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朝 圣 胜 地

拉特朗大殿
拉特朗大楼

波尼法爵八世的敞廊
(Loggia 或 Pulpitum Bonifacii) 已不复存在,下图乃海姆斯克尔克(Martin van Heemskerck)所绘,显示敞廊以一道隐蔽拱廊与罗马宗之间府(Partriarchium)相连。

拉特朗大楼(PalazzoLateranese)建於古代的罗马宗主教府(Patriarchium)的所在地;从君士坦丁时期直到教宗流亡阿维尼翁(Acignon)为止(1305),这里直是教宗的府邸所在。罗马宗主教府与大殿一同毁於I308年一场火灾中。当教宗从阿维尼翁返回罗马後(1377),由於宗主教府残破不堪,被迫将圣座迁移到梵蒂冈。教宗西斯笃五世(SistusV Peretti)於I586年委托丰塔纳 (Domenico Fontana)拆除了几乎所有幸存的建 ,包括降福敞廊和一些与大殿毗连并备受敬仰的中世纪小圣堂,以建 一座教宗的夏宫;只留下了君士坦丁时期建 的大殿、初期教会的洗礼堂,和中世纪罗马最具代表性的小堂一「至圣小堂」(Sancta Sanctorum)。

罗马宗主教府原是由一系列的建 组成的,一直伸展到教宗良的宴会厅(triclinium)和被称为「至圣小堂」的圣老愣佐(San Lorenzo)小堂。宗主教府前矗立着奥勒里皇帝 (Marcus Aurelius)的骑马钢像,是西斯笃五世向(Sistus V)将此像重新放置在此的。

教宗西斯笃五世 (Sixtus V) 下令拆除了降福敞廊 (Loggia delle benedizioni)。

宗主教府门廊处有教宗若望二十二世(John XXII)献予圣多玛斯(St Thomas)的小堂,被用作教宗的祭衣间,当中珍藏着许多圣触。从小堂右侧通廊,通过一段楼梯就可上至会议大厅,其长度与西斯笃五世所建新大楼的宽度相同,共有十个拱壁,尽头是一个讲台。大厅向着广场北面的一方开有一个有上盖的敞廊,是教宗波尼法爵八世为1300年第一个圣年而加建的。乔托(Giotto)就是在这敞廊的墙壁上,把当时的庄严场面绘画下来;此壁画的残片现置於大殿中波尼法爵八世的陵墓上方。

城市规划
由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的设计,实际上是为整个罗马东南区的规划,每个细节都与城市规划互相关联。他於1575年修直了梅鲁拉纳大道(via Merulana)并使它与大殿衔接成指定的斜角;由圣若望大道走到大殿去,则要穿过分别为男女病人而设的两座医院间的狭路;大殿北方耳堂外门面的降福敞廊,一方面要对准大路,另方面要保持与耳堂轴线成直角。宗主教府大楼要改建成一座内有方形庭院的四边形建 ,与大殿的纵横轴线正交与平行,以耳堂的门面和大殿的正门面作为界限。

宗主教府正门曾位於「至圣小堂」的对面,里面保存着很多圣触,由这里通过一个巨大柱廊内的阶梯可进入宗主教府中心。右侧曾建有匝加利亚塔(torre di zaccaria),塔中另有一个宗主教府的入口,由叁条楼梯组成,通往圣西尔维斯特(San Silvestro)和圣老愣佐(San Lorenzo)小堂;中间那条楼梯就是所谓「圣梯」。

四季大厅 (Scala delle stagioni)的天花板
此大楼可能曾是宝座大楼

尼比亚(Cesare Nebbia)在梵蒂冈图书馆内一幅弧形壁画上,把西斯笃五世宣布圣年的盛大场面记录下来(1585-90),这盛事的地点与I300年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宣布圣年时一样。由於後来这宗主教府毁坏殆尽,这幅壁画便成了这宗主教府的珍贵见证:画中可注意到原来没有被门廊遮盖的大殿侧面;左侧是教宗良叁世时兴建的大楼,内有会议大厅 (画中可见侧面拱壁);大楼外可见到波尼法爵八世的降福敞廊(Pulpitum或loggia),和大楼的正面;左边便是圣西尔维斯特小堂 (Oratorio di San Silvestro)和建有小型前廊的圣梯小堂(Scala Santa)。

依叁面环建的二楼居室是教宗在大楼内的私人起居地方。

拉特朗协约
1929年梵蒂冈与意大利政府所签署的着名拉特朗协约,使拉特朗大殿与圣保禄大殿和圣母大殿享有治外法权 (extraterritoiality)成为梵蒂冈国(Vatican City State)的不可分割部分。

