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殉道者墓窟
聖依搦斯墓窟 Catacombe di Sant'Agnese

聖女依搦斯(St Agnes) 十二歲殉道,死後隨即受到羅馬和各地信友熱烈崇敬。(圖中是聖女依搦斯作祈禱狀的大理石浮雕特寫部分)

這墓窟以羅馬著名殉道者聖女依搦斯(St Agnes)為名,她被安葬於這墓窟中。我們可以肯定,她是在戴克里仙皇帝(Diocletian)的血腥教難中犧牲的。許多古代作家如安博 (Anbrose)、達瑪穌(Damasus)和普登爵 (Prudentius)等,都為這少女的英勇行為感到驚訝,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講論她。人們至今仍爭議一首歌頌她的著名聖詩是否出自聖安博的手筆。

由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獲悉,依搦斯是死於十二歲妙齡,但關於她殉道的方式則難以確定。達瑪穌說她是受火刑而死,安博和普登爵則謂她遭斬首致命,而那首著名的聖詩卻說她被割斷頸項的動脈而死。普登爵暗示聖女死前曾受過特殊的酷刑,後世關於她的傳奇故事,便是這樣演變出來:有說聖女被人解往多米仙皇帝(Domitian)競技場的妓院內,即今日的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裡,赤身懸在一拱道上示眾。中世紀初期,這地方確實興建了一座敬禮聖女的小堂,十六世紀時,建築師博羅彌尼(Francesco Borromini)把它改建成較大的教堂,即今日的聖依搦斯受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

聖女康斯坦齊亞陵墓 (Mausoleo di Santa Costanza) 按同心圓設計,建於四世紀。圓穹頂(cupola)及其座圈(tambour)安放在一環列石拱上,下面由十二對花崗岩石柱支撐著。

這位少年殉道者的遺體,由其家人安葬在他們私有的地下墓穴(hypogeum)裡,即由今日的庇護門(Porta Pia)出城後,在諾門塔那大道(via Nomentana)的左方。這墓地後來變為公眾墳地後,很快就以聖女的名字而命名。

聖依搦斯以其稚齡和超乎尋常的堅強意志,自始就使人深生景仰之情,不僅在羅馬人當中,在各地也亦然。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的皇室成員,都非常熱心敬禮聖女。事實上,這裡曾建有一座弧形的教堂,是君士坦丁時代的典型建築,並修建了一座飾有彩石鑲嵌畫(mosaic)的圓形陵墓,被稱為聖女康斯坦齊亞(St Constantia)陵墓,安葬了君士坦丁皇帝二女兒康斯坦齊亞 (Constantia)。教宗西瑪克(Symmachus 498-514)時代、在聖依溺斯的墓上修建了一座小型大殿。後來教宗和諾理(Honorius 625-638)把它改建成現有的雄偉大殿,這大殿部分是藏在地裡的。

君士坦丁之女兒康斯坦齊亞 君士坦丁皇帝與妻子福斯達(Fausta)育有五個孩子: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康斯坦爵二世(Constantius II)、康斯坦(Constant)、康斯坦齊亞(Constantia或Constantina)和海倫娜(Helena,她成了背教者儒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的妻子)。 康斯坦齊亞皈依基督宗教後與父親的異母兄弟漢尼拔尼安(Hannibalian)結婚,他是本都(Pontus)和卡帕多細亞(Cappadocia)王。 康斯坦齊亞於354年死於彼提尼亞(Bithynia)。她的遺體於360年被遷至羅馬,如其所願葬於聖女依搦斯的弧形大殿旁。 在同一陵墓中葬有她的妹妹海倫娜。

要參訪這著名勝地,並不那樣容易,但卻很值得一看,因為當中可欣賞到很多珍貴的文物。我們從外面沿路進入地下層,可以看到以下文物:

君士坦丁弧形大殿的遺跡:可惜這些建築並不能持久,有些完全毀壞了,有的僅部分倖存。不同於聖巴斯弟盎大殿那樣保存的完整。


這座弧形大殿僅留下了牆壁,以及開了窗戶的中殿拱壁(apse)。此弧形大殿乃君士坦丁皇帝之女康斯坦齊亞倡議和斥資興建的。她皈依了基督宗教後,被後世的聖人傳記作者將她描繪成一位聖女,即聖女康斯坦齊亞。

