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朝 圣 胜 地

历史价值的罗马教堂
历史概略叁 BB

奇迹圣母堂和圣山圣母堂

人民广场比翼圣母堂
(CHIESE GEMELLE DI PIAZZA DEL POPOLO)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Via del Corso, 528
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
Via del Babuino, 197

今日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所在之地,中世纪时曾是奥宙连城垣 (mura aureliane)上的一扇大门(又称为圣华愣定门Porta SanValentino),笔直而长的拉塔路(via lata,即今的科尔索路 via del Corso)便是由此出发。十六世纪初,教宗良十世(Leo X Medici 1513-152l)委托拉菲尔罗(Raffaello)和桑加罗 (Sangallo)修建一条自里佩塔卸货站(Porto di Ripetta)至人民广场的道路(via di Repetta里佩塔路,即昔日的莱奥尼纳路via Leonina)。几年後,即1523年.教宗格来孟七世
(Ciement VII)开始修建巴布伊诺路(via Babuino,即昔日的保利纳路via Paolina)。工程於教宗保禄叁世(Paul III任内才完成,沿品乔(Pincio)斜坡直达西班牙广场 (piazza di Spagna)。如此一来.完成了罗马市重整计划较重要的一环,即所谓的「叁叉路」 (Tridente)。
瓦拉迪耶 (Valadier)在人民广场进行「修饰」工程之前,教宗西斯笃五世(Sixtus V 1585-1590)委托建 大师丰塔纳(Domenico Fontana)在广场中竖起一座高耸的埃及式方尖碑。这方尖碑原来偃卧於大赛马场(Circus Maximus)里,连基墩至顶尖总高36.5米、是继拉特朗 (Laterano)广场的方尖碑後,罗马最古老的埃及方尖碑。但在人民广场的叁叉路开端建两座比翼教堂这个出人意表的主意,乃出自教宗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 Chigi 1655-1667);这不但堪称罗马雄伟景色之一,也为罗马增添其神圣感。
这两座教堂由拉依纳尔迪 (Carlo Rainaldi)开始施工,继由贝尔尼尼 (Bernini)和丰塔纳 (Fontana)完成。两座教堂看似一模一样,其实彼此颇多相异之处。二者前面都有一个门廊和古典式的叁角顶墙,颇有万神庙 (Pantheon)的雄伟气质。堂顶均冠以一个大 「鱼鳞式」圆穹顶,伴以一矮小钟楼,使这巴罗克艺术风格和环境相配得恰到好处。在这无法再容纳长形建 物的城市环境中,中央外展式的建 设计最适合不过,各建 成分都能予人魏峨雄壮的感觉。
右方靠里佩塔路的一座,名为灵迹圣母堂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於1597年为纪念现供奉於主祭台上的显灵圣母圣像而建。教堂内呈圆形,两旁各有两间小堂,圆穹顶为八角形,堂内饰有许多拉吉 (Antonio Raggi)的精制雕像。
左方靠巴布伊诺路的一座,名为圣山圣母堂(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建在昔日西西里(Sicily)圣山加尔默罗会(Carmelitani di Monte Santo)的教堂遗址上。这座教堂於1675年竣工,内部呈椭圆形,两旁各有叁间小堂,圆穹顶为十二角形。这教堂因为经常用作举行 「艺术家弥撒」(Messa degli Artisti)而闻名。堂内的十四处苦路,乃出自多位意大利现代有名雕刻家之手。

