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丙年 主日圣道礼仪 【资料库】

九月份

 

谦逊的好处(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连结到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德训篇第3章第19到21以及30到31节,致希伯来人书第12章第18到19以及22到24节,圣路加福音第14章第1以及7到14节。

  本主日弥撒的福音提出两个劝告。一个针对被请赴宴的客人,另一个针对请客的主人。在本主日的弥撒庆典中,第一个劝告是主题,因为它与本主日弥撒中读经一的内容相搭配。

我们先从第二个劝告讲起,因为这样更看得出第一个劝告与读经一之间的配搭关系。请客不可有私心,打算得到什么报酬。所以,不要请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而要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那些都是不幸运的一群,连圣殿也不让他们进入。在提出这个劝告时,耶稣曾给了它一种末世性的意义。他说:「但当正义的人复活时,你必将得到还报。」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第一个教训。这是本主日弥撒福音的主题。耶稣被请到一个法利塞人家里作客。那样的事不止是这一次,耶稣经常在宴席中与法利塞人相会。这是他与他们对话,开导他们,和向他们表示关心的良好机会。原来,法利塞人像别的人一样,天主也召叫他们,愿意他们得救升天。但是,那次的宴会有些特别,因为那天是安息日,要比平日隆重,酒菜也更丰富。来宾除耶稣以外,还有经师和法利塞人。设宴的主人是他们中的一个领导人物。正如在一般世俗聚会中,来宾都爱出风头,想坐上位。耶稣即景生情,教训我们说:「凡高举自己的,将被贬抑;凡自谦自卑的,将被高举。」

  本主日弥撒福音这样说:

  在安息日,耶稣到一个法利塞人首领的家里吃饭,众人都留心观察他。

  耶稣注意到被请来的客人都争坐首席,就对他们讲了一个比喻说:「当有人请你去吃喜酒时,不要争坐首席,恐怕比你更尊贵的客人,也被请来,那请了你又请了他的主人,将对你说:『请让座给这一位吧。』那你只得羞愧的退到末座了。但当你被邀请时,去,就坐在末位,好让请你的主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前,就有光彩了。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将被贬抑;凡自谦自卑的,将被高举。」

  耶稣也向请他的人说:「你请人吃午餐或晚餐时,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姐妹、亲戚和有钱的邻舍,怕他们要回请你,而还报你。你设宴请客时,要请穷人、残废的人、跛子、瞎子。这样你便是有福的了,因为他们无力还报你。但当正义的人复活时,你必将得到还报。」(路14:1, 7-14)

  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里,德训篇的作者论述谦虚的好处。他这样说:

  我儿你工作时应当谦和,这样,你会比施惠的人更受人爱戴。你越伟大,就越当谦下,这样,你才能获得上主的喜爱,因为上主的权能是伟大的,被谦逊的人所尊崇。

  骄傲者的创伤,是无法医治的,因为邪恶在他们内已根深蒂固。智者的心领会喻言;热心的听众渴求智慧的言词。(德3:19-21, 30-31)

  除了上面「你越伟大,就越当谦下;这样,你才能获得上主的喜爱。」那句话之外,德训篇尚有天主「贬抑和举扬人」以及「从卑贱中提拔人,使人抬头」这样的话,都是以犹太宗教的信仰为其立论的根据。原来,谦虚是旧约圣经屡次谈到的一个话题。它的谈论有时竟然达到近乎新约圣经的程度。「谦虚的人承认自己是罪人」、「上主宠爱谦卑的人」、「天主俯听卑微人的祈祷」诸如此类的话屡见不鲜。旧约圣经中也有几位谦虚的人物,最突出的便是依撒意亚书中所描述的上主的仆人。匝加利亚先知预言未来的默西亚,把他描写为骑在驴驹上的谦逊的君王。

  所以,当耶稣说「凡高举自己的,将被贬抑;凡自谦自卑的,将被高举」,他的听众是懂得他的意思的。但是要实在地实践耶稣的教训,并不简单。首先要避免对耶稣的话作极端的解释。原来,谦虚并不等于对自己的地位、成就,与前途发展等漠不关心。天主愿意我们人有自尊心,有进取的精神。对谦虚的误解可能导致人心理上的堕落。这与德行毫不相关。不能负责、拿不定主意、对自己没有信心,和自卑感,都不是谦虚。反过来说,耶稣斥责为权力而求权力,以暴力控制别人,不顾别人权利而满足自己欲望的行径。怎样在今日的世界中实在地践行耶稣的教训,是尚须继续研究的事。总而言之,是不能以世俗的智慧为准则,必须正大光明地以天主所指定的本人的地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为标准。

  今日我们越来越懂得教会中权威的本质是服务。这是一种谦虚的必须方式。在教会中执行权威常常是一种服务或职责。但是,虽然服务的 围没有限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平等。庸俗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谦逊。谦逊是以认清自己的地位为前提的,但是同时也要对别人关心和尊重。怎样在这两者之间得到妥当的平衡,这是要在诚实的自省中不断寻找的。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的弥撒福音提出两个劝告。一个针对被请赴宴的人,另一个针对邀请赴宴的人。在本主日的弥撒庆典中,第一个劝告是主题,因为与本主日弥撒中读经一的内容相互搭配。

