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资料库
壹、恋爱与结婚

一、恋 爱

  谈家庭教育从恋爱与结婚开始,好像有点文不对题。但理由很简单:不恋爱结婚,那有子女可教呢?
笔者任天主教职工青年会指导司铎时,经常与青年们讨论生活各方面的问题,而恋爱与结婚是重要的论题之一。关於这个问题,除了小型的讨论会外,更时常举办大型的讲解座谈会,邀请医生、心理与社会学专家,以及已婚夫妇作专题演讲与解答各项问题。至於由教会观点来看婚姻,则笔者一手包办,而作为座谈会的总结。
一般小型的讨论会,往往先从发问开始。比如,为什麽要结婚?这个简单的问题,常使青年们目瞪口呆。有人答说为了爱。什麽是爱?这又难住了。有人引用听过的高调答说:爱是牺牲。如果再问:为什麽有的男孩因求婚被拒而竟杀死了他所「爱」的女孩?答案是爱的极端变成了恨。爱与恨是两个反方向的相对词;爱的结局怎能以恨为终点呢?

为了逃避这个难题,往往有人避重就轻,要求谈谈独身问题:独身是真的博爱众人,还是逃避现实呢?的确,认真想过婚姻问题的青年,往往为这个问题所苦恼,甚至畏难不敢结婚。结婚是承诺忠爱一个人,以及结婚的结果,连带须要爱数个人。如果连爱一个人及数个人的勇气都没有,以独身为逃避现实的退身步,那是极端的自私;我们要极端自私的神父和修女吗?
回到正题。有人说爱是牺牲,很对;但是谁要牺牲,是对方吗?主张爱可以变成恨的人,当然指的是对方了。不幸,正是往往如此,而演出了多少不幸的婚姻问题。绝大部份的小说是以男女恋爱和结婚为题材的。小说固属虚构故事,但往往是以实事作背景,配合想像力及生动的笔诀,以引人入胜。可是小说以悲局结束的多;这不只是因悲剧容易博得喝采,而也正反映了,自古以来,不幸的婚姻占了大多数。世界上的各种问题,没有比婚姻问题更为司空见惯的了。当然幸福美满的婚姻不少,但是夫妻吵吵闹闹度一生的比比皆是!
为什麽山盟海誓一番,结果都认为找错了对象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一下。况且,如果婚姻不幸福,怎能希望把下一代教育好呢?

1. 怎样去谈恋爱?

  过去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婚,现在则由谈恋爱而结婚。但究竟有多少人明白什麽是自由恋爱,和怎麽样去谈恋爱?也许有人以为恋爱是自然的,多此一问。难道还有谁教这一课吗?在美国学校里有性教育一课,但没有恋爱这一门。如果真需要指导的话,父母是当然的老师。但是有的父母并不满意自己恋爱的结果,难於为人师那麽我这没有谈过恋爱的独身者,倒愿于冒「人之患」的忌讳,来谈谈这一课。

以前总以为恋爱一词,来自西语中译;但在国外多年,并未发现外文中有这个名词,想必是那位中国文学家创的新名词了。这名词倒不坏,用之以别於普通的友谊,进而指出是先友後婚的一个步骤,简单明了,实在太好了。记得美国把人类送上月球时,曾有一小步一大步的说法。确实恋爱这一小步却非常的重要,搞不好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笔者因 於许多人不会恋爱,所以任职工青年指导司铎时,向青年们大念自创的恋爱经。我很喜欢「谈恋爱」和「自由恋爱」的说法。谈与自由是恋爱成功的中心。但许多人却忽略了这两个中心因素,以为一齐上过几次馆子,看过几次电影,拉过几次手,或偷偷地接个吻,在别人眼中就以为他们已经是一对了。这样他们自己也认为已经是父开的一对了,就这样也很快的就宣布恋爱已告成功。
至少几年前在台湾这种情形很普遍。外国的情形比台湾也没有多大的不同,只是节目比较多些而已。这算谈恋爱吗?充其量只能算有恋而没有爱卜,或渚更好说只是上馆子看电影的玩伴。如果以为这就是谈恋爱,且称之为自由恋爱,岂不悲哉?

