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丙年 主日读经释义

常年期一
第一主日"主受洗节"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一主日,今日教会庆祝主受洗节。严格而论,这是一个圣诞期的庆节,具有与主显节类似的意义和作用。这节日弥撒中的进堂咏开宗明义,援引圣玛窦福音第3章第16到17节的话,点出了这台弥撒的主题。

主耶稣受洗後,忽然天开了,圣神有如鸽子,停在他上面;又有父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3:16-17)

本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从不同的角度发挥上述的主题。我们先从福音说起:

耶稣在约旦河的受洗,叁部对观福音都有记载。叁部福音的记述大致相同,在措辞上略有分别。在圣马尔谷和圣路加福音中,从天上来的声音都以第二人:「你是我的爱子」来称呼耶稣。在圣玛窦福音中则用第叁人:「这是我的爱子」来称呼耶稣;圣马尔谷和圣若望福音上的语气和字句,近乎依撒意亚先知书第42章第1节的「请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灵喜爱的所选者!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我的神,叫他给万民传报真道。」而圣路加福音的句子,则更接近圣咏第2首第7节的「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了你」的说法。叁部福音记述耶稣在大博尔山上显圣容时,也各自采用同样的说法。可以说,叁部福音都异曲同工,要把耶稣受洗看作他执行天主旨意的开始,他要传报真道,更新上主的选民。

因此有人以为圣路加福音因袭传统,视耶稣为出自达味家族的默西亚,而圣玛窦和圣马尔谷因袭依撒意亚先知书传统,也视耶稣为默西亚,但同时强调他以仆人身份执行他的默西亚使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锺爱之子」这说法。这说法在旧约圣经中往往与「独生子」连用,在创世纪叙述亚巴郎祭杀儿子依撒格的故事中,接连叁次出现这样的说法。创世纪第22章第2节:天主对亚巴郎说:「带你心爱的独生子依撒格到玛黎雅地方去」;第12节:上主对亚巴郎说:「不可在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伤害他!我现在知道你实在敬畏天主,因为你为了我竟连你的独生子也不顾惜」;第16节:「因为你作了这事,没有顾惜你的独生子,我必多多祝福你,使你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边的沙粒。」在上述的故事中,屡次应用「锺爱之子」和「独生子」的说法,是为强调亚巴郎要作出严重的牺牲。在这里圣路加福音的引用中,意指天父为爱人而把他的圣子交付出来,也意味着耶稣的默西亚身份及其对天父旨意的绝对服从,甚至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取自圣路加福音第3章第15到16以及21到22节。它这样记载说:

那时,百姓正期待着,人人心里都在揣度若翰也许就是基督。若翰便对众人说:「我用水给你们授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强的要来,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他要用圣神和火给你们授洗。」 百姓受了洗礼後,耶稣也受了洗礼。当他正在祈祷时,天开了。圣神藉着像鸽子一样的形体,降在他上面,又有声音从天上发出,说:「你是我锺爱之子,我满心喜欢你。」(路3:15-16, 21-22)

讲解礼仪与注释圣经不同,要确实知道本节日弥撒福音的讯息,我们须在同一弥撒中的两篇读经里寻求指示。按照1969年公布的《礼仪年历总则》,主受洗节弥撒中的读经一和读经二,叁年都可以一样:读经一读依撒意亚先知书第42章第1到4以及6到7节。读经二读宗徒大事录第10章第34到38节。现在礼仪年的乙年和丙年,也多提供了两篇可以任意选读的圣经章节。今年是礼仪年历上的丙年,在我国的教会选用依撒意亚先知书第40章第1到5以及9到11节为读经一。这篇读经预言默西亚的来临。这样,它确定了上面福音中所宣布的耶稣的默西亚身份;他来是为拯救上主的百姓。 读经一这样说: 你们的天主说:

「你们安慰、安慰我的子民吧!你们要向耶路撒冷说知心的话,并向她宣告,她的奴役已经结束,她的罪债已经清偿,因为她为了自己的一切罪过,已经从上主手中承受了双倍的惩罚。」有一个声音呼喊说:「你们要在旷野中预备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上为我们的天主修平一条大路!所有的深谷要填满,所有的山陵要铲平,隆起的高地要削为平原,崎岖的地面要辟成坦途!上主的光荣要显示出来,每一个人都要看见。这是上主亲口说的话。」 你这位给熙雍传报喜讯的人,请登上高山。你这位给耶路撒冷传报喜讯的人,请大声疾呼。高呼吧!不要畏惧;向犹大各城说:「你们的天主来了!」上主天主带着威能来到,他的手臂克服一切;他带着战利品而来,胜利的战果在他面前开路。他要像牧人牧放羊群,用双手集合小羊,把它们抱在怀里,温和地带领哺乳的母羊。(依40:1-5, 9-11)

但是,甲年的读经一(叁年都可选用),依撒意亚先知书第42章,对弥撒福音的讯息提出了更确切的指示。它的内容是讲论「上主的仆人」的。上主的仆人就是默西亚:「天主在他身上倾注了他的神,要藉着他与世人立约,要使他成为万民之光;也要开启盲人的眼睛,把被囚的人领出监牢,使黑暗中的人得见光明。」这样便有力地点出了耶稣默西亚使命的普世性,不像亚巴郎献子故事中所讲的,只限于以色列民族「如天上的星辰,如海边的沙粒」繁多的後裔。

同样,在甲年必须采用,乙年和丙年也可采用的读经二里,圣伯多禄宗徒向我们讲述耶稣在世时怎样执行他做默西亚和做上主仆人的双重使命。他宣布说:「现在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只要是敬畏他,并履行正义的人,无论属于哪一个民族,他都喜爱。」

在我国的教会,今年选读圣保禄宗徒致弟铎书第2章第11到14以及第3章第4到7节,内容着重解释圣洗圣事在我们身上的功效。

读经二这样说:

亲爱的弟兄:请看,天主拯救全人类的恩宠已被显示;教导我们弃绝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私欲,而在现世过一个自律的、正直的和虔诚的生活,以等待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就是我们伟大的天主和救主基督耶稣的光荣显现。基督为我们奉献自己,救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洗净我们,使我们成为他的真正选民,热心行善。 当我们的救主天主的良善及其对人类的慈爱显示之後,藉着圣神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礼,我们得救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麽善行,而只是因为他怜悯了我们。藉着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主,天主把圣神丰富地倾注在我们身上。为此,由于他的恩宠,我们得以成义,从而获得希望,成为永生的继承者。(铎2:11-14; 3:4-7)

总之,主受洗节好比主显节,其主要意义是在启示耶稣的身份和使命;像「默西亚」和「上主的仆人」那样来自旧约圣经的称呼,固然帮助我们了解这启示,但是已经不够应用,老年的西默盎早已有了预感,耶稣不只是「以色列的荣耀」,他更是「启示异邦的光明」,他是万民之光。

那麽,让我们趁这节日,深深反省如何跟随这位耶稣--「天主子、救世主」;又如何活出基督徒的使命,使百姓得到基督福音的光照。

第二主日"耶稣显示自己的光荣"

在天主教会的礼仪年中,有两个时期格外重要。一个是从耶稣圣诞瞻礼起,到耶稣受洗瞻礼为止的圣诞期;另一个是从耶稣复活瞻礼起,到圣神降临瞻礼为止的复活期。在圣诞期之前,有四个主日称作将临期;在复活期之前,有四十天称作四旬期。其馀的时期,一律称作常年期。

礼仪年有甲年、乙年和丙年的分别。在弥撒中,甲年选读玛窦福音,乙年选读马尔谷福音,丙年选读路加福音。甲、乙、丙叁年,每年也都选读一些若望福音。弥撒中的读经一选自旧约圣经与同一主日弥撒福音内容有关的章节。读经二取自新约圣经中四部福音以外的部分,因为采用连读方式,所以内容与同一主日的福音及读经一不必有关。为此,在常年期内,我们撰写主日弥撒释义,通常只谈及弥撒中的福音与读经一。福音是我们诠释的直接对象;读经一不过是一种参考,用来决定福音在本主日的弥撒礼仪中所具有的特定意义。

今年是礼仪年的丙年。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二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第62章第1到5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2章第4到11节,圣若望福音第2章第1到11节。

我们先从福音说起。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记载耶稣在加纳一个婚宴上「变水为酒」,施行了第一个奇迹的故事。圣若望宗徒用了「光荣」二字来给我们指出这个奇迹的意义。他说:耶稣「显示了自己的光荣,他的门徒们就信从了他。」那「光荣」二字,是旧约圣经中的一个术语。它有时指天主的临在,有时指天主的能力。它的基本意义是「天主的性体」在某种情况下的显露。耶稣的诞生、东方贤士的来访、耶稣在约旦河边从若翰手中领受洗礼;这叁个故事的意义也都是在说明,耶稣显示了自己的光荣。若望福音没有记载耶稣诞生和东方贤士来访的故事。但是它在序言中就提到耶稣,说:「于是,圣言成了人,住在我们当中;我们见过他的光荣,就是,从父而来的独生子的光荣,充满恩宠和真理。」在圣若望福音的记载中,首先是洗者若翰,在给耶稣付洗时,看见了耶稣的光荣,然後便是本主日弥撒福音中所记述的,宗徒们在加纳的婚宴上看见耶稣的光荣而信从了他。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这样记述说:

