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资料库
肆、丈夫与父亲的角色
肆、丈夫与父亲的角色

  父亲是一家之长。长--代表权威、管理、领导。全家既以父亲为马首是瞻,则全家的幸福与否,全赖於父亲的领导正确或错误。在古老的社会里,不拘父亲有否领导能力,他是当然的一家之长,父认父权是来自上天,父亲即使滥用权威,家人也只敢怒而不敢言。现在的社会不同了,不只父权就是社会各种体系的权威,已经陷於危机状态。社会学家称现世为权威危机的社会。职位所付与的权威大有被个人领导能力的权威取代之势。换言之,个人的号召力Charism往住胜过组织Institution所付的权威。职此之故,父亲就不能如同过去一样,以为做了父亲,天经地义的就是一家之长,全家的权威。个人的品质已成了现代克尽父职,善演父亲角色的必须条件。当然,就在过去父权至上的社会里,父亲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像秦二世的宰相赵高,人格扫地,其女艳容装疯,侮之於秦庭,其父威何在?(参看京剧:宇宙锋)。
人类智愚不等,经验有差。愚者经验不足者,甘愿服从强於自己者的领导。俗语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基於人类的这种需要,小自家庭,大至国家,均须权威的领导。权威的作用,是领导一群人走向幸福,而不是藉以逞个人任性的工具。妄用权威以逞个人之好恶,谓之独裁专制,暴君虐王,终究其权威必为革命所取代。滥用权威频仍,革命也就叠起。自法国大革命以後,世界政权几乎已完全为民主体系所代替,因此父权也起了极大的变化。虽然如此,但由於传统文化和人性使然,除少数例外,父亲仍执家庭之牛耳。但是社会既起了极巨的变化,父权与父亲的角色,就不能不重新检讨了。

1. 品德、知识和经验

  现代父权的建立,首重父亲的品质与领导能力。品质可概论之为叁:即品德、知识和经验。个人无德,就难以正人君子之态正之妻小,上梁不正下梁歪!立德首在诚於衷行於外,言行一致,贯彻始终。言而不行,朝叁暮四,必丧失权威。
虽然努力言行一致,仍未免犯错;知错认错,既非羞侮也无损於权威,反而表现伟大。刚愎自用才丧失权威。事无巨细,言出必行,保持原则。言出不行,就是失信(慎乎言!),失信即丧失权威,其理甚明。知识在此不指专门学问,而是指一般常识。现代社会变化万千,必须时时注意,跟上时代,分析社会上时事的发生,证诸过去的历史,结论出能与自身或家庭可能发生的影响,而思应变之法。
这样,虽非先知,却能预卜未来。品德与知识相辅相成,相结而为贤能。用贤能去领导,权威必定坚固,家小无有不诚服之理!至於经验可分为二:一为自身的经验,一为吸取他人的经验。年轻人固然没有多少个人经验,但自身极少的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可惜因为不知如何整理自己的经验,当然就难於派上用场了。所谓整理经验,就是事无大小,凡自小时经历过的事,即如游戏玩棋也不放过,运用头脑加以注意反省,分析得失利弊与原因,以及对己对人的反应与影响,条理分明的储备在脑海里,这样如遇类似事件,至少不蹈覆辙。进而举一反叁,遇事沈着,防患於未然,这样一来,必定处事样样高人一等。吸取他人的经验:是凡眼见耳闻,大众传播所得,详加分析(大众传播之事,因报导者看法角度不同,心机各异,报导与实事往往距离极大,不可据之以为就是如此),储入脑海,化为知识,以备应用。前事不忘,後事之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如无时间去读历史,至少有部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劝君拿来读读。虽然所述均为纪元前周王与储候的事例,但也不乏描述其家庭的兴败者。除作者在每回前已有分析评论外,读者再加上个人的分析,用来治家,即在今天极复杂的社会中,谅必也能应付自如。