2. 自由与枷锁

  先说什麽是自由。有人以为摆脱父母的于与,一切就算自由了。其实不然。别人以为你们是一对了,这个别人的看法,往往是一个大枷锁。尤其是女孩,怕人说是十叁点,不敢接触更多的男孩。男孩子有时也怕人说玩世不恭,所以,一旦与一个女孩来往几次,别人向他一恭喜,也就难脱身了。这种为了别人而结婚,能算自由吗?一定要有勇气摆脱这个枷锁。没有结婚以前,你有绝对的自由去选择。
另外,是作了自己感情的俘虏,尤其是女孩子。一般人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常用在男孩子身上。,其实女孩在这点上更为脆弱。几年前就曾见过一例:女孩嫁他的唯一理由,是他很帅,结果帅恋成了「摔」!如果说爱是盲目的,勿宁说感情是盲目的。青年人不会辨别感情与爱的分别。如果有人指出,他们也往往一笑置之。等到结了婚,能辨别情与爱的分别以後,已为时大晚了。盲目的感情害了多少青年?多少人迈进「爱河「,喝了感情的混水,就如疯了一样,任何
人的意见,都不值一采。盲目感情的下一.步就是奉儿女之命而结婚了。如果奉父母之命为现代人所诟病,那麽奉儿女之命算是自由吗?现在的社会,讲究男女平等,可是一旦事情发生了,吃亏的仍是女人,就算勉强结了婚,往往女方要忍气吞声一辈子!外界心理的压力,或盲目感情的作茧自缚,是现代不自由婚姻的主要原因。青年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3. 谈什麽呀?

  那麽,谈什麽呢?普通朋友可以谈风说月,但如果目的在恋爱和结婚,就不能谈些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浪费光阴:结果来往好久,仍不知道谁是谁,彼此依旧不相了解。普通互不相识的人见了面,礼貌上先来个自我介绍。对!就从这点开始,先自我介绍。谈谈你自己,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背景,你的理想和梦想,你的嗜好,你的兴趣,你最喜欢与最讨厌的,甚致你偏爱的食物,这样诚实地说出你自己来;但同时对方也应把自己介绍出来。如果对方绝口不谈自己,这并不表示自谦,而是完全的不诚实。如果是这样,谈判就应终止了;如你仍不知趣,那你要得到的不是情郎而是色狼了。
如果双方都满意了对方的自我介绍,进一步就要证实对方确实说了实话?圣咏上说:「每个人都是说谎者」。人言为信是理想的,而且怀疑是人类的大敌;但完全不考证,也未免大天真了。两小无猜固然理想,但怎能保证对方不是向你背情书大全,或小说里的情诗呢?听起来好像出自肺腑,但未经证实,谁敢保证你没.有落到陷阱里呢?
怎样证实呢?这要靠你的智慧了!你如果没有把握,最好找参谋了。一般人总是找同年的伴侣,最後通知的才是父母长辈!这是头脚倒置的办法。你不怀疑年龄相仿同伴的资格吗?你不怕他们会抢去你的情人吗?你顾虑父母对你情人的评头论足吗?这就不明智了。旁观者上用,在这个场合是最恰当不过了。父母是过来人,有经验有阅历,认人要比你高明的多。他们的评分完全站在保护你的立场上。即使父母有时会有青年人所轻视的「世俗看法」,但当事人是你,主权握在你手里!所以,别忽略把你的朋友带到家里来,介绍给你的父母和家人,同时也要拜访你朋友的父母和家人。这样双方家长可以帮你们很大的忙。
诚实与虚伪,事实可以证明。你在谈恋爱时期,有很多机会去体会和证实。当然,在这一时期双方尽量隐恶而扬善,各自表示是个天使,但天使的外衣会穿破的,破了的天使外衣就显出真正的人来了,接受这样的一个人作为终身的伴侣?一个硬币有两面花纹,普通只见一面,除非你把它翻过来,你就看不见另一面。一个人的花纹比硬币复杂多了。你如果决定接受看得见的一面,你必须准备接受看不见的另一面。没有人因为不喜欢硬币一面的花纹,而不接受整个的硬币的。
谈恋爱和初婚的青年,大都尚未定型,也就是潜在着很大的变化因素──另一面花纹。所以,你必须准备接受对方的可变性。很多人结婚後说他人变了,其实你早就应知道这人是会变的。可变性也是可塑性,这一点容後再谈。
衡量过双方的优劣点,而双方都认为情投意合,谈判尚未完成。因为到现在所谈的都是小姑独处,白马王子自居的个人;进一步要谈的是共同生活。除非家有万贯,总不能因为情投意合,结了婚去住火车站吧?置家具办妆奁,购房赁屋,固然重要,但婚後的经济计画应是谈论的主题: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最实际的问题。在小型讨论会里,曾按当时的情形,摸拟一个初婚家庭的经济预算,不但预计孩子来临的准备全,连日常必须的卫生纸,也不忽略,使青年有个梗概的观念。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完全没有计划才是真哀!吃不穷、穿不穷,计算不到一生穷!
恋爱结婚生子是叁部曲,这在谈的时候都必须作全面的研究。对於欢迎孩子的来临,只有经济预算是不够的。对孩子的教育,在婚前就该有个腹稿,谈谈双方的教育方针,共同研究出一套计画来。关於这一点,谈恋爱时往往根本连想都未曾想过,因此,等到孩子出生了,在教育上毫无准备,没有夫妻间的协调,没有J定的方针,如果是这样,怎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呢?