但是,我们还是先从针对邀请赴宴的人的第二个劝告说起。这个劝告是:请客不可有私心,不可打算报答。所以,请客不要请自己的亲戚,自己的朋友,而要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那些都是不幸运的一群,连圣殿也不让他们进入。

为什麽不要请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呢?因为他们会回请、报答报你。这样,你的请客便会有不纯正的动机,而无功劳可言。为什麽要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那些都是不幸运的一群呢?因为他们不会回请、报答你。这样,你请客的动机容易纯正,而不失去功劳。用耶稣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义人复活的时候,你必能得到报答。”

以上是耶稣讲的第二个劝告。它针对的是邀请赴宴的人。我们说过,那不是本主日弥撒福音的主要教训。本主日弥撒福音的主要教训是针对被邀请赴宴的人的第一个劝告。圣路加这样介绍了这第一个劝告:

有一天,耶稣被请到一个法利赛人家 作客。那样的事当然不止是这一次。耶稣经常在宴席中与法利赛人相会。这是他与他们对话,开导他们和向他们表示他的关心的良好机会。法利赛人像别的人一样,天主也召叫他们,也愿意他们得救升天。但是,那天的宴会有些特别,因为那天是安息日,所以要比平日隆重,酒菜也更丰富。来宾,除耶稣以外,还有经师和法利赛人。设宴的主人是他们中的一个领导人物。正如在一般世俗聚会中,来宾大都爱出风头,想坐上位。於是耶稣即景生情,提出他的教训说:“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

我们说过,这个劝告是本主日弥撒福音的主要教训,因为它与同一弥撒中第一篇读经的内容相呼应。在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 ,德训篇的作者论述谦虚的好处,说:“你越伟大,在一切事上越当谦下;这样,你才能在上主面前获得恩宠。”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谦逊原是旧约圣经一贯的教训。所以,当时耶稣说“凡高举自己的,必被贬抑;凡贬抑自己的,必被高举”,他的听众是懂得他的意思的。这教训,今日的我们在原则上也能完全接受。

但是要实践耶稣的这个教训,并不简单。首先要避免对耶稣的话作极端性的解释。原来,谦虚并不等於对自己的地位、成就、与前途发展的漠不关心。天主愿意我们有自尊心,有进取精神。对谦虚的误解可能导致我们人心理上的堕落。这与德行毫不相关。不能负责、作不定主、对自己没有信心、和自卑感,都不是谦虚。反过来说,耶稣斥责的是:为权力而求权力,以暴力控制别人,不顾别人权益地满足自己的欲望。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今日我们越来越懂得,在教会内,权威的本质是服务。对教会的神长们说来,这的确是实践谦逊的一种可行的方式。在教会内执行权威常常是一种服务或职责。但是,虽然服务的 围没有限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秩序的平等。庸俗的民主作风并不是真正的谦逊。谦逊是以认清自己的地位为前提,但同时也要有对别人的关心和尊重。怎样在这两者之间得到妥当的平衡,那是要当事人在诚实的自省中去不断寻找的。神长们和平信徒们都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基督我们赞美你。亚孟。


毫无保留地追随基督 (常年期第二十叁主日)
    

  本主日是常年期第二十叁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智慧篇第9章第13到19节,圣保禄宗徒致费肋孟书第9到10以及12到17节,圣路加福音第14章第25到33节。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乍然听来或读到会给我们模糊混乱的印象,使我们难以分别耶稣的话和圣路加的编撰。大致而论,这里所记载的两个简短的比喻,虽然只能在圣路加福音读得到,却完全符合耶稣讲道的固有格式。再说其中有关「弃绝自己」和「背十字架」的两句话,圣玛窦和圣马尔谷福音也都记载了,圣路加福音也在第10章里已经记载了。故此,「弃绝自己」和「背十字架」这两句话应该是耶稣本人所说的话了。看来圣路加福音再把这两句话安排在第14章,即本主日弥撒中所读的一段记载中,是为训诲与他同时代的信友,并要消除他们的一切幻想,及向他们指出做基督信徒的真正必要条件。

  基督信徒首先要是超脱自己的人,这是作耶稣的门徒的第一个条件。人不可同时事奉两个主人,这是所有基督信徒必须接受的条件。所以圣路加十分强调它,把它说得咄咄逼人,不合我们的心理。但是我们不可照字面去理解圣路加所记载的耶稣的话。耶稣所说的、原文的「恨」字是指一种价值的判断,丝毫没有自私或违背爱德的意味。耶稣要求他的门徒对他要绝对忠诚。在与他对比之下,对任何人的爱都处于次要的地位了。由于爱耶稣在万有之上,弃绝一切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必要了。人性情感,虽然合理,但也许只是一种隶属于对耶稣的爱。耶稣要求的是绝对的爱,不是差不多的爱。为了强调这绝对要求,圣路加开了一张把我们心爱的人物都包括在内的名单。在与耶稣相对立时,这些人物都应该退到应该牺牲的次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圣路加把我们本人的生命也包括在这张名单内。或许,在今日欧美文明中,跟随基督不致造成必须弃绝家庭的地步;在圣路加的时代和在今日的中国,这样的情形却是屡见不鲜的。

