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資料庫
肆、丈夫與父親的角色
肆、丈夫與父親的角色

  父親是一家之長。長--代表權威、管理、領導。全家既以父親為馬首是瞻,則全家的幸福與否,全賴於父親的領導正確或錯誤。在古老的社會裡,不拘父親有否領導能力,他是當然的一家之長,父認父權是來自上天,父親即使濫用權威,家人也只敢怒而不敢言。現在的社會不同了,不只父權就是社會各種體系的權威,已經陷於危機狀態。社會學家稱現世為權威危機的社會。職位所付與的權威大有被個人領導能力的權威取代之勢。換言之,個人的號召力Charism往住勝過組織Institution所付的權威。職此之故,父親就不能如同過去一樣,以為做了父親,天經地義的就是一家之長,全家的權威。個人的品質已成了現代克盡父職,善演父親角色的必須條件。當然,就在過去父權至上的社會裡,父親的品質也是很重要的。像秦二世的宰相趙高,人格掃地,其女艷容裝瘋,侮之於秦庭,其父威何在?(參看京劇:宇宙鋒)。
人類智愚不等,經驗有差。愚者經驗不足者,甘願服從強於自己者的領導。俗語說:「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基於人類的這種需要,小自家庭,大至國家,均須權威的領導。權威的作用,是領導一群人走向幸福,而不是藉以逞個人任性的工具。妄用權威以逞個人之好惡,謂之獨裁專制,暴君虐王,終究其權威必為革命所取代。濫用權威頻仍,革命也就疊起。自法國大革命以後,世界政權幾乎已完全為民主體系所代替,因此父權也起了極大的變化。雖然如此,但由於傳統文化和人性使然,除少數例外,父親仍執家庭之牛耳。但是社會既起了極巨的變化,父權與父親的角色,就不能不重新檢討了。

1. 品德、知識和經驗

  現代父權的建立,首重父親的品質與領導能力。品質可概論之為三:即品德、知識和經驗。個人無德,就難以正人君子之態正之妻小,上樑不正下樑歪!立德首在誠於衷行於外,言行一致,貫徹始終。言而不行,朝三暮四,必喪失權威。
雖然努力言行一致,仍未免犯錯;知錯認錯,既非羞侮也無損於權威,反而表現偉大。剛愎自用才喪失權威。事無巨細,言出必行,保持原則。言出不行,就是失信(慎乎言!),失信即喪失權威,其理甚明。知識在此不指專門學問,而是指一般常識。現代社會變化萬千,必須時時注意,跟上時代,分析社會上時事的發生,證諸過去的歷史,結論出能與自身或家庭可能發生的影響,而思應變之法。
這樣,雖非先知,卻能預卜未來。品德與知識相輔相成,相結而為賢能。用賢能去領導,權威必定堅固,家小無有不誠服之理!至於經驗可分為二:一為自身的經驗,一為吸取他人的經驗。年輕人固然沒有多少個人經驗,但自身極少的經驗,也是非常寶貴的。可惜因為不知如何整理自己的經驗,當然就難於派上用場了。所謂整理經驗,就是事無大小,凡自小時經歷過的事,即如遊戲玩棋也不放過,運用頭腦加以注意反省,分析得失利弊與原因,以及對己對人的反應與影響,條理分明的儲備在腦海裡,這樣如遇類似事件,至少不蹈覆轍。進而舉一反三,遇事沈著,防患於未然,這樣一來,必定處事樣樣高人一等。吸取他人的經驗:是凡眼見耳聞,大眾傳播所得,詳加分析(大眾傳播之事,因報導者看法角度不同,心機各異,報導與實事往往距離極大,不可據之以為就是如此),儲入腦海,化為知識,以備應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如無時間去讀歷史,至少有部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勸君拿來讀讀。雖然所述均為紀元前周王與儲候的事例,但也不乏描述其家庭的興敗者。除作者在每回前已有分析評論外,讀者再加上個人的分析,用來治家,即在今天極複雜的社會中,諒必也能應付自如。