第叁天,在加黎利的加纳有喜宴;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邀请赴宴。酒缺了,耶稣的母亲对耶稣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对她说:「女人,这与你和我有何关系?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的母亲对服务员说:「他吩咐你们什麽,就做什麽。」那里有六口石缸,是供犹太人行洗洁礼用的,每口可容二叁桶水。耶稣对他们说:「把缸注满水吧!」他们就注满到缸口。耶稣接着说:「现在舀出来,送给总管。」他们就送去了。总管 了水变的酒,不知从哪里来的,舀过水的人却知道。总管叫新郎来,对他说:「人家都先上好酒,等人们喝醉了,才上次等的,你反把好酒留到现在。」耶稣在加黎利的加纳行了这第一个灵迹,显出他的光荣,门徒们就信了他。(若2:1-11)

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里,一位被称作依撒意亚第二或第叁的先知,再度谈到以色列人的圣京耶路撒冷的复兴。他曾邀请以色列子民向天主唱出新歌。现在他告诉他们,天主要给他们一个新的名号:「我可爱的(我的心上人)」或「已婚的(有夫之妇)」。这样,他用了婚姻的象征来表示了天主对他的子民以色列的忠实和始终不渝的爱。

读经一这样说:

为了熙雍,我决不缄默;为了耶路撒冷,我决不休息,直到她的正义光芒四射,她的救恩像火炬燃烧。万民都要见到你的正义,众王都要看见你的荣耀;天主要亲口给你一个新的名字,并用这名字呼唤你。你要成为上主手中的荣冠,你天主掌上的王冕。你不再被称为「弃妇」,你的国土不再被称为「荒地」;你要被称为「我的心上人」,你的国土将被称为「有夫之妇」,因为上主锺情于你。你的国土已属「名花有主」。就像青年迎娶少女一样,你的创造主也要迎娶你;正如新郎喜爱新娘,你的天主也要同样喜爱你。(依62:1-5)

与读经一对照之下重读本主日的弥撒福音,我们不难看出这篇福音的记载在本主日弥撒礼仪中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我们知道教会是新约时代的天主子民。正如在旧约圣经中婚宴象征天主对他的子民以色列的恩爱,同样在新约圣经中婚宴也象征基督对他的教会的恩爱。由此可见,耶稣在一个婚宴上施行他的第一个奇迹,并不出于偶然,而是意味着教会,好比圣母玛利亚,对我们每一个基督信徒的信德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贡献及其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叁主日"基督福音与祖国文化"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叁主日。从本主日起弥撒中开始有系统地诵读路加福音。本主日选读的是这部福音的第1章第1到4以及第4章第14到21节。中间略去的一部分,在圣诞期内已经诵读了。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和读经二分别取自旧约乃赫米雅书(厄斯德拉下)第8章第2到6以及8到10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2章第12到30节(短式:第12章第12到14以及27节)。

我们先从福音谈起。路加福音的作者,在写完福音後,又写了宗徒大事录。在他撰写的福音和宗徒大事录开端,都有几句献给读者的话。两部书的主要读者都是德敖斐罗。

路加福音这样开头说:

德敖斐罗阁下:关于在我们中间所完成的事迹,已有许多人,根据从开始就亲眼见过,并为「道」服务的人所传授给我们的,着手编成记录。我也决意,把一切从头查考明白後,按着次序给你叙述出来,使你确知,你所听到的「道」,是信而有证的。(路1:1-4)

读完了这几句献给读者的话之後,本主日的弥撒福音就谈到耶稣在本乡纳匝肋会堂里讲经的故事。「会堂」是圣经上的一个专门名词,是指犹太教徒诵经、祈祷、听讲道理的地方,是自从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坏,以色列子民被充军之后,开始在犹太人聚居的各地修建起来的。瞻礼日在会堂里听讲经的习惯在耶稣以前早已存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所记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读经一这样说:

七月初一那天,司祭厄斯德拉拿着法律书来到会众前,这会众有男有女,和所有懂事明理的人。厄斯德拉在水门前的广场上,从早晨到中午,向他们宣读法律,所有的人都侧耳静听。经师厄斯德拉高立在为此特制的木台上,在众目注视下展开书卷。他展开书卷时,众人都站起来。厄斯德拉先赞颂上主、伟大的天主,全体民众举手回答说:「阿们,阿们!」然後跪下,俯伏在地,朝拜天主。厄斯德拉每念一段天主的法律书,就加以翻译和解释,使民众可以明白。(厄下(乃赫米雅)8:2-4, 5-6, 8)

耶稣也是在同样的情形中,在纳匝肋会堂里讲了经。唯一不同的,是他在读完经以後,加上一句话,说:「你们刚才听到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这样记述耶稣在家乡纳匝肋首次讲道的情形说:

耶稣来到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纳匝肋,照他的习惯,在安息日进入会堂,站起来要诵读。有人递给他依撒意亚先知书,他展开书卷,找到一处写着:「主的神降临在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穷人宣讲福音,向俘虏宣布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解放被压迫的人,宣布主的恩赦之年。」他把书卷好,交还执事,坐下来。会堂内众人都定睛注视着他。他便开始对他们说:「你们刚才听到的这段经文,今天应验了。」(路4:16-21)

耶稣在家乡纳匝肋首次讲道的结果是被他的乡亲赶出城外,几乎被他们从山崖上推下去,将他处死。但是,正如读经一上所指示的,本主日弥撒礼仪的主旨是在强调这故事积极方面的教训。弥撒中诵读福音之前的阿肋路亚欢呼词,援引圣路加福音第4章第18到19节的话,也给予我们同样的提示。它这样说:

阿肋路亚。上主派遣我向穷苦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阿肋路亚。(路4:18-19)

原来,耶稣和他的门徒们都属于犹太民族;初期教会的第一批信友也大都来自这个民族;但是不久他们就受到自己同胞们的迫害,而同时基督的福音却在异邦人当中迅速地传开了。这现象一面使他们高兴,一面也令他们伤心。这样的心情,我们可以从四部福音中体验得到。本主日的弥撒福音强调其积极的一面。它阐述耶稣怎样在他祖国的传统环境中,并从他祖国的宗教传统出发,开始宣讲他拯救全人类的喜讯。他说:「你们刚才听到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

对我们信仰基督的中国人来说,主日弥撒福音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基督福音与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并没有不可填平的鸿沟,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祖国的文化中发掘健康和精粹的部分。我们相信,这一部分不但不与基督的福音抵触,而且诱导我们认识和信从耶稣基督。

第四主日 "万民的先知"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四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耶肋米亚先知书第1章第4到5以及17到19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2章第31到第13章第13节(短式:第13章第4到13节),圣路加福音第4章第21到30节。福音和读经一都谈到先知被本乡人摒弃的事件。

我们先从读经一说起。读经一叙述先知被召的故事。耶肋米亚是旧约时代四大先知之一。他年轻时便蒙天主的召叫;于是他离弃了家庭,担任了先知的任务。在四十年的先知生涯中,他受尽了千辛万苦。教父们都把他看作耶稣受难的预象。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强调他是万民的先知,好像是说,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受到本国人的容忍的缘故。

读经一这样说:

在约史雅时代,上主对我说:「我还没有使你在母胎中形成以前,已经认识了你;你还没有出生以前,我已圣化了你,选你作万民的先知。」 「因此你要束上腰带,起来向他们传述我命令你的一切。在他们面前,不要惊惶失措,以免我使你在他们面前惊惶失措。我今天要使你成为堡垒、铜墙、铁壁,以对抗犹大的君王、首领、司祭和当地的人民。他们会攻击你,却不能战胜你,因为我在你左右拯救你。」(耶1:4-5, 17-19)

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中,耶稣没有提到耶肋米亚先知,却说起了厄里亚和厄里叟先知。他援引了这两位先知的先例来印证一句古老的谚语:「没有一个先知,是在自己的家乡受欢迎的。」 弥撒福音这样记载,说:

那时,耶稣在会堂里开始讲道,说:「你们刚才听到的这段经文,今天应验了。」众人都称赞他,惊奇他所说的动听的话。他们说:「这不是若瑟的儿子吗?」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一定要对我说这句成语:『医生,医你自己吧!』我们听到你在葛法翁的一切行动,请你也在这里、你的家乡实行吧!」耶稣又说:「我切实告诉你们:没有一个先知,是在自己的家乡受欢迎的。我切实告诉你们:厄里亚的时代,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那时,天旱了叁年另六个月,遍地 荒,而厄里亚并没有被派遣到任何一个寡妇那里去,却奉派到漆冬市匝尔法特的一个寡妇那里。先知厄里叟的时代,以色列人中有许多生癞病的人,其中没有一个得到洁 ,只有叙利亚的纳哈曼一人。」会堂里的人听了这话,都忿怒填胸,就起来把耶稣推出城外,拉他到山顶;他们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耶稣推下去。他却从他们中间过去,走了。(路4:21-30)