2. 领导者须知道权变而後用

  品德、知识和经验均已具备,未必就是一位好的领导者。领导者必须有号召力,也就是必须有使人心服口服的能力。其秘诀是紧守原则及权变适宜。若一味墨守成规而不知权变,必招致妻怨而子恨。家庭领导与政治领导不同。政治家是领导极多数的人,不可能认识各个人民,难於顾及每个个案,故可用同一法则而行政;切忌权变多而致生混乱。但家长则不然,不但易知而且须知每个子女的智愚秉性;因此,因宜施教不但可行,而势在必行。既不可以子女之教施诸妻子,亦不可以训子之法而教女,或以教女之法而训子。宜各按其年龄、性别、智愚,分等异法而教,原则虽一,但也当权变之,以不同之方法而教之。非如此,家不但不治,而非大乱不可。这些原则性问题,青年朋友看起来,可能觉得抽象,但希切牢记於怀,日後集多了个案经验,而加以印证,必会见其重要与奥妙,也必能驾轻就熟,运用易如反掌了。

3. 一家之主

  父亲固为家长,但母亲也是家长,属於平等地位。然天无二日,家无二主,实际上必定是一主一辅。丈夫高高在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妻子如果处处胜过丈夫,妻子为主,丈夫为辅,有什麽不好?男女各争领导权,不是组织家庭,而是破坏家庭。家庭领导权的作用在於导致家庭幸福快乐,而不在於丈夫或妻子谁去领导,这是非常显明的。虽然男女平等,但也有别,这点是分水岭。一般来说,妻子甘居辅佐地位,而让丈夫去领导。原因是前篇所说过的,女人往往动情於先,而推理於後,情绪经常遮蔽理智,结果判断易生错误。几经错误以後,贤明的妻子往住拱手让丈夫去领导。其实这样去做,毫无损於男女平等的原则。
如果丈夫为主,妻子为辅,切不可意味一切必须取决於丈夫的权威,实际上许多事,妻子仍可做主。妻子决定如有错误,丈夫明知,如非关系全家幸福者,切勿争执,权宜让妻子高兴,事後妻子必定後悔,而不再重蹈旧辙。这样夫妻既不伤和气,而更坚固了丈夫的恩爱与领导权。凡与妻子争执不下者,可以预断丈夫乃是愚夫,徒伤夫妻感情。因为居家过日子,普通都是无关重要的小事,若因细事而伤夫妻的恩爱,丈夫之过莫大於此。俗语说:「好男不和女斗」。男人必须洞悉女人的情绪旺盛,在其情绪白热化的时候去辩理,岂非愚笨之至?岂能算是好男儿?举例来说,女人好与邻人争虚荣,见张太王妈买了狐裘钻戒,不量入为出,也非买不可。为男人来说,这是至愚之举。若丈夫据理相争,晓以事有缓急之大道,未必有济於事。如只点到而止,任其自断,不失为明智之举。俟後周转不灵,切忌抱怨,妻子必定自知理屈而羞愧。如果以为藉此良机开导一番,则妻子必致恼差成怒,反骂丈夫无能,岂不自找无趣?总之,男人首重理智,避免一切能挑拨妻子恶劣情绪的境况,好言相慰,才是培养妻子感情的妙计。

4. 恶言劣态不是权威

  感情恩爱难於培养而易於破坏。言语的顶撞,态度的恶劣、恶作剧,当众开妻子的玩笑,都是极易损伤感情的利刃。不厉声严词,表面上可能被人讥讽为怕太太,而骨子里却具有领导的实力,远比厉声厉色而无权威为佳。恶言、劣态、戏弄可能逞一时之快,集聚起来可能造成重大的伤害,成为极恶劣的画像。有人离婚以後,询之理由,也说不上来倒底是为什麽?往往只得到一个不具体的总答案「他的为人各方面都难与相处」。各方面都难与相处,就是语言态度戏弄各种小节所造成感情的巨大创伤的总结。宁愿承担怕大大的头衔,而不可作伤害夫妻感情的「大丈夫」!切记相敬如宾!权威绝不伤害感情。恶言劣态不是权威!