圣安博及嘉禄堂

圣安博及嘉禄堂 (SANTI AMBROGIO E CARLO AL CORSO)
via del Corso , 437

在圣尼各老堂(San Niccolo del Tufo)的遗迹上,留有一座纪念圣安博(St Ambrose of the Lombards)的教堂。比1612年隆吉(Onorio Longhi)受委将这堂扩建,并改名为圣安博及圣嘉禄堂(Santi Ambrogio e Carlo Borromeo)。隆吉去世前只建好了地基部分,但他设计的蓝图尚有正门面、两个钟楼、一个大圆穹顶和四个小圆顶,还未完成。1625年他的儿子小隆吉(Martino Longhi il Giovane)继续其工程。 1651年,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也参加工程,并完成了中殿拱壁、主祭台和大圆穹顶。两位方济会建 师 - 梅尼库奇(Giovanni Battista Menicucci)和卡内彼纳 (Mario d aCanepina)则於1684年继续完成了饰有高大叁角顶墙的正门面。教堂呈拉丁十字形,整个内部饰以壁缘饰带和涂彩泥灰,正厅由仿大理石纹饰的壁柱分成叁个通廊,壁柱均有柱顶饰带。左右两侧廊直达圣所,连成一道围绕圣所的回廊,仿如米兰主教座堂的一样.但在罗马这是独一无二的圣所回廊。最值得注意的艺术品,包括:绘於中央拱顶的「叛逆大使之 落」壁画,是画家布兰迪 (Giacinto Brandi)的作品;主祭台上的「圣安博与圣嘉禄荣升天国」祭台画屏,是马拉塔(Maratta)於1690年所绘。祭台後方有一圣触柜,保存着圣嘉禄的心脏。由左耳堂可进入圣安博小堂(Cappella di San Amnbrogio),是十四世纪时在圣尼各老堂的遗址上建成的。

卢奇娜圣老楞佐堂

卢奇娜圣老愣佐堂 (SAN LORENZO IN LUCINA)
Via in Lucina, 16a

教堂原名卢奇娜的「圣老愣佐堂」(San Lorenzo in Lucina),此名来自罗马一位名叫卢奇娜(Lucina)的女士,她在玛克森爵皇帝 (Maxentius)的教难时,留在自己家中收留了教宗圣玛塞禄(St Marcellus 308-309)。她的家位於罗马帝国时代的重要区域,邻近哈德良(Hadrian)神庙(即今日的石头广场 piazza di Pietra)和太阳神庙 (已无迹可寻),离奥古斯都(Augustus)的和平祭坛(ara pacis)不远(此祭坛现已迁往提伯河畔Lungotevere)。约於四世纪时,在卢奇娜故居遗址上兴建了这座教堂。 336年时,在这座教堂中曾进行教宗选举,并选出达马苏一世(Damasus I)。这教堂在本笃二世 (Benedict II)和哈德良一世(Adrian I)两位教宗任内、先後於685年及780年进行了复修。及至1112年,教宗巴斯加二世(Paschalis II)将之彻底重修,并增建了罗马式钟楼,其最高叁层设有双重的两棂窗。l650年范扎戈 (Cosimo Fanzago)进行了彻底的内部复修,却差不多完全保留了教宗巴斯加时代的正门面,并在下方的柱廊中,保留了不少中世纪的大理石和石碑残段,和大门两旁柱座上的守护石狮。堂内只有一个中殿和两侧的小堂。拱壁保存有巴斯加二世用过的大理石宝座。花格平顶天花约建於1857年(教宗庇护九世Pius IX之时)。主祭台上六根古老黑色的格林多式石柱,支架着其上微曲的叁角顶墙饰,当中置放了雷尼(Guido Reni)所绘的「十字架上的基督」油画。右侧第一间小堂的台祭下方,在石 中存放着圣老愣佐(St Lawrence)殉道的铁架刑具。右侧第四间小堂约於十七世纪时由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所设计,小堂内一座丰塞卡(Gabriele Fonseca)医生的半身像,也是他的雕塑品。教堂入口的左侧是洗礼堂,是萨尔迪(Sardi)的杰作、堪称为十七世纪建 和装饰艺术的珍品。

