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资料库
伍、生儿育女的正确观

伍、生儿育女的正确观

1. 养子以敬,爱子以礼

 时常遇到未婚少女看着亲友的婴儿,啧啧称赞说:「某某小宝好可爱,好好玩!」这种天真的赞叹充份表现少女由玩洋娃娃期已进入母爱表现的阶段了。欧美人也常用Oh! my little Doll!来赞美婴儿。如果吹毛求疵,这种说法就大有语病了。「好好玩!」婴儿不是玩物!现在觉得好玩,如果没有教育好,长大就很不好玩了!
人是有尊严有人权的,现代人很注重人权。当成为「人」的那一刻开始,就具备了人权,从那一刻起,就有权利受到「人」的待遇。我国人常谦称自己的子女为「犬儿」,谦称固然可以;但如果有人不识相,也随和一句尊称「令犬儿」,就难免要挨嘴巴了。近年来在美国提倡堕胎者大有人在,且有的以学者自居,冒科学之名曲解事实,硬说怀孕之初尚不是人,所以堕胎并非杀人。但如果有人向此种主张的学者说:「你肚子里怎了个小狗!」这位学者必觉受到了奇耻大辱,也许会告上法庭呢!

心理学家曾举过这样一个实例:母亲必须外出,把婴儿托给小姑照料,并嘱她何时 食。母返後,见婴儿平时最喜欢的煮蛋黄未吃。又一次,又是同样的情形发生了。母亲问小姑她自己是否喜欢吃蛋?回答是喜欢,但不喜欢这种难以下 的煮蛋黄。结论是小姑 婴儿蛋黄时,脸部一定表现了她本人对蛋黄的厌恶感,婴儿受她表情的影响而拒食。婴儿时就能察颜观色了,虽然尚不能用语言或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对大人的表情,听不懂的言语和周围的气氛,已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不能假定婴儿什麽也不仅。因此,不但在婴儿期,即其在母胎时,就当以「人」来对待他的。所以对子女的正确观,由开始就当以「养子以敬,爱子以礼」为原则。

A. 什麽是敬、什麽是礼
  一般总以为在下的尊敬在上的是理所当然。敬用於下不常听说。且听听孟子是怎麽说:「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万章篇第五)。什麽是敬,什麽是礼呢?「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篇第六)。人与人彼此交往关系的适宜性──中庸之道──恰到好处,就是敬,就是礼。养子以敬,爱子以礼是指孩子从母胎期就是人,就当以「人」持之,而不能以「好好玩」,像养小动物似的自己开心而已。很多母亲都很喜欢说「子女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怎麽不疼呢?」对极了。子女是父母的替身,父母第二!但是,「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盂子尽心篇第七)。现代人对子女的营养保健非常重视,以为使子女饱暖,尽力供给他们物资享受,就算尽了父母的责任,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对於子女首重以「人」持之,以「人」教之;自幼就应以人伦之道灌输他们,这是爱而敬的原则。自重自敬的人,一定知道如何礼遇子女,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陶冶他们的人格。

B. 熟不拘礼
  据闻前德国总理爱德诺,Konrad Adenaur在瑞士山上度假,曾与其子互以山上的牛粪相击为戏。有人羡慕说:「人家西欧人,父子间多自由,多亲热!那像我国人,亲子之间拘拘束束!」这种解释,笔者不敢苟同。亲子之间,应有分寸!岂能以放肆为自由,以尊敬为拘束呢?观念上的混乱,足以导致错误的教育。西风东渐以後,确实造成了许多人观念上的混淆。比如,初闻友人呼其子女为小弟小妹,大惑不解。明知其无弟无妹,所称之弟妹为谁呢?原来其自甘下降一辈,呼子女为弟妹!自以为这样称呼既民主又亲热,是吗?孔孟的「必也正名乎」好像已经消失了。幼儿无知,闹脾气时用小脚小手踢打父母,往往父母并不以为件,以为他们大小,解释他们也不懂,何必多费唇舌呢?这与爱德诺总理不知禁止其子,反而也以牛粪还击其子的情形相仿。也许这是现代的民、王吧?弑父弑母近年来时有所闻。但被弑的父母大概正是不懂得「养子以敬,爱子以礼」的典形人物吧?「夫人必自辱,然後人辱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孟子离娄篇第叁。婴儿在母胎中就已经是人,不错;但是必须待之以「人」,教之以「人」,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人」!否则就中了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离娄篇第四)