5. 培养感情

  女人的情绪旺盛是缺点也是优点。可以说女人一生都是以感情为中心而生活。她为了感情肯牺牲一切,没有感情就没法活下去了。因此明智的丈夫须时时刻刻培养妻子的感情。只有愚蠢的丈夫才感情用事,伤害妻子的感情,这无异於把妻子推向他人的怀抱。世人往往不公平的批评女人为水性杨花,其实性生活为女人并不很重要,感情才是她生活的中心。一旦丈夫伤害了妻子的感情,她便感到一切都成了泡影。这时如果机缘凑巧,妻子就可能堕入移情别迁的陷阱里了。实际上错误是丈夫造成的。女人所以肯托终生,完全是把感情托给丈夫了。一旦丈夫不但不能为其感情的寄托,反而加以伤害,其结果是不言而喻了。丈夫譬如树,妻子譬如藤,树倒藤何依?阿里山歌开头说:「高山青、绿水长,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丈夫对妻子的角色是靠山,是妻子感情的靠山!所以丈夫能明白这一点,一定是山不倒而水长流,夫妻恩爱与日俱增。

6. 尊重妻子

  女人的感情固然丰富,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她的智慧与自尊。西方文化以女为先Lady first,在家庭中更当如此。孩子与母亲日夜相处,以为母亲事事通融,不重视母亲的权威。为补救这点,父亲有责帮助建立起母亲的权威来。父亲必须事事表示尊重母亲的意见,时时叫孩子知道父亲是十分尊重母亲的,这样以父亲为首尊重母亲,孩子岂敢越轨?如此不但无损於父亲的权威领导,反而有个缓冲地带利用。比如子女有所请求,先使他们询问母亲,利用此时加以思考,不致由於立即决定而生错误。当然母亲如果已决定了,父亲必须随从。但往往母亲会把孩子再支回给父亲前来,这样,父母双方的权威都表现了,岂不美好?

7. 护花到何时

  在恋爱时丈夫即以护花使者自居,婚後仍旧如此,在妻子的心理上就不同了;护花於前固然好,护花於後就变成监视了。在此社交么开的社会里,没有必要寸步不离的守护。妻子情有所衷,是不会见异思迁的。若以小人度君子的态度出现,必定惹妻子非常恼怒。男子夜半不归可以,独往独来可以,而妻子迟归就犯了不忠不贞的嫌疑,岂有此理?无怪女人以为不平等不父平而争女权了!若丈夫不知培养妻子的感情,先愚於前,妻子受创,愚行於後,是谁之过?

8. 亲是说、财是财

  亲是亲,财是财,恼了还从财上来,这是经验、之谈。在西方国家,婚前可就双方财产,延请律师,详订契约,以备日後有法律途径可循。但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以为既以终身相许,何谈身外之财务?若先摆出彼此不信任的姿态於婚前,岂能望婚後夫妻恩爱与家庭幸福?在观念上中西不同。西方是先小人後君子,东方则先君子而後可能变小人。中西各有利弊。现抛开双方各有祖产,或拥有西方式的契约者外,仅就白手起家的年轻夫妇情形,就前篇提过的家庭预算,经济管理问题,再略加以补充。常见现在家庭,妻子本有谋生能力,但为子女缠身,放弃工作。这样丈夫一人在外工作,经济大权在握,或十天或半月交一次钱给太太过日子用。心理上妻子变成了仲手的人,颇觉不是味道。一遇周转不灵,就成了口角的导火线。明智的丈夫,一定不紧把经济大权,而把工作所得,原封不动交给妻子,使她统筹统办,自己有用项时宁愿再向妻子讨,而绝不留「私房钱」。
相反地,如果明知妻子在蓄私房钱,最好装瞎做哑,因为女人心理,其私房钱往往并非为一己之私,乃是储备意外的开支,煞费苦心以谋全家之幸福。同时贤明的妻子也不会使丈夫一文不名,在亲友间丢丑。因为女人比男人更爱面子,丈夫丢面子,妻子更觉难堪。当然,每人理财之能力与方法各异。为了家计,量入为出,必须明记账目,每月共同查核一次,检讨得失,预算将来,这样做并非丈夫查账,而是共同为家庭幸福计,势在必行。心明眼亮,双方免去彼此怀疑及不必要的误会。岂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吗?