耶稣的话是很严厉的。他向自己的乡亲坦白地承认,他不在他们中间施行他在外地陌生人中间施行的奇迹,并且又引用「没有一个先知,是在自己的家乡受欢迎的」那句谚语来责斥他们对他的不友善待遇。但是,在与读经一的对照之下来读这篇福音,我们便可发现本主日弥撒福音的主旨并不在此,而在于强调耶稣的使命的普世性。正如耶稣自己所说的,他像厄里亚和厄里叟一样,被派遣来,不只是为了犹太人。这是圣路加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宗徒们从他们的传教经验中学习到的一个宝贵心得。

今日的教会也不可忘记这个教训。基督的福音是注定要传给普世万民的。为实行它的使命,教会不可让自己局限在它发源地的传统文化的 畴内。它不可抱着自己本地文化中的成见,去与别的地方、别的民族相会交往。初期教会并不是因为被犹太教徒排斥了,所以能在外帮人中获得成功;而是因为摆脱了犹太宗教所给予它的束缚,才能在外帮人中间成功地传扬基督的福音。福音与本地文化的交融,对我们信仰生活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知道福音与本地文化的区别,也很难像基督向他的门徒们所要求的,去向普世万民忠实地传扬他的福音。

第五主日"渔人的渔夫"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五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第6章第1到8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5章第1到11节(短式:第15章第3到8以及11节),圣路加福音第5章第1到11节。福音与读经一都讲一个圣召的故事。

我们很容易感觉到圣路加在撰写本主日的福音记载时的内心快乐。耶稣在聚集了他的门徒之后,要开始在群众中间履行自己的任务。他已动员了他的教会,现在要以群众老师的身份亲自出场。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在这时刻,圣伯多禄宗徒要从耶稣手中领受他的使命。圣路加特意布置了一个隆重的场面,把耶稣的话语记录得特别庄严,来强调这一事件在教会历史上的重要性。

群众拥到耶稣跟前。但是,耶稣登上了一只渔船,叫船主西满把它稍微划出去,不是为避开群众,而是为更方便向他们讲道理。耶稣登上西满的渔船,这个情节有没有象征的意义呢?看来是有的。以后的捕鱼奇迹也有同样的目的。圣路加对这些情节的渲染,目的是要引起我们对耶稣所要宣布的事实的注意。 西满和他的同伴,见到了捕鱼奇迹,都十分惊讶。他十分谦逊地崇拜了无穷伟大的天主。圣路加是在耶稣复活以后撰写这一章福音的,他知道圣伯多禄曾叁次否认过耶稣。他描述圣伯多禄的谦逊说:「主啊!请远离我吧!因为我是个罪人哪!」

接着便是本主日弥撒福音记载的顶峰。「从今以后,你要做渔人的渔夫!(你将纲罗的,是人。)」从此,宗徒们抛弃了一切,去跟随耶稣,圣伯多禄则领受了他作「渔人的渔夫」的使命。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中圣路加已经描绘了教会的蓝图。这教会将在圣神降临那天彰显出来。

弥撒福音这样记述说:

有一天,耶稣站在基纳肋特(革乃撒勒)湖边,群众向他拥上来,要听天主的「道」。他看见两只船停在湖边,渔夫下了船,正在洗网。耶稣登上一只属于西满的船,请他把船稍微撑离岸边。耶稣坐下来,就在船上教训群众。 耶稣讲完了,对西满说:「把船撑到深处去,撒网捕鱼吧!」西满回答说:「老师,我们辛苦了一整夜,却一无所得,但我且照你的话,再次撒网。」他们撒网之後,就网上了大批的鱼,连网也几乎破裂。于是他们招呼另一只船上的同伴前来帮忙。他们来了,把鱼装满了两只船,以致船差不多要沉下去。西满伯多禄见了,便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请远离我吧!因为我是个罪人哪!」原来他和同他一起的人,都因这一网所捕的鱼,而惊骇万分。西满的同伴、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若望,也是这样。耶稣对西满说:「不要怕!从今以後,你将网罗的,是人(你要做渔人的渔夫)。」於是他们把船靠了岸,撇下一切,跟随了耶稣。(路5:1-11)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记载依撒意亚先知蒙召的故事。依撒意亚先知,在耶路撒冷圣殿里所经验的一个神视中,看见了天主的圣德。他也像圣伯多禄宗徒一样,惊恐失色,喊着说:「我有祸了!我命不久矣!因为我是唇舌不洁的人,住在唇舌不洁的人民中间,竟亲眼看见君王、万军的上主!」天主用一块火红的炭,消除了他的罪孽,派给了他先知的任务。

读经一这样说:

乌齐亚王逝世的那年,我看见上主坐在崇高的宝座上,他的长袍铺满圣殿。色辣芬天使侍立在他左右。他们互相高呼说:「圣!圣!圣!万军的上主!他的光荣充满大地!」呼喊的声音,使门槛的基石也震动起来,殿内充满了烟雾。我说:「我有祸了!我命不久矣!因为我是唇舌不洁的人,住在唇舌不洁的人民中间,竟亲眼看见君王、万军的上主!」当时有一个色辣芬天使飞到我面前,手拿火钳,从祭坛上取了一块火红的炭,碰着我的口唇说:「你看,这炭碰到你的口唇,你的罪已经消除,你的罪孽也赦免了!」那时,我听见上主的声音说:「我将派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回答说:「我在这里,请派遣我!」(依6:1-8)

本主日弥撒中的答唱咏援引圣咏第138首的话语祈求仁慈的天主,说:「上主,你的慈爱永世无穷,不要放弃你亲手创造的杰作!」是的,天主因他的无穷慈爱没有放弃他的教会。今日仍有许多人,在他们寂静的心中,灵性和人性软弱的情况下,接触了天主的崇高圣德。天主也用火红的炭,洁 他们;他们也便抛弃了一切,去跟随基督,去作渔人的渔夫。奇迹是常常发生的;我们看不见它,不去想它,然而教会却在不断地经历着它。从前基督在捕鱼的奇迹中给予他宗徒们的生命力和动力,今日仍在教会内继续产生作用,历史上的任何迫害都不能扑灭它。耶稣说的「你要做渔人的渔夫!」这句话在今日的世界上仍旧不断地响亮着,任何事件或人物都不能削弱它的号召力。

第六主日"贫穷的人是有福的"

本主日常年期第六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耶肋米亚先知书第17章第5到8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5章第12以及16到20节,圣路加福音第6章第17到18以及20到26节。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记载耶稣讲的「山中圣训」。但是,在圣路加福音的记载中,耶稣是在山下平地上,向一大群聚集在那里的人们发表那篇训词的。比较圣玛窦和圣马尔谷福音,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共同点,但是也有差异处。圣路加福音的特色,是它用有节奏的散文先写出四种幸福,然后提出四种相反的祸害,来与它们搭配。

弥撒福音这样说:

那时,耶稣同宗徒们下山,站在一块平地上。有一大群门徒和许多从犹太、耶路撒冷、提洛和漆冬海边来的群众,要听耶稣讲道,并治好自己的病症。耶稣举目向门徒说:「你们贫穷的是有福的!因为天主的国是你们的;你们现在 饿的是有福的,因为你们将得饱饫;你们现在哀哭的是有福的!因为你们将要欢笑。为了人子的缘故,世人仇恨你们、弃绝你们、辱骂你们,认为你们的名字是可恶的,而把它们删除,你们才是有福的!在那一天,你们应当欢欣踊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报是丰富的;他们的祖先也同样的对待了先知们。 可是,你们富有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已经得到了你们的安慰;你们现在饱饫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将要 饿;你们现在欢笑的,是有祸的!因为你们将要哀伤哭泣;当大众夸赞你们时,你们是有祸的!因为他们的祖先,也正是这样对待了假先知。」(路6:17-18, 20-26)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给我们陈列了一个简单而断然的对比。其次序与弥撒福音恰好相反。耶肋米亚先知先谈可咒骂的--信赖世俗的人,接着才谈到可祝福的--信赖上主的人。

读经一这样说:

上主这样说:「凡信赖世人、依靠血肉的人为自己的靠山、决心远离上主的人,是可咒骂的!他必像一株长在旷野中的杜松树,即使幸福来了,他一点也觉察不到,只住在旷野干燥之处,无人居住的盐地。凡信赖上主、依靠上主的人,是可祝福的!他必像一株种在水边的树木,在河畔扎根,不怕炎热的侵袭,枝叶茂盛,不怕干旱之年,不断结出果实。」(耶17:5-8)

在读经一的对照下,重读本主日的弥撒福音,我们认为它的重点是在「你们贫穷的人是有福的」这句话上。在这句话中,「贫穷」一词指物质上的贫乏,正如下文的「富有」也指物质方面的丰富充裕。

我们浏览圣路加福音中有关章节,便可对作者的贫穷观获得一个更清晰的概念。「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拿去了你的东西,别再索回」(路6:30)。「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路6:35)。第11章第41节更把这样的「超脱」说作是达到内心清洁的一种办法:「只要把你们的杯盘里面的都施舍了,那么,一切对你们都清洁了。」第14章第14节,谈到宴请无力报答的贫穷人,这样说:「你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可以报答你的;但在义人复活的时候,你必能得到赏报。」第19章第8节记录贪财的匝凯对耶稣所说的话,「主,你看,我把我财产的一半施舍给穷人,我如果欺骗过谁,我就以四倍赔偿。」第18章第22节,耶稣回答一个首领:「你还缺少一样:把你一切所有的都变卖了,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跟随我!」