2.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人有过物资缺乏的经验,因此尽量使自己的子女不再受这种痛苦。这批未受过物资缺乏的第二代,以为理所当然,食不厌其细,衣不厌其软,体不厌其懒!他们的下一代,更是娇之惯之。无怪乎现在无法无天的恶少,充满了各个角落。且看孔孟如何说法:「爱之,能勿劳乎?忠笃,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篇)。「…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孟子告子篇第六)。固然不必效法古代斯巴达人,孩子生下来就浸入冷水中,如其不能御寒,即任其死去。但是养在温室里,也非上策。笔者室内常燃t支低度的小灯,以驱湿气。一年秋後初寒见一壁虎爬近小灯取暖,初时甚近於灯,但天越冷,它的抵抗力越小,越往下滑。心想它不知振作,初寒即近灯取 ,很可能自取灭亡。惊蛰以後,其仍未冬眠苏醒。直至五月,才决定一探究竟,原来其 已僵,且早成了木乃伊!这个灯暖的享受害它夭折了。

A. 不劳之患
  另一实例:有位朋友太座年近七十,身强体壮,仍自操家务。有人劝她应善享馀年,何不请人代劳,於是她请了人。月馀,不操作反而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困盹。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医生乃从其饮食起居有无变化、探究病源,忽而提到请人帮 之事,医生结论病因在此了。返家俊又重操家务,百病俱除。这两个例子不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最好的注脚吗?成人尚须锻炼身体,才能保持健康,何况小孩呢?不锻炼岂能发育完全?除了游玩体育外,按其年龄,也须使孩子学习操作家务。多少女孩结了婚,由於家务需要,而临时抱佛脚苦学烹调?如果少女时有个烹调根基,运用上总比现趸现卖好多了吧?

B. 挫折感与欲望无穷
  有的心理学家主张,不应使孩子受挫折Frustration,这与「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恰好相反。吾宁尊古训而舍「科学」的新理论!失败为成功之母。失败不是挫折吗?小时未受过挫折,将来如何能应付社会中的种种困难呢?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生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父母不给子女在家中有锻炼身心困难的机会,岂是呵护子女?不正是害了他们?人性是好安逸图自在的,孩子们当然是顺着这种倾向去生活。明智的父母应知及时纠正孩子们。以现时的生活水准来说,只有顾虑营养过胜,而无不足的可能。女孩子小时候乱吃,大了又因美感而去节食,如不得法,反而丧了小命!澳洲一些医生早就提出过警告,癌症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胜。现在「饿其体肤」恐怕是防癌健美的最妙良方!当笔者警告勿为儿女做牛马时,往往被批评是绝子绝孙的一代人!就算如此,仍要提出这个警告。常见许多父母,刻苦自己,不吃饭也要满足子女的欲望。须知我力有穷,我财有限,而欲望则无穷。子女无知,又好虚荣,往往邻居或同学有这有那,也要父母照买。父母常以为不能使子女有「自卑感」,也就照办不误。岂不知既便是百万富弱,也当自小就教给孩子「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有存者寡矣!」(孟子尽心篇第七)。不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人,永远不会满足愉快。现代少年犯罪越来越多,就是因为父母不知道教以「寡欲」之道。当父母能力不及时,他们就敢挺而走险,偷抢都能做得出来。是谁之过?欲爱之反而害之,实是不智之举。

