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者墓窟
默想
历史概略
圣加理多墓窟
圣巴斯弟盎墓窟
多弥蒂拉墓窟
普黎史拉墓窟
圣依搦斯墓窟
圣庞加爵大殿与墓窟
圣玛策林和圣伯多禄墓窟
属灵讯息
圣依搦斯墓窟 Catacombe
di Sant'Agnese
圣女依搦斯(St Agnes) 十二岁殉道,死後随即受到罗马和各地信友热烈崇敬。(图中是圣女依搦斯作祈祷状的大理石浮雕特写部分)
这墓窟以罗马着名殉道者圣女依搦斯(St Agnes)为名,她被安葬於这墓窟中。我们可以肯定,她是在戴克里仙皇帝(Diocletian)的血腥教难中牺牲的。许多古代作家如安博
(Anbrose)、达玛稣(Damasus)和普登爵 (Prudentius)等,都为这少女的英勇行为感到惊讶,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讲论她。人们至今仍争议一首歌颂她的着名圣诗是否出自圣安博的手笔。
由这些着作中我们可以获悉,依搦斯是死於十二岁妙龄,但关於她殉道的方式则难以确定。达玛稣说她是受火刑而死,安博和普登爵则谓她遭斩首致命,而那首着名的圣诗却说她被割断颈项的动脉而死。普登爵暗示圣女死前曾受过特殊的酷刑,後世关於她的传奇故事,便是这样演变出来:有说圣女被人解往多米仙皇帝(Domitian)竞技场的妓院内,即今日的那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里,赤身悬在一拱道上示众。中世纪初期,这地方确实兴建了一座敬礼圣女的小堂,十六世纪时,建 师博罗弥尼(Francesco Borromini)把它改建成较大的教堂,即今日的圣依搦斯受难堂(Sant'Agnese
in Agone)。
圣女康斯坦齐亚陵墓 (Mausoleo di Santa Costanza)
按同心圆设计,建於四世纪。圆穹顶(cupola)及其座圈(tambour)安放在一环列石拱上,下面由十二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
这位少年殉道者的遗体,由其家人安葬在他们私有的地下墓穴(hypogeum)里,即由今日的庇护门(Porta Pia)出城後,在诺门塔那大道(via
Nomentana)的左方。这墓地後来变为公众坟地後,很快就以圣女的名字而命名。
圣依搦斯以其稚龄和超乎寻常的坚强意志,自始就使人深生景仰之情,不仅在罗马人当中,在各地也亦然。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的皇室成员,都非常热心敬礼圣女。事实上,这里曾建有一座弧形的教堂,是君士坦丁时代的典型建 ,并修建了一座饰有彩石镶嵌画(mosaic)的圆形陵墓,被称为圣女康斯坦齐亚(St
Constantia)陵墓,安葬了君士坦丁皇帝二女儿康斯坦齐亚 (Constantia)。教宗西玛克(Symmachus 498-514)时代、在圣依溺斯的墓上修建了一座小型大殿。後来教宗和诺理(Honorius
625-638)把它改建成现有的雄伟大殿,这大殿部分是藏在地里的。
君士坦丁之女儿康斯坦齐亚 君士坦丁皇帝与妻子福斯达(Fausta)育有五个孩子: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康斯坦爵二世(Constantius II)、康斯坦(Constant)、康斯坦齐亚(Constantia或Constantina)和海伦娜(Helena,她成了背教者儒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的妻子)。 康斯坦齐亚皈依基督宗教後与父亲的异母兄弟汉尼拔尼安(Hannibalian)结婚,他是本都(Pontus)和卡帕多细亚(Cappadocia)王。
康斯坦齐亚於354年死於彼提尼亚(Bithynia)。她的遗体於360年被迁至罗马,如其所愿葬於圣女依搦斯的弧形大殿旁。 在同一陵墓中葬有她的妹妹海伦娜。