聖女康斯坦齊亞陵墓 的鑲嵌畫,主題有花卉、水果、飛鳥和原野生活景色。

聖女康斯坦齊亞陵墓(Mausoleo di Santa Costanza)由於康斯坦齊亞對聖依搦斯十分敬慕,不但為之興建一座大殿,還願意自己安葬在聖女的墳墓旁、因此她便在大殿之側,增建了一座宏偉的圓形陵墓,冠以圓形穹頂(頗似聖瑪策林和伯多祿墓窟Catacombe di Santi Marcellino e Pietro上的君士坦丁之母聖海倫的陵墓)。

陵墓內部由兩列花崗岩石柱分為兩個同心圓,組成內外兩部分。較外圍的部分,建有十一個壁龕(niches),其中之一安放了康斯坦齊亞的壯麗斑岩(prophyry)石棺(此石棺與聖海倫的石棺一起,現存放於梵蒂岡博物館中,陵墓內的石棺乃複製品)。

陵墓的天花飾滿彩石鑲嵌畫,描繪了採摘葡萄的孩童。可惜,圓穹頂上的鑲嵌畫已經剝落,幸而陵墓外圍走廊部分和兩個壁龕內的鑲嵌畫,卻奇蹟似地保存完整。

和諾理的大殿 (basilica onoriana) 保留了四世紀大殿的形式和結構,在中殿拱壁(apse)上有金碧輝煌的彩石鑲嵌畫,描繪聖女依搦斯在兩位教宗中間。

和諾理大殿(basilica onoriana):乃教宗和諾理一世(Honorius I)所建,用以取代教宗西瑪克(.Symmachus)在聖依撥斯墓上所建的教堂,因為它已損壞不堪。這大殿部分藏於地面下,藉一道大型階梯進入,那裡安放了教宗達瑪穌稱頌聖依搦斯的頌詞。大殿外有前廊(narthex),中殿由冠以格林多柱頭 (Corinthian capital)的華麗圓柱分成三個通廊 (naves)。左右兩側廊(aisles)上方,設有婦女席樓座(matroneum)。中殿拱壁(apse)上的彩石鑲嵌畫,是拜占廷式藝術的表表之作,描繪聖依搦斯站在教宗和諾理和(很可能是)西瑪克之間。

主祭台下珍藏著聖依溺斯及聖愛美愣霞(Emerentiana)的部分聖髑;聖愛美楞霞殉道後,她的遺體曾被埋葬在諾門塔那大道(Via Nomentana)的大墓地(cimitero Maggiore)。

羔羊祝福禮 在每年一月二十一日羅馬貞女依搦斯殉道的瞻禮,兩頭雪白的小羊被放在祭台上,接受拉特朗大殿律規議事司鐸總院長(Abbot General of canonici Regulares Lateranenses)的祝福。小羊放在藍中,頭帶紅、白兩色玫瑰造的花冠:紅色代表殉道,白色代表純潔。日後牠們身上剪下來的羊毛將交予提伯河西聖則濟利亞隱修院(monastero di Santa Cecilia in Tratevere)的本篤會修女,用以編織我教宗和總主教們(metropolitans)用的禮儀聖帶(pallium)。這源自十六世紀的傳統,含義清晰:總主教們披上這聖帶,就如同披上聖依搦斯的崇高德行:信德、剛毅、純潔。

墓窟:有多層,但大部分經已損毀不堪;這都是十七 、十八世紀間的盜聖墓者 (corpisantari)所致。他們是些不法之徒,一心以營利為目的,潛人墓窟偷取「聖人遺骸」作買賣,然而,事實上他們所偷的大部分都是一般的亡者。

墓窟可分四區:
第一區在和諾理大殿的左方,那裡有聖依搦斯的墳墓,和一些簡陋的古老碑文等。其他區域皆屬君士坦丁時代的產物。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第四區,在君士坦丁大殿前廊 (atrium)的地下,考古挖掘時始發現是由十個陵墓組成的外教墓地,約建於二世紀末,後為建造大殿而被拆毀。


君士坦丁的弧形大殿遺跡 右側為康斯坦齊亞陵墓。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