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殉道者墓窟
聖巴斯弟盎墓窟 Catacombe di San Sebastiano

聖巴斯弟盎殉道圖 (martirio di San Sebastiano) 孟特尼那(Andrea Mantegna)繪。

這個墓窟原名「靠近窪地」(ad catacumbas),因其附近有許多因開採建築用的火山灰泥(pozzuolana)而留下的岩洞。後來因為殉道者聖巴斯弟盎(St Sebastian)埋葬於此,隨後,這墓窟便取了這位聖人的名字。這墓窟從沒有停止過開放。由這「窪地」 (catacuinbae)之名引伸成基督信徒地下墓群的名稱 -「墓窟」(catacombs)。

此地的另一個較古老名稱是 「宗徒紀念所」 (Memoria Apostolorum),因為這裡曾是敬禮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兩位宗徒的地方。

遠自第一世紀,這地區已被多番利用和建設,在不同的時代被用作不同的用途。

「主,你往哪裡去?」教堂 (Quo Vadis)位於阿丕雅古道(via Appia Antica)和亞迪亞提拿(via Ardeatina)古道之間,是為紀念聖伯多祿入獄的著名傳說。伯多祿被羅馬的信徒團體說服,逃避殉道的危險。當他到了羅馬的城門時,就在後來教堂座落的地方看見主耶穌,伯多祿遂問主說:「你往哪裡去?」("Domine, quo vadis?")主回答說:「我要到羅馬城去,再次被釘在十字架上」。伯多祿遂明白過來,立即回去準備我信仰而付出生命。該教堂仍保存有主留在石頭上的足印複製樣本(原跡放在城外的聖巴斯弟盎大殿San Sebastiano fuori le Mura)。

現有的大殿乃1608年鮑格才樞機(Scipione Borghese)所建。他把先前的君士坦丁大殿完全改頭換面,把原來的中殿(central nave)改作今日的大殿;這工程由般爵(Flamino Ponzio)開始,經瓦桑齊奧(Giovanni Vasanzio)完成。

今日大殿中頗有價值的文物包括:教宗達瑪穌為葬於此墓窟的殉道者聖優迪(Euthychius)所作的輓歌碑文(唯一僅存完整的達瑪穌碑文),大殿的天花木雕,祭台上的聖巴斯弟盎遺骨甕和雕像、聖髑小堂所珍藏的射傷聖巴斯弟盎的其中一個箭頭,和綑綁他的石柱,以及與「主!你往那裡去?」(Quo Vadis)的傳說有關的、印有耶穌腳印的石頭。此外,還有建築師豐塔納(Carlo Fontana)設計的阿爾巴尼小堂(Cappella Albani)、內有敬禮殉道教宗聖法彼盎(Fabian 236-250)的裝飾。

原有的大殿是君士坦丁大帝為敬禮聖伯多祿及聖保祿而建的。現存的只有側廊(aisle),即現有大殿向左右外延的部分。今日在外延的右翼處,放置了許多石棺,該處現被用作墓窟的入口售票處。左翼外延部分則用作墓窟出口、教堂祭衣間及碑文博物館(museo epigrafico),該處放置了一個精巧的模型,把該處不同時代的演變展示出來。君士坦丁所建的大殿合併了一些宏偉的陵墓,其中一座稱為柏拉托尼亞(Platonia),是四世紀羅馬的班諾尼亞僑民(Pannonians,即今日的匈牙利人)所建,陵墓內保存了他們的殉道者聖季理諾(St Quirinus)的遺骸,他是班諾尼亞的西希亞城(Siscia)的主教。

聖巴斯弟盎地下墓堂 (cripta di San Sebastiano) 與地面的教堂以兩道階梯相連)。

這座墓窟從沒有停止過開放;許多聖人聖女都常到這裡來作長時間的祈禱,諸如聖婦彼濟大(St Bridge of Sweden)及其女兒聖加大利納(St Catherine)、聖斐理伯.內利(St Philip Neri,他將這墓窟列為羅馬七個朝聖地之一)、教宗聖庇護五世(St Pius V)和聖嘉祿(ST Charles Borromeo)等。墓窟內較著名的當然要算埋葬聖巴斯弟盎的地下墓堂,當中供奉著貝爾尼尼(Bernini)所設計的聖巴斯弟盎半身像;此外,還有聖斐理伯.內利的墓室(cubicolo di San Filippo Neri)。

「弔宴廊」(triclia)原是個露天的門廊式建築,信友從前在這裡敬禮聖伯多祿和聖保祿或他們的聖殿,並在周圍留下無數粗刻(graffiti),向兩位宗徒呼求,表示他們在這裡為紀念這兩位宗徒而舉行 「弔宴」(refrigerium)儀式。信友為何要在這裡舉行這儀式呢?這似乎是因為三世紀中葉瓦萊里安皇帝(Valerian)極厲害的教難,信徒無法到梵蒂岡(Vatican)及奧斯蒂亞路(via Ostiensis)的墓地去敬禮這兩位殉道宗徒之故。後來,君士坦丁大帝在這裡興建了大殿。

這個模型讓我們看到君士坦丁的大殿建築特色,即所謂弧形(circiform)設計,類似羅馬的弧形競技場。君士坦丁在羅馬郊區也建造了多所同樣模式的大殿。

在弔宴廊的地面下有一塊小空地,建有三座外教徒的陵墓(分別屬於赫爾默斯Clodius Hermes、依諾森佐Innocentiores及阿希雅Ascia),有典型的外教壁畫及塗彩泥灰 (Stucco)裝飾。由這裡的一些刻文及新約故事壁畫看來,可以推斷自三世紀初已開始在這裡埋葬基督徒遺體。小空地西面有一大一小的房子,是外教時代的遺物。

遺墓窟最古老和最深的一層(大殿下十二米處),發現了許多外教人的骨灰甕壁龕室 (columbarium),以及一些簡陋的墓穴,以開採火山灰泥留下來的洞穴改造而成。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