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朝 圣 胜 地

圣伯多禄大殿
大殿历史

教宗的徽号
除了叁重冠(tiara)外,还有耶稣授予伯多禄宗徒天国钥匙的标志。

圣伯多禄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是基督宗教的精神中心,因为这里有圣伯多禄宗徒的坟墓,又因为它是罗马皇帝正式承认基督宗教的象徵。自1377年起,它取代拉特朗大殿而成为教宗的府邸。

圣伯多禄大殿
是世界最大的教堂:
占地21,477平方米;
其外周长为1,778米;
大殿长186,35米,
耳堂最宽处为97,50米;
中殿高46米;中央大圆穹顶高达132,5米。
大殿有44座祭台
(旧君士坦丁大殿曾建有120座祭台,其中27座是奉献给圣母玛利亚的),11个圆穹顶,778根石柱,
395尊雕像,135幅彩石镶嵌画。
环绕着圣伯多禄坟墓昼夜燃点着99盏常明油灯。
贝尔尼尼(Bernini)的青铜祭台大华盖是世界最大的青铜雕塑,共耗费了九年的时间(1624-1633)来完成;
四根铜柱重达370公吨。

二世纪後半叶,在距离伯多禄殉道地点不远的坟场 ,有人在伯多禄的墓上建了一座小龛(edicule)。历史学家凯撒勒雅的欧瑟比(Eusebius of Caesarea)曾援引加约(Gaius)的话,称它为「凯旋纪念碑」(trophaeum),象徵圣伯多禄宗徒不屈不挠的信德。小龛前有一个5×7平方米的空地,以一道粉刷成红色的墙围绕着,信友和朝圣者很快就在这墙上留下粗刻(graffiti),表示他们曾来瞻仰伯多禄俭 的坟墓。
部分坟墓和小龛的一根石柱,至今仍可见於贝尔尼尼(Bernini)的祭台华盖(ciborium)下,通往下层「殉道纪念间」(Confessio)的入口处。

大殿中最受崇敬的圣伯多禄雕像
这尊古老的圣伯多禄降福像,曾被置於「伯奇亚塔小堂」(Cappella della Bocciata),
现在放於梵蒂冈地窟的出口处

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向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Sylvester I 314-335)建议,以伯多禄的坟墓为轴心,建 一座大殿,不但为纪念圣人的殉道,而且为用作基督信徒坟地。为了尊重这区的墓地,建 师要解决一个极复杂的环境问题,因为这地正处於梵蒂冈小丘的斜坡上,另方面,这工程也意味当局要发出谕令,禁止人们继续在这个露天坟场 葬死者。但多个世纪以来不同宗教的人都共用这坟地,而且根据古罗马的法律,除了最高权威(pontifex maximus原指大司祭而言)出於特殊理由而颁发谕令外,任何人不得触犯墓地或坟墓,因此事关重大,不可轻举妄动。

即使还会有人怀疑伯多禄确被埋葬於此,大殿的选址却能给我们进一步佐证:假如不是为了这里确实是伯多禄坟墓所在,君士坦丁皇帝的工程师们为了防止地下水的渗入,一定会另选一个较适合的地点,决不会坚持在这个满布墓冢的山坡兴工。

圣伯多禄大殿正门面图:刊於1620年左右出版的书中。

西尔维斯特罗一世
(Sylvester I )
於314年接替美基德(Melchides)担任教宗职务, 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向他建议兴建一座宏伟的圣伯多禄大殿。

在319-324年间进行的平整梵蒂冈山坡的工程,辟出了一块290米长、90米宽的平地,在这块平地上奠定了伯多禄大殿的基础。至337年君士坦丁皇帝去世时,建 工程可能已进行了大半(大殿可能完成於349年)。但君士坦丁皇帝所建的大殿只留下极少的痕迹,我们只能借助古代木刻和记载,猜测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重建大殿前的原来面貌。
原来的大殿规模非常宏伟,前面可能建有一个(特为忏悔者而设的)前廊(narthex),教宗西 修(Siricius 384-399)在任期间把它改建为一个宽敞的四边形柱廊庭院(quadriportico),中央有一座为取洁礼用的水泉。中殿(nave)两旁各有两个侧廊(aisles),以石柱分隔着,大殿祭台後的司祭(长老)间(presbyterium)前建有左右耳堂(transept),使大殿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状(直长横短),以後许多大殿都采用了同样设计。

