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朝 圣 胜 地

拉特朗大殿
拉特朗大殿历史

图中巨大的大理石头像为公元 306 - 337年间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来自玛森丘宫殿,现存於罗马的保守大厦。 被斩首殉道:他的头落地後,

有些学者肯定公元四世纪在今日大殿的所在地曾有一所教会房屋,当时基督信徒常在这里聚会祈祷。这所房屋原是君士坦丁皇后福斯塔的家产,公元 313年教宗 Melchiade (311-314)将它改建为圣殿,并增添了一些住宅。实际上,罗马皇帝把此地产捐赠给教宗後,教宗就把这块罗马帝国着名的拉特朗家族住宅附近的法院大厅改建成了教堂。拉特朗家族当时住在 Celio的南边。继 Ponziano地窟之後,最古老的洗礼泉便是在这古老宫殿之间挖掘出来的。
君士坦丁皇帝拣选这块土地来建 新兴宗教的第一座殿宇,或者是因为这里比邻奥雷里澳城墙和阿西纳拉城门,不会引起多数还信奉 教的罗马居民的反感。据另一推测,那所教会房屋可能直接兴建在拉特朗家宅的废墟上,因为在它的地基下发掘出了赛维里奥皇帝时期的一所建 ,曾是皇帝私人卫队的军营。公元 312年君士坦丁皇帝在密尔微大桥上战 玛森丘皇帝之後,拆毁了这座军营,在其所在地建起了教会初期的圣殿,并将其献予救世主。之後在额我略一世教宗在任期间,把此堂也献予了圣若望和圣若翰。现在大殿的名字是 1144年卢乔二世教宗命名的。

圣若望拉特朗大殿:朱塞佩.瓦西 (1752)所作木版画中的大殿。

古代建 的平面布局与现在的大殿非常相似:以瑰丽的大理石柱分隔成五个通廊,十字耳堂被限制在中央叁个通廊的宽度,而其外侧的两个通廊则较短,通至两侧突出於侧 的两个方形大厅。

"至圣的拉特朗大堂,全世界所有教堂的根基和母亲",这是拉特朗大殿独有的称号。它是罗马城和全世界的首座基督教堂,比梵蒂冈大殿还古老十叁年,直到十四世纪,它一直是罗马的主教 ?教宗的住所。

历史事件:在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中,有 1123, 1139, 1179, 1215和 1512年在此举行的大公会议。教宗依诺森二世曾於 1133年在此为德国洛塔里奥二世国王加冕; 1223年卡洛.迪.安焦在此被加冕为西西里王; 1312年封立了卢森堡国王昂里克七世。 1347年,罗马民选官和改革者 科拉.迪.里恩佐创立了 "骑士"。教宗欧静四世把大殿托付给自 1450年就在此服务的在俗神职,这些由一位枢 总司铎和二十二位议事司铎组成的团 ,享有参与一切在伯多禄大殿中举行的盛大弥撒祭典的 先权。

有关大殿的兴建,盛传着君士坦丁皇帝患麻风病的传说。 说圣伯多禄和保禄曾在皇帝的梦中显现,并许愿如果他领洗进教,其病患定会痊愈。于是,君士坦丁派人找到西尔维斯特一世 (314-335)教宗,接受了教宗的洗礼,病患也因此痊愈。作为对此事的见证,皇帝决定兴建这座大殿。

大殿中富有黄金和大理石装饰,曾被称为金宫。在教会书籍中记载了君士坦丁皇帝捐赠大量珍宝以装饰大殿,传说大殿中珍藏着结约之柜、刻有十诫的石碑、金铸烛台,以及圣幕和大司祭亚郎的衣物。

镶嵌铺设地面
大殿中央通廊下,在 1934年的挖掘中发现的镶嵌铺设地面。

主祭台位于十字耳堂的中央,後殿中的教宗宝座与祭台在同一直线上。中殿较宽、较高,由 30 根出产於 Numidia的黄色大理石柱支撑着,在石柱的顶端下安放着十八世纪的大风琴。

最初的大殿样式庄严肃穆,本是献给救世主基督的圣殿。因为当时殿中珍藏着一幅名为" Achiropita",意为非人手所绘的圣像, 说此画是在西尔维斯特一世 I教宗 (324)祝圣大殿的过程中奇迹般地出现的。其形象後被以镶嵌的形式镶嵌在大殿正面上。