2. 領導者須知道權變而後用

  品德、知識和經驗均已具備,未必就是一位好的領導者。領導者必須有號召力,也就是必須有使人心服口服的能力。其秘訣是緊守原則及權變適宜。若一味墨守成規而不知權變,必招致妻怨而子恨。家庭領導與政治領導不同。政治家是領導極多數的人,不可能認識各個人民,難於顧及每個個案,故可用同一法則而行政;切忌權變多而致生混亂。但家長則不然,不但易知而且須知每個子女的智愚秉性;因此,因宜施教不但可行,而勢在必行。既不可以子女之教施諸妻子,亦不可以訓子之法而教女,或以教女之法而訓子。宜各按其年齡、性別、智愚,分等異法而教,原則雖一,但也當權變之,以不同之方法而教之。非如此,家不但不治,而非大亂不可。這些原則性問題,青年朋友看起來,可能覺得抽象,但希切牢記於懷,日後集多了個案經驗,而加以印證,必會見其重要與奧妙,也必能駕輕就熟,運用易如反掌了。

3. 一家之主

  父親固為家長,但母親也是家長,屬於平等地位。然天無二日,家無二主,實際上必定是一主一輔。丈夫高高在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妻子如果處處勝過丈夫,妻子為主,丈夫為輔,有什麼不好?男女各爭領導權,不是組織家庭,而是破壞家庭。家庭領導權的作用在於導致家庭幸福快樂,而不在於丈夫或妻子誰去領導,這是非常顯明的。雖然男女平等,但也有別,這點是分水嶺。一般來說,妻子甘居輔佐地位,而讓丈夫去領導。原因是前篇所說過的,女人往往動情於先,而推理於後,情緒經常遮蔽理智,結果判斷易生錯誤。幾經錯誤以後,賢明的妻子往住拱手讓丈夫去領導。其實這樣去做,毫無損於男女平等的原則。
如果丈夫為主,妻子為輔,切不可意味一切必須取決於丈夫的權威,實際上許多事,妻子仍可做主。妻子決定如有錯誤,丈夫明知,如非關係全家幸福者,切勿爭執,權宜讓妻子高興,事後妻子必定後悔,而不再重蹈舊轍。這樣夫妻既不傷和氣,而更堅固了丈夫的恩愛與領導權。凡與妻子爭執不下者,可以預斷丈夫乃是愚夫,徒傷夫妻感情。因為居家過日子,普通都是無關重要的小事,若因細事而傷夫妻的恩愛,丈夫之過莫大於此。俗語說:「好男不和女鬥」。男人必須洞悉女人的情緒旺盛,在其情緒白熱化的時候去辯理,豈非愚笨之至?豈能算是好男兒?舉例來說,女人好與鄰人爭虛榮,見張太王媽買了狐裘鑽戒,不量入為出,也非買不可。為男人來說,這是至愚之舉。若丈夫據理相爭,曉以事有緩急之大道,未必有濟於事。如只點到而止,任其自斷,不失為明智之舉。俟後周轉不靈,切忌抱怨,妻子必定自知理屈而羞愧。如果以為藉此良機開導一番,則妻子必致惱差成怒,反罵丈夫無能,豈不自找無趣?總之,男人首重理智,避免一切能挑撥妻子惡劣情緒的境況,好言相慰,才是培養妻子感情的妙計。

4. 惡言劣態不是權威

  感情恩愛難於培養而易於破壞。言語的頂撞,態度的惡劣、惡作劇,當眾開妻子的玩笑,都是極易損傷感情的利刃。不厲聲嚴詞,表面上可能被人譏諷為怕太太,而骨子裡卻具有領導的實力,遠比厲聲厲色而無權威為佳。惡言、劣態、戲弄可能逞一時之快,集聚起來可能造成重大的傷害,成為極惡劣的畫像。有人離婚以後,詢之理由,也說不上來倒底是為什麼?往往只得到一個不具體的總答案「他的為人各方面都難與相處」。各方面都難與相處,就是語言態度戲弄各種小節所造成感情的巨大創傷的總結。寧願承擔怕大大的頭銜,而不可作傷害夫妻感情的「大丈夫」!切記相敬如賓!權威絕不傷害感情。惡言劣態不是權威!