撒西亚圣神堂

圣神堂(SANTO SPIRITO IN SASSIA)
Via dei Penitenzieri, 12

萨西亚的圣神堂 (Santo Spirto in Sassia)和毗连的圣神医院,建於加洛林 (carolingian)时代,在韦塞克斯王艾娜 (Ina of Wessex)所设立的「萨克森学校」 (Schola dei Sassoni)遗迹上。这地方在圣伯多禄大殿附近,是专为萨克森朝圣者服务的慈善机关。这教堂原属萨西亚圣母堂 (Santa Maria in Sassia)管理,在十二世纪时重建。後於1475年按教宗西斯笃四世 (Sixtus IV)的意愿、由庞泰利(Baccio Pontelli)重建、并并入圣神医院,为给当时圣年前来朝圣的穷人服务。经过1523年罗马城遭洗劫之後,教堂於1538至1545年间,在教宗保禄叁世(Paul III)任内,经小桑加罗 (Antonio da Sangallo il Giovane)重建。教堂今日的外貌溯至教宗西斯笃五世(Sixtus V 1585-90)之时,而钟楼仍是西斯笃四世(1471-1484)任内所建。堂内只有一个中殿,两旁共有十座建有拱壁的小堂。中殿的壁画来自十六至十七世纪间不同的画家。精致的唱经楼内,有座1547年的管风琴,保存完整。其毗连的圣神医院仍保存原有结构,在那里仍可看见昔日人们遗下弃婴的 『轮盘』。

新堂(LA CHIESA NUOVA)
Via del Governo Vecchio, 134

原来的教堂大概於六世纪由教宗大额我略 (Gregory the Great)所建,位於昔日一个低洼的沼泽地带,古时名为塔伦顿(Tarentum),因为那里有个大地洞,当时人们甚至认为那是地狱的入口。 圣斐理伯.内利(St Philip Neri)曾居於毗连教堂的住所并负责管理这座教堂。 l575年时,他按巴尔托里尼(MatteoBartolini)和隆吉(Martino Longhi il Vecchio)的设计,将它改建成「新堂」(这是教堂名称Chiesa Nuova之由来)。隆吉更以镀金、楣饰、涂彩泥灰及画像等,装饰了教堂的内部。
至於高大宽阔的正门面.则出自鲁格斯(Fausto Rughesi)的心裁。正门面分上下两层壁住饰带、楼顶冠以叁角顶墙饰。下层正中装有并列石柱的大门口,和高大的楣梁饰。上层正中还建有一个有栏杆的大窗。

新堂

堂内呈拉丁十字形(直长横短),有一中殿及左右两侧廊,两侧各有五间彼此相通的小堂。 堂内保存着极有价值的艺术品,包括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na)在中殿天花上的壁画(1664-65),描绘圣母在梦中启示圣斐理伯.内利,有关教堂顶端有立即剥落的危险,使圣人及时修补,得以避免无数教友罹害的奇迹。
还值得一提的是,鲁宾斯(Rubens)於1606-08年间绘於中殿拱壁两旁的两幅特大油画(其中 「圣母抱耶稣圣婴」画像,覆盖了一幅 「显灵圣母」像)。两旁小堂的圆窗上方,饰有十八世纪的椭圆形画像,描绘新、旧约圣经的故事。左耳堂(transept)有拉依纳尔迪(Carlo Rainaldi)所建的斯帕达小堂(Cappella Spada),当中有马拉塔(.Mararta)绘於1685年的名画,描绘坐於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嘉禄(Charles Borromeo)与圣依纳爵 (St Ignatius)。拱壁左侧有圣斐理伯.内利小堂 (Cappella di San Filippo Neri),圣斐理伯的遗骸存放祭台下的石 内。小堂饰以珍珠母、大理石、金箔、铜及涂彩泥灰等装饰艺工,堪称为巴罗克艺术的珍品。
毗邻教堂的左方是斐理伯的司铎祈祷会的会院(Oratorio dei Filippini),系1637年博罗弥尼(Borromini)建於原来祈祷会会院之所在地,圣人曾在这里举办过最早期的独唱或合唱的宗教乐剧。以美学而论,这是一座善用空间的建 代表作。这建 的外面有凹形的正门面,中央的阳台背後有稍微弯曲壳形龛,使正门面更显其凹曲之线条美。祈祷会会院内的优雅,全在於庭院、大梯.门廊、各式厅堂、椭圆形室,以及名为「瓦利切利安」的图书馆 (Bibliotecca Vallicelliana),这是罗马最先为大众开放的图书馆。
教堂和祈祷会会院的整个建 ,与圣斐理伯本人和他所提倡的平民宗教情操息息相关。他主张平民化的宗教情操,应是深厚且建基於现实生活和信仰的整合。这看法得到良好的反应,尤其是他在罗马旧区热心从事使徒工作,得到贵族阶层热衷合作,使这人口密集的罗马旧区,变得俨如一个围绕着教堂、会院、图书馆及宗教乐剧的「理想城市」。

