神諭,就是天主對人所問未來之事的一種回答。在這 所講的神諭中,天主宣布耶路撒冷的宮殿總督舍布納將被革職,留下的位置,將由厄里雅金代替。

談到厄里雅金的任職,天主這樣說:「我要把達味家族的鑰匙放在他肩上﹔他開了,沒有人能關﹔他關了,沒有人能開。」在這句話的提示下,我們就不難領悟今天彌撒福音中的主要教訓了。

今天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6章第13到20節。內容包括兩點: 第一點說明宗徒們對耶穌的信仰,第二點記述耶穌任命聖伯多祿為宗徒之長,為他所建立的聖教會的元首。

今天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授洗的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耶穌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啟示你的不是血肉,而是我在天之父。我給你說:你是伯多祿 磐石,我要把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地獄的門不能戰勝她。我要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那時,耶穌囑咐門徒不要對人說他是基督。(瑪16: 13-20)

除了聖瑪竇福音之外,其他三部福音也都記載了西滿伯多祿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至於耶穌任命聖伯多祿為宗徒之長和教會的元首,聖馬爾谷福音沒有直接肯定,聖路加和聖若望福音卻有類似的記載。聖路加福音記錄耶穌對聖伯多祿說:「西滿,西滿,看!撒殫求得了許可,要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是我已經為你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於喪失,待你回頭以後,要堅定你的兄弟。」(路22: 32)聖若望福音(21: 15-17)則記載說,耶穌復活後三次問聖伯多祿愛不愛他之後,三次囑咐他說:「你 我的羔羊」,「你牧放我的羊群」,「你 養我的羊群」。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用鑰匙作比喻,把治理教會的最高權力交給了聖伯多祿宗徒。在這以前,又曾給他起名為磐石。磐石象徵結實堅固。在舊約聖經中,天主被稱為「以色列的磐石」(申32: 15)。耶穌曾引用聖詠(詠118)的話,說自己是「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為屋角的基石」。

耶穌給聖伯多祿起名磐石,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地獄的門不能戰勝她」。今日,教會在我們國家 ,四面八方受到種種世俗主義的沖撞打擊,格外需要與代表聖伯多祿這塊磐石的羅馬教宗維持聯絡。這應該是本主日的彌撒福音給予我們的一個教訓吧!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背十字架"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6章第21到27節,內容可分作兩部分。第一部分,耶穌表示他要上耶路撒冷去,并預示他將在那 受難,被人殺害。聖伯多祿宗徒勸諫他不要去送死。耶穌責斥他是魔鬼,說他只有世俗的見識,不懂天主的事。

第二部分,耶穌宣布,凡愿意跟隨他的人,都要舍棄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他。十字架是一種刑具。沒有人會甘心去背它的。但是耶穌繼續說:「誰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他又說:「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呢?」耶穌還提到世界末日的公審判。他說:那時他要按各人的行為予以賞報。」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十分清楚。它這樣說:

那時,耶穌開始向門徒們說明:他要往耶路撒冷去,受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的許多折磨,并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伯多祿把耶穌拉往一旁,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這事決不會在你身上發生。」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後!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味的只是人的想法,不是天主的想法。」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誰愿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跟從我。因為誰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人子將要在他父的榮耀中與他的天使降來,那時,他要按各人的行為予以賞報。」(瑪16: 21-27)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第20章第7到9節。耶肋米亞先知是受苦難的耶穌的預像,也是後世忠貞不渝的基督信徒的寫照。他為了盡好天主委托給他的任務,受盡了他的同胞們的折磨和嘲笑。在讀經一 ,他向天主直率地訴說他的痛苦。他竟然怪天主愚弄了他,說他上了天主的當。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你迷惑了我,我讓你迷惑了。你比我強,你戰勝了我。我終日成為笑柄,人人都嘲笑我。我每次發言,必須喊叫,必須高呼:「暴力!破壞!」實在,上主的話成了我天天遭受侮辱和譏笑的原因。假如我說:「我不再理會他,不再以他的名發言」,我就覺得五內如焚,好像有一團烈火,蘊藏在我的骨髓 ﹔我竭力抑制,也不能忍受。(耶20: 7-9)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天主教徒,很能夠同情耶肋米亞先知的經驗。由於我國教會過去的不幸歷史,我們教友得不著同胞們的諒解,受到他們的輕視,甚至怨恨。有人說,這是我們的歷史包袱,但是更好說,這是天主放在我們肩上的,要我們背著它跟隨基督的十字架。如果說,我們不會像耶肋米亞先知那樣大膽,埋怨天主愚弄了我們,說我們做教友是上了天主的當,我們卻要像這位先知那樣,任勞任怨,在我們的同胞面前為基督作証。我們要樂意接受犧牲,來報答天主對我們的特別眷愛。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稍微開放,天主教徒也像其他宗教的成員一樣,多了些度宗教生活的空間。這固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謹慎。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第12章第1到2節。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給我們講述基督信徒的真正敬禮,并勸誡我們不可與這個世界同化。

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我請求你們牢記天主的慈愛,獻上你們的身體作為生活的、聖潔的和中悅天主的祭品。這才是你們作為真誠的子民當有的敬禮。切不要被這世界同化,但應通過不斷更新的心靈來變化自己,使你們明辨天主的旨意,知道什麼是美善的、成全的與中悅天主的事。(羅12: 1-2)

依照上面聖保祿宗徒的指示,對我們來說,不單是去教堂參與彌撒,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作忠實的基督信徒。再說今日的社會風氣,由不信神而轉向崇拜金錢。這也不是天主的旨意。我們不可不加辨別,就與它們同流合污。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基督信徒團體內的弟兄規勸"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8章第15到20節,內容涉及基督信徒團體內的弟兄規勸。聖瑪竇的記載,是他就同時代的教會實況,寫下了弟兄規勸的三個步驟。後來,天主教會的各修會團體曾認真地予以采用和遵守。今日社會和教會的組織都復雜了,如何善用同樣的規定,的確是一個問題。但是,這規定所發揮的愛的精神,及其在信德上的根基,直到現在,依然是有效的。

在介紹這弟兄規勸的三個步驟之前,讓我們先聽聽今日彌撒的福音吧!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如果你的弟兄或姊妹得罪了你,你去私下規勸他。如果他聽從你,你就爭取了他。如果他不聽,你就另帶上一個或兩個人去,為使一切事情都憑兩個或三個証人的証詞為准。如果他仍不聽從他們,你就去報告教會。如果他連教會也不聽從,你就把他視為外教人和稅吏。我切實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們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再切實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中有兩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祈求,不論求甚麼,我在天之父必定給他們成就。因為,那 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聚集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 15-20)

我們先從最後一句話說起。「那 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聚集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在聖瑪竇福音中,因耶穌的名字聚在一起,就是形成一個教會。在這教會中間的耶穌,是復活升天後坐在天主聖父右邊的光榮的基督。所以,在這教會中,同心合意地祈求天主什麼,天主必定予以完成。

雖然如此,教會的成員究竟是人,他們可能犯錯誤。因此,在教會中,就必須有弟兄規勸的規定。這是出於愛德的要求,是對弟兄本人以及對整個團體的關心。

據我們剛才所聽到的聖瑪竇福音的記載,教會中弟兄規勸的實行,要循著三個步驟。最先是單獨一人私下向犯了錯誤的弟兄規勸﹔如果他不聽,便再約兩三個人去一同規勸。如果仍不奏效,那麼便要采取第三個步驟,那便是向教會當局檢舉他。如果他連教會當局的警告都不接受,那麼他便被「看作外教人或稅務員」,換句話說,就是「被開除教籍」。

教會在地上作的裁決,在天上也是有效的。聖瑪竇援引耶穌的話,說:「我切實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們在地上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舊約聖經也已談到弟兄規勸的本分。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厄則克耳先知書第33章第7到9節。在這篇讀經中,天主告訴厄則克耳先知,說要立他為以色列人的警衛。他有警告人的本分。如果他警告了惡人,惡人不聽,是惡人自取喪亡﹔但是,如果他不警戒惡人,惡人當然不免喪亡,但是天主更要追究責任,向他算賬。

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這樣說:「人子,我現在立你作以色列家的警衛﹔你聽了我所說的話,要代我警告他們。當我告訴惡人說:『惡人,你必會喪亡!』你若不發言,警告惡人離開他的邪道,那惡人必因自己的罪而喪亡,但是我要向你追討他的血債。你若警告惡人,叫他離開他的邪道,而他不肯改邪歸正,他必因自己的罪而喪亡,而你卻救了自己。」(厄33: 7-9)

弟兄規勸是出於愛德的要求。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恰好講愛德是全部法律的成全。這篇讀經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第13章第8到10節。

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你們應彼此相愛,除此之外,沒有甚麼其他的債了。因為愛人,就是遵守了全部的法律。法律的命令規定:「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盜竊,不可貪婪。」所有其他誡命都包括在「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這一句話 。「愛」不會傷害人,所以法律就在愛中完成了。(羅13: 8-10)

在現代社會的條件下,要死板地推行像聖瑪竇福音所描述的那樣的弟兄規勸,是有困難的。面對一個犯了錯誤的弟兄,一個基督信徒的反應,應該是愛德。在沒有盡其可能,使弟兄改過之前,就把他的過失傳揚出去,這是違背愛德﹔但是不接受作警衛,來保護教會團體的權益,也同樣缺乏愛德。

總之,弟兄規勸不能與破壞別人的名譽、惡意報復、或不求別人改過、只求挑剔別人是非的卑鄙行為,混為一談。今日教會內的龐大機構,不利於弟兄規勸公開進行。但是,至少我們各人要捫心自問,我們是否對軟弱的弟兄盡好了我們應盡的愛德本分!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基督信徒的寬恕"

有人向孔子請教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這種做法怎麼樣?」孔子回答說:「那麼,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應該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孔子的回答完全合乎情義。從倫理觀點說來,實在是無可非議的。