5. 培養感情

  女人的情緒旺盛是缺點也是優點。可以說女人一生都是以感情為中心而生活。她為了感情肯犧牲一切,沒有感情就沒法活下去了。因此明智的丈夫須時時刻刻培養妻子的感情。只有愚蠢的丈夫才感情用事,傷害妻子的感情,這無異於把妻子推向他人的懷抱。世人往往不公平的批評女人為水性楊花,其實性生活為女人並不很重要,感情才是她生活的中心。一旦丈夫傷害了妻子的感情,她便感到一切都成了泡影。這時如果機緣湊巧,妻子就可能墮入移情別遷的陷阱裡了。實際上錯誤是丈夫造成的。女人所以肯託終生,完全是把感情託給丈夫了。一旦丈夫不但不能為其感情的寄託,反而加以傷害,其結果是不言而喻了。丈夫譬如樹,妻子譬如藤,樹倒藤何依?阿里山歌開頭說:「高山青、綠水長,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丈夫對妻子的角色是靠山,是妻子感情的靠山!所以丈夫能明白這一點,一定是山不倒而水長流,夫妻恩愛與日俱增。

6. 尊重妻子

  女人的感情固然豐富,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她的智慧與自尊。西方文化以女為先Lady first,在家庭中更當如此。孩子與母親日夜相處,以為母親事事通融,不重視母親的權威。為補救這點,父親有責幫助建立起母親的權威來。父親必須事事表示尊重母親的意見,時時叫孩子知道父親是十分尊重母親的,這樣以父親為首尊重母親,孩子豈敢越軌?如此不但無損於父親的權威領導,反而有個緩衝地帶利用。比如子女有所請求,先使他們詢問母親,利用此時加以思考,不致由於立即決定而生錯誤。當然母親如果已決定了,父親必須隨從。但往往母親會把孩子再支回給父親前來,這樣,父母雙方的權威都表現了,豈不美好?

7. 護花到何時

  在戀愛時丈夫即以護花使者自居,婚後仍舊如此,在妻子的心理上就不同了;護花於前固然好,護花於後就變成監視了。在此社交么開的社會裡,沒有必要寸步不離的守護。妻子情有所衷,是不會見異思遷的。若以小人度君子的態度出現,必定惹妻子非常惱怒。男子夜半不歸可以,獨往獨來可以,而妻子遲歸就犯了不忠不貞的嫌疑,豈有此理?無怪女人以為不平等不父平而爭女權了!若丈夫不知培養妻子的感情,先愚於前,妻子受創,愚行於後,是誰之過?

8. 親是說、財是財

  親是親,財是財,惱了還從財上來,這是經驗、之談。在西方國家,婚前可就雙方財產,延請律師,詳訂契約,以備日後有法律途徑可循。但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以為既以終身相許,何談身外之財務?若先擺出彼此不信任的姿態於婚前,豈能望婚後夫妻恩愛與家庭幸福?在觀念上中西不同。西方是先小人後君子,東方則先君子而後可能變小人。中西各有利弊。現拋開雙方各有祖產,或擁有西方式的契約者外,僅就白手起家的年輕夫婦情形,就前篇提過的家庭預算,經濟管理問題,再略加以補充。常見現在家庭,妻子本有謀生能力,但為子女纏身,放棄工作。這樣丈夫一人在外工作,經濟大權在握,或十天或半月交一次錢給太太過日子用。心理上妻子變成了仲手的人,頗覺不是味道。一遇周轉不靈,就成了口角的導火線。明智的丈夫,一定不緊把經濟大權,而把工作所得,原封不動交給妻子,使她統籌統辦,自己有用項時寧願再向妻子討,而絕不留「私房錢」。
相反地,如果明知妻子在蓄私房錢,最好裝瞎做啞,因為女人心理,其私房錢往往並非為一己之私,乃是儲備意外的開支,煞費苦心以謀全家之幸福。同時賢明的妻子也不會使丈夫一文不名,在親友間丟醜。因為女人比男人更愛面子,丈夫丟面子,妻子更覺難堪。當然,每人理財之能力與方法各異。為了家計,量入為出,必須明記賬目,每月共同查核一次,檢討得失,預算將來,這樣做並非丈夫查賬,而是共同為家庭幸福計,勢在必行。心明眼亮,雙方免去彼此懷疑及不必要的誤會。豈非有百利而無一害嗎?