3. 庄敬安祥

   现代教育学家都反对「棒打出孝子」的说法。其实,这句经验谈并不意味着非打子女不成,而是指的「严教」。在美国如果真的打儿女,可能会被保护儿童会告到法院去。儿女不听管教怎麽办?笔者要反问:儿女为什麽不听管教?主关键,在於父母平时处世待人的态度。现代的社会造成人人心情不定,情绪紧张,易动肝火。往往见到父母高兴时,孩子无论如何,即使有错,也任其为所欲为。但是不高兴时,孩子没错找错,这种态度是真正造成子女不服管教的主要原因。
孔子做人的态度是和气中有严肃,威严而不暴戾,庄敬而自然,神态安祥如(论语述而篇)。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应有这种态度。过严过慈均能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孩子看事可说不只是用放大镜,简直是用显微镜。父母态度略有不定,孩子会立刻察觉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能保持水平,就会造成孩子情绪的不稳。恶化下去就变成了乖戾的性格,而对父母也失掉了信心。子女对父母应该没有任何事要保密的,包括性知识的探讨。但是如果他们对父母投了不信任票,就要一切保密了。一旦进入了这种情况,还谈什麽家庭教育?

A. 天性不驯
  问题儿童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但是很少有父母敢于承认,总以为孩子的不肖是天生来的,他们无能为力,无法管教儿女,这种想法是很不公平的,父母要时常反省自己的态度。孩子不良的表现,是否是自己的态度造成的?最适宜人体的温度是华氏六十八度。姑且也以父母的情绪和态度以六十八(度为准吧!过高或过低都使子女不能适应。一旦他们感到家庭的度数不适。就必要到外面去寻冷、暖气了。若搭上了狐朋狗友,问题可就不简单了。所以父母的态度应该做到慈爱温和,就如吸铁石一样有吸住子女的力量,使他们对父母有完全的信心,敢於开诚吐露他们内心自认为的秘密和疑难。同时也要严肃庄敬,使子女不得不从心理敬畏而诚服父母的管教。父母的态度应该是子女的定心丸、船锚和支拄。父母若不能做到这一点,问题儿童的出现是不足为怪的。

B. 丧失了斗气和打架的权利
  谈到父母对儿女的态度,也顺便挂角一将,提出另一问题:夫妻妙架。有人说:静极思动,吵架乃夫妻的常事,用以调解一下生活的单调,来个小插曲;而且对孩子来说,正是机会教育,等他们结了婚,甚至就在恋爱期间争吵一下,能够习以为常,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父母的前例。这种乐观的态度,新式的教育,笔者不敢赞同。有次去探望朋友,不巧,也可说正巧遇上他们夫妻斗气。他们那七岁的孩子见了笔者,一下就抱住了。平时那孩子是很害羞的,不必说抱,就连话也不敢讲。这个突然的变化说明了什麽呢?幼小的心灵失去了平衡,没有安全感,受了巨大的创伤,感到了十分委曲,看到了朋友来,就好像见到了救星。吵架的嘴脸美丽吗?态度安祥吗?语调和气吗?孩子承受不了这种局面!记得在家乡时,小孩子打架的叫阵词是这样的:「好小子,打架找没人的地方去。在家门口打不是好汉!指望别人拉架就没出息!」对了,父母如果非打架不可,就到没人的地方去吧,别给孩子看到。父母已经没有打架斗气的「权利和自由」了!结婚时已经把自由出卖了一半给妻子或丈夫了;做了父母又出卖了一半给子女,所以结婚生子的结果是「无我」了。

4. 训以孝道

   以往常听到老人们的口头禅是:「养儿防备老,栽树图歇凉」。现代的父母则比较清高,或者是酸葡萄主义者,他们的口头语是「只要把孩子抚养大就好了,不指望他们养老迭终」。确实,今非昔比,社会结构变迁了。子女一结婚,组成了小家庭,事业经济都还没有基础,接着是他们也有了子女,那有「馀力」去照顾父母呢?所以,不得不承认事实,把孝道的观念,乾脆送进博物馆去吧!别忘了廿四孝和孝子传里的孝子,穷人是占极大多数的。