在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的彌撒福音 ,聖伯多祿宗徒請問耶穌,他要多少次寬恕他的弟兄,七次夠了嗎?耶穌回答他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接著,耶穌便向他的門徒們講了一個比喻,他把天國比作主人,把他的門徒比作天國 的仆人﹔在主人面前,他們都是債務人。但是,不論他們欠主人多少債務,主人總會慷慨大量地寬恕他們。不過,如果主人豁免了他們的債務,而他們卻不肯饒恕像他們一樣是仆人的弟兄,那麼主人必要極嚴厲地懲辦他們。

講完了這樣的比喻後,耶穌結論說:「如果你們不從內心寬恕你們的弟兄姊妹,我在天之父也將同樣對待你們。」

毫無疑問,耶穌教導他的門徒彼此友愛,互相寬恕,并不純粹是從倫理上著想,而更是出於信仰上的要求。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18章第21到35節。

它這樣記載: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如果有弟兄姊妹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呢?直到七次嗎?」耶穌回答說:「我不對你說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所以,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仆人算賬。開始算賬時,就有欠他一萬元寶的人被帶到他面前。因他無力償還,主人就下令要把他和他的妻子、兒女,連同所有財產,都變賣來抵債。那仆人下跪懇求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如數還清。』那仆人的主人動了慈心,就把他釋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債務。這仆人剛出門口,遇上了一個欠他一百銀幣的同伴,就把他揪住,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所欠的債!』這個同伴下跪懇求說:『請寬容我吧!我一定還給你。』但他不同意,且把他關在監獄,要等他還清債務為止。同伴們目睹此事的經過,非常氣憤,就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報告了主人。主人把那仆人叫來說:『你這可惡的仆人!你懇求了我,我就免除了你的全部債務,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主人大怒,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債務為止。如果你們不從內心寬恕你們的弟兄姊妹,我在天之父也必將同樣對待你們。」(瑪18: 21-35)

寬恕弟兄的道理,在舊約中已經有了。在本主日彌撒的讀經一中,德訓篇的作者闡明「忿恨」和「生氣」的可憎,說:「如果對他人懷恨在心,怎能求上主治療呢?對自己的同胞毫無憐憫,怎能為自己的罪過求寬恕呢?他既是血肉之人,竟然懷恨不休,而求天主赦罪,誰會赦免他的罪呢?」

今天讀經一取自德訓篇第27章第33節到第28章第9節。它這樣記載:

忿恨與狂怒,二者都是可憎惡的,罪人卻兼而有之。報仇的人,必要遭到上主的報復,上主必要保留他的罪。你要寬恕你近人的過錯﹔這樣,你祈禱時,你的罪也會得到赦免。如果對他人懷恨在心,怎能求上主治療呢?對自己的同胞毫無憐憫,怎能為自己的罪過求寬恕呢?他既是血肉之人,竟然懷恨不休,而求天主赦罪,誰會赦免他的罪呢?(德27: 33-28: 5)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雖然不講寬恕弟兄的道理,卻觸到了這道理在我們基督信仰上的根基。這篇讀經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第14章第7到9節。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稱耶穌為「生者死者的主」,我們人或生或死,都屬於耶穌,將來都同樣要受耶穌的審判,那麼我們怎麼還有心思去判斷別人,而不寬恕我們的弟兄呢?

今天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我們中沒有人是為自己活,也沒有人是為自己死。我們活,是為主而活﹔我們死,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活也好,死也好,都屬於主。基督之所以死而復活,正是為了作生者和死者之主。(羅14: 7-9)

總之,在教會團體內,每一個人都要寬恕別人,不可判斷別人。別人可能真的有錯,也可能這不過是他與你的看法有差別。在教會內一定程度的分歧是可以容許的。我這樣恭敬天主,你那樣恭敬天主。我沒有權利固執我的主張來強求你的迎合。我和你都要在天主面前聽天主的審判,我們那敢輕易判斷別人呢?

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這樣詠唱天主的仁慈說:

【答】: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不輕易發怒。

領:我的心靈,請歌頌上主﹔我的五內,請贊美他的聖名。我的心靈,請歌頌上主,不要忘記他的一切恩寵。【答】

領:他赦免你所有的罪行,治愈你的各種疾病﹔他救你脫離死亡,給你戴上仁愛和慈悲的冠冕。【答】

領:上主富於仁愛寬恕,極其慈悲,不輕易發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惡對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過犯報復我們。【答】

領:就如天離地有多麼高,他的慈愛對敬畏他的人也多麼深厚﹔又如東方離西方有多麼遠,他使罪過離開我們也多麼遠。【答】(詠103: 8; 1-4, 8, 10-12)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後來居上"

「後來居上」是一句成語。其出處是在史記 汲鄭列傳,原來是用來諷刺皇帝提拔人才沒有標准的貶抑詞。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20章第1到16節,內容是耶穌講的一個比喻。這比喻中的主人公對待雇工似乎恰好犯了「後來居上」的毛病。

今天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天國好比一個家主,清晨出外,為自己的葡萄園雇用工人。他和工人講定,一天一個銀幣,就打發他們到葡萄園去。約在第三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人在廣場上 立著,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快到葡萄園去,我會給你們合理的工資。』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做了。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發覺還有人在那 立著,就對他們說:『你們為甚麼整天在這 立著?』他們回答說:『因為沒有人雇用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葡萄園去吧!』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說:『叫工人來,付給他們工資,從最後來的開始,直到最先來的。』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得到一個銀幣。那先被雇來的,以為必能多得,但也只各得一個銀幣。他們拿錢時,抱怨家主說:『我們冒著炎熱勞動了一天,這些最後來的人只工作了一個時辰,你卻對待他們和我們一樣。』家主答覆其中一個工人說:『朋友!我沒有虧待你,你和我講定的不是一個銀幣嗎?拿你應得的,走吧!我愿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我不可以拿我的財富,作我所愿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瑪20: 1-16)

天國好像一個家主。這 天國一詞代表天國的主人,指的是天主。那麼,天主對待人,果然如同那比喻中所描寫的那樣「後來居上」嗎?聆聽了本主日彌撒福音的記載,我們或許會發出同樣的問題,但是,因為那篇福音所記載的,不過是一個比喻﹔比喻是有寓意的故事,其作用只在說明講比喻的人所要表達的寓意,故事中的情節并沒有具體的意義,所以,是無須刻意探求無關要點的疑問。

聖瑪竇福音原來是給從猶太教皈依的基督信徒們讀的。當聖瑪竇宗徒在撰寫這部福音時,耶穌所創立的聖教會已經由一粒小小的芥菜籽,長成為一棵枝葉茂盛的樹木﹔但是棲息在它的枝上的飛鳥,卻大多數不是從猶太教飛來的,而是來自外邦的異族人。耶穌在世時,已曾料到了這樣的現象。聖瑪竇也記載了另一個比喻說:一個君王為自己兒子辦婚宴。他最先特意邀請的貴賓都拒絕來赴宴﹔倒是最後派人到各路口羅致行人,來坐滿了他安排好的宴席。那個比喻與本主日彌撒福音中的內容相似。兩個比喻的寓意都是在惋惜最先蒙召的以色列子民,沒有及時接納他們的救主耶穌。

同樣的主題也表示在聖路加福音中耶穌哀悼耶路撒冷城的故事。在這個場合 耶穌曾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多少次愿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在它的翅膀下,可是你們偏不愿意」(路13: 34)。聖瑪竇福音(23: 37-39)也記載了這件事情。

雖然如此,聖瑪竇宗徒在記述本主日彌撒福音中的比喻時,畢竟要顧及當時教會牧靈方面的需要。比喻中有些雇工的抱怨,意味著當時教會中有些人不滿,聖瑪竇宗徒同情他們的心情。藉著比喻中家主的答辯,竭力安慰從猶太教皈依的少數基督信徒,勸勉他們接納從外教皈依的大多數的主內兄弟姊妹,鼓勵他們對教會的共融作出積極的貢獻。比喻中家主說:「朋友!我沒有虧待你,你和我講定的不是一個銀幣嗎?拿你應得的,走吧!我愿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我不可以拿我的財富,作我所愿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從這方面說來,本主日彌撒福音中的比喻,更與聖路加福音所記載蕩子回頭的比喻相似。在蕩子回頭的比喻中。蕩子的長兄也抱怨父親過於溺愛幼子。在那個比喻中,父親也安慰長子,勸勉他接納回頭的小弟,鼓勵他和自己及小弟共享天倫的喜樂。父親這樣說:「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路15: 31-32)

今日,我們的慈母聖教會在安排每主日的彌撒禮儀時,也像當時聖瑪竇宗徒在寫下福音時一樣,顧及到同時代教會牧靈的需要。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5章第6到9節。藉著這篇讀經,我們的慈母聖教會向她的子女們提出以下兩點說明:第一、天主的思念與我們人的思念不同﹔第二、天主的思念與我們人的思念之所以不同,這是由於天主是無限仁慈的。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趁著還可以找到上主的時候,你們該尋找他﹔趁他還在近處的時候,你們就該呼求他。罪人應離棄自己的惡行,惡人該棄絕自己的歹念。他該皈依上主,好得到上主的憐憫﹔他應皈依我們的天主,因為天主樂於寬恕。上主說:我的思想不是你們的思想,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正如高天超越大地,我的行徑也超越你們的行徑,我的思想也超越你們的思想。(依55: 6-9)

我們國家的天主教會,經過几十年來的嚴厲打擊,今日似乎在呈現蘇醒復原的現象。有些在考驗中曾遠離過救主基督的弟兄們,已在回頭投入慈母聖教會的懷抱 。慈母聖教會體現在天大父的無限仁慈,欣然接納他們。你把他們比作回頭了的蕩子也好,把他們比作下午五點中被雇用的工人也好,總之,切不可以人的思念來限制天主的思念,卻要體諒在天大父和慈母聖教會的心意,為你那死而復生、失而復得的兄弟姊妹歡宴喜樂吧!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悔改是得救的門徑"

有一天,耶穌在耶路撒冷的聖殿 正教訓人,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到他跟前,質問他憑什麼權力在那 講道。耶穌質問他們若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呢,還是從人來的。他們不敢回答。耶穌說他也不回答他們的問題。雖然如此,耶穌仍向他們講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就是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彌撒福音的內容。這比喻的寶貴教訓,也是對今日的我們說的。我們先介紹這個比喻﹔接著才講到耶穌給它作出的結論﹔最後才指出這比喻給我們的寶貴教訓。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21章第28到32節。它這樣說:

那時,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你們以為怎樣?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兒子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 去工作吧!』兒子回答說:『我不愿意。』但後來懊悔了,就去了。這人又對第二個兒子說了同樣的話,這兒子回答說:『主,我一定去。』但他卻沒有去。兩人中,那一個遵行了父的旨意呢?」他們說:「前一個。」耶穌說:「我切實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都要比你們先進天國。因為若翰來到你們中間,履行了正義,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他﹔你們看見以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瑪21: 28-32)

如果不是耶穌本人作出了上述的結論,我們可能不會推想出甚麼來。現在耶穌把它說出來了,我們便知道:本主日的彌撒福音給我們兩個教訓。第一是人性的軟弱。人可以改變:可以變壞,也可以變好。比喻中的大兒子,父親叫他到葡萄園 去工作,起初說不去﹔後來,卻懊悔去了:是變好。那小兒子,起初說去﹔後來卻沒有去:則是變壞。面對著這樣的一個教訓,我們的態度應該是謙虛反省,承認自己有時也會有「說而不做」的軟弱無能。我們必須要有天主聖寵的不斷助佑,才能改過遷善,不斷皈依,恆久保持天主的寵愛。

第二個教訓是天主的仁慈。這意味著悔改的奇妙功效。我們人只要信賴天主,并在天主面前悔過認罪,天主便會寬恕我們,賞賜我們得救的喜悅。這比喻中的稅吏和娼妓也就是這樣悔改了的人。雖然在一般猶太教徒眼中,他們仍是罪人,不能和司祭長們相比,但是耶穌卻向司祭長們說:「稅吏和娼妓都要比你們先進天國。」

本主日彌撒的讀經一取自厄則克耳先知書第18章第25到28節。在這篇讀經 ,慈母聖教會給我們解釋天主與人的不同心胸,說:

上主這樣說:「你們說:『上主的做法不公平!』以色列家族,請聽:是我的做法不公平嗎?還是你們的做法不公平呢?義人若離棄正義而作惡,因而喪亡,他是因自己所作的惡而喪亡。惡人若遠離他所做的惡事,而實踐正義和公道,他必能保全性命,因為他考慮之後,離棄了所做的一切惡事,他必生存,不致喪亡。」(則18: 25-28)

本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和讀經一觸及了一個我們所關心的問題。近十几年來,我們國內教會在經過了几十年的折磨和迫害之後,已呈現出蘇醒的現象。在以前劇烈的教難時期,許多神長和信友們表現出色,為基督和他的教會作了見証。他們的行為是非常令人佩服的。但同時也有更多的人,經不起考驗,辜負了天主的聖寵。今天,在天主聖寵的不斷感召下,他們也終於覺醒,開始重新接近基督,并希望回到慈母教會的懷抱 。

本主日彌撒禮儀的教訓,是要我們同情他們,尊敬他們,接納他們,切勿歧視他們,或與天主接納罪人回頭的心愿對立。

最後,在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 ,慈母教會援引了聖詠第25篇,邀請我們一面贊頌天主的仁慈,一面記得我們人性的軟弱,祈求天主指示我們應走的道路,引導我們履行正義。

【答】:上主,求你懷念自己的慈愛,憐憫我。

領:上主,請指示我你的道路,教導我認識你的途徑。求你以真理指導我、教訓我,我終日仰望你,因為你是我的救主。【答】

領:上主,求你懷念你的仁愛。因為你一向慈悲為懷。上主,求你忘卻我年青時的罪愆與過犯,按你的慈愛寬仁垂念我。【答】

領:因為上主善良而公正,指示罪人應走的道路﹔引領卑微的人走上正道,教導貧苦的人踏上坦途。【答】(詠25: 6; 4-9)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不守信用的葡萄園佃戶"

巴勒斯坦是一個盛產葡萄的地方。在舊約和耶穌時代,那 的居民,比較富有的,大都種有自己的葡萄園,有的也把它租給佃戶。

關於巴勒斯坦的葡萄園,舊約聖經已有細致的描述。從這樣的描述中,我們知道農人怎樣先將土地作一番挖掘的工夫,使土壤松軟,再將地上的石塊除去,然後插上優良精選的葡萄枝,園子的周圍 上籬笆或圍牆,以免狐狸的侵擾,或過路人的踐踏。富有的人家往往在園中再 上一座守望台和一個榨酒池。

今天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福音都談到巴勒斯坦的葡萄園。讀經一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5章第1到7節。依撒意亞先知用葡萄園來比喻以色列民族,責備他們辜負天主的恩愛,沒有實現天主所期待的成果。

讀經一這樣說:

我要為我的愛人唱一首關於葡萄園的情歌:我的愛人有一座葡萄園,位於肥沃的山岡上﹔他翻了泥土,除去石塊,種了精選的葡萄樹﹔還在園中 了一座守望台,又掘了一個榨酒池。他原希望葡萄園出產好葡萄,它卻出產了野葡萄。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猶大人啊!現在請你們來判斷我與葡萄園間的是非:我為我的葡萄園所應做的,還有什麼沒有做呢?我原希望它出產好葡萄,為什麼卻出產野葡萄呢?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我要怎樣對待我的葡萄園:我必要拆除它的籬笆,讓它被野獸侵占﹔拆毀它的圍牆,讓它受人踐踏﹔我要使它變成荒地,不再修剪,不再耕耘﹔荊棘和蒺藜將要叢生﹔我更要命令云彩不再給它降下雨水。萬軍上主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族,而猶大就是他所鍾愛的幼苗。他原希望正義,看,竟是血腥﹔他原希望公平,看,卻是哀號!(依5: 1-7)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選自聖瑪竇福音第21章第33到43節。這 的葡萄園已不再象徵以色列民族,而是象徵天主的國,因為天主將要把它從以色列民族手中收回,把它賜給外邦人。

今天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你們再聽一個比喻吧!一個家主種植了一個葡萄園,四周圍上了籬笆, 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守望台,把它租給園戶,就出門遠行去了。收果子的時刻近了,他就派遣仆人去向園戶收取果子。園戶卻抓住仆人,打一個,殺一個,又用石頭砸死一個。主人又派遣別的仆人去,人數更多,園戶還是同樣對待他們。最後,他派遣自己的兒子到他們那 去,心想:『他們會尊敬我的兒子的!』但園戶看到他的兒子,就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吧!我們殺掉他,我們就得到他的產業了。』他們就把他抓住,推出葡萄園外,殺了。當葡萄園的主人回來時,他將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他們對耶穌說:「他將要狠狠地消滅那些凶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那些能按期交付果子的園戶。」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讀過這段經文嗎?『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為屋角的基石﹔這是主的工程,在我們看來真是奇妙!』為此我告訴你們,天主的國將從你們中收回,賜給那些能交付果實的百姓。」(瑪21: 33-43)

同樣的比喻也在聖馬爾谷福音 記載(谷12: 1-9)。兩篇記載大致相同。它們的訊息都是:殺死葡萄園主人愛子的佃戶應該被處死。葡萄園應該租給別人。這等於說:耶穌的死亡標志了舊約的廢除﹔從此以後我們基督信徒們便是新的和真正的天主子民了。

但是,如果我們拿兩部福音的記載來仔細地對照一下,我們不難看出聖瑪竇福音的記載比聖馬爾谷福音多出一個情節。那就是它額外強調新佃戶的「結果子」以及「按時交納出產」。

原來,聖瑪竇福音是寫給已經皈依了基督的猶太人讀的,沒有理由再強調基督信徒是新約時代的天主子民,但是由於牧靈上的考慮,仍有必要叮囑他們結出相稱的果實,隨時准備著向天主交納出產,來回應天主對他們的特別眷愛。這教訓對我們今天的基督信徒也很切實。

我們以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祈求天主保佑我們和我們的聖教會。

【答】:上主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族。

領:你從埃及移植了一棵葡萄樹,為種植這棵樹,曾把異民驅除。它的枝條伸展到海岸,它的嫩芽綿延到河畔。【答】

領:你為何拆毀了籬笆,任憑路人來砍伐,森林的野豬把它踐踏,田間的野獸將它侵占。【答】

領:萬有的天主,求你回顧,從高天垂視這葡萄樹。求你保護你親手栽培的園圃,照顧你親自種植的小樹。【答】

領:從此,我們不再背離你,讓我們生存,好呼求你的聖名。上主,萬有的天主,求你扭轉我們的命運,顯露你的慈顏,拯救我們。【答】(依5: 7﹔詠80: 9, 12-16, 19, 20)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政教分立"

請吃喜酒,是許多民族由來已久的習俗﹔在以色列人間也很盛行。所以,在舊約聖經中,我們屢次讀到有關婚宴的記載,慣常用來象徵默西亞時代的富庶,以及被迫害的天主子民最後勝利的光榮。譬如,聖詠第23篇的作者說:「天主是我的牧人,我實在一無所缺」,又說:「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宴席,在我頭上傅油,使我的杯爵滿溢」

今天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彌撒禮儀援引婚宴的比喻,來預示世界末日,說明救恩和教會的普遍性,基督救世工程的終歸告成,以及我們個人的得救問題。

先從讀經一說起。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第25章第6到10節,內容談到「末日喜筵」。這 所謂「末日」是指默西亞時代﹔「末日喜筵」除了象徵默西亞時代的富庶外,更意味著救恩的普遍性。這樣,依撒意亞先知就在這篇讀經中,預言了基督的來臨,并宣布了基督將召集普世萬民,建立他的聖教會。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在熙雍山上,萬軍的上主要為萬民擺設盛宴,備有丰美的食物和香醇的陳酒:食物是精選的,陳酒是上等的。他要在這座山上,揭去遮住萬民的守喪的頭巾,和掩蓋各國的殮布,他要永遠消滅死亡。我主、上主要從每個人的臉上抹去眼淚,要由整個地面除去他民族的恥辱:因為上主這樣說過。 到那一天,有人要說:看!這是我們所期待的拯救,我們的天主,這是我們所依賴的上主。我們要因他的救援而鼓舞喜樂,因為上主的手停留在這座山上。(依25: 6-10)