  为此,跟随基督非有背十字架的精神不可。「背十字架」在今天已是一句成语,其意义无非是忍受生活上的苦楚和严重考验。但是,在耶稣时代,却尚有牺牲生命的意思。十字架原是处死的刑具。耶稣的门徒看见过他们的老师背着十字架走往加尔瓦略山,在那里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他们知道他们有分担耶稣命运的职分。对他们和对后来的基督信徒们来说,「跟随基督」和「背十字架」有同样的意思,都表示绝对的奉献,甚至不惜舍去生命。但是我们要背的,不是任何的十字架;我们要跟随的,不是任何一个人。我们要背的,是耶稣的十字架;我们要跟随的,是耶稣这个人。

  所以,跟随耶稣是不可轻易从事的。为此,耶稣提出这两个简短的比喻,来促使人们在决定舍弃一切而跟随他之前,先深深地反省一番。今日的基督信徒,一如当时耶稣的门徒,对基督信仰都不可抱有幻想。基督信仰不是一种空想的哲学,而是一种必须实践的生活。这生活不容许妥协,它的要求是绝对的,不但一日,而且一生,都是这样。

  本主日弥撒的福音这样说:

  那时,有许多群众与耶稣同行,耶稣转身对他们说:「谁到我这里来,而不爱我超过(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甚至自己生命的,就不能做我的门徒。谁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门徒。」
  「你们中如果有人要建造一座塔,哪有不先坐下来计算经费,看是否有能力完成呢?怕奠基之後,无力完成,看见的人都要讥笑他,说:『这人开了工,却不能完成。』或者,一个国王,要去同别的国王打仗,那有不先坐下来衡量,是否能用一万人,去抵抗对方的两万人呢?如果不能,趁敌人离得还远时,就派使者去求和。同样,你们之中,谁若不舍弃一切,就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25-33)

  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贸然听来会使我们感到困惑,必须将它放在礼仪的环境中,与福音相对照,才能发现其中的深邃意义。天主高高在上,世人固然不能把握他的计划;但是天主赐给人智慧和圣神,在圣神领导下,人生便有了光明与喜乐。

  读经一这样说:

  谁能知道天主的旨意?谁能洞察上主的意愿?必死的人的思想是毫无价值的,我们的计划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个必腐朽的肉体,压抑着灵魂;这个用泥土造的帐棚,是心灵的负累。世上的事,我们还难以测度;目前的事,我们还得费力追寻;那麽,天上的事,谁还能探究呢?你如果不赐予智慧,从高天派遣你的圣神,谁能知道你的旨意呢?这样,世人的行径才可以修正,人们才能够学习你所喜悦的事,并且藉着智慧而得救。(智9:13-19)

  读经一说得好,「这个必腐朽的肉体,压抑着灵魂;这个用泥土造的帐棚,是心灵的负累。」我们必须排除一切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必须脱去我们的肉身和私见所构成的土作外套,才能随从天主的圣意。

  本主日弥撒的教训的确十分有力。它给我们提供了全部基督信仰生活的大宪章,指出了基督信仰的绝对价值。作基督信徒绝不是轻松的事。信徒的生活是要求认真的实践。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里,耶稣讲了两句话和做了两个比喻。那两句话是「跟随我」和「背自己的十字架」;那两个比喻,一个是「建造一座城」,另一个是「同另一个国王交战」。圣路加把这两句话和这两个比喻连接在一起,看来是有他的道理的。他是在训诲与他同时代的信友,要消除他们的一切幻想,向他们指出做基督信徒真正必要的条件。

耶稣曾说过:人不可同时奉事两个主人。这是所有基督信徒都必须接受的条件。圣路加十分强调这一点。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里,他把它说得咄咄逼人,甚至不合我们的心理。他说:

「如果谁来就我,而不恼恨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门徒。」

我们不可照字面去懂圣路加所记载的耶稣的话。耶稣所说的“恨”字,是指一种对价值的判断,丝毫不含拒绝爱的意味。耶稣要求他的门徒对他的绝对忠诚。在与他对比之下,对任何人的爱都要处於次要的地位。由於爱耶稣在万有之上,弃绝一切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必要。人性情感,虽然合理,也只许是一种隶属於对耶稣的爱的爱。耶稣要求的是绝对的爱,不是差不多的爱。为了强调这绝对要求,圣路加开了一张把我们心爱的人物都包括在内的名单。在与耶稣相对立时,这些人物都应该退到应该牺牲的次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圣路加把我们本人的生命也包括在这张名单内。或许,在今日欧美文明中,跟随基督不致造成必须弃绝家庭的地步;但是,在圣路加的时代和在今日的中国,这样的情形却是在所难免的。

耶稣又说:

「不论谁,若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门徒。」

「背十字架」在今天已是一句成语,其意义无非是忍受生活上的苦楚和严重考验。但是,在耶稣时代,却尚有牺牲生命的意思。十字架原是处死的刑具。耶稣的门徒看见过他们的老师背着十字架走往加尔瓦略山,在那里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他们知道他们有分担耶稣的命运的严分。对他们和对後来的基督信徒们说来,「跟随基督」和「背十字架」有同样的意思,都表示绝对的奉献,甚至不惜舍去生命。但是我们要背的,不是任何的十字架;我们要跟随的,不是任何一个人。我们要背的,是耶稣的十字架;我们要跟随的,是耶稣这个人。

总之,跟随耶稣是不可轻易从事的。为此,耶稣提出「建造一座城」和「同另一个国王交战」这两个简短的比喻,来促使人们在决定舍弃一切而跟随他之前,先深深地反省一番。今日的基督信徒,一如当时耶稣的门徒,对基督信仰都不可抱有幻想。基督信仰不是一种空想的哲学,而是一种必须实践的生活。这生活不容许妥协,它的要求是绝对的。不但一日,而且一生,都是这样。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本主日弥撒的教训的确十分有力。它给我们提供了全部基督信仰生活的大宪章,指出了基督信仰上的绝对价值。作基督信徒绝不是轻松的事。信徒的生活是要求认真的实践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单靠我们各人的能力,我们难能成为地道的基督信徒的,但是,正如本主日弥撒中读经一所说的,「天主赐予智慧,从高天派遣他的圣神」,我们依赖天主圣宠的助佑,一定可以做到。

基督我们赞美你、亚孟。



天主的宽赦 (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弥撒中的两篇读经和福音,分别取自出谷纪第32章第7到11以及13到14节,圣保禄宗徒致弟茂德前书第1章第12到17节,圣路加福音第15章第1到32节。

  荡子的比喻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我们已经在四旬期第四主日弥撒福音中读到它,但是那 的教训与本主日不尽相同。四旬期指向耶稣复活节,预备领受圣洗圣事与重宣圣洗誓愿;本主日弥撒福音的教训则着重在天主的宽赦。

  比喻中的父亲为了他儿子离弃家庭流荡在远方而不断焦虑。比喻中说,儿子还在远处的时候,父亲就看见他。这意味着,那父亲一直盼望着儿子有朝一日终於要回家,由於不断的盼望,於是总是这样凝视着遥远的地方。从此可见天主不忘记罪人而耐心等待罪人回头归化的态度。比喻中的父亲看到了儿子,便动了怜悯的心。动怜悯的心:这也是天主对罪人的经常态度。天主本性仁慈,本来就爱宽赦人的罪。出谷纪称天主为「慈悲宽仁的天主」,说他「缓於发怒,富於慈爱忠诚」;又记录了梅瑟的一篇祈祷经文。经文中梅瑟这样祈求天主宽赦他的子民,说:「这百姓固然执拗,但求你宽免我们的过犯和罪过,以我们为你的产业。」

  比喻中的父亲,由於对儿子的怜悯,不辞自动走出第一步,「跑上前去,拥抱他,热情地亲吻了他。」天主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在耶稣身上可体会到的。比如,在匝凯的故事 ,耶稣知道了那位税务员要见自己并有悔改的心意,便自动到他的家 去。在这个故事中,耶稣又宣布了:「人子来,是为找寻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再说,比喻中的荡子的意向并不完全纯正。他回家并不纯粹出於对父亲的不知恩或缺少爱情的懊悔。比喻毫不隐瞒他的自私自利:「我父亲有多少 工,口粮富足,而我倒在这 饿得要死!」税务员匝凯的光景也是这样。他起初也并不像有纯正的意向,也并没有表示对自己罪过有什?懊悔。大致罪人的最初态度,往往只求避免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所造成的痛苦。天主却把这最起码的态度认作是他们好心的表示,因而便像比喻中的父亲跑过去迎接儿子似的,慈爱地接待他。

如果说比喻中的荡子有什麽懊悔的表示的话,那麽父亲,由於十分喜乐,竟然没有发觉。因为他只顾对他的仆人说:

  「快快拿锦袍来,给他穿上;拿戒指来,戴在他手上;拿鞋子来,穿在他脚上。再把那头肥胖的小牛牵来杀了,我们欢乐地来吃一顿。因为我这个儿子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路15:22-25)

  人们往往不懂得天主的宽赦。大概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圣路加特意藉着耶稣这个比喻,向他的读者们强调好好接纳那些曾犯过罪、而现在却同他们一起生活在同一教会内的人。耶稣本人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不能容忍罪人,把罪人看作是被天主所弃绝的一群。荡子比喻的一个目的,便是要这些人懂得天主的态度。因此比喻也就谈及了长子的反应。那是耶稣同时代的有些人的反应,那是圣路加的有些弟子的反应,那也是我们这时代的有些基督信徒的反应。比喻中的长子认为自己是父亲的忠诚仆人,事实上确是如此。他觉得父亲对弟弟的热烈接待伤了他的心。他对父亲一直忠诚,父亲从未为他办过酒席。那荡子耗尽了父亲的家产,父亲却那麽优待他。这也是今日有些基督信徒们的绊脚石。至少在他们的想象中,他们不能接受有些人一生行为荒唐,死後却蒙天主接纳,像一生作好教友的人们一样进了天堂。这是以斤斤较量的商人心态来估量基督信徒的生活和天主的公义。耶稣要纠正这个错误。他坚决反对任何在天主与人之间引进「我给,你也要给」那样买卖关系的宗教观点。在天主与人之间的首要关系是爱。比喻中的父亲毫无贬低长子的忠诚的意思,相反他着实予以肯定。