在圣路加福音的记载中,耶稣所讲的比喻中贫穷也都是指物质财富的缺乏。第16章第20节的拉匝禄如此,第21章第2节的穷寡妇也是这样。「你几时设宴,要请贫穷的」(路14:13),「把那些贫穷的都领到这里来」(路14:21),说的都是没有物质财富的贫穷人。第4章第18节援引的依撒意亚先知「向贫苦人传报喜讯」的预言中,所说的也是物质上贫穷的人。

但是,单凭物质上的贫乏是无济于事的,必要的是一颗贫穷的心。这就是圣玛窦福音中所说的「神贫」。物质贫乏本身并无积极的价值,所以并不为贫穷而追求贫穷,我们不过利用它来摆脱物质财富的缠绕,为能更妥当地追随基督。换句话说,在圣路加看来,物质上的贫乏是引人达到心灵自由更妥当的途径。从前在旷野里独修的教父们和今日在各修会中度献身生活的会士们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们并不是为苦行而求苦行,为贫穷而求贫穷,而是为藉此摆脱物质方面的束缚,能更自由地去追求真正的价值。

反过来说,圣路加最怕财富,对钱财很不放心,称它为「不义的」。他记录耶稣向爱财的法利塞人说的话:「在人前是崇高的事,在天主前却是可憎的。」他描述耶稣比喻中的富翁与拉匝禄的死亡彻底颠倒了人们的处境。他在玛利亚的赞主词中强调:「他曾使 饿者饱飨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归。」他说富有的人之所以有祸,是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你们的赏报」(路6:24)。他又补充说:「因为你们的宝藏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必在那里」(路12:34)。

圣路加福音又记载了耶稣给他的门徒们所提出的几项发人深思的建议。「你们在路上什么也不要带」(路9:3);「你们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鞋」(路10:3);「要变卖你们所有的来施舍」(路12:33)。他的门徒们对他说:「我们舍去了我们一切所有,跟随了你」(路18:28)。在他所着的《宗徒大事录》圣路加叙述初期教会信徒的团体生活,两次强调他们把「一切所有都归公用」的生活方式(宗2:44; 4:32)。

贫穷要做到对人们所给予的尊重无动于心的地步。不要「在会堂里爱坐上座」(路11:43),而「应该坐末席」(路14:10)。「为了人子的缘故,世人仇恨你们、弃绝你们、辱骂你们,认为你们的名字是可恶的,而把它们删除,你们才是有福的」。总之,贫穷,物质上的贫乏,是一种为获得天国生活而采用的苦修功夫。

第七主日"像你们的父那样慈悲"

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答道:「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本主日常年期第七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撒慕尔纪上第26章第2,7到9,12到13,以及22到23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5章第45到49节;圣路加福音第6章第27到38节。

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中,耶稣却教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他这样开始讲解,说:

那时,耶稣向门徒说:「我对你们说,应当爱你的仇敌;你们要善待仇恨你们的人;要祝福诅咒你们的人;要为侮辱你们的人祈祷。有人打你的脸,把另一面也转给他;有人夺去你的外衣,连内衣也让他拿去;有人向你要求什麽,你就给他;有人取去你的东西,你不要追回。」(路6:27-30)

耶稣认为以德报德是理所当然的,而以德报怨,才是他的信徒的特色。他这样继续说:

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怎样待别人。你们若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你们还有什麽酬报?因为,就是罪人也爱那些爱他们的人。你们若只善待那些善待你们的人,你们还有什麽酬报?就是罪人也这样做的。你们若借钱给那些会偿还的人,你们还有什麽酬报?就是罪人也借钱给罪人,指望如数收回。你们应该爱仇人,善待他们;借出了钱,而不指望收回。那麽,你们的赏报将是丰富的,且要成为至上者的子女,因为他待忘恩的人和恶人,也是慈善的。(路6:31-35)

孔子所以不赞成以德报怨,有两个理由。第一,他认为这是不合人情的行为;第二,他恐怕有人藉此矫情炫示,作出沽名钓誉的勾当。耶稣知道自己的训诲非同凡响,所以他用了「但是我给你们说」这句话来开始他的讲话,但是他并不是要求人矫情炫示,作出沽名钓誉的行为。相反,他所宣讲的爱仇道理是基于基督信徒的心地谦虚。每一个道地的基督信徒都知道自己是蒙受了天主的恩爱,被天主宽恕了的人。在他们日常诵念的天主经中就有这麽一句话说:「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对他们来说,爱仇好比还债,是一种义务。所以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中,耶稣向他们这样解释说:

你们应该慈悲,如同你们的父一样慈悲。你们不要判断人,也就不会受判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也就不会被定罪;你们宽恕人,也必会受到宽恕。(路6:36-37)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是圣路加所记述的耶稣山中圣训中的一个段落。当圣路加编写福音,记述这篇训词时,初期教会已经开始遭遇了迫害。圣路加在他着作的另一本书《宗徒大事录》中记述了执事斯德望殉道事迹。他特别强调了圣斯德望去世前为迫害他的人们向天主呼求宽恕的情节。

当他们用石头砸斯德望的时候,他祈求说:「主耶稣!接我的灵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声呼喊说:「主不要向他们算这罪债!」说了这话,就死了。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记载达味拒绝刺死迫害他的撒乌耳。

读经一上这样说:

那时,撒乌耳带着叁千以色列精兵到齐弗旷野去,搜捕达味。 达味和阿彼瑟在夜间深入敌营,看见撒乌耳睡卧在军营中央,他的枪插在头部旁边的地上,阿贝乃尔和部队围绕他睡在四周。阿彼瑟对达味说:「今日天主将你的仇人交在你手里了!现在让我用他自己的枪把他钉在地上,只要一下就可以刺死他,不需要第二下。」达味却对阿彼瑟说:「不要杀他!因为有谁能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而不受惩罚的呢?」于是达味从撒乌耳的头部旁边拿走了他的枪和水壶,两人就离开了。竟然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察觉,也没有人醒来,他们都呼呼大睡,因为上主使他们熟睡。 达味走到对面,站在远离撒乌耳的山顶上,大声说:「大王的枪在这里,请叫一个随从过来拿回去。愿上主报答每个人的正义和忠诚!因为今天上主把你交在我手中,但我却不愿意伸手加害上主的受傅者。」(撒上26:2, 7-9, 12-13, 22-23)

如果说圣斯德望是基督的忠实信徒,达味是耶稣的预像。那麽圣斯德望和达味,都给我们树立了爱仇的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教训。当我们在教难中,我们特别需要天主的怜悯,以扶助我们各自坚持信德;这时候我们更有必要,遵守基督给我们立定的爱仇的命令。

第八主日"诚则形"

本主日常年期第八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德训篇第27章第5到8节,圣保禄宗徒致格林多人前书第15章第54到58节,圣路加福音第6章第39到45节。

本主日弥撒福音的内容错综复杂,很难确定其主题所在,而同一弥撒中的读经一却篇幅简短,旨趣易晓,所以我们就从後者着手来解释本主日的弥撒礼仪。

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里,作者息辣的儿子以寥寥无几的四节文字,用了筛筛子、烧制陶器,和植树叁个比喻发挥了「在人未发言以前,不可赞美他」的道理。他主张言谈是人品的试金石。他这样说:

用筛分隔谷物,总会留下一些渣滓;人的言谈,也总有些不洁之处。炉火考验陶匠的陶器,言谈显露人的品格。一棵树的栽培,可以从它所结的果实看出来;同样,一个人的意念,也可以从他思考後所说的话看清楚。一个人未说话之前,不要赞美他,因为言谈是人品的试金石。(德27:5-8)

「言谈是人品的试金石。」这是我们从读经一里所获得的教训。现在我们就在这点教导下来读本主日的弥撒福音。

弥撒福音这样说:

那时,耶稣又对门徒讲了一个比喻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人不都要跌进坑里吗?没有徒弟胜过师傅的,凡同他师傅相似的,已算是学成了。为什麽你注视你弟兄眼中的小刺,而不注意你自己眼中的大梁呢?你怎能对你的弟兄说:让我拔出你眼中的小刺,却不看一看自己眼中的大梁呢?伪君子!你先拔除自己眼中的大梁,这样就能看得清楚,然後才可以拔出弟兄眼中的小刺。」 「的确,没有好树结坏果实,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实。凭它的果实,便可认出树的好坏来。荆棘上采不到无花果,蒺藜上也收不到葡萄。善人从他心里积存的善,取出善来;恶人从他积存的恶,取出恶来,因为心里充满什麽,口里就说什麽。」(路6:39-45)

在我们刚才读的福音中,第一节「瞎子岂能领瞎子」和第二节「没有徒弟胜过师傅」,分别针对做领导和被领导的人们。以後「看见兄弟眼中的小刺」,以及「没有好树结坏果实」那两段话却是以一般的基督信徒为对象的。但是在这篇福音中只有最後一段,其内容与读经一里的教训相符合,因此我们认为这才是本主日弥撒福音主题之所在。