二、结婚

1. 「一而二「和「二而一「的说法

恭禧你们结婚了!圣经上说:「为此人应离开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为一体」(创二24);「这样,他们不是两个,而是一体了」(玛十九、6)。这是「二而一」的理想。但我国有「相敬如宾」的说法。这是「一而二」的事实。二而一与一而二的理想与事实越接近,婚姻越美满。否则;很容易中了另一说法,那就是结婚是恋爱的坟墓。
恋爱是人生最美的「梦幻」时期,但好梦终醒,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去生活。
初婚的人,很天真的以为真的二人竟成了一体;但事实上,他们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个体并未因婚姻而消失而同化;因此,恋爱时所穿的天使外衣,已经日益陈旧,很快的就穿到捉襟见肘的程度了。
人的弱点往往是把理想与事实混为一谈。当那初婚的新鲜气氛一过,摆在眼前的却是:生活习惯、想法作法、各不相同的两个「个人「,再加上实际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见仁见智的解决方式,就现出了分歧,且距离日益扩大,这时在心理上双方都觉得对方骗了自己。其实谁也没骗谁,只是双方的期待都大高,而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对方与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个体」。所以,如一开始就 解并接受这个事实,而以「相敬如宾」作基础,则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周折。

2.  敬是爱的开端

敬是爱的开始,敬与爱在我国文字里也常并用。譬如对长者写信,就有人常以「敬爱的「开端。人对人必须由敬开始才能谈到伦常纲纪,互相的关系如爱、孝、忠、义等。夫妻的关系也不例外,如不从敬开始,一切将归於虚妄。什麽是敬呢?敬就是尊重对方的完整个性,尊重对方与自己具有平等尊严的人格性。如果不把对方放在与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就如过去的抢婚或买卖式婚姻,则何爱、之有?那种方式的婚姻把女人当作物品,对物品财货不能称为爱。譬如我们说爱牛羊猪狗,这里的爱字是借用辞,因为我们并不敬它们;所谓爱乃是爱护财物,以寻利己;照料备至乃在於不遭财物上、之损失,所以,实际对牛狗之类根本谈不上爱字。
明此,我们可以 解,夫妻问之爱,是以敬作基础的。敬则不辱,敬则不欺,敬则信,敬则忠。这四点是敬的内涵。如果处处要对方顺从自己,企图把对方变成自己随心所欲的工具,那就是辱了。如果把对方当下男下女,一切唯我独尊,那就是欺了。如果多疑,扑风捉影,那就是不信了。如果叁心二意,不坦白,不诚实,那就是不忠了。
敬而後生爱,也就是说,由於尊重对方,羡慕对方的人格、才德、美善,敬而爱之。这个爱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理智与感情的结合。故真正的爱是持久的,经得起考验的,并非一时感情的产物如胶如蜜。真的爱应是亲而不腻,蜜而不胶,有分寸,知进退,一切合情合理。台湾有个新名词,称自己的夫或妻谓之「我的另一半」,这辞倒是「相敬如宾」的好注解,明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原则,夫妻彼此相爱,互相敬爱,才是幸福美满的婚姻。