9. 道德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我國傳統家庭關係的大綱。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是教育責任誰屬的說明。可是由於現代社會結構的變遷,許多青年自十幾歲就離鄉背井,或就學或就業,與傳統的家庭教育脫了節。學校工廠只重技藝智育,不但不能彌補家教之不足,反而成了青年失掉純真,沾染惡習的場所。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在現社會中比比皆是,社會大亂乃必然之理。道德觀念對青年本就格格不入,以之為抽象空論,或頑固制人的枷鎖,無用的老古董。有位青年母親就曾氣憤的說:「這個世界到處是欺騙,誠實是會吃虧的。我不能教我的子女誠實忠厚,否則他們將無法在這種社會裡立足!」她不是唯一做如此想的青年母親。幼年離家,失掉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加上本身受過了無數的欺騙與侮辱的經驗、作如是想也是自然的。但如果真這樣惡性循環下去,豈不變成了人吃人的世界?筆者用一個故事答覆她說:有位母親,明知其幼子偷小東西回家,不但不責,而且誇讚他能幹。此子長大後成了大盜,為官押赴法場砍頭。當時其母在場,其子要求再吃一次奶,其母允之,他一口咬斷了母親的奶頭說:「如果你從小教導我,我不會有今天的下場!」
現代的父親不但要負起家教的責任,也須彌補學校工廠所缺乏的德育,還須及時改正孩子在校園裡學來的邪惡。身教固然重要,但言教在現代的家庭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家嚴飯桌上的教言,在筆者的腦海裡清新一如昨聞。家嚴利用飯時,言之諄諄,不厭其煩。但凡古人遺訓,道德故事,時事評論,廣羅各種資料,填鴨式的灌輸,每日如此。當時年幼,雖未能完全了解,但年紀越長,越覺其當年訓誨的正確,終生受益。母親因與子女相處時多,往往倒不便行言教,因此言教由父親擔任最為適宜了。
言教既多,必須時刻檢討自己,待人接物,行止態度,面部表情,是否表裡一致。如果言行相背,以言害行,以行逆言,孩子們很快就抓到漏洞,譏之口是心非,不但大減權威,且是一敗塗地,因偽君子的教言猶劣於不施教誨!

10. 父親是女兒的偶像

  父親在兒女的心目中,是偉大的領袖,崇拜的偶像,行為的標準,模仿的對象。因此父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處事態度,甚至坐臥姿態,面部表情,不但影響幼年的子女,而且能影響子女的終生。有其父必有其子,確是經驗之談。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有時更超過對兒子的影響。不知多少女人,因父親對母親的惡劣,而恨所有的男人,終身不嫁。父親的態度足以影響女兒將來的結婚生活。女兒選終身伴侶,也住住以父親當楷模作標準。所以父親的身教關係至為重大,足以影響子女終生的幸福!沒有遺產留給子女,可以託於「兒孫自有兒孫福」的說法。但如自己行為不檢點,而影響到子女的幸福,就不能不負責了。

11. 幸福與道德

  生活在此不道德的社會中,卻更妥教導子女培養美德。好惡凶殘的人,不可能有善果。道德是文化的基礎,而不是宗教的基礎。道德是維繫社會秩序家庭幸福的基石,也是個人幸福的基礎。許多國家已取消了死刑,監獄在人文主義的倡導下也日益改善,但終究監獄不是個好去處!不要以為去監獄的都是別人,自己的子女教導不善,也有可能被關進去。無論現代監獄多麼好,總不能算是幸福的所在。生而不教,不如不生!東周列國誌所述好佞人的惡果,當時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是如此!年輕的父親,切切研究一下道德與幸福的關係,別誤了你的子女,陷他們於終身不幸!家教的作用在於輔導子女獲得終生的幸福!家教的責任,過去是以父為責任所屬者:子不教、父子過;現在更加上:「教不嚴、父之惰」了。切勿以為把子女養大就算盡了父職,演完了父親的角色!學校幫助父親完成子女的智育,父親卻要把子女教育成完整的人--「全人」教育。父親是全家的監督者,管理人,精神與物資的供應者,家中任何人的不幸福,父親都不能推卸責任!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