  「孩子,你常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父亲对他决无不公道之处。他的立场不过是宽赦,是重新赐予生命给那死了的儿子。

  以上是本主日弥撒福音的教训。现在我们探究本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一和读经二的内容。读经一记述拜金牛的故事。天主才颁布了他的十诫,他的子民以色列便放肆到了拜金牛的地步。这真是一个不可宽恕的罪过。这故事的要点在梅瑟的那篇祈祷词上。这是一篇分作几段结构完整的有力辩护词。

  天主为什麽要毁灭自己的子民呢?以色列是天主的子民,因为是天主用强硬的手臂把他们从埃及领了出来的。既然用了如此奇妙的惊人方式拯救了他们,再把他们毁灭,岂非是自相矛盾。
正因为天主这样奇妙地拯救了他的子民,在万民中显示了他的光荣,如果现在毁灭他所拯救的人民,便要失去威风。这与天主的面子有关。叫人家怎样再能尊重和敬畏他的大能和强硬的手臂呢?由於梅瑟信德坚强,他不怕这样冒昧地向天主要挟。

  但是他所提出的最有力论据则是天主的信实。天主既然许诺给他们先祖一块土地和许多子孙,现在不能撤销这许诺,把灾难降在他的子民身上。这故事就以天主宽赦他的子民拜金牛的罪为结束。这是读经一的教训。

  在读经二 圣保禄宗徒更现身说法,也为天主的宽赦作出了见证。他原是罪人,天主却信任他、拣选他,付给他一个使命。那是当时新生的教会中一件盛事。在别的耶稣所拣选并曾与耶稣一同度过一段生活的宗徒眼中,保禄,那曾经迫害过他们的人,遽然也满渥主宠,像他们一样当起宗徒来,真是一件奇特而激起反感的事。保禄给我们指出,只要有信德和在基督内的爱,回头悔改常是可能的。不但如此,他更认为自己的犯罪和後来的回头悔改,都是天主的上智计划。他说:

  「耶稣基督要在我身上,显示出他无限的忍耐,给将来信赖他而获得永生的人,一个突出的榜样。」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本主日的弥撒福音记述荡子回头的比喻。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我们已经在四旬期第四主日弥撒福音中读到它,但是在那里它的教训与本主日不尽相同。四旬期指向耶稣复活节,预备领受圣洗圣事与重宣圣洗誓愿;本主日弥撒福音的教训则着重在天主的宽赦。

在本主日的弥撒福音中,荡子回头比喻的真正主人公,已不是荡子本人,而是他的父亲。父亲为了儿子的离弃家庭流荡在远方不断焦虑。比喻中说,儿子还在远处的时候,父亲他就看见他。这意味着,父亲一直在盼望着儿子有朝一日的终於回家,由於不断的盼望便总是这样凝视着遥远的地方。从此可见,天主的不忘记罪人而耐心等待罪人回头归化的态度。

比喻中的父亲看到了儿子,便动了怜悯的心。动怜悯的心:这也是天主对罪人的经常态度。天主本性仁慈,本来就爱宽赦人的罪。出谷纪称天主为“慈悲宽仁的天主”,说他“缓於发怒,富於慈爱忠诚。”出谷纪又记录了梅瑟的一篇祈祷经文。经文中梅瑟祈求天主宽赦他的子民,说:“这百姓固然执拗,但求你宽免我们的过犯和罪过,以我们为你的所有物。”

比喻中的父亲,由於对儿子的怜悯,不辞自动走出第一步,“跑过去,抱住他的脖子,热情地亲吻他。”天主就是这样。这是我们可在耶稣的身上体会得到的。比如,在匝凯的故事里,耶稣知道了那位税务员要见自己并有悔改的心意,便自动到他的家里去。在这个故事中,耶稣又宣布了:“人子来,是为找寻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再说,比喻中的荡子的意向并不完全纯正。他的回家并不纯粹出於对父亲的不知恩或缺少爱情的懊悔。比喻毫不隐瞒他的自私自利心:“我父亲有多少 工,都 粮丰盛,我在这里里反要饿死!”税务员匝凯的光景也是这样。他起初也并不像有纯正的意向,也并没有表示对自己罪过有什麽懊悔。大致罪人的最初态度,往往是只求避免自己行为为他们所造成的痛苦。天主却把这最起码的态度认作是他们好心的表示,因而便像比喻中的父亲那样跑过去迎接儿子似的,慈爱地接纳他。