在介紹本主日彌撒的福音之前,我們先要記得:耶穌曾自比為新郎,說他的門徒之所以不像洗者若翰的門徒,和法利塞人一樣常常禁食,是因為他尚跟他們在一起。他說:「新郎跟賓客在一起的時候,賓客怎能哀痛呢?但到了時候,新郎就從他們中間被劫去,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瑪9: 14-15)後來,耶穌在受難前夕建立聖體聖事後,接著便向門徒們說:「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酒了,直到在我父的國 那一天,與你們同喝新酒。」所謂「喝新酒」,就是上述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末日喜筵」。

關於「末日喜筵」,在對觀福音中有兩篇相似而不相同的記載:一篇在聖路加福音(14: 16-24),另一篇就是本主日彌撒的瑪竇福音第22章第1到14節。

它這樣說:

那時,耶穌又用比喻給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君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他派遣他的仆人去邀請客人前來赴宴,但他們不肯來。他又派遣其他的仆人,說:『你們對客人說:看!我的酒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都已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請來入席吧!』但客人們不理睬,都走了。一個到自己田 去,一個作買賣去,其餘的竟然把他的仆人抓住,凌辱後殺死了。君王大怒,發兵去誅滅了這些殺人凶手,焚燒了他們的城市﹔然後對仆人說:『婚宴已齊備了,但被邀請的人都不配。你們現在到路口去,不論遇到誰,都邀請來赴宴。』那些仆人出去,到大路上,把遇到的人,無論好人壞人,全都叫進來,婚宴廳中坐滿了客人。(瑪22: 1-10)

我們剛才聽了聖瑪竇所載關於「末日喜筵」,與聖路加福音第14章第15到24節所記載的不盡相同。除了情節上的差異不談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兩個比喻的不同旨趣。聖路加記述這個比喻,目的是在說明救恩的普遍性。不但是天主子民以色列人,即使原來并不是天主子民的萬民或異邦人,也都被邀請來參與「末日喜筵」。這似乎更接近耶穌講這個比喻的原始意義。聖瑪竇寫下福音時,教會已經成立,而且在教會中已有良莠不齊的現象。所以,在聖瑪竇的記載中,比喻的重心便由「被邀請」轉遷到「接受邀請」。它的主旨便不只是救恩的普遍性,而是得救的條件,即相稱地答覆天主的邀請,或得救的人的資格,即相稱的生活。

從這方面看來,聖瑪竇福音記述的婚宴比喻,與聖瑪竇福音第13章所記載的「稗子」和「往海 撒網」的比喻有異曲同功的作用。所以,在這個比喻的結束也像在那兩個比喻中一樣,有「扔在火爐 ,在那 要有哀號和切齒」這樣的字句。

本主日的彌撒禮儀給予我們兩個教訓。一個是感謝天主的邀請,另一個是警惕自己如何相應地答覆天主的邀請。在我國天主教傳統的早晚課中有五拜禮和五謝禮。五謝禮中的第四謝:「四:謝天主賜我進教引我升天之恩」,以及五拜禮中第五拜:「五拜:懇祈聖母轉求天主賜我善終恩佑」,正好表示這兩種心情。我們要時常把它們記在心 。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政教分立"

「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自從耶穌說了這話,兩千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故意曲解了它的意義,來難為教會。舉一個例子來說:几年前,意大利舉行了兩次全民投票,表決有關離婚和墮胎兩個問題。當時,意大利天主教會曾表示立場,反對把離婚和墮胎列入國家法律容忍的 圍內,竟然受到本國有些政黨成員的譴責,認為這是教會干涉政治,不合乎耶穌基督的教訓。

「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正好是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彌撒中聖道禮儀的主題。我們不妨根據本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和讀經一的記載,來探討教會對於上述那句話所提出的正統解釋。

本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22章第15到21節。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法利塞人出去,商議如何在言談中叫耶穌落入圈套。他們派了自己的門徒和黑落德黨人,一起去見耶穌說:「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并按照真理傳播天主的道路,你對任何人都沒有顧忌,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請告訴我們:可以不可以向凱撒納稅?你以為怎樣?」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偽君子!為什麼試探我?拿一枚納稅的錢幣來給我看。」他們就拿出一個錢幣來給他。耶穌對他們說:「這是誰的肖像?誰的名號?」他們回答說:「凱撒的」。耶穌對他們說:「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瑪22:15-21)

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是羅馬帝國的屬地,但是本地的猶太民族自信是天主所選的民族。在聖詠集 ,他們稱天主為「牧人」。牧人是君王的意思。既然天主是他們的君王,那麼他們做天主子民的,還可以向不信仰天主的羅馬皇帝上捐納稅款嗎?法利塞人在他們的營府 時常私下討論這樣的良心問題。

但是,在我們剛才所聽到的那段福音記載中,法利塞人向耶穌請教:「可以不可以向凱撒納稅」,卻并不是一個良心問題,而純粹是一個圈套。因為,如果耶穌回答「可以」,便會在民眾面前失去信譽﹔如果回答「不可以」,卻又不免觸犯羅馬政權。耶穌看破法利塞人的詭計,但是他卻利用機會,開導他的同胞。他要法利塞人拿出一個銀幣來,要他們認出那印在銀幣上的肖像和名號是凱撒的,這才向他們宣布說:「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

耶穌這樣說,和他後來回答羅馬總督比拉多的審問一樣。比拉多問他是不是猶太人的國王,他回答說:「是的,我是國王,但是我的王國不是在這世界上的。」是的,耶穌是猶太民族所期望的救主默西亞。為了告訴他的同胞,他的使命沒有政治意味,他曾主張「政教分立」。

但是耶穌也曾向比拉多聲明說:「如果上天不賜給你權柄,你對我什麼權柄也沒有。」在今天的彌撒中,慈母教會也強調這一點。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第45章第1,以及第4到6節。經文這樣說:

上主牽著他的受傅者居魯士的右手,使他征服他面前的列國,解除列王的武裝,在他面前開啟城門,使城門不再關閉。上主對他這樣說:「為了我的仆人雅各伯,和我揀選的以色列,雖然當時你還未認識我,我卻指名召叫你,給你起了一個稱號。我是上主,除我以外再沒有別的神。雖然你還未認識我,我卻武裝了你,使從東到西的人都知道:除我之外,再沒有別的神。我是上主,再沒有另一位。」(依45: 1, 4-6)

居魯士是波斯帝國的創始人。他雖然不認識天主,依撒意亞先知卻稱他為「上主的受傅者」。從這個稱呼上,我們可以對耶穌所說的「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這句話,獲得更深一層的了解。那就是說,政教雖然可以分立,但是人的政治生活,仍是在天主的統治 圍之內。所以國家法律,如果與天主的誡命沖突,教會還是有本分公然指責它的錯誤的,這是教會作為社會良心的使命。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上愛天主下愛眾人"

聖瑪竇福音第21和22章記載猶太宗教的領導對耶穌的挑 。他們指出一連串的問題來試探耶穌,引誘他說出不利於自己的話:你憑什麼權柄在聖殿 講道?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人死後,會不會復活?但是,發問的人雖然不懷善意,耶穌依然耐心回答,而且諄諄善誘,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教訓。

本主日常年期第三十主日的彌撒福音便記載這樣的一問一答。法學士試探耶穌的問題是:「法律上的誡命那一條最大?」在我們今天的基督徒聽來,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似乎不應該有任何不懷善意的試探作用,但是在耶穌時代,事情不是這樣。那時猶太經師把梅瑟的法律詳加分析,共計六百一十三條,其中三百六十五條,是消極的誡命﹔二百四十八條,是積極的誡命。這些誡命,他們又再分為輕、重、大、小、最大和最小的。但以什麼標准來划分,卻沒有規定,為此他們常常爭論不休。法利塞人以為不論耶穌如何回答,總不免得罪部分的聽眾。但是耶穌的答覆直截了當,而且絲毫不容置疑。它包括兩段:第一段論愛天主,出處是猶太虔誠信徒每日兩次誦念的申命紀的話:「以色列!聽著!我們的天主,上主,是唯一的天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你的天主、上主。我今天吩咐你的這些話,你要牢記在心」(申6: 5)。第二段論愛人,出處是舊約肋未紀:「不可存心懷恨你的兄弟,應坦白勸誡你的同胞,免得為了他而負罪債。不可復仇,對你本國人,不可心懷怨恨,但應愛人如己:我是天主」(肋10: 18)。耶穌綜合以上兩段經文,指出愛天主和愛人是兩條相似的誡命,又說全部聖經都系於這兩條誡命。

本主日彌撒福音這樣記載:

那時,法利塞人聽說耶穌使撒杜塞人閉口無言,就聚集在一起﹔其中有個法學士,試探耶穌,問他說:「師傅,法律上的誡命,那一條最大?」耶穌說:「你當全心、全靈、全意、愛你的天主。這是最大的,也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此相似:你當愛你的近人如愛你自己。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於這兩條誡命。」(瑪22:34-40)

這樣,我們從剛才所聽到耶穌回答法利塞人的話中,又可以獲得一個寶貴的教訓,那就是愛天主與愛人相輔相承,不可偏廢。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出谷紀第22章第20到26節。在這篇讀經中,慈母教會更表示了在她心目中愛人的優先對象。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上主這樣說:「對於外籍人士,不可苛待壓迫,因為你們也曾僑居埃及。對孤兒寡婦,不要傷害﹔如果你們傷害了他們中任何一個,他向我呼求,我必俯聽,必要發怒,用刀殺死你們。這樣,你們的妻子也要成為寡婦,你們的兒子也要成為孤兒。如果你借錢給我的一個子民,他是與你同住的窮人,你不可像債主一樣,向他索取利息。若是你拿了別人的外衣作抵押,日落以前,應該還給他,因為這是他唯一能蓋身的外衣﹔沒有外衣,他怎能睡覺呢?他若向我呼號,我必俯聽,因為我是仁慈的。」(出22:20-26)