A. 给爸爸削个木头饭碗
  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小儿子抱着一块木头,很用心的拿刀子削切。爸爸问他在做什麽?他说要给爸爸削一个木头饭碗。父亲不解其意,儿子解释说:他见祖父母每次不小心打破了饭碗就会挨骂。将来爸爸老了,可能也拿不稳饭碗,但如果有个木制的饭碗,就不会打破了,也不会挨骂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父孙丑篇第二)。父虽不孝,子却以良知纠正父亲,而暗示将待他好些。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篇第七)。可知孝敬是出於良知良能,不必学就会的。
但是为什麽有人不孝呢?明朝王阳明提倡「致良知」的学说。良知良能也就是良心,固然人人都有,但是如不去「致」,也就是不去保护和培养推广,这个良知良能是很容易失掉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人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篇第七)。仁是两个人字,也就是代表二人或更多的人。多数人就有了人与人(人际)间的关系发生。要维持人与人的良好关系,就必须有良好关系的指标,也就是道。道是人与人间良好关系的最高理想境界──至善。简单的说,道分叁级,即孝、仁、道。孝是仁的本(初级),仁是道的本。但普通人若能有初级的道(孝)已经很不错了。可惜连这最初级的孝也在消失中,更谈不到仁政和世界大同的理想了。现在人们都抱怨社会的混乱,但很少有人去研究混乱的原因。美国近年来一直闹监狱荒,政治家费尽心机去盖新监狱,却不知道去找出犯罪的原因来。有子(孔子的弟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篇)。

B. 孝悌是不学就会的
  孝悌是不学而会的,但需要父母去培养子女的这个良知良能。否则、人虽有孝悌的良知,但因人都是「个体」,个体是自私的根源。如果一旦一切以个 为中心,难免良知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先顾己而後顾人,甚至只顾己而害人了。所以良知良能是很脆弱的,父母怎能自鸣清高而不去培养子女原始的孝心呢?孔孟主张性善,苟子主张性恶,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就是中性。小孩子确实好像一张白纸,易为环境所左右。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因此,即在今日,尤其是今日,父母更当以孝道教育子女。不要以为今天世道衰微,讲孝道已经没有用了,难道古人全是孝子吗?如果古人全是孝子,孝悌牌坊的设立,廿四孝的故事都是多馀的了!讲孝道不是开倒车,而确是现代社会极其需要的。孝道不但有益於个人家庭,而且促使整个社会幸福。
现在再从反面来看一下孝的问题。在孟子时代,一般人共认的不孝有五种:「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赌博)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叁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使父母受羞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篇第四)。相信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子女成为上述五种人中的任何一种,但如果不从子女尚小时善於教导,子女就难免有成为这种人的危险了。父母教导子女孝敬,纥不是自私,而是有益於社会全体的。
如果社会的组成份子,全是孝子,监狱岂不空空如也!当然,只以言语教导,未必成事;必须以身作则,正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5. 男女有别

   笔者的英文启蒙老师是位爱尔兰人,当然中文不会是顶呱呱的,但他的表达能力很强。当他教到He,She,it时,他的解释使得全班大笑。他说:「He他,男的。She他,女的。it他,不男不女的」。中国文法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当西风压例东风之际,就有人以为中文不够完善,因而创造了新字「她、它、它」,又加上个「 」。如果有人把 字用正字(娴)和正音「奶」读出来,就未免大煞新字的风景了。

A. 时代的牺牲者──不男不女的
  曾几何时,外国大闹女权运动,男女平等,有人不但指责西洋文法不当,连圣经译文中的「神」用阳性He,也指为是男性中心社会过时的产物man改为Chairperson,甚至连自己的祖传姓氏如叫Hoffman的,也改为Hoffperson,再加上近几年同性恋者猖獗,工张一性论者Unisex也大有人在!过去人妖的出现,只能代表不正常的怪现象;现在由於同性恋者不断的示威游行,人妖一词不但没人用了,甚至法律也向示威者低了头。有些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甚至所谓的宗教学家也提出了各种理论,要求社会大众捐弃「偏见」,尊重「人权」!
据医学报告称:真正的阴阳人实际是很少有的。所谓阴阳人多属假性的pseudohermaphrodite,也就是说本为男性,但亦具女性特徵;或本属女性,但亦具男性特徵。如果生了这样一个孩子,过去父母颇觉罪过感,而孩子本人将痛苦一生;但现在医学已多能矫正了。一些低等动物确有雌雄同体者,有的鱼类可以变性。但是人类则男是男,女是女,中国文化向以男女有别为人伦之基础。二、叁十年前这段话是多馀的,但在今天这个动 的社会里,论到家庭教育问题,就不能不把这课题来提示父母一下,因为一粗心,就可能成为人造的因素,使他成为「不
男不女的」,成了时代的牺牲者。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子女正常,一生主福呢?「辨阴阳认男女」,现在已成了重要的一课。农业社会时代重男轻女,如果只有一个男孩,就有人迷信,生怕阂王爷的小鬼把他的魂勾了去,就给他穿上女孩衣服,以遮住小鬼的眼目。但现在既不再有重男轻女的观念,迷信的色彩也消失了,大可不必再做这种傻事。为了子女将来的幸福,男就男,女就女,要把他们教育成男子大丈夫,或温文娴雅的淑女。