大事年表

64或67年圣伯多禄被埋葬
200年前後 建成墓上的小龛
324年君士坦丁皇帝兴建大殿
800年查理大帝在圣伯多禄 大殿内受加冕

和平之母大殿 (Notre Dame de la Paix)
位於非洲象牙海岸的雅穆苏克罗(Yamoussoukro), 是依照圣伯多禄大殿的样式建 的。


1452年教宗 尼古拉五世计画修茸大殿
1503年教宗儒略 二世委任布拉曼特为大殿的建 师
1506年教宗儒略二世为新大殿行奠基礼
1514年拉斐尔罗被任命为工程总监

1538年 桑加罗被任命为工程总监
1547年米开朗基罗被任命为工程总监
1564年米开朗基罗逝世
1593年大殿的大圆穹顶竣工

1606年玛德尔诺着手扩建大殿
1614年玛德尔诺完成大殿正门面工程
1626年为新大殿举行祝圣礼


君士坦丁皇帝在伯多禄坟墓上所建的宏伟大殿,内外都铺上精选的大理石,宽大的窗户使殿内光线充足。大殿地板挖建了许多信友坟墓,他们都切愿葬在宗徒之长的坟墓附近。稍後在中殿两旁还建有一些雄伟的陵墓和小龛。

大殿的历史

 

尼禄皇帝之竞技场
君士坦丁时代
文艺复兴时代
巴洛克时代

 

圣伯多禄於 64年在他尼禄竞技场受十字架刑,死後被葬於竞技场附近的一个公共墓地中。公元 324年,君士坦丁皇帝着手在伯多禄坟墓上兴建大殿。及至十五世纪因原有大殿出现倒塌的危险,遂被拆除,继而在十六至十七世纪进行了重建工程。大殿的正门面於 1614年竣工,大殿则於 1626年祝圣。

据早期文献的记载,当时的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在圣良教宗时(St.Leo I 440-461),大殿的正门面(facade)曾饰以彩石镶嵌画(mosaic),中殿两旁有上下两例壁画,描述旧约(右侧)和新约(左侧)故事。大殿的左侧有教宗西马克(Symmachus 498-514) 修 复的圣安德肋圆厅(rotunda).这位教宗还建了敬礼圣史若望、圣若翰洗者和圣十字架的小堂。附近还建有和诺 皇帝(Honorius)小陵墓,在八世纪後半叶被改建成圣女彼得罗尼拉(St Petroilla)小堂,用作法兰克(Franks)王室的私人圣堂。在中殿拱壁(apse)後方,建有阿尼奇家族(anicii)的巨型陵墓。

教宗圣大额我略(St Gregory I 590-604)将司祭间地面?高了约1.5米,以便建造一个始无前例的半圆形的地窟(crypt),左右配以环状的台阶,让信徒能沿台阶下至宗徒坟墓的近旁,然後沿另一边的台阶回到上方。大殿的主祭台被置於这称为「殉道纪念间」(Confessio)的地窟之上,刚好在伯多禄陵墓的位置上。教宗若望七世(John VII 705-707)在大殿正面面的右侧兴建了一座献予玛利亚的祈祷小堂,後於十七世纪初被玛德尔诺(Maderno)拆毁。正门面的彩色镶嵌画,原描绘基督和宗徒的生平,部分在这时期被取下,分成不同的画格,分置於罗马的希腊圣母堂(Santa Maria in Cosmedin)祭衣间、义大利其他城市,以及俄罗斯等地。

随着撒拉森回教徒(saracens)的入侵,教宗良四世(Leo IV 847-855)沿伯多禄大殿建 起一道坚固的围墙,形成了所谓的「良教宗城」(citta' leonina).十二世纪初,加 斯笃二世(Calistus II 1119-1124)又改建了司祭间,把它再进一步提高。不过无论怎样,他都迁就和保存了备受崇敬的圣伯多禄宗徒陵墓。另一个重要的工程是在教宗依诺森叁世(Innocent III 1198-1216)期间进行的,他以新的彩石镶嵌画。画中基督出现在伯多禄和保禄之间,下方是十二头象徵十二宗徒的羔羊,旁边伴以当时的教宗和教会的象徵。今日只有这後两者和一只落在棕榈树上的凤凰鸟尚存,保存在罗马布拉斯基大楼(Palazzo Braschi)的博物馆中。