在今天,社會大眾都熱衷名利,貪圖個人享受,能不苛待也不壓迫外僑,不欺侮,卻救濟寡婦孤兒,關心那被遺棄在社會邊緣上受苦的人,這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今天彌撒中的福音和讀經一的教訓,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對症良藥。我們要十分珍惜它,盡力實行它。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為人民服務"

本主日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23章第1到12節。

經文這樣說:

那時,耶穌對群眾和門徒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吩咐你們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只會說而不做。他們把重擔捆起來壓在別人的肩上,自己連一個手指也不愿動。他們所作的事都是為了引人注目。因此,他們把經匣做得大,穗子放得長﹔在筵席上愛坐首位,在會堂 喜居上座﹔喜歡人在公共場所向他們請安,尊稱他們為『拉比』(師傅)。你們不要讓人稱你們為『拉比』,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姊妹。你們不要在世上稱人為你們的『父親』,因為你們的父親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也不要讓人稱你們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間最大的,就應做你們的仆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瑪23:1-12)

聖瑪竇福音是公元第一世紀六十年代的作品。它的原始讀者是由猶太教歸化的基督信徒。為了適應當時的讀者,聖瑪竇福音記載耶穌的言論,強調基督教會和猶太宗教的異同。在我們剛才聆聽了的那段記載中,耶穌責備猶太教的領導階層,經師和法利塞人,說他們言行不一致,愛出風頭,喜歡別人稱他們為「師傅」。至於基督教會,聖瑪竇福音記錄耶穌向他的門徒們說:「不要讓人稱你們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間最大的,就應做你們的仆人。」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舊約瑪拉基亞先知書第1章第14到第2章第1到2,以及8到10節。在這篇讀經 ,天主責備肋未族司祭們瀆職,說他們離棄正道,破壞盟約。天主說:

司祭們,這是向你們提出的警告:你們如果不聽命,不把榮耀我名的事放在心上,我必詛咒你們。萬軍的上主說:你們離棄了正道,使許多人觸犯天主的法律,破壞了我和肋未所立的盟約。因此,我也使你們受到全體人民的輕慢鄙視,因為你們沒有遵行我的道,在施教時只顧私人的情面。(拉2: 1-2, 8-10)

由此看來,本主日彌撒禮儀的主題可以是警惕教會的領導者,或神職人員,要他們反省自己的身分與職務。他們的身分與他人平等﹔他們的職務是為他人服務。同樣,平信徒在家庭,和社會中居領導的,也受到警惕,他們的地位,也是為家庭和社會眾人服務。所以,無論是誰,如果他們驕傲或曠職、瀆職,必要受到天主的嚴厲責斥。

一般平信徒和在教會中居屬下地位的人們,包括神父和修女們在內,也同樣從本主日的彌撒禮儀中取得教訓。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前書第2章第7到9,以及13節。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邀請得撒洛尼的信友們感謝天主,說:

我們不斷地為你們感謝天主,因為當你們聽到我們給你們宣講天主的福音時,并沒有把它當作人的言語,而實在把它當作天主的言語來領受﹔這言語正在你們信者身上發生效力。(得前2: 13)

聖保祿宗徒這樣說,不期然對福音中耶穌所說的話下了注腳。耶穌曾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座位上,凡他們吩咐你們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聖保祿宗徒的解釋是,今日教會中的領導階層,也好比經師和法利塞人,即使他們的行為并不理想,但由於他們是天主的差使,我們仍應該聽從他們所宣講的福音。我們信的是天主,而不是世人。這是我們信仰天主,愛慕天主的生活見証。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十個童女的比喻"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常年期是教會禮儀年歷上一段漫長的時期。這個時期,不像四旬期和將臨期,并未指定慶祝基督的某一特殊奧跡,而是綜合地紀念全部的基督奧跡。

常年期包括三十三或三十四主日。最後一個主日也就是基督普世君王節。今年的常年期共有三十四主日。本主日是倒數第三主日。在常年期的尾聲,教會的禮儀常彌漫著「末世」的氣氛。

「末世」是聖經神學上的一個朮語,意味著今世的終結,基督的再來,以及個人和世界的未來終向。在舊約聖經中,有關末世的言論主要是在憧憬默西亞時代的美好景象:比如,逃出埃及,進入客納罕,在西乃山與天主締結盟約等事情。在新約中,「末世」的觀念已為「天國」所替代。由於天主聖子的降生為人,天國已存在人間,雖然尚未成全,將來必有圓滿的一天。因著基督的死亡及復活,我們信仰他的人,都可以期待他的再來,希望到那時像他一樣復活,跟他一起進入天國。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25章第1到13節。在這篇福音記載中,耶穌講了一個比喻,說明有關末日或天國的道理。耶穌自比新郎。他說:新郎姍姍來遲,以致等候他的十個童女都打盹了。其中五個糊涂的,五個明智的。那五個糊涂的,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臨時出門去買油,買油回來,門已關了,不能進去參加婚宴。別的明智的,拿著燈,也把油裝在瓶 帶來。新郎一到,她們便准備好了,隨著新郎進去參加婚宴了。

今天彌撒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她們的燈,去迎接新郎。其中五個是愚笨的,五個是聰明的。愚笨的拿了燈,卻沒有帶油﹔聰明的拿了燈,同時還在 中帶著油。新郎來遲了,她們都打盹睡著了。半夜有人喊叫:『新郎來了,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都起來,准備她們的油燈。愚笨的童女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熄滅了。』聰明的回答說:『只怕為我們和你們都不夠,倒不如你們到賣油的人那處去買吧!』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些准備好了的,與新郎一同進去,共赴婚宴,門就關上了。後來,其餘的童女也來了,說:『主啊!主啊!請給我們開門吧!』但他回答說:我切實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以你們要警醒著,因為那日子和那時辰,你們都不知道。」(瑪25: 1-13)

這就是十個童女的比喻。乍然聽來,它的情節極其簡單,意義也相當明白。在這比喻中,新郎來得既遲又突然,格外強調了常常警醒的必要。何況,在講完這個比喻後,耶穌也結論說:「所以你們要警醒著,因為那日子和那時辰,你們都不知道。」但是,如果我們接著探究本主日彌撒中讀經一的內容主題,并體味其後答唱詠中的祈禱詞,我們便會發現這個比喻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按照讀經一和答唱詠的提示,「明智」就是追求「智慧」,而「智慧」則是耶穌基督。由此看來,上述十個童女比喻的焦點,應該在新郎身上。耶穌用了「明智」和「糊涂」兩個形容詞,來分別人們與他的關系,同時也決定他們在末日的得救或不得救。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智慧篇第6章第13到17節,內容涉及尋覓智慧,找到智慧,沉思智慧,為它而守夜不寐。讀經一強調愛慕智慧的人容易看見智慧,因為智慧到處尋找配得上它的人,它在路上親切地把自己顯示給他們,關切地迎接他們。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慧是光明的,永不暗淡。愛慕她的,必看見它﹔尋覓她的,必找到她﹔追求她的,必先蒙她顯示。黎明時分尋求她,不必費力,因為她已坐在門前。沈思她,是完美的知識﹔為她守夜不寐,必毫無顧慮,因為智慧到處尋找與她相配的人,在路上把自己顯示給他們,親切地迎接他們。(智6:13-17)

這樣被位格化了的智慧指的是誰呢?是天主,特別是天主聖子,耶穌基督。本主日彌撒中的答唱詠取自聖詠第63篇。其主題是基督信徒們對他們的淨配基督的渴望和愛慕。

【答】:上主,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

領:天主,你是我的天主,我急切尋覓你﹔我的靈魂渴慕你,我的肉軀熱切期望你,好像一塊乾涸無水的田地。【答】

領:我在聖殿 曾殷切仰望你,想要看見你的威能和光榮。因為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寶貴,我的唇舌稱揚贊頌你。【答】

領:我要一生一世贊美你,因你的名,我高舉雙手向你祈禱。我的靈魂好像飽饗美食,我要以歡愉的歌聲贊美你。【答】

領:我在床上想起了你,徹夜不眠地思念著你。你助佑了我,我在你的護翼下歡欣歌舞。【答】(詠63: 2; 2-8)

教會的禮儀年度即將結束,暗示著總有一天,我們在世的路程也快走完了。基督姍姍來遲,是為考驗我們的恆心,考驗我們對他始終不渝的忠貞,也是為給予我們回頭改過的機會。「所以你們要警醒著,因為那日子和那時辰,你們都不知道。」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各盡所能為社會和為教會服務"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是禮儀年歷倒數第二主日。時光的流逝,令人想到,總有一天個人的死亡,也念及世界的末日。主基督快回來了。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告誡我們警醒謹慎,等候主基督的來臨﹔讀經一和福音則勸勉我們,在我們各自的崗位上,盡量發揮天主賜給我們的才能,為社會并為教會服務。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前書第5章第1到6節。人人都要死,那是必定的事實。怎樣和几時死,這卻是很難預料的了。耶穌說,死好比一個賊,是在夜間人們不理會的時間來訪的。聖保祿宗徒援引耶穌的話,教訓我們要警醒謹慎。他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 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關於時候與日期,不需要給你們寫什麼。因為你們明明知道,主的日子要像夜間的盜賊一樣來到。當人正說「平安無事」時,死亡會猝然來到他們身上,就像陣痛突然來到懷孕的婦女身上一樣,絕對逃脫不了。 但是,弟兄姊妹們,你們并不生活在黑暗中,以致那日子像盜賊一樣突然襲擊你們。不,你們眾人都是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我們不屬於黑夜,也不屬於黑暗。所以我們不該像其他人那樣繼續昏睡,卻應警寤清醒。(得前5:1-6)

聖保祿宗徒所說的警醒,叫我們記得上主日彌撒福音中,耶穌所講「十童女」的比喻。其中五個明智的童女非常「警醒」,她們拿著燈,貯滿了油,等候新郎的來臨。我們說過,那就是教訓我們要保持著領洗時所接受的信德,對基督和他的教會忠貞不渝。

聖保祿宗徒所說的「警醒」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以為可以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福音來解釋。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舊約箴言第31章第10到13, 19到20,以及30到31節。內容描述猶太社會中的一位賢妻良母。她對自己的家庭和本地社會都有所貢獻,因此博得大眾的一致贊揚。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賢淑的婦女,那 能找到呢?她遠勝珠寶。她的丈夫衷心信賴她,絕不至有所缺乏。她一生使丈夫幸福,不令他煩惱。她找來羊毛和細麻,愉快地親手操作。她手執紡錘,手指旋轉紗錠。她慷慨周濟貧窮的人,伸手扶助困苦的人。美色只是虛幻,艷麗無非泡影!敬畏上主的婦女,應受贊揚。愿她享受雙手辛勞的成果!愿大眾在城門口表揚她的行為!(箴31: 10-13, 19-20, 30-31)

本主日彌撒中的福音取自聖瑪竇福音第25章第14到30節。內容是講「元寶」的比喻。一個主人在出門遠游前,把家務托付給三個仆人管理。他按照他們各自的才能,分別給了他們五個、兩個和一個「元寶」。後來主人旅行回來,與仆人算賬。那收了五個「元寶」的,賺了五個「元寶」﹔那收了兩個的,也賺了兩個。主人嘉獎他們,給予他們賞報。那只收了一個「元寶」的,卻把它藏在地 ,沒有為主人賺錢。他是一個無用的仆人,卻還說主人是苛刻的人。那麼,主人怎樣對待他、處置他呢?