西斯笃五世一向认为拉特朗大殿应是罗马的首席教堂,因此拉特朗的宗座大楼也应该重新修茸,使其具备宗主教公署(Curia)应有的规模:除了长期用作宗座行政和枢机办事处外,还要用作举行教宗主持的枢机会议(Consistory)的场所。因此,建 师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依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所建的法尔内赛宫(Palazzo Farnese)形式,在拉特朗大殿旁建成了方形的公署大楼。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颇有趣的是那仅以纤幼层带(string course/marcapiano)分层,并以尖角粗面石工构成的坚固外墙,与那矗立屋顶上以石柱支撑着的观景敞廊(Ioggia-belvedere),极富有明暗反差的效果。屋顶上的栏杆由一列大鹏展翅状的有图案矮挡墙组成,不同的大理石使其更富色彩。成排石柱的设计强调了建 师的创作自由,同时又能与他的整体设计保持和谐一致。从这建 的象徵意义看,不难察觉到作者对古代帝国缅怀之情。实际上,我们只要看看丰塔纳所造的圣体龛凯旋拱、祭台华盖、敞廊或讲道台的拱顶,所得的印象,好似古代或拜占庭的帝王都曾在这些建 下举行过庄严的典礼。置得一提的是「波尼法爵敞廊」(Pulpitum Bonifacii),与那面对竞技场的君士坦丁堡王宫颇有相似之处;这座王宫的情景仍可见於竞技场中的狄奥多西 (Theodosius)方尖碑底座的浅浮雕上。


在梵蒂冈固书馆的西斯笃大厅(salone sistino)中,一幅尼比亚(Cesare Nebbia)所作的壁画(约1588年),描写西斯笃五世下令修建的拉特朗大楼新貌。这座大楼在教宗去世前不久落成。唯一没有拆卸改建的是君士坦丁时代的洗礼堂和大殿。

圣若望.达马森
(St John Damascene) 写道:「我崇敬基督的画像,因为他是降生成人的天主;我崇敬天主之母的画像,因为她是天主圣子的母亲,亦是全人类的母亲;我崇敬诸圣的画像,因为他们是天主的密友,不惜流血与罪恶搏斗;他们效法基督而为他倾 热血,一如他曾为他们倾 热血一样。我记下那些一生追随基督足迹的圣人,描写他们高尚的行为和所受的苦难,好使我能圣化自己,燃起效法他们的热忱。圣巴西略(St Basil)曾说:对画像的崇敬能引人走向圣像所代表的圣者」《论圣像》 Orationes pro sacris imaginibus)。

波尼法爵敞廊是宣布首届圣年之地点,在庇护四世(Pius IV)任教宗时,曾被重新整修,及至1586年丰塔纳受西斯笃五世之命将它完全拆除,代之以现在北向的柱廊。

西斯笃五世把教会年历中最庄严的典礼,即教宗在复活节颁发对罗马城和全世界的祝福大典(urbi et orbi),从梵蒂冈移至拉特朗大殿。拉特朗大楼的整修工程,於1590年初夏教宗去世前不久竣工,因此很难确定西斯笃五世对这大楼的计划;但无疑拉特朗大殿和大楼是被设计作为罗马教会的主要中心。

圣梯和至圣小堂就位於拉特朗大殿的近旁。1586年,当西斯笃五世决定委托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建 现在的拉特朗大殿(Palazzo Lateranese)时,其中一项工程就是把旧宗主教府的小堂独立开来,并把它修茸成瞩目的雄伟建 。他又命人把旧宗主教府的一段28级大理石台阶,用作通往至圣小堂(Sancta Sanctorum)的台阶。自十五世纪开始,这台阶便被认定是来自比拉多总督府(Praetorium)的,耶稣当年就是沿这台阶走去接受审判,因此它又被称为「圣梯」(Scala santa)。


圣梯小堂(Scala Santa)
座落在拉特朗广场东面,是旧拉特朗宗主教府遗留下来的建 之一。

建 师只用了一夜的时间,便把圣梯从旧宗主教府移到至圣小堂。从那时起,圣梯和至圣小堂这两处信友特别崇敬的朝圣点,便连成一体,在拉特朗大楼对面,成为独立建 。走上圣梯的尽头,信友可透过一扇装有铁栅的小窗,窥见教宗的古老小堂,当中珍藏着名的「非人手所绘的」(acheiropoieta)救世主圣像,以及罗马主要殉道者的圣髑(这些圣髑现已移至梵蒂冈博物馆内)。正是这些圣物使教宗的旧私人小堂显得分外神圣,这小堂又名至圣小堂。