「言谈是人品的试金石」,「心里充满什麽,口里就说什麽」这两句话的意义与我国的「言为心声」相似。但是在我国语言中又有一字更扼要地表达出本主日弥撒礼仪的主要教训,那就是「诚」。「诚」是我国儒家修身学上的一个关键字眼。「中庸」书上说:「诚则形」。我们基督信徒在领受圣洗圣事时,领受了天主圣神,成了天主的儿女。天主圣神赐给我们一颗赤子之心,使我们称天主为「阿爸,父啊!」本主日的弥撒福音教训我们保养这颗心,并使它充塞,使它洋溢。

第九主日"外教人的信德"

本主日常年期第九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列王纪上第8章第41到43节,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第1章第1到2,以及6到10节,圣路加福音第7章第1到10节。

本主日弥撒福音的内容讲述耶稣治愈一个罗马军官的仆人。这件事在圣玛窦和圣路加福音也都有记载,但是情节不尽相同。圣路加福音的特点似乎是在强调:这位罗马军官虽然是外教人,却比身为天主选民的以色列人更有信德。所以,在这部福音的记载中,罗马军官本人并没有来见耶稣,他好像不好意思这样做,他觉得有必要拜托犹太长老,他们是耶稣的同胞,和耶稣信一样的宗教。长老们也真的来到耶稣前面为他恳切地说情,说:「这个人值得你给他做这事,因为他爱护我们的民族,又给我们建 了会堂。」圣路加更特意渲染这外教人信德的活泼。耶稣还没有到他家门前,他便派人去迎接耶稣,并且向耶稣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信德,说了我们今天仍不断地在弥撒中纪念着的这句话:「主,不必劳驾了!因为我当不起你到舍下来。为此,我也自认不配来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必会痊愈。」耶稣嘉奖这位罗马军官的信德,并治愈了他仆人的病。

弥撒福音这样说:

那时,耶稣进了葛法翁。有一个百夫长,他器重的一个仆人患病,快要死了。他听到人们讲论耶稣,就托犹太人中的几个长老,去请耶稣来救他的仆人。长老们到了耶稣那里,恳求他说:「这百夫长值得你给他做这件事,因为他爱护我们的民族,又给我们建 了会堂。」耶稣就和他们一同前去。当耶稣离那家不远时,百夫长派遣几个朋友到耶稣跟前说:「主!不必劳驾了,因为我当不起你到舍下来。为此,我也自认不配来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必会痊愈。因为我自己虽是属人权下,但我手下也有兵士。我对这个说:『去!』他就去了;对那个说:『来!』他就来了;我对仆人说:『做这个!』仆人就做这个」。耶稣听了很惊奇,就转身对跟着他的群众说:「我切实告诉你们,就是在以色列人中,我也没有见过这样大的信德。」那些被派遣来的人回到家里,看见那仆人已经痊愈了。(路7:1-10)

在本主日弥撒中,读经一的内容记载撒罗满在他所建 的圣殿里为外邦人祈求天主。外邦人不属于天主的选民,但是他们也会从远方到天主的圣殿里来,因为他们可能听见了天主的圣名,或看见了天主的大能。明智的撒罗满希望天主也俯听他们的祈祷,使他们也能像以色列人一样信仰天主。

读经一这样说:

那时,撒罗满在殿里祈求天主说:「那不属于你百姓以色列的外方人,为了你的名从远方而来,他们听见你的大名,和你以大能的手及伸展的臂所行的一切,而来到这殿宇里祈祷。愿你从天上的居所俯听他们,答应他们向你祈求的一切,使天下万民如同你的百姓以色列一样,都认识你的名而敬畏你,也知道我所建造的这座殿宇,是属你名下的。」(列上8:41-43)

外教人也可能有信德,甚至可能有比我们基督信徒更大或更活泼的信德。这是本主日弥撒中圣道礼仪所给予我们的主要教训。这个教训并不拿我们来与外教人做比较,说我们不如外教人,不及外教人好;也不以外教人来激励我们基督信徒,好使我们争气,爱惜并发扬我们的信德。这个教训不过给我们指出一条简单的真理,那就是:信德是天主白白赏赐给我们的恩典。我们要感谢天主,赞讼天主,像天主一样宽宏大量地接纳众人。

第十主日"生命的恩赐"

你究竟是不是大家所期待的要来的那位先知呢?耶稣在回答洗者若翰从监狱里派门徒来向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时,也涉及「死人复活」。是的,死人复活,犹如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洁 、聋子听见,和贫穷人听到喜讯,也是默西亚来临的一个讯号。依撒意亚先知不是早已说过了吗?那时「你的亡者将再生,他们的 体将要起来。」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主日的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列王纪上第17章第17到24节,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第1章第11到19节,圣路加福音第7章第11到17节。读经一和福音都谈到一个复活死人的奇迹。

在读经一里,我们读到,厄里亚先知怎样叁次伏在一个死了的孩子身上,呼求天主,使那孩子复活了,把他还给他的母亲。那位母亲是寡妇。厄里亚先知是耶稣的一个预像。他使一位寡妇的儿子复活的奇迹,是本主日弥撒福音中所记载,耶稣使一位寡妇的儿子复活的奇迹的先声。

读经一这样说:

那时,厄里亚住在一位寡妇家里,她的儿子病得很重,不久便死了。寡妇对厄里亚说:「天主的人啊!我与你有什麽相干?你到这里来,竟使上主记起我的罪,杀死我的儿子!」厄里亚对她说:「把你的儿子交给我」于是厄里亚从她怀里接过孩子来,抱到楼上他所住的地方,放在床上,呼求上主说:「上主、我的天主!我寄居在这寡妇家中,难道你忍心降祸给她,杀死她的儿子吗?」厄里亚叁次伏在孩子身上,呼求上主说:「上主,我的天主!求你使这孩子的灵魂再回到他身上吧!」上主应允了厄里亚的呼求,孩子的灵魂又回到他身上,他就活过来了。厄里亚将孩子从楼上抱下来,走进房间,把孩子交给他母亲说:「看,你的儿子活了!」那妇人对厄里亚说:「现在我知道你是天主的人,上主藉你的口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列上17:17-24)

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中,圣路加告诉我们耶稣怎样在纳因城门口看见一个寡妇,动了怜悯的心,便使她已死了的独生子复活。福音这样记载说:

那时,耶稣往一个名叫纳因的城去,与他同行的有他的门徒和一大群人。当他们走近城门口时,正有人抬着死人出来,死者是个独生子,他的母亲又是个寡妇;有许多城里的人陪着她。主一看见那寡妇,就可怜她,对她说:「不要哭!」於是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停下了。耶稣说:「少年,我命你起来!」那死人就坐了起来,并开口讲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众人都大为惊骇,光荣天主说:「一位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出现了!」又说:「天主眷顾了他的百姓。」这些称述耶稣的话,传遍了犹太和四周各地。(路7:11-17)

圣路加说耶稣对那位可怜寡妇动了怜悯之心。我们认为,耶稣那时所感受的,不只是同情那痛苦的寡妇。耶稣当时要进行的,并且触动他的心的,是他给予所有信仰他的人「生命与复活的恩赐」。这才是圣路加在这一段福音记载中所要强调的一点,这也就是耶稣在回答洗者若翰的门徒向他提出的问题时所指出的标记。他实在是他们所期待的先知默西亚。

本主日弥撒中福音和读经一所记载的两个复活死人的奇迹,对我们今日的基督信徒来说有什么意义?乍然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科学的进步与世俗化风气的泛滥,使现代人太容易忘记「我们人的生命与死亡都是在天主的掌握中」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我们的眼界限于物理界的现象上,而知道把它提高到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去,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两个奇迹上看出末日的复活,以及在天主内的永生的象征。我们可以在这里认出耶稣基督,是他赏赐给我们生命,并使我们达到成全。

所谓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教会的七件圣事。圣洗圣事赋给我们新生命,所有圣事都有助于保养这生命,使它不断地生长成熟,直到基督再次来临的时候。

说起生命是天主的的恩赐,以及直到来世才完全实现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应该只顾我们自己,只看到我们个人身上的生命。生命的恩赐是给予全体天主子民的。教会从天主手中接受了「使人由精神的死亡中复活」的使命,其本身的存在和生命,也要指望基督来赐给她。她应该作为每一个人的复活的记号。那复活现在虽然还只在希望中,却已经有了保证。教会的宣讲,就是以从死于罪恶中的复活,给人以生命的圣事,以及走向永生的教会,为其根基。

我们的教会是一个赞成生命的宗教。教会推行苦修和禁欲,目的是在达到解脱,教会的整个生活却是在富有生命的气氛中进行的。我们或许不知道,我们有时会在残障、患病,和垂死的人身上,看到比那些身体健康的人更富有生命力。这就是在赋予新生命的圣洗圣事之後的圣体圣事,应该给我们指出的更深一层的意义;那意味着身体和灵魂生命的病人圣事,也应该如此。耶稣基督是给予生命的「生活的天主之子」。我们基督信徒从他那里吸取生命,在不断地复活。我们自己或许并不理会,但世界是应该在我们身上看出这生命的见证的。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你的罪赦了"