圣依搦斯殉道堂(SANT' AGNESE IN AGONE)
Via di Santa Maria dell'Anima, 30

圣依搦斯殉道堂

教堂位於那沃纳广场 (piazza Navona)西隅中央,即圣女依搦斯殉道之处。相传她曾被人赤身捆绑在那里示众,让人嘲弄,但她的头发却奇迹似的长起来为她蔽体。後人为了敬礼她、就在那里与建了一座小堂,其附名「安葛内」(in Agone),乃源於86年时多米仙皇帝 (Domitian)在此所建造的竞技场(Campus Agonis)。 1119年,教宗加理多二世 (CallistusII)将小堂改建成一所大教堂,堂内有一中殿和左石两侧廊。教宗依诺森十世(Innocent X Pamphili)的府邸与此教堂毗连,1652年他决定请热罗尼莫.拉依纳尔迪 (Girolamo Rainaldi)和嘉禄.拉依纳尔迪(Carlo
Rainaldi)两位建 师设计一个华丽的正门面,但教宗并不满意他们的设计,认为不够生动,遂请博罗弥尼(Borromini)重行殷计。这次的正门面设计得很生动,堂前还铺设了椭圆形的梯阶,向广场伸展,还有一对设计精巧的钟楼。可惜,随着l665年教宗依诺森十世的驾崩,在其侄儿卡米罗(Camillo)的领导下,重建工程进展缓慢,以致引起博罗弥尼的辞职引退,结果嘉碌.拉伊纳尔迪垂新插手工程。卡米罗死後,其夫人负责推动工程进展,她邀请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加入工作,而他将博罗弥尼的原来蓝图稍加修改,保留了只有一层由壁柱及圆柱组成的凹形正门面,和看似摇摇欲坠的高大圆穹顶。贝尔尼尼在这正门面,加建了高大的叁角形山墙顶饰,并加设了一层楼顶。教堂内部保持了拉伊纳尔迪的希腊十字形(直横相等)设计,在纵横两臂的各交汇点都有巨型壁龛,形成一个外四内八边形,大圆穹顶就建在其上,由八根博罗弥尼所制的粗大红色石柱支撑着。圆穹内有费里(Ciro Ferri)、科尔贝利尼(Sebastiano Corbellini)和巴奇查(Bacciccia)叁人於十七世纪合绘的壁画。七座祭台都饰有浮雕和石像,富有艺术价值。主祭台左侧的地下墓堂,埋葬了教宗依诺森十世的遗体,而其墓铭则见於大门入口的上方,是十八世纪时玛依尼(Maini)的作品。教堂地下层的罗马遗址,据说与诺门塔那大道 (via Nomentana)上的圣依搦斯墓地相连。