如果说比喻中的荡子有什麽懊悔的表示的话,那麽父亲,由於十分喜乐,竟然没有发觉。因为他只顾吩咐自己的仆人说:“你们快拿出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给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我们人往往不懂得天主的宽赦。大概就是为了这个缘故圣路加特意籍着耶稣讲的荡子回头比喻的机会,来向他的读者们强调好好接纳那些曾犯过罪而现在却同他们一起生活在一个教会内的人。耶稣本人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不能容忍罪人,把罪人看作是被天主所弃绝的一群。荡子回头比喻的一个目的便是在使这些人懂得天主的态度。因此这比喻也就谈及了长子的反应。那是耶稣同时代的有些人的反应,那是圣路加的有些弟子的反应,那也是我们这时代的有些基督信徒的反应。

总之,比喻中的长子认为自己是父亲忠诚的仆人,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他觉得父亲对弟弟的热烈接待伤了他的心。他对父亲一直忠诚,父亲从未为他办过酒席。那荡子耗尽了父亲的家产,父亲却那麽优待他。这也是今日有些基督信徒们的绊脚石。他们不能接受有些人一生行为唐,死後却蒙天主接纳,像一生作好教友的人们一样进了天堂。这是以斤斤较量的商人心态来估量基督信徒的生活和天主的公义。耶稣要纠正这个错误。他坚决反对任何在天主与人之间引进“我交货,你付钱”的买卖关系的宗教观点。在天主与人之间的首要关系不是利益,而是爱。比喻中的父亲毫无贬低长子的忠诚的意思,相反,他着实予以肯定。“孩子,你常和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父亲对他决无不公道之处。他的立场不过是宽赦,是重赐生命于曾死了的儿子。

不论我是回头的荡子,或者是常和父亲在一起的长子,天主是我们仁慈的父亲。我们以此为傲。

基督我们赞美你。亚孟!


 

不义的管家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弥撒中的福音取自圣路加福音第16章第1到13节(短式:第16章第10到13节)。

  圣路加福音第15章记载,法利塞人和经师们见了税吏和罪人来亲近耶稣而窃窃私议,耶稣于是向他们讲了「亡羊」、「失钱」,和「荡子」叁个比喻。这是本主日弥撒福音的上文。其下文是第16章第14节:「爱财的法利塞人,听了这一切话,便嗤笑耶稣。」但是本主日弥撒福音的开端,也就是第16章第1节,则明明写着「耶稣也对门徒们说」这一句话。可见,本主日弥撒福音中所记载的话,是耶稣说给自己的门徒们听的,但是他讲这些话时,也有法利塞人在场旁听,并且表示了他们的反应。

  澄清了本主日弥撒福音的「听众和对象」的问题之后,我们便可以凭也是耶稣门徒的基督信徒身份来研究这篇福音。这篇福音的内容包括一个「比喻」和两个「忠告」。我们先研究那个比喻。

  在讲述那比喻时,耶稣先把他的门徒们和别的人对立起来。他称他的门徒为「光明之子」。与他们相比之下,别的人便是「世俗之子」。耶稣所讲的比喻中的主人公:不义的管家,是典型的「世俗之子」。耶稣利用他的形象来强调「世俗之子」的两点特徵;那就是:不义和精明。耶稣责备世俗之子的不义,却藉着他们的精明来激励光明之子。他说:「世俗之子在应付俗世的事务上,却比光明之子还要精明。」

  本主日弥撒福音这样说:

  那时,耶稣也对门徒说:「有一个富翁,他有一个管家,被人在主人面前告发,说管家挥霍了主人的钱财。主人就叫那管家来,对他说:『我怎么听说你有这样的事?把你经手的账目交出来吧!你已不能再当管家了。』那管家心中思量说:『我的主人撤了我管家的职务,我怎麽办呢?锄地?我没有力气;讨饭?我又觉得害羞。有了,我知道怎麽办了!好叫人在我被撤了管家的职务後,接我到他们家里去。』於是他把主人的债户,一一叫来,问第一个说:『你欠我主人多少?』这人说:『一百桶油。』管家说:『拿你的借据来,快坐下,写作五十。』又问另一个说:『你欠下多少?』他说:『一百石麦子。』管家说:『拿你的借据,写下八十。』主人称赞这个不义的管家,说他办事精明,因为这世俗之子,在应付俗世的事务上,却比光明之子还要精明。」我再告诉你们:你们要用会朽坏的钱财(不义的财物)去结交朋友,好到了钱财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为在你们匮乏的时候),他们收留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路16:1-9)

在我们刚才聆听了的「不义的管家」的比喻中,「不义的钱财」和「俗世的事务」是两个类同的说法。它们都是「别人的财物」,不是「真实的财物」。「真实的财物」比如天国里的永生,才是属于我们各人自己的。

接着,我们考究耶稣在讲了「不义的管家」这比喻之後,向他的门徒们所提出的两个「忠告」。那两个「忠告」都是关于「俗世的事务」和「不义的财物」的。它们所包含的教训,用哲学家庄子的话来说,是「物物而不物於物」;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则是:要知道利用世上的财富来实践自己的生命真谛,却不要做世上财富的奴隶。

  耶稣这样向他的门徒们说:

  「谁在小事上忠信,在大事上也必忠信;谁在极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必不义。倘若你们在会朽坏的(不义的)钱财上不忠信,谁还把那真实的财物委托给你们呢?倘若你们对于别人的东西不忠信,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给你们呢?没有一个仆人能事奉两个主人。或是恨这个,而爱那个;或是依附这个,而轻视那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又事奉钱财。」(路16:10-13)

  在今日经济挂帅的中国社会中,我们被称为光明之子的基督信徒们,决不可随波逐流,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成为金钱的奴隶。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弥撒福音记载耶稣讲的一个比喻和提出的两个忠告。比喻和忠告都直接针对耶稣的门徒们。在讲比喻中时,耶稣把他的门徒们和别的人对立起来。他称他的门徒们为「光明之子」。与他们相比之下,别的人便是「世俗之子」。耶稣所讲的比喻中的主人公:不义的管家,是典型的「世俗之子」。耶稣利用他的形象来强调「世俗之子」的两点特徵。那就是:不义和精明。耶稣责备世俗之子的不义,却藉着他们的精明来激励光明之子。他说:「世俗之子在应付世俗的事物上,的确比光明之子更为精明。」

在比喻中耶稣谈到「不义的钱财」和「世俗的事物」。这是两个类同的说法。它们都是「别人的财物」,不是「真实的财物」。「真实的财物」,譬如天国里的永生,才是属於我们各人自己的。

在讲完了这个比喻之後,耶稣援引两句成语:「谁在小事上忠信,在大事上也必忠信;谁在小事上不忠信,在大事上,也不忠信」「没有一个仆人能事奉两个主人。或者是恨这个,而爱那个;或是依附这个,而轻视那个」,向他的门徒们所提出的两个忠告。两个忠告都是关於「世俗的事物」和「不义的财物」的。香港天主教圣经学院编写的《清泉掬水》说得好:「从人怎样使用世物,可见他服持的主人是谁:天主或金钱。善用财物者才可得到天上永久的财富。」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从前耶稣给予他的门徒们的教训和忠告,今天对我们仍然十分有用。我们做基督信徒的,特别是在教会内作神长的,虽然应有「世俗之子」的精明,却绝对不可随从今日的社会潮流,贪恋「世俗的事物」和「不义的财物」。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小事,都是「别人的财物」,不是「真实的财物」。天主托给了我们更大的事,就是「永生」,我们自己的「永生」和我们所服务的兄弟姐妹们的「永生」。

基督我们赞美你。亚孟!



  富人与拉匝禄的比喻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耶稣同情穷人,但是他不主张革命,他的讯息是纯粹宗教性的,他劝富裕的人救济有需要的人。他说:「要用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为在你们匮乏的时候,好叫他们收留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这是上主日弥撒中所记载的「不忠信(不义)的管家」的比喻所留给我们的教训。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弥撒中的福音也记载一个比喻,是「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耶稣所讲的这个比喻可分两幕,一幕是在世上演的,一幕是在阴府里演的。在这个比喻中耶稣戏剧性地描述了富翁和拉匝禄在那两个舞台上所扮演的极其不同的角色。
  本主日弥撒福音这样记载说:

  那时,耶稣对法利塞人说:「有一个富翁,身穿紫红袍和细麻纱的衣服,天天奢华地宴乐。另有一个乞丐,名叫拉匝禄,躺在那富翁的门口,浑身生疮。他巴不得拿这富翁桌上掉下来的碎屑充 ,却只有狗来舔他的疮痍。後来,那乞丐死了,由天使送到亚巴郎的怀中。那富翁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阴间的痛苦之中。」(路16:19-23)


  「阴间」一词,希伯来文称作「谢奥耳」,原来是指所有死者的灵魂聚集的地方。根据耶稣时代犹太人的思想,阴间分做一上一下,上面是义人享福的地方,耶稣称它为「亚巴郎的怀抱」,下面是罪人受刑的地方,耶稣把它称为「阴间」。这两个地方的中间有一道鸿沟相隔,两边的人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相接近。接着耶稣又采用犹太文学上讲比喻的特色,来给比喻的主题做进一步的发挥。他在比喻的故事中插入几个情节,不但使故事更为戏剧化,而且更藉着故事中人物的发言,令人更易于领会比喻中所包含的教训。
  耶稣这样接着讲述说:

  「那富翁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阴间的痛苦之中,举目一望,远远看见亚巴郎,又见拉匝禄在亚巴郎的怀中,就喊叫说:『我祖亚巴郎啊!可怜我吧!请派遣拉匝禄,用指头蘸一点水来凉润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中,非常痛苦啊!』亚巴郎说:『孩子,你应记得你在生时,已享过福了,而拉匝禄却受尽了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到安慰,而你却要受苦了。况且,在你们和我们之间,隔着一道深渊,要从这边到你们那边,并不可能,要从那边到我们这边,也不可能。』」(路16:23-26)

  今世的祸福是暂时的,转瞬便云消雾散。死後的赏报和刑罚却是永远的。那个富翁知道的太晚,懊悔也来不及了。但是耶稣的比喻还没有讲完,他要藉着那个可怜的富翁与祖宗亚巴郎的对话,来强调信友们当听从上主藉教会的训导,和及时悔改自新的道理。他这样继续讲解说:

