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朝 聖 勝 地

殉道者墓窟
聖龐加爵大殿與墓窟 Basilica e Catacombe di San Pancrazio

聖龐加爵大殿 (basilica di San Pancrazio)的版畫 這大殿多個世紀以來,一直是朝聖和敬禮的中心,曾多次遭到蠻族掠奪。

相當有名的聖龐加爵(St Pancratius)大殿,位於龐菲利公園(Villa Pamphili)附近、座落於奧雷連古道(via Aurelia)的一條支路,即維特利亞大道(via Vitellia)旁。大殿約建於和諾理一世(Honorius 625-638)任教宗之時,曾經歷不少修茸和改建。

大殿是建於殉道者聖龐加爵的墳墓上。

關于這位殉道者的傳說,可謂五花八門,甚至彼此矛盾。我們由這些記載得悉,年輕的龐加爵在幼年時已喪失雙親,以後由夫黎基雅(Phrygia)地方來到了羅馬。他皈依基督宗教後,經歷了許多困難和折磨,最後成為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教難下的犧牲品。

獻花遊行 5月12日是聖龐加爵的瞻禮,是日在大殿舉行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儀式。信眾列隊到殉道者墓前獻上白花。這儀式反映一個古老的傳統:復活節後首主日,剛領洗的人會把洗禮時領受的白衣脫下,放在聖龐加爵的墓上,並在墓前重宣領洗的誓詞。

他的屍體被拋棄在奧雷連大道旁.幸得善心的渥大維亞(Octavia)女士將之收拾,葬於附近的墓地。聖人殉道後不久,人民對他的敬禮便顯得非常熱烈。圖爾的聖喬治(St George of Tour 538-594)和教宗聖大額我略(St Gregory the Great 590-604)都有論述他。人們奉他為一切被誣告者的主保。更有傳說謂凡發虛誓或違背誓言的人,一走近他備受尊敬的墳墓時,便會立刻猝死或附魔。

大殿現有正門面 修建於十五世紀末,教宗依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 Cybo 1484-92)期間。正門上的三角頂飾(tympanum)由兩條圓柱支撐著,上方放有教宗依諾森家族(Cybo)的徽號。

聖龐加爵墓窟也名為渥大維拉(Ottavilla)墓窟,有如聖巴斯弟盎(San Sebastiano)、聖老愣佐(San Lorenzo)和聖依搦斯(Sant'Agnese)等墓窟一樣,前往參拜的朝聖者經常絡繹不絕。

朝聖者過多並不有利於墓窟的防護、事實上,現在它僅有一些零星部分尚可容人參觀。尤其富有藝術價值的地方包括:波特里 (Botrys)、聖斐理斯(St Felix)和聖女索菲亞 (St Sofia)等墓室(cubiculi),還有大殿左耳堂(transept)地下的聖龐加爵墓。這殉道聖人的墳墓,在教宗西瑪克(Symmachus 498-514)時代已修飾得美輪美奐,教宗還在他墓上建了一間小堂。

教宗和諾理(Honorius 625-638)將這教堂整體重建;新大殿規模宏偉,有三個通廊 (naves)、耳堂(transept)、中殿拱壁(apse)、半環形地下墓堂(semianular crypt,繼聖伯多祿大殿之後,最古老的半弧形地下墓堂,以及抬高的司祭間(presbyterium)。教宗和諾理所建的大殿,在中世紀時,先後經歷多番修改,尤其是托雷樞機(Ludobico de Torres 1609)所作工程。

聖老楞佐大殿 (basilica di san Lorenzo) 在殉道者的朝聖地中,首屈一指的要數城外的聖老楞佐大殿 。

大殿內除地下,墓堂值得注意外,還有天花的木雕美工、三個通廊上的塗彩泥灰(stucco)裝飾,和司祭間的壁畫(出自滕貝斯特Amtonio Tempesta),以及左側;廊小堂內出自帕耳瑪(Jacopo Palma dl Giovane 1615)手筆的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Jesus) 像等;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藝術品。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