要参访这着名胜地,并不那样容易,但却很值得一看,因为当中可欣赏到很多珍贵的文物。我们从外面沿路进入地下层,可以看到以下文物:
君士坦丁弧形大殿的遗迹:可惜这些建 并不能持久,有些完全毁坏了,有的仅部分幸存。不同於圣巴斯弟盎大殿那样保存的完整。
这座弧形大殿仅留下了墙壁,以及开了窗户的中殿拱壁(apse)。此弧形大殿乃君士坦丁皇帝之女康斯坦齐亚倡议和斥资兴建的。她皈依了基督宗教後,被後世的圣人传记作者将她描绘成一位圣女,即圣女康斯坦齐亚。
圣女康斯坦齐亚陵墓 的镶嵌画,主题有花卉、水果、飞鸟和原野生活景色。
圣女康斯坦齐亚陵墓(Mausoleo di Santa Costanza)由於康斯坦齐亚对圣依搦斯十分敬慕,不但为之兴建一座大殿,还愿意自己安葬在圣女的坟墓旁、因此她便在大殿之侧,增建了一座宏伟的圆形陵墓,冠以圆形穹顶(颇似圣玛策林和伯多禄墓窟Catacombe
di Santi Marcellino e Pietro上的君士坦丁之母圣海伦的陵墓)。
陵墓内部由两列花岗岩石柱分为两个同心圆,组成内外两部分。较外围的部分,建有十一个壁龛(niches),其中之一安放了康斯坦齐亚的壮丽斑岩(prophyry)石棺(此石棺与圣海伦的石棺一起,现存放於梵蒂冈博物馆中,陵墓内的石棺乃复制品)。
陵墓的天花饰满彩石镶嵌画,描绘了采摘葡萄的孩童。可惜,圆穹顶上的镶嵌画已经剥落,幸而陵墓外围走廊部分和两个壁龛内的镶嵌画,却奇迹似地保存完整。
和诺理的大殿 (basilica onoriana)
保留了四世纪大殿的形式和结构,在中殿拱壁(apse)上有金碧辉煌的彩石镶嵌画,描绘圣女依搦斯在两位教宗中间。
和诺理大殿(basilica onoriana):乃教宗和诺理一世(Honorius I)所建,用以取代教宗西玛克(.Symmachus)在圣依拨斯墓上所建的教堂,因为它已损坏不堪。这大殿部分藏於地面下,藉一道大型阶梯进入,那里安放了教宗达玛稣称颂圣依搦斯的颂词。大殿外有前廊(narthex),中殿由冠以格林多柱头
(Corinthian capital)的华丽圆柱分成叁个通廊 (naves)。左右两侧廊(aisles)上方,设有妇女席楼座(matroneum)。中殿拱壁(apse)上的彩石镶嵌画,是拜占廷式艺术的表表之作,描绘圣依搦斯站在教宗和诺理和(很可能是)西玛克之间。
主祭台下珍藏着圣依溺斯及圣爱美愣霞(Emerentiana)的部分圣髑;圣爱美楞霞殉道後,她的遗体曾被埋葬在诺门塔那大道(Via Nomentana)的大墓地(cimitero
Maggiore)。
羔羊祝福礼 在每年一月二十一日罗马贞女依搦斯殉道的瞻礼,两头雪白的小羊被放在祭台上,接受拉特朗大殿律规议事司铎总院长(Abbot
General of canonici Regulares Lateranenses)的祝福。小羊放在蓝中,头带红、白两色玫瑰造的花冠:红色代表殉道,白色代表纯洁。日後它们身上剪下来的羊毛将交予提伯河西圣则济利亚隐修院(monastero
di Santa Cecilia in Tratevere)的本笃会修女,用以编织我教宗和总主教们(metropolitans)用的礼仪圣带(pallium)。这源自十六世纪的传统,含义清晰:总主教们披上这圣带,就如同披上圣依搦斯的崇高德行:信德、刚毅、纯洁。
墓窟:有多层,但大部分经已损毁不堪;这都是十七 、十八世纪间的盗圣墓者 (corpisantari)所致。他们是些不法之徒,一心以营利为目的,潜人墓窟偷取「圣人遗骸」作买卖,然而,事实上他们所偷的大部分都是一般的亡者。
墓窟可分四区:
第一区在和诺理大殿的左方,那里有圣依搦斯的坟墓,和一些简陋的古老碑文等。其他区域皆属君士坦丁时代的产物。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第四区,在君士坦丁大殿前廊
(atrium)的地下,考古挖掘时始发现是由十个陵墓组成的外教墓地,约建於二世纪末,後为建造大殿而被拆毁。
君士坦丁的弧形大殿遗迹 右侧为康斯坦齐亚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