  「富翁说:『祖宗啊!那麽求你派遣拉匝禄到我家去,警告我的五个弟兄,免得他们也到这个痛苦的地方来。』亚巴郎说:『他们有梅瑟和先知,让你兄弟听从他们好了。』富翁说:『不,我祖亚巴郎!如果从死人中有一个人,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必会悔改。』亚巴郎说:『他们如果不听从梅瑟和先知,即使有人从死者中复活起来,他们也不会信从的。』」(路16:27-31)

  在我们刚才听到的比喻中,耶稣没有说明那个富翁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也没有交代那拉匝禄是怎样沦落为乞丐的。耶稣讲这个比喻并没有表示鄙视金钱的意思。他不过是教训世人提防一种与金钱有关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醉生梦死」。它的特徵是第一奢侈,第二不相信神的存在。
  依照耶稣留给我们的讯息,世界是天主创造的,世界上的财富原是为人类享用的。各人的私有财产是天主托给人经理的事物,人不可擅自妄用。耶稣曾讲「不忠信的管家」比喻,劝人要善用世上的财富,救济有需要的人。他说:「这样在金钱失去价值的时候,有朋友接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现在他又讲「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警告世人不要浪费财物、漠视别人的需要,否则他们也要像比喻中的那个富翁一样,到地狱里去永远受苦。到了那时,他们要懊悔,已来不及了。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耶稣同情穷人,但是他不主张革命,他的讯息是纯粹宗教性的,他劝富裕的人救济有需要的人。他说:「要用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为在你们匮乏的时候,好叫他们收留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这是上主日弥撒中所记载的「不忠信的管家」的比喻所留给我们的教训。

本主日、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弥撒福音也记载一个比喻,是「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耶稣所讲的这个比喻可分两幕,一幕是在世上演的,一幕是在阴府内演的。

「阴间」一词,希伯来文称作「谢奥耳」,原来是指所有死者的灵魂聚集的地方。根据耶稣时代犹太人的思想,阴间分做一上一下,上面是义人享福的地方,耶稣称它为「亚巴郎的怀抱」,下面是罪人受刑的地方,耶稣把它称为「阴间」。这两个地方的中间有一道鸿沟相隔,两边的人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相接近。

在本主日弥撒福音中的比喻里,耶稣在讲述了第一幕「富翁与拉匝禄」在世的不同生活之後,便又采用犹太文学上讲比喻的特色,来对比喻的主题做进一步的发挥。他在比喻故事的第二幕中插入几个情节,不但使故事更为戏剧化,而且更藉着故事中人物的发言令人更易於领会比喻中所含蓄的教训。他这样接着说:

『那个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一望,远远看见亚巴郎及他怀抱中的拉匝禄,便喊叫说:『祖宗亚巴郎,可怜我罢!请打发拉匝禄用他的指头尖,蘸点水来凉润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中极甚惨苦。』亚巴郎说:『孩子,你应记得你活着的时候,已享尽了你的福,而拉匝禄同样也受尽了苦。现在,他在这里受安慰,而你应受苦了。除此之外,在我们与你们之间,隔着一个巨大的深渊,致使人即便愿意,从这边到你们那边去也不能,从那边到我们这边来也不能。』

今世的祸福是暂时的,转瞬便云消雾散。生後的赏报和刑罚却是永远的。那个富翁知道的太晚,懊悔也来不及了。但是耶稣的比喻还没有讲完,他要藉着那个可怜的富翁与祖宗亚巴郎的对话,来强调信友们听从教会的训导,和及时悔改自新的道理。他这样继续讲解说:

『那人说:『祖宗啊!那麽就请你打发拉匝禄到我父家去,因为我有五个兄弟,叫他警告他们,免得他们将来也到这受苦的地方。』亚巴郎说:『他们自有梅瑟及先知,听从他们好了。他说:『不,祖宗亚巴郎!倘若有人从死者中到了他们那里,他们必会悔改。』亚巴郎给他说:『如果他们不听从梅瑟及先知,纵使有人从死者中复活了,他们也不会信服。』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在我们刚才所听到的比喻中,耶稣没有说明那个富翁的财产是怎样得来的,也没有交代那拉匝禄是怎样沦落为乞丐的。耶稣讲这个比喻并没有表示鄙视金钱的意思。他不过是教训世人要提防一种与金钱有关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醉生梦死」。它的特徵是第一奢侈,第二不相信神的存在。

依照耶稣留给我们的讯息,世界是天主创造的,世界上的财富原是为人类的享用。各人的私有财产是天主托给人经理的事物。人不可擅自妄用。耶稣曾讲「不忠信的管家」比喻,劝人要用多馀的财富,救济有需要的人。他说:「这样在金钱失去价值的时候,有朋友接你们到永远的帐幕里」。现在他又讲「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警告世人不要浪费财物、漠视别人的需要,否则他们也要像比喻中的那个富翁一样,到地狱里去永远受苦。到了那时,他们要懊悔,已来不及了。

基督我们赞美你。亚孟!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