本主日彌撒中的福音這樣記載:

「隨後,那個領到一個元寶的也前來了,說:『主!我知道你是一個刻薄的人,在沒有播種的地方,也要收獲﹔在沒有散布的地方,你也要收集。由於害怕,我就把你交給我的元寶埋在土中。請看,你的仍是你的。』主人回答說:『你這又可惡又懶惰的仆人!你既然知道:我在沒有播種的地方,也要收割﹔在沒有散布的地方,也要收集﹔你就應當把我的銀錢存放在錢庄 ,好等我回來時,連本帶利收回。所以,你們把他的這個元寶取回來,給那個有十個元寶的人。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更富裕﹔凡沒有的,連他原有的,也要奪走。把這個無用的仆人,扔到外面黑暗中去!在那 是哀號和切齒。』」(瑪25: 24, 27-30)

在我們的教會中有主教,有神父,有各修會團體的成員,還有極大多數的平信徒。我們各人從天主那 接受不同程度的聖寵和本性才能,在教會和社會中有不同的身分地位,執行各自不同的職務,但在末日,天主都要向他們一一算賬。

今天彌撒福音的教訓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積極方面是鼓勵教會中所有的人,都按照各自從天主那 接受了的聖寵和本性才能,盡力為教會和社會服務﹔消極方面是警誡我們,不可在信仰和神修生活上抱最起碼主義。什麼叫作在信仰和神修生活上抱最起碼主義呢?做個比方來說。有人說:我不是大聖人,或修道人。我只是個普通人或平信徒,是個世俗人。我能夠做到不犯大罪,臨終時發個痛悔,死後勉強能升天堂就是了。能夠做到不犯大罪,臨終時發個痛悔,倒是難能可貴的事。但是,死後勉強能升天堂就是了,這樣的思想卻是要不得的最起碼主義。懷這樣心態的人,就是今天彌撒福音所說,把「元寶」埋在地下的無用仆人﹔在末日是要受到天主極嚴厲的斥責和懲罰的。

常年期最後主日"基督普世君王節"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是教會禮儀年的最後主日。教會今天慶祝基督普世君王節。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厄則克耳先知書第34章第11到12,以及15到17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5章第20到26 及28節﹔以及聖瑪竇福音第25章第31到46節。內容都談到世界末日和基督為王。

我們先從讀經二說起。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講述耶穌復活的道理。他說耶穌是死人中第一位復活者。在他以後,我們信仰他的人,都要依次復活。聖保祿宗徒又說:基督必須為王,直到他把所有仇敵屈伏在他的腳下。到了那時,他便把王權交還給天主聖父。這篇讀經所強調的是基督以及基督信徒的最後勝利。

今天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基督已從死中復活,成為所有安息者最早復活的果實。正如死亡是從一個人來的,死人復活也從一個人而來。眾人都在亞當中死去,眾人也將在基督內復活﹔但眾人各按其次序:最先是基督,其次是他再來時,屬於他的人﹔然後,結局來到,那時,基督將消滅一切執政者、掌權者以及大能者,并把王國交還給天主父。因為基督必須為王,直至天主把他的仇敵順服在他腳下﹔最後,他要毀滅的仇敵,乃是死亡。到了一切都順服於他時,子本身也將順服於那使一切都順服於他的天主,這樣,天主要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15: 20-26, 28)

在舊約聖經中,天主是以色列人的牧者和君王。他既仁慈又公義。在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 ,厄則克耳先知強調天主對他的子民以色列人的愛護和照顧,但也預告他要對他們施行審判。他首先采用了綿羊和山羊的形像來表示,在世界末日公審判的時候,得救和不得救的人。

今天讀經一這樣說:

我主上主這樣說:「看!我要親自尋找我的羊、照顧我的羊。牧人在羊群失散時,怎樣尋找自己的羊,我也要怎樣尋找我的羊﹔我要把在陰暗的日子中四散的羊救回來。我要親自牧放我的羊,親自使它們歇息。我主上主說:失落的,我要尋找﹔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扎﹔病弱的,我要治療﹔肥壯的,我要守護﹔我要廣施救恩牧養它們。」 我主上主這樣說:「我的羊群,看!我要在羊與羊之間、綿羊與山羊之間施行審判。」(則34: 11-12, 15-17)

本主日,基督普世君王節,彌撒禮儀的教訓主要表現在彌撒福音中。本主日彌撒,聖瑪竇福音襲用厄則克耳先知已經采用了的形像,以綿羊和山羊的比較,來描繪公審判的場面,向我們預告基督及其忠實信徒在世界末日的最後勝利。

在這篇福音記載中,有一句話概括了全篇講話的意義。那就是君王對得救的綿羊致詞後的結論:「凡你們為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做的,就是為我做的。」

本主日彌撒的福音這樣說:

耶穌對門徒說:「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同眾天使一起降來時,他將坐在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像牧人把綿羊與山羊分開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放在左邊。那時,君王要對右邊的人說:『我父降福的人,你們來吧!承受在創世時就給你們預備好的王國吧!因為,我餓時,你們給我吃﹔我口渴時,你們給我喝﹔我出門時,你們接待我﹔我赤身裸體時,你們給我衣服穿﹔我患病時,你們照顧我﹔我坐牢時,你們來探望我。』那時,義人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見你渴了,給你喝呢?什麼時候見你作了旅客,接待你?見你赤身裸體,給你穿?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坐牢,來探望你呢?』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切實告訴你們:凡你們為我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人做的,就是為我做的。』君王又對左邊的人說:『你們該受詛咒的人,離開我!到那專為魔鬼及其使者所准備的永火中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吃﹔我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出門時,你們不收留我﹔我赤身裸體時,你們不給我衣服穿﹔我患病時或坐牢時,你們不來探望我。』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渴了,出門,赤身裸體,患病或坐牢時,不服侍你呢?』君王要回答他們說:『我切實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為這些最小中的一個人做的,就是沒有為我做。』這些人要受永罰,而義人卻進入永生。」(瑪25: 31-46)

聖瑪竇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派遣宗徒宣講天國,預言宗徒將受迫害說:「看!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你們要提防世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議會,要在他們的會堂 鞭打你們,并且你們為我的緣故,被帶到總督和君王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証。」接著,耶穌又向他們說:「誰獲得自己的生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誰接納你們,就是接納我,誰接納我,就是接納那派遣我來的。」最後,耶穌便結論說:「誰若只給這些小子中的一個一杯涼水喝,因為他是門徒,我實在告訴你們,他決失不了他的賞報。」

我們剛才聽到的那個比喻,便是描述耶穌向他的門徒所說的這個預言的實現。比喻中人子口中的「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就是預言中的「這些小子中的一個」,也就是為耶穌的緣故,「被帶到總督和君王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証」的宗徒和信友,以及他們的繼承人。在比喻中,他們被比作「餓了,渴了,出門,赤身裸體,患病或坐牢時」的人。

這樣說來,本主日基督普世君王節彌撒禮儀的教訓,一方面是重申耶穌對他的忠實門徒的認同,另一方面是警告世人:判別他們是否得救,是要依照他們各自的信仰態度和生活,以及他們是否接納,或拒絕基督派遣到他們那 的使者們,所宣講的福音生活。

不用說,本主日基督普世君王節是慶祝基督救世工程的圓滿成功,也是慶祝基督及其忠實信徒們的最後勝利。

基督聖體聖血節

本主日我們舉行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這是由原來耶穌聖體和耶穌寶血兩個瞻禮合并而成的一個瞻禮。耶穌聖體瞻禮成立較早。於1247年第一次在比利時列日城舉行,是在一位奧斯定會修女儒麗安的請求下而開始慶祝的。據那位修女的傳記敘述,在1209年一次神視中,她曾看到一個發光的圓形月亮,但其中卻有一黑點﹔耶穌告訴她,這黑點表示在整個禮儀年的循環中,仍缺少一個敬禮聖體的慶節。耶穌寶血瞻禮於第十六世紀起源於西班牙,後來傳入意大利。1847年,教宗比約九世由流亡中重返羅馬,為感謝基督,詔令普世教會,慶祝耶穌寶血節。

其實,耶穌聖體與耶穌寶血是同一奧跡,應在一起慶祝。因此,現行的教會禮儀已把耶穌聖體和耶穌寶血兩個瞻禮,合并為基督聖體寶血一個瞻禮,規定在天主聖三節後的星期四舉行慶祝。

本瞻禮彌撒的聖道禮分,甲、乙、丙三年,各有三篇讀經。今年是甲年。第一和第二篇讀經以及福音,分別取自申命紀第8章第2到3以及14到16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第10章第16到17節﹔聖若望福音第6章第51到58節。其內容涉及信仰基督、聖體聖事和聖教會。綜合地說,那就是:基督的聖體聖血真的是生命的食糧,我們信仰基督的人,在聖體聖事內領受基督的聖體聖血,不但與基督本人結合,而且彼此團結,構成一個教會 基督的奧體。