有个妇人,是城中的罪人,用眼泪滴湿了耶稣的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热切地口亲他的脚,以後抹上香液。这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故事。现代人往往借题发挥,把它用来强调爱情至上的道理。但是「爱」是一个意义含糊的名词,提起它的时候不可以不小心。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撒慕尔纪下第12章第7到10以及13节,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第2章第16以及19到21节,圣路加福音第7章第36到第8章3节(短式:第7章第36到50节)。福音的内容就是上述那个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但是它的主旨是耶稣在那个场合上所讲的一个比喻。

那个妇人是在一个名叫西满的法利塞人的家里遇见了耶稣。西满疑惑耶稣是先知,因为耶稣好像不知道那个妇人是一个罪人。耶稣讲了一个比喻来解释他的疑惑。

弥撒福音这样说:

那时,有一个法利塞人,请耶稣同他吃饭。耶稣就到了那法利塞人家里去赴宴。有一个女人,是城里的罪妇,得悉耶稣在法利塞人家里吃饭,就拿着一瓶香膏,站在耶稣背後,挨近他的脚,哭泣起来。眼泪滴湿了耶稣的脚,她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口亲耶稣的脚,再用香膏敷抹。请耶稣吃饭的那个法利塞人看见了,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碰他的是谁,是怎样的女人。她原是一个罪妇。」耶稣对他说:「西满,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满说:「师傅,请说。」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银元;一个欠五十银元。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宽免了他们两个。请问他们两个,谁会更爱那债主呢?」西满回答说:「我想是宽免得多的那个。」耶稣对他说:「你判断得对。」于是转身向着那个妇女,对西满说:「你见到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送水来为我洗脚,这女人却用眼泪滴湿了我的脚,并用头发来擦干;你没有给我行亲吻礼,她却从我进来後,就不停的口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她却用香膏抹了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的许多罪都赦了,因为她爱得多;那少得赦免的,是爱的少。」耶稣就对那个女人说:「你的罪赦了。」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麽人?竟然赦起罪来!」但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路7:36-50)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讲述达味犯罪後,天主打发纳堂先知去谴责他。达味认罪悔过,天主便即刻赦免了他的罪。读经一删去了撒慕尔纪下的部分原文,更明白地指出其主旨是在讲天主的赦罪,而不在讲达味的犯罪。

读经一这样说:

达味犯罪以后,纳堂先知对他说:「上主以色列的天主这样说:『我给你傅油,立你作以色列的君王,我从撒乌耳手中将你救出,将你主人的家室赐给你;把以色列和犹大的家族也赐给你;如果你还以为太少,我愿意再加倍给你。你为什么轻视上主的诫命,作出他视为邪恶的事呢?你借刀杀了赫特人乌黎雅,又将他的妻子据为己有。因为你轻视了我,借阿孟人的刀杀了乌黎雅。又将他的妻子据为己有,所以,刀剑将永远不会离开你的家!』」达味对纳堂说:「我得罪了上主!」纳堂对达味说:「上主已赦免了你的罪,你不至于死。」(撒下12:7-10, 13)

妇人及达味获得罪赦的故事,到今天还有意义。基督对罪人的态度并未改变;有悔改就有宽恕,在今天仍不断地重演着。本主日弥撒福音和读经一中所讲的,是两个过去的例子,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今天告解、办神功的习惯。

今天许多基督信徒所以怕办神功,主要原因是不明白告解圣事的原有意义。他们以人的见识去探究天主的事,把办神功看做上法庭,把天主看做法庭里的判官。其实,办神功是与天主和好,是信德的行为,所以是一种敬礼,应该在喜悦和虔诚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教会,在梵二大公会议以后,就提出了在团体庆典中集体举行告解圣事的措施。新编《天主教教理》(1992)1482条介绍这种措施说:

忏悔圣事也可在团体庆典中举行。以团体庆典的方式举行时,会众一同准备告明,并且为所接受的宽恕,一起感谢天主。这样,个别告明和赦罪的部分安排在圣道礼当中:读经、讲道、共同省察、一起祈求天主的宽恕、以天主经祈祷、【个别告明和赦罪】,然後同谢主恩。以团体庆典的方式来举行这圣事,更能清楚表达出忏悔的教会性。不论庆典以什麽方式举行,忏悔圣事按照它本身的性质,是一项礼仪行动,故常是公开的教会行动。

在团体庆典中集体举行告解圣事并不取消个别告明和领受赦罪,却强调了告解圣事的教会性,更好说,恢复了告解圣事的原有意义。告解是和好圣事,是人与天主的和好,应该在教会的礼仪行动中愉快虔诚地举行的。 有个妇人,是城中的罪人,用眼泪滴湿了耶稣的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热切地口亲他的脚,以後抹上香液。这是一个大家所熟悉的故事。现代人往往借题发挥,把它用来强调爱情至上的道理。但是「爱」是一个意义含糊的名词,提起它的时候不可以不小心。

常年期第十二主日 "要受苦难的默西亚"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二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匝加利亚先知书第12章第10到11以及第13章第1节,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第3章第26到29节,圣路加福音第9章第18到24节。

耶稣还没有走到一位罗马军官的家门口,那家一个患病的仆人便被治愈了。以後,他往纳因城去。临近城门时,看见正抬出一个死人来。死者是个独生子,母亲又是寡妇;耶稣动了怜悯的心,叫死者起来,他便坐起来了。看见的人都害怕起来,光荣天主说:「在我们当中兴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顾了他自己的百姓。」又一次,耶稣在法利塞人西满家作客,有个妇人,是城中的罪人,来到耶稣面前,用眼泪滴湿了耶稣的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然後抹上香液。那法利塞人见了,就心里想:「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这个摸他的人是谁,是怎样的女人:她是一个罪妇。」耶稣讲了一个比喻,开导他说:那妇人的许多罪已得了赦免,因为她爱得多。听见这话的人都惊讶起来,心中想道:「这人是谁?他竟然赦免罪过!」

这是我们在以前接连叁个主日的弥撒福音中所聆听了的话。在那叁次的福音记载中,耶稣的周围不但有他的门徒们,也有别的人在场。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二主日,情形可不一样。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里,耶稣是在独自祈祷,旁边只有他的几位门徒。他问他们说:「众人说我是谁?」他提出这个问题,不是为要知道别人对他的认识,而是为藉此把他们与别人对立起来,特别向他们启示,说明他是怎样的默西亚,并且教训他们应该怎样做他的门徒。他让他们知道他是必须受苦的基督,他又告诉他们必须背起十字架跟随他。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这样说:

有一天,耶稣独自在祈祷,门徒同他在一起。耶稣同他们说:「众人说我是谁?」他们回答说:「有人说是授洗的若翰;有人说是厄里亚;还有人说是古先知中的一位复活起来。」耶稣问他们说:「那你们说我是谁?」西满伯多禄回答说:「你是天主的受傅者。」耶稣严肃地嘱咐他们,不要把这事告诉人,又说:「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经师们弃绝,并且被杀;而第叁日要复活。」 耶稣又对众人说:「假如谁愿来跟随我,该当弃绝自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跟随我。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生命,必要丧失生命;但是谁为了我的缘故,丧失自己的生命,必要获得生命。」(路9:18-24)

「天主的受傅者」就是默西亚,也就是基督。基督必须受许多苦。在旧约圣经中依撒意亚先知特别强调这点。本主日弥撒的读经一取自匝加利亚先知书。这位先知曾提起骑驴的默西亚。圣若望福音援引了他。在本主日弥撒的读经一里,他谈到被刺透的那一位。圣若望福音记述耶稣受难,也用了这麽一句话。无疑的,匝加利亚先知预言了耶稣的苦难。

读经一这样说:

上主这样说:「我要给达味家族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倾注仁爱和哀祷之神,他们要瞻仰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哀悼他如同哀悼独生子,痛哭他好像痛哭长子。那一天,在耶路撒冷必要大举哀悼,有如在默基多平原哀悼哈达黎孟一样。」(匝12:10-11)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和读经一给我们规划了基督信徒的生活大纲。在读经二里,圣保禄宗徒谈到我们的受洗。他认为我们受洗时已深深地投入基督的生命中,以致可以说我们把基督穿在身上了,又在基督内深深地起了变化,以致可以说在我们中间已没有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的分别,因为我们众人在基督内已合而为一了。

读经二这样说:

弟兄姐妹们:你们众人都藉着对基督耶稣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为你们凡是领了洗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为你们众人在基督内已成了一个。你们既然属于基督,那麽,你们就是亚巴郎的後裔,就是恩许指定的继承人。(迦3:26-29)

领圣洗是信德的行为,是表示我们对耶稣基督的认同,愿意与他同苦同乐。今日分尝他死亡的痛苦,来日分享他复活的光荣。这是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全书的核心所在;这也就是本主日弥撒福音和读经一所提出的基督信徒生活大纲。

常年期第十叁主日"毫不犹豫地跟随耶稣"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叁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列王纪上第19章第16以及19到21节,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第5章第1以及13到18节,圣路加福音第9章第51到62节。

本主日弥撒福音显然是关于跟随耶稣的意义及其要求。其中第一部分,描述耶稣不辞危险,毅然前往圣京耶路撒冷,也间接地指示了跟随耶稣的必然后果。耶稣毅然前往圣京,因为他受难的时刻快要来到;与耶稣一起受难,是跟随耶稣的人不可避免的遭遇。