B. 意志刚强
  俗语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的说法。流泪是生理现象,也是感情的表现。这句俗语绝不意味着;父母死了也不许哭,风沙迷了眼也不许流泪!哪有这种道理?哭秦庭的申包胥岂是弱者?这句话的真意是要把男孩锻练成刚强有志气的大丈夫,并不是要把他弄成毫无感情的怪物。一般来说,男孩体力较强,如果不是体弱多病,从小就应该使他多吃些形体方面的痛苦,不能任其成为弱不禁风的痨病鬼。即以坐立为例,无论坐立,必须正直,否则脊骨就会弯曲,一旦脊骨弯曲,再矫正就大费周章了。为什麽坐立不正呢?因为人人都有懒惰的毛病,小孩子亦不例外。举一反叁:笔者主张要严格锻练男孩的形体,使他有个强壮的体格。只是魁武雄壮并不就是一个男子汉,精神方面的意志训练更要特别注意的。但是不要把顽强与意志混为一谈,顽强是恶,意志是美。固执已见是顽强,也是愚昧。意志是理智的毅力,顽强是感情的行动;遇事以理智分析是非,择善固执,才是意志。例如青少年很容易分帮别派,其主动力是顽强的感情用事。你敢欺辱我的好朋友,我可不能示弱,不能吃这个亏,今天跟你拚啦!.在这种感情冲动下,不分是非曲直,硬充英雄好汉,实是愚昧的顽强,并不是大丈夫。以此举例,乃因青年血气方刚,不辨是非,误以顽强为意志,往往演出悲惨的血案。故父母对男孩这方面应特别注意指导,帮助他认清顽强与意志的分别。意志使人成为大丈夫,而顽强使人成为脾气暴燥,不辨是非的野兽!

C. 温文娴淑
  至於女孩就要使她成为温文娴淑的女子。温文不是呆板,娴淑不是虚伪。温文娴淑的女孩,使人见而起敬,尤其是男青年不敢对之轻薄。女子行止端庄,言笑合宜,态度适中,是女人的护身符,同时也是男孩倾慕的对象。坐有坐像,站有站像,对男孩固然重要,对女孩更是必须的。端庄不妨碍活泼,坐立无形,也不能算是不拘小节。美国式的把脚放在桌子上坐,或乾脆坐在桌子上,是没受过教育的表现。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对女孩子来说尤为洽合。
有人说女人好美是天性,而这个天性往往就表现在衣着和化妆上。母亲对这方面应下点工夫,要把女儿打扮得大方而美丽,端庄而活泼;不能不思不想的追时髦,或任无知的女儿任意去打扮。有人以为穿着打扮是外在的,与人格品性没有关系,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人的穿着往往可以代表人品性格。穿着适宜往往使人起敬起畏,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女孩如果穿着不端庄,不但能惹麻烦,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女孩固然不能像男孩一样的训练,但也不能娇生惯养。因为实际上,女子成年结婚後,所要遭遇的痛苦,往往比男人更多更大。如不从小使她练习练习,结婚以後,如果承担不了痛苦的折磨,轻则精神崩溃,重则表演自杀。这种说法也许夸大其词了,但这种情形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智的父母必定注重男女有别,分而教之,才能企望子女将来幸福。
笔者以为以上提出的「养子以敬,爱子以礼;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庄敬和祥;训以孝道,以及男女有别」,是前言中所谓「人」教的基本原则;舍此即难望把子女教育成「人」,而误陷子女一生不幸,且危害人群社会。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