3. 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

北方有个童谣说:「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叫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这真是一语道破,把夫妻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说得淋漓尽致。许多人只注重吹灯作伴儿,而忘了点灯说话儿。这就种下了问题丛生的根源。人类固能以默契互通心款,但正常的途径,仍赖言语的表达。可是有个奇怪的现象:恋爱时有说不完的话,结婚後却一言嫌多了。言语是人类沟通思想感情最好的工具,但如不会用,不但不能彼此沟通,反而加重了彼此的误解。分析一下,不外是吾人的通病:用尽了各种理由保护自己,为自己辩护解说;同时很少会心平气和的听别人,客观而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对方的理由。现代心理学家也一再强调:「不听别人」是沟通思想最大的障碍。彼此自说自话,各不聆听对方,等於原地跑步,永远达不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再进一步,乃是不肯接受一而二的事实,只要对方让步,而不肯捐弃自己的工见。这样等於是「我是我,你也应是我」,不然就等於你不爱我。如果双方都是这个态度。会唱出什麽好戏来呢?
当然,互相让步妥协「捐弃自我」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俗语说习惯成自然,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如果还一味企图改变对方,岂非不智之举?与其努力改变对方,勿宁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否则还一味企图改变对方,岂非不智之举?与其努力改变对方,勿宁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否则,徒伤感情,那是很划不来的。举例来说:住住见到当着大庭广众之前,妻子夺丈夫的酒杯。
夺杯之举固出於爱,然在这种场合,丈夫丢了面子,受了侮辱,不但不以为爱,而且怪罪她不敬。心理上起了反感,不但不肯放杯,反而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所以,不拘是言语或态度,一定要明智地知进退,有分寸,奎者相敬如宾的原则,

4. 伟大的雕塑家

一般人总以为:只有我一方让步,实在觉得委屈。前面曾提过,年轻夫妇大都尚未定型,换句话说,也就是潜在着很大的可塑性。谁来雕塑这块可变性的石膏呢?配偶是当然的艺人。人类生活在一起,自然会产生互相影响作用Interaction。另外,人类都爱真善美。根据这两点,如果夫妻间,有一方比较明智,一定会利用之而塑造自己理想的夫或妻。潜移默化,远比用讲道的方式去纠正对方要高明而且有效。表面上好像自己吃了舫,处处容忍对方,其实,对方并非顽石,由於理会了你的美德,领悟了你的恩爱,自然会由羡慕而效法,这样在无形中你就改变了对方,塑成了你理想的夫或妻;何急於用上法庭的方式指正对方的缺点?
另外,不只鼓励夸赞对方的优点,更要积极的效法,这种态度,能使双方日益融化,不必约法叁章,共同的新生活方式很自然的就形成了。
结婚以前,你过的是小姑独处,王子自居的一人独处生活。结婚以後,你要过的是二人共同的生活。一人独处时,你怎样都好,怎样都是;二人共同生活时,「怎样都是」的时期己成了历史,必须要好汉不提当年勇,从新打鼓另开张。你如果明白了上面所说的「二而一」的理想和「一而二」的事实,切实改变自己,保证你不但不合自失去恋爱时的好梦美景,反而结婚是新恋爱的开始,且是越恋越爱,甜甜蜜蜜直到白头偕老。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