要跟随耶稣便必须有完全的信赖,必须有毫不计较个人未来安全的决心。「人子却连枕头的地方也没有。」

跟随耶稣就是把什么事情都放在宣讲天国之后。「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只管去传扬天主的国!」

追随耶稣不许回头反顾。既然抛弃了一切,就不可缅怀过去,只许勇往直前,再也不挂念过去作了什么,或考虑是否还有没有别的可行的作法。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这样说:

耶稣被接升天的日子快到了,他就决意向耶路撒冷走去,并派遣使者走在他之前,以便给他先作准备。使者就动身,进了撒玛黎雅的一个村庄,但人家不接纳耶稣,因为耶稣是面向耶路撒冷去的。耶稣的门徒雅各伯、若望见了,对耶稣说:「主!你要我们叫火从天降下,烧灭他们吗?」耶稣转身斥责了他们。于是他们又到另一个村庄去了。 他们正在前行时,路上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不论你到哪里去,我要跟随你。」耶稣回答他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鸟有巢;人子却连枕头的地方也没有。」耶稣又对另一个人说:「你跟随我吧!」那人回答说:「主,请容许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对他说:「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只管去宣扬天主的国!」另有一个人说:「主,我必跟随你,但请允许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耶稣回答他说:「手扶着犁而向後看的,不适合于天主的国。」(路9:51-62)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记载厄里叟接替厄里亚作先知的故事。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本主日弥撒福音的教训。当厄里亚接受了天主的吩咐,前来找厄里叟时,厄里叟正在耕田。那就是说,厄里叟是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受到天主的召叫。那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不论在旧约或在新约圣经的记载中,天主惯常这样召叫人去执行一种特定的使命。梅瑟、达味和别的许多人,在看守羊群时突然被召。西满和安德肋在打鱼时,玛窦在关口收税时被召。天主的召叫给予人的要求是绝对的。厄里叟被召后立刻离开了他耕田的牛。虽然他请求回家向父母告别,他毫不迟疑地抛弃了他的牛、耕具和全部家产,跟随了厄里亚,去为他服务。

读经一这样记载说:

那时,上主对先知厄里亚说:「你去给阿贝耳默曷拉人沙法特的儿子厄里叟傅油,立他为先知来接替你。」 于是厄里亚离开那里,找到了沙法特的儿子厄里叟。那时他正在耕田,在他面前有十二对牛,他自己赶着第十二对;厄里亚走过他身边,将自己的外衣披在他身上。厄里叟便丢下那些牛,追上厄里亚说:「请你让我先去和我的父母吻别,然后来跟随你。」厄里亚对他说:「你去吧!但要再回来!你要记着我给你做了的事。」厄里叟离开了厄里亚,回家牵出一对牛宰杀了,用驾驽牛的工具把肉煮熟,分给众人吃,然后他便动身跟随厄里亚,作了他的侍从。(列上19:16, 19-21)

教会需要修会和神职圣召。但是,本主日弥撒中福音和读经一的教训,并不只限于这种特殊的圣召。所有基督信徒都接受了天主的召叫。他们都应该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对他们的圣召作出积极的回应。举一个浅近的例子,每一个基督信徒都有责任为他所属的本堂口服务。当然,在俗信友有他们的家庭责任,这是绝对不容疏忽的,因为家庭是为构成教会和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细胞。所以,为了服务堂口而忽略家庭责任,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但是,事实上,有许多在俗信徒慷慨地投入了教会的牧灵和传教工作。他们甚至不惜为此牺牲待遇优厚的职业和物质条件宽裕的生活。在本主日的弥撒礼仪中,慈母教会教训我们,圣德是所有基督信徒共同的进修目标,并不是神父和修女们的专利。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平安与喜乐"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第66章第10到14节,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第6章第14到18节,圣路加福音第10章第1到12以及17到20节(短式:第10章第1到9节)。弥撒礼仪的主题是传播福音者的平安和喜乐。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与礼仪年历上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的内容相同。但是甲年所读的是圣玛窦福音。圣路加福音的记载有它的特色;在本主日的弥撒中读来,格外显出它的不同观点。换句话说,本主日弥撒福音所强调的,不是耶稣在十二位宗徒之外选择七十二位门徒,而是那七十二位门徒的传教活动,以及他们从这活动中所获得的平安与喜乐。

这并不是说,本主日的弥撒福音没有谈到耶稣选择七十二位门徒的事,而是说耶稣选择他们是派遣他们到他自己将要前去的地方去。可知他们的使命是向群众报告耶稣的即将来到,向他们介绍耶稣,准备他们的心,好叫他们相信耶稣,欢迎耶稣的来到。对熟悉圣路加着作的读者们,这样的记载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圣路加的另一部着作《宗徒大事录》里,作者叙述宗徒时代的教会生活,谈到被选择并被派遣的传道人,也声明他们的使命是报告耶稣在世界末日的再次来临。像玛窦福音一样,路加福音也提及耶稣吩咐他的门徒们为圣召祈祷。

在这之后,便是对那七十二位门徒的传教活动的详细叙述。据圣路加记载,他们的任务是艰苦的:他们好比被送入狼群中的羔羊。但是,尽管人们反对他们,甚至拒绝他们,在进入人家的家里时,他们总要先祝人家平安。平安是天主圣神的恩赐,与天国的来临密切相关。圣路加把它描绘成一个实体,它会停留在爱好和平的人身上,不然便会回转来归于传道者本身。他们身边不要带东西,到了哪一家,便吃喝那一家所供给的食物,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工人理当得到工资。可能的话,他们要在一个地方停留一段时期,一面给人治病,一面向人报告天国的来临。

如果人们不接纳他们带来的平安与天国喜讯,那么他们便要代替天主给人们一些颜色看。他们要当场拂去脚上沾染的尘土,意味着不接受福音的人,将来要遭受的严重惩罚。最后,弥撒福音更记述了七十二门徒传教回来时的喜乐,以及耶稣对未来教会事业成功的赞叹。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这样记载说:

那时,主又选了其他七十二人,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在他之前,先往他将要去的各城各地。耶稣对他们说:「庄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们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去吧!看!我派遣你们,正如羔羊进入狼群中。你们不要带钱袋,不要带行囊,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候任何人。无论进入哪一家,先说:「愿这一家平安!」若那里有和平之子,你们的平安就会停留在他身上,否则,平安重归于你们,你们就住在那一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理当得到他的酬报。你们不要从这家转到那家。你们不论进入哪一座城,人们若接待你们,那麽供给你们什麽,你们就吃什麽。你们要治好那里的病人,告诉他们:「天主的国已临近你们了。」你们不论进入哪一座城,人们若不接待你们,你们就到街上,说:「就是你们城里粘在我们脚上的尘土,我们也要当你们的面拂下来;但是你们应该知道:天主的国临近了。」我告诉你们:在那一日,索多玛所受的惩罚,要比这座城更容易忍受呢!」 七十二人一团高兴地回来,说:「主!因你的名,魔鬼也向我们屈服了。」耶稣对他们说:「我看见撒旦,像闪电一样从天上跌下来。看,我已授给你们权力,践踏蛇和 子,并制伏仇敌的任何势力,没有什麽能伤害你们。但是,你们不要因魔鬼向你们屈服而沾沾自喜,却要为了你们的名字已登记在天上而快乐。」(路10:1-12, 17-20)

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里,依撒意亚先知邀请居丧的人们欢欣喜乐。他说,从前以色列人由于对天主不忠诚而受天主惩罚,被放逐到巴比伦,现在天主宽恕他们,要让他们回归祖国,重建故乡了。依撒意亚先知当时所感觉的喜乐,今天我们仍可在圣咏第126篇中认出回响。

上主带领俘虏回到熙雍,

我们觉得仿佛是在梦中;

那时,我们满口喜气盈盈,

我们双唇其乐融融。

本主日的弥撒礼仪反映宗徒时代教会生气勃勃的景象。那时教会因耶稣的名而执行的使命逐渐产生效果,耶稣的门徒们怀着耶稣留给他们的平安,到处宣布了他来临的喜讯。在今天的教会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吗?我们的反应还像那时一样兴奋吗?老实说,好几个世纪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时期中,虽然有过几页悲惨的或榜样不良的历史,大致而论,我们仍可以看出有几件能使我们觉得喜悦和平安的事来。

整个教会的情形如此,我们各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是,本主日的弥撒仍给我们留下以下的几个反省课题:我们的传教工作是不是充分地集中在宣布天国的来临上?我们有没有将喜悦与平安带给我们周围的人?人们与我们接触,能不能在我们身上发现由于相信天国已经来临而产生的喜悦和平安?原来,我们要散布喜悦和平安,因为天国已经来到--这才是我们今日每一个基督信徒应该努力去作的事。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爱德的法律"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五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申命纪第30章第10到14节,圣保禄宗徒致哥罗森人书第1章第15到20节,圣路加福音第10章第25到37节。