圣梯
相传是基督进入比拉多衙门受审时走过的28级楼梯。

圣梯小堂的前廊里 ,安放着一些大理石雕像,其中有雅各梅蒂(lgnazio Jacometti1854)所雕的「犹达斯之吻」 (Bacio di Giuda) 和 「看这个人」(Ecce Homo比拉多把受鞭後的耶稣示众)的雕像 。正中就是着名的圣梯,两旁还有其他四道台阶 。朝圣者一般会跪着爬上圣梯的台阶 ,以纪念基督当年经过这台阶接受比拉多的审判 。若不然 ,则可经由圣梯右侧的台阶上去 ,经过一扇装有古老门闩的铜门 ,抵达至圣小堂 。从建 学和装饰学的角度来看 ,这是一座创新的小堂:只有一个通廊 ,一个细小的矩形拱壁 ,以及带有四分肋拱的哥德式拱顶 。小堂部分墙壁上尚铺有古代的大理石 ,而彩石镶嵌的天花板 (1278)是图案艺术的珍品,四边还饰有四位福音圣史的标志 。在祭台上方的壁画中 ,可见基督坐於宝座上,两旁各有天使侍立,教宗尼古拉叁世(Nicholas III)在圣伯多禄和保禄的陪伴下 ,屈膝向宝座上的基督呈献小堂的模型。

教宗小堂(至圣小堂)
(Cappella Papale) 建於君士坦丁时代,後由尼古拉叁世(Nicholas III1277-81)重建,此堂曾以古罗马殉道圣人老楞佐(St Lawrence)的名字命名,但人们惯称之为「至圣小堂」(Sancta Sanctorum),相当於耶路撒冷圣殿内部的至圣所。如同旧约中那保存着的约柜,而且只有大司祭每年才能进入一次的至圣所,同样这小堂也珍藏着救世主的庄严圣像,即那幅被喻为「非人手所绘的」(acheiropoieta)显灵基督画像,此外,还保存了许多与基督、圣母、圣伯多禄、圣保禄和圣女依搦斯有关的圣髑。如同在耶路撒冷的至圣所,在罗马,除了教宗之外,没有其他人可以在这至圣小堂举行礼仪。以往每年圣周四,教宗就在此举行濯足礼。

至圣小堂入口处有两幅圣伯多禄和保禄殉道的图画。在伯多禄被钉的画中,十字架成了对立的标志:左侧有士兵、右侧有痛苦的妇女;画面背景是罗马的一些名胜。圣保禄被斩首的画面背景是荒凉的叁泉区(Tre Fontane)和右边的圣保禄大殿。象徵地说:基督的宝血也在殉道宗徒所倾流的鲜血中,圣化了罗马,使罗马也成为新的耶路撒冷-天上圣城的象徵。祭台对面是圣斯德望(St Stephen)被人用石头砸死,和圣老愣佐 (St Lawrence)殉道的壁画。旁边的壁画是圣女依搦斯(St agnes)被斩首,和圣尼古拉 (St Nicholas)帮助叁个贫穷女孩准备嫁妆的奇迹。每扇墙上、在壁画的矩形框与人像之间的叁角玄月拱内,共饰有八个天使像。在靠近窗子两侧的空间,则绘有巨大的花瓶图案,从瓶中生出叁缕花枝。

至圣小堂祭台上的华盖(baldacchino)
只有在那里举行礼仪的人才能一睹祭台上方华盖的全貌。这祭台保存了许多珍贵圣髑,并象徵着结约之柜(出25:22),华盖的斑岩石柱和楣檐予人一个帐篷的样子:祭台和整个华盖一起,加上它们辉煌的大理石镶嵌图案,别具象徵意味,被喻为「世上无比神圣之所」(Non est in toto sanctior orbe locus)。

壁画下方,绕着墙边,有28个壁龛,尽画有圣母,宗徒和圣人的画像,这些都是西斯笃五世在任期间的作品。祭台後的墙壁上有两个以铁栅保护着的壁龛,造成了两个圣髑柜。

罗马殉道者圣老楞佐(St Lawrence) 画像
斯特罗齐(Bernardo strozzi)所绘。这教宗小堂曾以他的名字命名,後来才被称为至圣小堂。

两根斑岩石柱支撑着咏经席的楣檐,上面写着"Non est in toto sanctior orbe locus"(世上无比神圣之所),说明此地无比神圣。而这幅被喻为「非人手所绘的」基督画像,被安置在祭台後面一个饰有浮雕的银匣中;这匣是依诺森叁世时制作的。根据传说,这幅被视为救世主真肖像的圣像画(icon),是圣路加开始绘画,最後由天使之手完成的,是罗马现存圣像画中最神圣的一幅。每年八月十五日或遇到大灾难,教宗都会以游行方式将此圣像画恭送至圣母大殿,与名为「罗马人民的救星」(Salus Populi Romani)的圣母像「相会」。在基督画像旁有四盏银制的长明灯,两侧有圣伯多禄和圣保禄像,後边的玄月拱中分别绘有圣女依搦斯和圣老愣佐;圣尼古拉和圣斯德望。西墙上绘有叁盏明灯。拱顶内的彩石镶嵌画描绘着由四位飞翔天使托举着的盾形基督半胸像。华盖下的祭台保存着珍贵的圣触,它们连同那幅「非人手所绘的」基督画像,使这座教宗小堂成为西方教会最独特的圣地。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