从 132.5米高的大圆顶
可俯瞰整个圣伯多禄广场。 这广场是贝尔尼尼於1656-1667年间建成的。 广场 大殿之间有一块四边形的空地,而广场两侧被形似双臂的半圆形柱廊包围着;柱廊由托斯卡纳柱式(Tuscan order)的大柱组成,分作4例,共284根柱子; 柱廊顶端的梁楣饰带上安放了140个圣人的雕像,和四面教宗亚历山大七世的徽章。广场中央,在两个大喷泉之间,耸立着梵蒂冈方尖碑(Obelisco Vaticano),此碑来自所谓的「尼禄竞技场」(Circus of Nero),但实际上这竞技场是卡利古拉皇帝於37年启用的。为了把此碑竖立在这个340米长、240米宽的椭圆形广场的中心,共动用了900名工人、150匹马和47部绞盘机。

教宗额我略九世(Gregory IX 1227-1241)在任期间,再重新修饰了大殿的正门面。尼古拉叁世(Nicholas III Orsini 1277-1280)修建了私人小堂,这位教宗可能还委托人画了门廊的壁画,但至今只有小部分残存。
在宗座流徙阿维尼翁(Avignon)期间,乔托(Giotto)受司提法内斯基(Stefaneschi)枢机的委托,制作了着名的「伯多禄小船」(Navicella)彩石镶嵌画,以及为主祭台绘画了叁联画屏(Polittico Stefaneschi),後者现存於梵蒂冈博物馆的画廊中,而前者只留下了两个天使(一个现存圣伯多禄大殿,另一个在弗洛辛诺内省Frosinone的波威雷艾尔尼卡镇Boville Ernica),而这画格在十七世纪曾彻底重修。


贝尔尼尼(Bernini)的伯多禄宝座群雕
位於中殿拱壁,被来自一扇巨型窗户的光线照得闪闪生辉,窗中央有象征圣神的鸽子。

之後,玛尔定五世(Martin V 1417-1431)修茸了大殿的门廊;欧日纳四世(Eugenius IV 1431-1447)则委托费拉雷特(Filarete)为大殿正门铸造大铜门,工程於1445年完成。同期还制造了很多雕塑品,但至今它们或下落不明,或被另置它处,其中着名的有多纳太罗(Donatello)的圣体龛,现存於圣伯多禄大殿藏珍阁(Tesoro)中。藏珍阁还保存着本奇(Jacopo Benci)为西斯笃四世(Sixtus IV 1471-1484)设计的陵墓;另外,大殿中仍可见到依诺森八世(Innocent VIII 1484-1492)的陵墓。

圣大额我略 (St Gregory I ) 十世纪的象牙板雕。 这位教宗在590-604年间,为大殿的修茸工程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十五世纪末,完成了一件惊世的杰作: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圣母怜子雕像(Pieta')。这雕像原是嘉禄八世国王(Charles VIII)的大使,委托米开朗基罗为圣女彼得罗尼拉(Petronilla)小堂(即法兰克王室小堂)造的。

未几,这座古老大殿结构的安危越来越令人担心,教宗尼古拉五世(Nicholas V)遵照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的建议,委托罗塞 尼(Bernardo Rossellini)负责大殿的重建工程:新大殿的蓝图呈拉丁十字形(直长横短),中央盖有一圆穹顶(Cupola)。工程开始後不久,旋於1455年停滞了近半个世纪,其间保禄二世(Paul II)曾试图复工。罗塞 尼的工程,只是其後长期重建工程系列之始,这工程吸引了不少当时艺术界的顶级人物参与。另一个重要的重建阶段由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 1503-1513)所推动,他将这巨大工程委托给桑加罗(Giuliano da Sangallo)所信托的建 师布拉曼特(Bramante):这工程共历时一个多世纪。布拉曼特的方案是一个呈希腊十字形(四臂相等)的大殿,中心有一个大圆穹顶,周围另有四个小圆穹顶。但是,布拉曼特於於1511年去世後,他的工作先後被拉斐尔罗(Raffaello),乔孔德(Giocondo)和桑加罗承接。这些建 师曾想重新修改设计蓝图:将希腊十字形改为拉丁十字形,以增加大殿的长度;并更进一步提升大殿的地面,以使修建梵蒂冈地窟(Grotte Vaticane)。