圣路加是圣保禄宗徒的门生。因此,他对法律的条文反感,只喜欢谈法律的精神和爱。本主日弥撒福音有关撒玛黎雅人的描写,便是出于这样的心情的。比喻中的经师所提出的「我应当做什麽」这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问题中的「应当」意味着义务;「做什么」意味着法律的条文。那位经师懂得法律,对答耶稣非常妥当。他提出第二个问题,是出于自衿心,显露了他尚未彻底明白爱的意义;对他来说,「爱天主和爱邻人」的法律只不过是笼统的法律条文。耶稣却对他说:「你就这样做,便可得到生命」。由此可见,耶稣并不排斥犹太传统,他肯定那位经师所援引、记载在申命纪和肋味纪上的:爱天主和爱邻人的法律。他认为实在地遵守那条法律可以导致人获得生命,他的比喻只是为说明那条法律上所说的「邻人」一词的具体意义罢了。在这个比喻中,司祭和肋未人都没有把握住那「邻人」一词的具体意义。耶稣特意让一个是外邦人的撒玛黎雅人把握了这个意义。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这样说:

那时,有一个法学士起来,试探耶稣说:「师傅!我应当做什麽,才能得到永生?」耶稣对他说:「法律上写着的是什麽?你是怎样读的?」他回答说:「你当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你的主、天主;又爱你的邻人,如同自己一样。」耶稣说:「你回答的不错,你就这样做,便可得到生命。」可是那人要表示自己问的有理,就对耶稣说:「那谁是我的邻人?」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遇到了强盗。他们洗劫了他,又打伤他,把他半死半活的丢下,就走了。有一个司祭偶然从这条路下来,看了看他,从旁边走了过去。又有一个肋未人,沿路走来,也看见了他,同样也从旁走过去。但有一个路过的撒玛黎雅人,走到他旁边,一见之下,恻然心动,就走上前去,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扎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送到客店,照料他。到了第二天,拿出两块银钱,交给店主说:『请你照顾他。另外再有什麽额外费用,我回来时,一定补还给你』。你以为这叁人中,谁是那落在强盗手中的人的邻人?」他回答说:「是以仁慈善待他的那个人。」耶稣对他说:「去!你也照样做吧!」(路10:25-37)

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二里,梅瑟向犹太人民解释法律。他告诉他们法律并不是高高在上,远不可及,与他们不相关的书卷。法律就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嘴上,在他们的心中,是他们生命的动能与原则。法律与实践是分不开的。有法律,便要实在地遵守法律。法律并不超过人的能力,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在人的心里。如果我们参考在圣经别处所记载梅瑟的话,我们更可说,法律就是爱,是生命的泉源。

读经一这样说:

梅瑟晓谕人民说:「你们必须听从上主你的天主的话,谨守这法律书所记载的诫命和法令;你们必须全心全灵归向上主你的天主。」 「我今天吩咐你的这诫命,为你并不太难,也不是离你太远。这诫命不是在天上,以至你说:『谁能为我们上到天上,给我们拿来,使我们听了而遵行呢?』这诫命也不在海的那边,以至你说:『谁能为我们渡海,给我们带过来,使我们听了而遵行呢?』其实,这教训离你很近,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里,使你可以遵行。」(申30:10-14)

这样我们就能领会福音和福音对我们的要求。

虽然说我们这时代,并不是特别着重法律条文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从本主日的弥撒礼仪中吸取宝贵的教训。基督宗教的本质是爱天主和爱邻人。积极实践对天主和对邻人的爱,这是我们所能给予世界的最直接的见证。在我们的嘴上、在我们的心中,要有爱这个字,并且要把它实践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这个时代不难发现「邻人」的意义,这个时代的人崇尚关怀邻人和对邻人开放。但是,在我们这时代,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敌对立场。原来应该以爱着称的团体,竟会以关怀邻人的名义彼此吞噬,互相残杀。不错,爱是生命的泉源,不以所有的人和每一个人为对象的爱,只会扼杀生命,并不导致生命。本主日的弥撒礼仪不但揭示了爱的法律,并且强调这条法律的落实。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接待天主的来访"

本主日,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创世纪第18章第1到10节,圣保禄宗徒致哥罗森人书第1章第24到28节,圣路加福音第10章第38到42节。

弥撒福音有不同的教训。「实际的活动」与「默观」的关系的问题,特别可在这篇福音的记载中找到答复。但是我们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下功夫。与今天弥撒中的读经一对照,这篇福音教训的要点是在谈天主的来访,首先是天主来访的事实,然後是接待来访的天主的态度与条件。

天主的来访必须以某种态度为前提。关于这点,本主日弥撒福音的教训十分宝贵。在本主日弥撒福音中,笔者圣路加,虽然没有对他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地点作出详尽交代,却特意说明了耶稣探访的两位妇女的名字。这在圣路加的着作中是很稀有的。圣路加惯常不指出与耶稣对话的人物的名字。这里,他似乎有了预感,知道他的记述将对后来的教会生活发生长期的重要影响,所以把它写得特别仔细详尽。

据圣路加的分析,接待耶稣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坐在耶稣脚跟前的玛利亚的态度,代表其中的一种方式。这是不是一个默观者无所事事的态度呢?不是的。玛利亚坐着专心静听耶稣的讲话,这是作学生者的态度。玛尔大的劳作忙碌是出于对耶稣的爱与尊敬。她代表着接待天主的另一种方式。在她身上圣路加感到一种心焦,同时也看出对耶稣的十足信心,甚至请求耶稣为自己的忙碌作证,而责备姐妹玛利亚不分担她的辛劳的不是。

在回答中,耶稣发表了他对那两姐妹的态度的意见。他的表达细腻,耶稣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他其实丝毫没有贬抑玛尔大的热心活动的意思。谁认为耶稣对教会的神火和传教活动有所非议,至少是犯了主观的毛病。要正确了解耶稣的话,我们必须顾到圣路加所以将这事情小心记录下来的用意。那用意是在强调静听耶稣讲话和作耶稣的学生的重要性,因为对他来说,接待耶稣首先要静听耶稣讲话,作耶稣的学生。他并无意渲染耶稣对「活动」或「默观」有任何一面的偏袒。如果必定要在玛尔大身上指出什么缺点的话,那么,那缺点也不是她为耶稣的忙碌不已,而是她在忙碌中的心焦不安。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这样说:

那时,耶稣进入一个村庄。有一个妇女,名叫玛尔大的,接耶稣到她家里。她有一个妹妹,名叫玛利亚,坐在主的脚前,听他的道。玛尔大因为许多招待的事,而忙碌得心绪烦乱,她就走上前来,说:「主!你不介意我的妹妹让我一个人料理这麽多事情吗?请叫她来帮忙我。」主回答她说:「玛尔大!玛尔大!你为了许多事情,操心忙乱,但需要的只有一件。玛利亚选了最好的一份,是不能从她手中夺去的。」(路10:38-42)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以民间故事的方式描述天主藉着叁个过路人(旅客)的形象来到亚巴郎的家里。亚巴郎依照游牧民族的优良习惯殷勤地接待了他们。天主问「撒拉在哪里?」撒拉是亚巴郎的妻子,他们俩都已年老,年纪很大。天主却对亚巴郎说:「明年此时,我要回到你这里来,那时,你的妻子撒拉要生一个儿子。」整个故事的教训就在这一句话里。天主曾与亚巴郎立约,许诺他说,他的後裔将像天空中的星辰那样多,多得不能数清。撒拉的老年生子,就是天主的恩许必定实现的一个证据。亚巴郎殷勤接待过路的人,固然是一件可嘉的行为,但是读经一的主旨是在说明亚巴郎接受天主的话和相信天主给予他的许诺。

读经一这样说:

那时,烈日当空,亚巴郎坐在帐幕门口。上主在玛默勒橡树林里,显现出来。亚巴郎举目一望,看见叁个人站在对面。他立刻就从帐幕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说:「我主,如果我蒙你垂爱,请不要路过你仆人这里而不稍留片刻。我叫人拿点水来,洗洗你们的脚,然後你们在树下休息一下。你们既然路过你仆人这里,就等我拿点饼来,让你们补充体力,然後再上路。」他们答说:「就照你所说的做吧!」亚巴郎赶快进了帐幕,对撒拉说:「你快拿叁斗上等面粉,作些糕点。」他又跑到牛群中,选了一头又嫩又肥的小牛,交给仆人,要他赶快煮好。亚巴郎就拿了乳酪和牛奶,以及预备好了的牛肉,摆在他们面前;亲自在树下侍候他们进食。他们对亚巴郎说:「你的妻子撒拉在哪里?」他答说:「在帐幕里。」其中一位说:「明年此时,我要回到你这里来,那时,你的妻子撒拉必要生一个儿子。」(创18:1-10)

读圣经不是看小说。不经心的阅读往往导致错误。以为本主日弥撒福音中强调「行动」与「默观」的对立,认为耶稣反对行动,着重默观。静听耶稣的讲话,做耶稣的学生,的确可以称作默观。今日我们实在有必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多阅读圣经,多默想祈祷。我们极须避免无谓的活动,为能抽出时间来与基督相会。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勤劳工作,以及受苦患病的人,也同样可以在他们的工作和苦难中会见基督。本主日的弥撒礼仪教训我们,「行动」和「默观」都是接待天主的可能方式。主要的是内心的态度,是内心的爱。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