在聖若望福音 有一種特殊的論辯方法。我們曾在「耶穌和尼苛德摩論道」及「撒瑪黎雅婦人的談話」中論述過。耶穌談「由上而生」,而尼苛德摩卻誤解,遂質問耶穌「人已年老,怎能重生?」同樣,耶穌告訴撒瑪黎雅婦人,說要賜給她活水喝﹔撒瑪黎雅婦人也誤解,驚訝地問道:「先生,你連汲水器也沒有,而井又深,你從那 得那活水呢?」尼苛德摩和撒瑪黎雅婦人的誤解都給了耶穌一個機會,好讓他更清楚地說明他要講的,有關「聖洗聖事」和「天主聖神」的道理。

在本節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也運用了同樣的論辯方法。耶穌曾行了增餅奇跡。之後,群眾來找尋他。耶穌劈頭指出:他們找尋他并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他警告他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在這 ,耶穌的聽眾也懂錯了他的話,以為他是指他們祖先在曠野 吃過的「瑪納」。耶穌糾正他們的錯誤,順便宣布自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是從天上來的、真正的生命之糧,并要求他們信從他。他說:「你們祖先吃過『瑪納』,仍然死了。但誰吃這食糧,將永遠活著。」

在本節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承接上面的講話,闡述了他聖體聖血聖事的道理。本彌撒福音這樣記載,說:

那時,耶穌對群眾說:「我是自天而降的生活的食糧﹔誰吃了這食糧,將永遠活著。我要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於是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能將自己的肉給我們吃呢?」耶穌對他們說:「我切切實實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就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必得永生,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糧﹔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他就在我內,我也在他內。如同生活的父派遣我來,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自天而降的食糧,不像你們祖先所吃過的『瑪納』,他們吃了,仍然死了。但誰吃這食糧,將永遠活著。」(若6:51-58)

本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一記述以色列人在曠野 吃「瑪納」的事。它把「瑪納」看作「天主的話」的有形體現,說:「人不單靠食物生活,也靠上主親口所說的每一句話。」對我們基督信徒來說,耶穌基督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

讀經一這樣說:

梅瑟對人民說:「你應當記著:上主、你的天主,使你在曠野中流浪了四十年。那是為了磨難你,試探你﹔要知道你是否真心遵守他的誡命。他磨難你,要你捱 抵餓,然後才以你和你們祖先所未嘗過的『瑪納』養活你,使你知道人不單靠食物生活,也靠上主親口所說的每一句話。你不要忘記上主、你的天主,他曾引領你離開埃及、離開你們為奴之地,領你越過火蛇和 子橫行的大荒野,經過了乾旱無水的可怖之地﹔是他為你從堅硬的岩石中引水出來﹔也是他在曠野 ,以你祖先未嘗過的『瑪納』養活了你。」(申8: 2-3, 14-16)

「瑪納」養育了在曠野 流浪的以色列子民,聖體聖事是旅途教會賴以生活的日用食糧。在本節日彌撒的讀經二 ,聖保祿宗徒解釋了聖體聖事與教會之間的密切關系。他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我們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不是分享基督的血而結合嗎?我們擘餅,不是分享基督的身體而結合嗎?因為餅只有一個,盡管我們有許多人,但由於分享同一個餅,我們只是一個身體。(格前10: 16-17)

上主,愿我們所獻上的禮品,帶給你的教會這獻禮所象徵的和平與合一。

這就是今天獻禮經所祈求的。

天主之母瑪利亞(節日)聖誕慶期第八日 - 元旦

今天聖誕節後第八日恰好是陽歷元旦。但羅馬教會早已在聖誕後第八日舉行童貞瑪利亞、天主之母節了。事實上,這也是羅馬教會中最早慶祝的聖母瞻禮。後來,由於東方禮儀和高盧禮儀的影響,約在十三世紀時,羅馬教會改在一月一日紀念聖嬰耶穌接受割損禮的事跡,把這天稱作耶穌聖名瞻禮。

1969年禮儀年歷的革新,又將一月一日恢復到羅馬教會原訂的慶節。禮儀革新准則上說:「一月一日,聖誕後第八日是瑪利亞天主之母節,它也紀念耶穌聖名。」

有關童貞瑪利亞、天主之母節的歷史:從神學方面說來,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及其在天主救世計划中的卓越地位,原來就是默想「天主聖子降生成人」奧跡的自然結果。教會的教父們很早就用瑪利亞與厄娃的對比來闡明這端道理了。第二世紀末葉的聖依肋納說:「厄娃不聽天主的命令:她還是童貞的時候,就違背了天主的命令。如果說,人類原祖的配偶在還是童貞的時候,由於違背天主的命令,為她自己并為整個的人類帶來了死亡﹔那麼新人類的母親童貞瑪利亞,卻由於服從天主的命令,為她自己并為整個的人類帶來了生命。」

東方教會的禮儀也不斷援引這樣的對比,來闡明教會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而事實上,這敬禮的背後,是肯定耶穌基督是「真天主」,同時也是「真人」,故此,他的母親既是童貞女,也是「天主之母」。「天主之母」的信理也就是431年厄弗所大公會議所宣布的,為拒絕那些否認耶穌基督天主性和人性結合的異端。羅馬教會也在彌撒禮儀闡明了同一的信仰意義。譬如本瞻禮日彌撒中的集禱經說:

「天主,你以聖神的德能,使童貞瑪利亞孕育了我們的救主,給人類帶來了永恆的救恩。求你使我們因聖母的代禱,獲得你的援助,因為藉著她,我們得以迎接生命之源 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同樣,頌謝詞也說:

「她藉聖神的庇蔭,孕育了你的獨生子,保持著童貞的榮耀,給世界帶來了永久的光明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本瞻禮日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在禮儀年歷的甲、乙、丙三年一律相同,讀經一選自舊約戶籍紀第6章第22到27節﹔讀經二選自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第4章第4到7節﹔福音選自聖路加福音第2章第16到21節。讀經一與耶穌聖名有關﹔讀經二強調聖母瑪利亞在救恩史上的貢獻﹔福音同時涉及到這兩個話題。

今天讀經一原來是記述舊約時代的司祭的祝福詞。這祝福詞字句十分優美﹔它這樣說:

「愿上主降福你,保護你。愿上主的慈顏光照你,仁慈待你。愿上主轉面垂顧你,賜你平安。」(戶6: 24-26)

但是梅瑟在誦讀了這句祝福詞之後,又加上一句天主叮囑司祭們的話說:

「這樣,他們將以色列子民歸我名下,我必降福他們。」(戶6: 27)

這最後一句話是說天主的聖名是一切祝福的根源,它是一句預示我們藉耶穌聖名而得救的話﹔作為基督信徒,我們就是歸在耶穌基督名下,而成為有福的天主子女。

在讀經二 聖保祿宗徒討論新、舊約的分別,它稱新約為時機成熟的時代,它用「生於女人」和「生於法律之下」的說法來強調天主聖子降生成人的現實性。它這樣說:

「時期一滿,天主就派自己的兒子,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為把在律法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能獲得義子的地位。」(迦4:4-5)

這是聖保祿宗徒的話。聖保祿宗徒用「女人」一詞,直接扣合在聖母瑪利亞身上,宗徒的話說明瑪利亞在救恩史上的獨特貢獻。

本瞻禮日的彌撒福音敘述耶穌誕生後的一些事跡。牧羊人前來朝拜,天使顯現,而聖母瑪利亞把一切牢記在心中。最後一段也提及耶穌誕生後第八天接受割損禮和命名的事跡。 今天彌撒福音這樣說:

那時候,牧羊人急忙趕去,找到了瑪利亞和若瑟及臥在馬槽 的嬰孩。見到之後,就把天使論這嬰孩的話傳揚開了,所有聽到的人,都驚奇牧人們所講的話。瑪利亞卻把這一切事情存在心中,反覆思想。牧人因所聞所見的一切,正如天使對他們說的,就一路光榮贊美著天主回去了。 滿了八天,孩子應受割損禮,於是給他起名叫耶穌,這是他降孕母胎之前,由天使所起的。(路2:16-21)

瑪利亞是天主之母,也為我等之母。我們孝愛她、效法她,依賴她的轉求。瑪利亞、天主之母節恰好是元旦。正如元旦是一年的開始,瑪利亞也是我們的得救的開始,因為她承行了天主的旨意,做了耶穌基督的母親,為我們帶來了救主。

「上主,一切美善的事物都來自你,也由你完成。在這天主之母的慶節,我們慶祝救恩的開端,求你沛降恩寵,幫助我們來日獲得圓滿的救恩。」

特敬耶穌聖心 "良善心謙"

「世間沒有比為朋友舍命更偉大的愛了。」基督信徒曾用不同的比喻來說明這偉大的愛。最初他們稱耶穌為牧人﹔以後他們把耶穌被刺透的肋膀,看作教會七件聖事的泉源。到了十八世紀,他們更提倡了耶穌聖心瞻禮。今天(聖三瞻禮後星期五)我們慶祝耶穌聖心瞻禮。在現行的羅馬彌撒經書中,耶穌聖心瞻禮彌撒中的祈禱和讀經,都以教會的傳統形像,來比擬耶穌聖心的無限仁慈和愛。

先說彌撒中的祈禱經文。「進堂詠」取自聖詠第33篇。它以天主像牧人似的,保護和撫養以色列子民,來比擬耶穌基督對我們的無限仁慈,說:

上主的計划永恆不變:他將救我們免於死亡,在 饉時養活我們。

「頌謝詞」直接贊頌耶穌的仁慈,說:

你的聖子在十字架上被長矛所刺透,他敞開的聖心,成了廣施神恩的寶庫,為我們開啟仁慈和聖寵的泉源,你使愛火常燃的聖心,成為虔誠者的憩息、懺悔者的投靠。

敬禮耶穌聖心,有三重意義。剛才說的頌謝詞只提到其中之一。那就是:在耶穌聖心中汲取活水,領受救恩。獻禮經和領聖體後經分別指出其他兩種意義。獻禮經強調的是補贖罪過和獲得罪的赦免。經文說:

仁慈的天主聖父,你良善無比,愛人至極,竟把你的唯一聖子賜給了我們,求你使我們與他結合為一,成為蒙你悅納的禮品。

領聖體後經所著重的,則是在弟兄身上報答耶穌對我們的愛。經文說:

仁慈的上主,我們領受了你愛的聖事,求你幫助我們在世上日益肖似基督,好能在天上分享他的光榮。

今年是教會禮儀年歷的甲年。聖心節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申命紀第7章第6到11節﹔聖若望一書第4章第7到16節﹔聖瑪竇福音第11章第25到30節。概括地說,其主題是有關基督待人的慈愛以及基督對人的嚴格要求。

我們先從福音說起。福音這樣 說:

那時,耶穌發言說:「父啊!天地的主!我稱謝你,因為你把這些事隱瞞了明哲乖巧的人,而啟示給孩童們。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我父將一切交給了我,除了父以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啟示的人,也沒有人認識父。」

「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人,你們都到我這 來吧!我要使你們得到安息。你們負起我的軛,向我學吧!我是良善心謙的,你們的心靈必將找到安息。因為我的軛是甘飴的,我的擔子是輕松的。」(瑪11:25-30)

在耶穌聖心節的彌撒中誦讀上面這篇福音,很明顯的,這是因為 面有「良善心謙」這句話。但是,這句話的解釋可并不簡單,必須顧到它的上下文,才不至錯誤。從它的上下文看來,這句話不但表示基督對人的慈愛,同時也意味著他向人提出嚴格的要求。原來,在我們剛才聽到的彌撒福音記載中,耶穌是在召叫人做他的門徒。他曾批評經師和法利塞人,說「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他是良善心謙的。他決不像他們那樣壓迫信賴他的人。相反,他愛惜他的門徒,稱他們為勞苦和負重擔的人,邀請他們到他跟前來,讓他們安息。但是,在這篇彌撒福音的記載中,耶穌也談到「他的軛」和「他的擔子」。「軛」和「擔子」不都是嚴厲和沉重的東西嗎?誰說耶穌對他的門徒沒有任何嚴格要求呢?只不過耶穌要求的是:「愛」,以及由於「愛」而「為人服務」。因此,他的「軛」和「擔子」才是柔和而輕松的。

「良善心謙」也是從前天主對待他的子民以色列的態度。在本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一,梅瑟向以色列子民解釋了這端道理。他先向他們陳述天主對待他們的恩愛:主怎樣揀選了他們小小的民族,作自己的子民,怎樣以施行奇跡,來拯救他們逃出埃及,擺脫奴隸的生活。然後,梅瑟便向以色列子民指出如何報答天主如此浩大的恩愛。他勸勉他們遵守天主的一切誡命。在梅瑟的教誨中,「良善心謙」有「忠信」的意思。天主對他的子民忠信,也要求他的子民對他忠信。

讀經一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你們是屬於上主、你們天主的聖民,你們的天主上主從地上萬民中,揀選了你們作他特殊的子民。上主喜愛你們,揀選你們,并不是因為你們比其他的民族人數眾多﹔其實你們是所有民族中最小的一個﹔由於上主愛你們,并為履行他對你們祖先起的誓,他才以大能的手救你們離開為奴之家、擺脫埃及王法郎的手。所以,你們要知道,只有你們的天主上主是天主,他是信實的天主:對那愛他、遵守他誡命的人,他信守盟約、施予恩惠,直到千代﹔但是對那恨他的人,他必立即報復,將他們消滅﹔所以你們要切實遵行我今天吩咐你們的誡命、法令和規則。」(申7: 6-11)

耶穌聖心節慶祝的是天主待人的無窮慈愛。在本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二 ,聖若望宗徒從天主對待我們的愛,談到我們彼此間的相親相愛。他以為基督信徒間的彼此相愛,是他們愛天主并被天主所愛的有形可見的証據。

讀經二這樣說:

親愛的弟兄,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天主來的﹔凡有愛心的人,都是從天主生的,并且認識天主﹔那沒有愛心的人,便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件事上顯示出來:就是天主把他的獨生子,派遣到世上來,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而且派遣了自己的兒子,為我們作贖罪祭,這就是愛。 親愛的弟兄,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也應當彼此相愛。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天主,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天主就住在我們內,他的愛在我們內才是圓滿的,天主把他的聖神賜給我們,所以我們知道我們住在天主內,他住在我們內。至於我們,我們卻曾看見過,并且作証:父派遣了子來作世界的救主。誰若明認耶穌是天主子,天主就住在他內,他也住在天主內。我們認識了,而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有的愛。天主是愛,誰住在愛內,就住在天主內,天主也住在他內。(若一4: 7-16)

總之,耶穌是良善心謙的:「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芯,他不吹滅。」他所啟示的天主,就是「喜愛仁愛,勝於祭獻」的天主。他召叫他的門徒跟隨他走這仁愛的道路。這樣他們便會獲得安息。

天主聖三節"愛的奧秘"

天主是愛。天主的愛體現在他的救世計划上。聖史若望驚嘆天主的愛,說:「天主如此愛了世界,竟賜下他的唯一聖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得永生」(若3: 16)。聖瑪竇宗徒結束他所傳的福音,記述耶穌升天前留給他的門徒們的傳教使命,說:「天上地下,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導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將常與你們天天在一起,直至世界末日。」(瑪28: 19-20)。

本主日是天主聖三節。彌撒中的福音和兩篇讀經都闡述天主聖三奧跡的道理。

我們從彌撒福音說起。這篇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第3章第16到18節。內容的前文是耶穌與尼苛德摩之間的一席談話。尼苛德摩是一個法利塞黨人,由於害怕同志們的批評,在一個黑夜來拜訪耶穌,向耶穌請教,稱耶穌為師傅,承認耶穌是由天主而來的。這篇福音(若3: 14-21)在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彌撒中也采用了。但是,在四旬期,是用來向慕道(望教)者講解聖洗聖事的道理。聖洗聖事是重生的聖事。尼苛德摩不懂。他問耶穌:「人已年老,怎樣能重生呢?難道他還能再入母腹而重生嗎?」耶穌向他解釋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若3: 5-6)在本主日天主聖三節的彌撒,同樣的福音是為說明天主的愛。

今天彌撒的福音這樣說:

天主如此愛了世界,竟賜下他的唯一聖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致喪亡,反得永生。因為天主派遣他的聖子到世上來,不是為了審判世界,而是使世界因他而得救。信他的人,不受審判﹔不信他的人,已受了審判,因為他們不信天主唯一聖子之名。」(若3:16-18)

默想以上福音時,我們不禁想到亞巴郎祭殺愛子依撒格的故事(創22: 1-18)。在那故事中,依撒格是耶穌的預像。亞巴郎則象徵天主聖父。

本主日的彌撒福音,除了啟示天主無限的愛之外,也強調了信仰基督的必要性。「信他的人,不受審判﹔不信他的人,已受了審判,因為他們不信天主唯一聖子之名。」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出谷紀第34章第4到6,以及8到9節。這是舊約聖經中最美的一頁,記載「天主的自我啟示」。天主在給他子民以色列人頒布十誡之前,先向他們的領袖梅瑟,啟示了自己的本性。他說自己是「慈悲寬仁的天主,不輕易發怒,富於慈愛和信實。」

天主的本性仁慈,是猶太宗教的基本信條。對這信條的肯定,在舊約聖經中,比比皆是。舉几個例子來說,申命紀有:「你的天主攜帶你,如同人攜帶自己的兒子一樣」(申1: 31)這句話。聖詠集有:「我全心信賴天主的慈愛,一直到永遠」(詠52: 8)又有:「你是天主,是我的保障﹔你是我的天主,你對我慈祥」(詠58: 17)這樣的禱詞。依撒意亞先知書上更有一篇極動人的祈禱(依63: 7)。面對著成為廢墟的聖京耶路撒冷,先知熱切懇求天主,記憶起他從前「以其大慈大悲賜予以色列子民的種種恩惠」,現在求他「不要停止他的慈悲。」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這樣說:

那時,梅瑟照上主的吩咐,清晨起來,手中拿著兩塊石版,上了西乃山。上主乘云降下,站在梅瑟身旁,宣告上主的名字。上主從梅瑟面前經過時,宣告說:「雅威、雅威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和信實。」梅瑟急忙俯伏在地朝拜說:「上主,如果我確實得你垂青,我主,求你與我們同行﹔這人民雖然頑固,但是求你寬恕我們的過犯和罪惡,并收納我們成為你的產業。」(出34: 4-6, 8-9)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第13章第11到13節。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用「恩寵」、「愛情」、「共融」三個字眼,來表示天主的無限慈愛,同時也說明天主聖三對我們各人的得救所擔任的不同角色。據教父聖亞大納削的解釋,「我們從天主聖三那 所接受的一切『愛情』和『恩寵』,都是源於天主聖父,通過天主聖子,在與天主聖神的『共融』中而得到的。正如天主的『愛情』是從天主聖父那 出發,通過天主聖子來到我們身上﹔同樣只有在天主聖神內我們才能夠分享到天主的『恩寵』。我們是在聖神內接受了天主聖父的『愛情』,天主聖子的『恩寵』,以及得與天主聖神的『共融』。」換句話說,天主是「愛」,「父」就是愛的泉源和終向,「子」是愛的行動(恩寵),「聖神」是愛的共融。當我們生活在天主內,也就是生活在聖父的愛情、聖子的恩寵和聖神的共融當中。所以,基督徒的生活就是愛。當我們遵守基督的命令,彼此相愛時,天主就住在我們內,我們也住在天主內。

今天的讀經二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喜樂﹔要力求成全﹔要互相勉勵﹔要同心合意,和睦相處。這樣,仁愛與和平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 你們要親切地彼此問候。天主的所有神聖子民都問候你們。 愿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天主的愛情和聖神的共融,常與你們眾人同在。(格後13:11-13)

我們是基督信徒。我們有福因天主聖三之名領受了聖洗,進入了天主聖三的愛情生命,聖保祿宗徒說得好,我們「要同心合意,和睦相處」,活出「天主是愛」的真生命。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