圣伯多禄铜像
作者是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

1546年桑加罗去世後,米开朗基罗接手工程,他试图尽量回复到布拉曼特的原始设计。他所作的建设,今天还能在大殿各处看到,尤其是新大殿的中殿拱壁部分。但米开朗基罗未能亲睹他所设计的巨大圆顶落成,这工程先由维尼奥拉(Vignola)接手,後於1573年由雅各伯 德拉 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接续,最後於1593年竣工。

但是,当时的大殿还缺少其他重要部分,如大殿的正门面,是後来於1606-1614年由玛德尔诺(Carlo Maderno)建成的。玛德尔诺又在中殿两侧加建了叁个小堂。这些对大殿所作的较後期工程,大大改变了布拉曼特和米开朗基罗原先设计的较俭 风格:依照两位艺术大师的设计,大殿内原应涂以 实无华的泥灰,而不是成千上万的色彩缤纷大理石和其他华丽的装饰。玛德尔诺又在其中一个小圆穹顶下,修建了额我略十叁世(Gregory XIII 1572-1585)小堂。又中央大圆穹顶上的彩石镶嵌装饰本来是为了迎接1600的圣年,但实际上,此装饰工程到圣年结束後才告完成。

宗座大楼 (Palazzi Apostolici):
右数第二个窗子,就是教宗降福广场上的民众和领念叁钟经的地方。

阿诺尔福(Arnolfo)
於1926年受波尼法爵八世(Bonifa VIII)的委任,参加波尼法爵四世小堂和八角形圆穹顶的修建工程。现存於梵蒂冈地窟中的波尼法爵四世石棺上,刻有这位教宗的肖像, 上方托利蒂(Jacopo Torriti)的圆形镶嵌画中的肖像如出一辙。画中的波尼法爵四世,由圣伯多禄和保禄引进,领至怀抱耶稣的圣母面前。
阿诺尔福也是伯多禄铜像的作者,这铜像原本放在已被拆毁的圣玛尔定小堂内,现安置在大殿东北的壁下。有些学着却认为这樽铜像是教会初期的作品,但最近的研究显示这假设似乎是不成立的。

1624年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 )委托贝尔尼尼(Bernini)计画铸造一个以四根螺旋大柱支撑的镀金铜华盖。工程於1633年完成,但教宗主持的正式祝圣礼,则是在1626年进行的。贝尔尼尼於1629年接任为圣伯多禄大殿的建 师,并为这工程辛勤了近半个世纪,精心按巴洛克风格装饰大殿内部,使它散发出丰富和活泼的色彩。他不仅创作了乌尔班八世和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两位教宗的陵墓雕塑,而且还造了置於中殿拱壁的伯多禄宝座群雕,和伯多禄广场的着名柱廊(colonnade)。

圣伯多禄大殿中的「韦罗尼加」(Veronica)

「韦罗尼加置身圣伯多禄圣保禄之间」
雨果(Ugo da carpi)1525年绘圣伯多禄大殿建 维修部(Fabbrica di S. Pietro)

一块印有基督肖像的布,正是到罗马朝圣的象征。这块布被称为基督的「真正肖像」(拉丁文"vera icona",渐演变成"veronica"「韦罗尼加」。自1300年起,人们在历次的圣年中,把它奉为基督的汗巾(Sudarium Chiriti),并於每周五和节日供朝圣者瞻仰。
「韦罗尼加是圣伯多禄大殿叁大圣髑之一(其它两件是基督十字架真木和刺穿耶稣肋旁的长枪)。从十二世纪起,就有传说圣伯多禄大殿所收藏的这块汗巾,可能就是圣妇韦罗尼加在往加尔瓦略山路上,给耶稣拭面的那块汗巾。
教宗依诺森叁世大力推动了对这圣髑的敬奉:事缘在1216年,按惯例从圣伯多禄大殿到圣神医院举行的「韦罗尼加游行」结束时,放置在圣髑匣中的这块布巾突然反转,教宗认为这是一个征兆,遂撰写了一篇祷文,叫信友连续十天内诵念,以得大赦(此乃敬礼史上首篇大赦祷文)。着名意大利诗人但丁(Dante)在1300年的圣年中见过此圣髑後,也歌颂过这圣物,神曲Divina Comedia-「天堂篇」"Paradiso",XXXI,103-108.另外,意大利着名诗人彼特拉客(Petraca)提到这圣物的诗句也别具意义(抒情诗集 Canzoniere,XVI)。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