圆拱曾以同质大理石装饰成条文图案,镶嵌装饰为金底。大殿中的装饰以黄色为主,这或许是大殿被称作金宫的另一个原因。两边的侧殿由围墙内的 40根绿色大理石柱支撑着。由于柱子矮小需要加上高大的基座才达到斜坡的殿顶,有一个圆拱支撑着用于透光漏空墙壁。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老的大殿曾经历了多次灾难,多次摧毁和整修。 公元 455年真塞立科蛮族入侵,大殿被毁,其中保存的珍宝也被抢掠一空。大良教宗 (440-461)予以修 。几个世纪之後,在公元 896年,一次大地震使大殿受到明显的毁坏,教宗塞尔焦叁世(904-911)对其实施了重要的巩固工程,并以镶嵌装饰了大殿中的讲道坛。

圣若望拉特朗大殿上十五尊雕像之一

十二世纪又有一系列美化和整修工程:教宗亚力山大叁世 (1159-1181)建 了大殿东侧正面,这正面今日已不 存在; 克雷孟叁世 (1187-1191)教宗给大殿装饰了镶嵌,今日也已遗失;今日存留的是尼科拉四世教宗 (1288-1292)增添了华丽的装饰,其中有後殿由 雅各布.托里蒂和 雅各布.达.卡梅里诺创作的巨幅镶嵌画。

圣若望大殿的後殿曾建有一个半圆的回廊,这 罕见的初期基督教陵墓建 样式在罗马中世纪後期建 中是独一无二的。大殿原来的後殿中安置着十二世纪罗马大理石雕刻家尼古拉.迪.安杰洛所作的教宗宝座。

圣大良教宗在凡达利人劫掠後 (455), 重新修 大殿。

大殿在1308年一场火灾中被毁,克雷孟五世教宗 (1305-1314)把它立即修 後, 1361年遭受另一次火灾。在乌耳班五世教宗 (1362-1370)和额我略十一世教宗(1370-1378)任期又被修 ,乌耳班五世教宗命令加建圣 龛。教宗 马定五世(1417-1431)请着名的装饰风格艺术家铺饰了大殿中多彩的大理石地面; 欧静四世教宗 (1431-1447)将多项建 工程委托给建 师菲拉雷特。依诺森八世教宗 (1484-1492)叫人建 了教宗祭台前面的拱门;而庇护四世则兴建了向东的正面,以及天花板;後继的圣庇护五世教宗 (1566-1572)又对天花板加以了装饰。
大殿的正面曾带有叁扇六角形的大窗,窗内描绘有救世主的形象,殿前伸出一个六柱的前廊;大殿近旁建有宗主教府。七世纪末,受君士坦丁堡的影响,此处便从宗主教府改为教宗的府第。
为教宗服务的,有神职人员和寝室侍从,前者由孤儿院或唱诗班的学生中挑选出来,後者则来自贵族家庭。

乔治.瓦撒里所作壁画中的额我略十一世教宗 (1370-1378)。

因此,在从建堂到十四世纪初的大约一千年中,圣若望拉特朗大殿及其周围的相关建 ,一直是教宗的经常驻地;此外,由于圣若望拉特朗大殿是罗马城的主教公署,其地位也便较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和 Ostiense的圣保禄大殿更高。

博罗米尼的修 工程。依诺森十世教宗把修 大殿的工程委托给弗兰切斯科.博罗米尼,当时距 1650年的圣年还有四年,工程於 1649年完工。在叁个方案中,建 师选择了最典雅的一个:在侧 上开了五个大拱,间以巨大的双柱,其间建 了十二个柱龛,内置十二宗徒的雕像。在拱上方的矩形窗户之间装饰着带有椭圆形花框的绘画。虽然,建 师曾有意将殿顶改建成拱形,但木制花格式天花板还是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但是,从 1304到 1377年,教宗迁居法国的 阿维尼翁,拉特朗被长期遗弃,年久失修。因此,当教宗返回罗马後,将其第一住所安置在圣玛利亚特拉丝台微雷教堂,之後迁至 母大殿,最後 立在梵蒂冈。

眼见令人痛心的大殿废墟,西斯都五世 (1585-1590)教宗决定对其进行彻底修 ,工程被委托给教宗所信赖的建 师多梅尼科.丰塔纳。新的宫殿建 因其位于城市郊外而成为了教宗的夏宫。
但是,後来奎里纳莱丘因其战略的位置而取代了拉特朗大殿夏宫的角色。 就这样,拉特朗大殿重新失去了其昔日的辉煌,再次被遗弃,直到十七世纪中叶。

内景:圣若望拉特朗殿顶内部。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