9. 道德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我国传统家庭关系的大纲。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是教育责任谁属的说明。可是由於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许多青年自十几岁就离乡背井,或就学或就业,与传统的家庭教育脱了节。学校工厂只重技艺智育,不但不能弥补家教之不足,反而成了青年失掉纯真,沾染恶习的场所。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在现社会中比比皆是,社会大乱乃必然之理。道德观念对青年本就格格不入,以之为抽象空论,或顽固制人的枷锁,无用的老古董。有位青年母亲就曾气愤的说:「这个世界到处是欺骗,诚实是会吃亏的。我不能教我的子女诚实忠厚,否则他们将无法在这种社会里立足!」她不是唯一做如此想的青年母亲。幼年离家,失掉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加上本身受过了无数的欺骗与侮辱的经验、作如是想也是自然的。但如果真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岂不变成了人吃人的世界?笔者用一个故事答覆她说:有位母亲,明知其幼子偷小东西回家,不但不责,而且夸赞他能干。此子长大後成了大盗,为官押赴法场砍头。当时其母在场,其子要求再吃一次奶,其母允之,他一口咬断了母亲的奶头说:「如果你从小教导我,我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现代的父亲不但要负起家教的责任,也须弥补学校工厂所缺乏的德育,还须及时改正孩子在校园里学来的邪恶。身教固然重要,但言教在现代的家庭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家严饭桌上的教言,在笔者的脑海里清新一如昨闻。家严利用饭时,言之谆谆,不厌其烦。但凡古人遗训,道德故事,时事评论,广罗各种资料,填鸭式的灌输,每日如此。当时年幼,虽未能完全了解,但年纪越长,越觉其当年训诲的正确,终生受益。母亲因与子女相处时多,往往倒不便行言教,因此言教由父亲担任最为适宜了。
言教既多,必须时刻检讨自己,待人接物,行止态度,面部表情,是否表里一致。如果言行相背,以言害行,以行逆言,孩子们很快就抓到漏洞,讥之口是心非,不但大减权威,且是一败涂地,因伪君子的教言犹劣於不施教诲!

10. 父亲是女儿的偶像

  父亲在儿女的心目中,是伟大的领袖,崇拜的偶像,行为的标准,模仿的对象。因此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处事态度,甚至坐卧姿态,面部表情,不但影响幼年的子女,而且能影响子女的终生。有其父必有其子,确是经验之谈。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有时更超过对儿子的影响。不知多少女人,因父亲对母亲的恶劣,而恨所有的男人,终身不嫁。父亲的态度足以影响女儿将来的结婚生活。女儿选终身伴侣,也住住以父亲当楷模作标准。所以父亲的身教关系至为重大,足以影响子女终生的幸福!没有遗产留给子女,可以托於「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说法。但如自己行为不检点,而影响到子女的幸福,就不能不负责了。

11. 幸福与道德

  生活在此不道德的社会中,却更妥教导子女培养美德。好恶凶残的人,不可能有善果。道德是文化的基础,而不是宗教的基础。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家庭幸福的基石,也是个人幸福的基础。许多国家已取消了死刑,监狱在人文主义的倡导下也日益改善,但终究监狱不是个好去处!不要以为去监狱的都是别人,自己的子女教导不善,也有可能被关进去。无论现代监狱多麽好,总不能算是幸福的所在。生而不教,不如不生!东周列国志所述好佞人的恶果,当时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年轻的父亲,切切研究一下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别误了你的子女,陷他们於终身不幸!家教的作用在於辅导子女获得终生的幸福!家教的责任,过去是以父为责任所属者:子不教、父子过;现在更加上:「教不严、父之惰」了。切勿以为把子女养大就算尽了父职,演完了父亲的角色!学校帮助父亲完成子女的智育,父亲却要把子女教育成完整的人--「全人」教育。父亲是全家的监督者,管理人,精神与物资的供应者,家中任何人的不幸福,父亲都不能推卸责任!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