圣安德肋堂(SANT'ANDREA DELLA VALLE)
Piazza Vidoni, 6


圣安德肋堂

圣安德肋堂是建於昔日圣巴斯弟盎堂(San Sebastiano)的原址(相传是罗马贵妇卢奇娜(Lucina)是在此找到这位被乱箭射杀的殉道圣人的遗体),教堂旁有西恩那城Siena)皮科洛弥尼(Piccolomini)贵族的大宅,1582年由阿马尔菲(Amalfi)的公爵夫人科斯坦察(Costanza)捐赠给戴蒂尼修会(Theatines)的会士们,希望他们在那里为敬礼阿马尔菲的主保圣安德肋(St Andrew)建造一座教堂。可是几年後,教宗西斯笃五世(Sixtus V)为完成罗马的城市新规划而扩阔教宗大道,将大宅与教堂一并拆毁,戴蒂尼会会士们则迁往奎琳岗上的圣西尔维斯特堂(San Silvestro al Ouirinale)。
现有的教堂,是反宗教改革 (counter-reformation)时期,过渡至巴罗克时期的艺术杰作。教堂於1590年原由奥利维耶(Pier Paolo Oliviei)所设计,但其内部装修和圆芎顶却按玛德尔诺(Carlo Maderno)的设计而完成 (圆穹顶直径为16.1米、高80米,继圣伯多禄大殿的圆穹顶後,是罗马最大者)。正门面出自嘉禄.拉伊纳尔迪之手.下层分成五个跨格(bays),上层则有叁个跨格,各跨格均由并列突出的石柱分隔。正门面上层正中装有大窗,其上有叁角形的顶墙饰。下层大门上镶有教宗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 VII Chigi)的徽号。教宗原委托费拉拉(Ercole Ferrara)将上下两层间的涡旋纹连接墙(volute joint),改塑成两尊天使像,但他只完成了其中之一。圆穹顶上的小顶塔乃出自博罗弥尼,可能是他的处女作。
堂内呈拉丁十字形(直长横短),设有拱壁、筒形拱顶的中殿,两侧各有四座小堂。耳堂交汇点上的圆穹顶为玛德尔诺所设计,保存着十七世纪的一些艺术品,包括穹顶上的「天堂荣光」壁画,此乃兰弗朗哥(Giovanni Lanfranco)於1625年所绘;圆穹顶座四隅的四福音圣史像,为多梅尼基诺 (Domenichino)绘於1628年。中殿拱壁有关圣安德肋事迹的壁画,也出自多明梅基诺的手笔。而拱壁内的「安德肋被钉及埋葬」的壁画,则是普雷蒂 (Mattia Preti)的作品。中殿末端有教宗庇护二世 (Pius II 1464殁)和庇护叁世(Pius III 1503殁)的坟墓,两位教宗都是皮科洛弥尼家族的後人,他们的遗体於1614年自圣伯多禄大殿迁移至此。两侧有些重要的私人小堂,均出自名建 师之手,包括丰塔纳(Carlo Fontana)所建的兰切洛迪小堂(Cappella dei Lancellotti)、德拉.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所建的斯特拉尼小堂 (Cappella degli Strani)和贝尔尼尼(Pietro Bernini)所建的巴贝里尼小堂 (Cappella dei Barberini)。

圣依华堂(SANT'IVO ALLA SAPIEZA)
Corso Rinascimento, 40

圣依华堂

教宗额我略十叁世 (Gregory XIII 1572-1590)及西斯笃五世(Sixtus V 1585-1590)在任期间,曾将罗马上智大学 (La Sapienza)加以复修。该大学乃教宗波尼法爵八世(Boniface VIII)建於1303年,後经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1492-1503)再加以扩充。扩建工程由德拉.波尔塔 (Giacomo Della Porta)开始,由博罗弥尼 (Francesco Borromini)完成,继而又兴建了大学教堂,并於1660年竣工祝圣。博罗弥尼必须迁就已有的建 来建造这座教堂,包括教堂的部分正门面在内;它已成为今天所见十六世纪庭院的背景。这正门面有两层柱拱,沿着教堂的外墙伸延,间以一系列开有窗户的壁龛,使这正门面显得毫不单调。圆穹顶的外盖(tiburium)是多瓣形,由许多半突石柱分隔成多段,穹顶由一些倒装肋拱支撑着,使外观呈大阶梯状。圆穹顶上有螺旋形小项塔,灵感来自圣经上的巴贝耳塔(tower of Babel),塔上有锻铁制成之饰物 (栅架、世界、鸽子和十字架)。圆穹顶内面可谓罗马巴罗克风格的最高表现,其平面形式相当奇特 (两个重叠的等边叁角形,分别以凸边和凹边相连为一)。据说灵感是来自巴贝里尼家族(Barberini,即教宗乌尔班八世 Urban VIII)徽号中蜜蜂的纹饰。叁个大壁龛和叁个小壁龛互相间隔,而格林多式的壁柱则镶在壁龛两旁,承托着末端的飞檐;这六对壁柱依着枝肋逐渐收窄至小顶塔的基部,这样把圆穹顶分成六瓣。教堂内部按博罗弥尼的设计粉饰成白色,饰以白色涂彩泥灰,而圣伊华 (St lvo)的画屏则是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所绘。

圣王路易堂

圣王路易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
Piazza San Luigi dei Francesi

这地区曾一度是法尔法 (Farfa)隐修院的用地,这里拥有极丰富的罗马帝国初期古迹(如阿格黎帕Agrippa与尼禄 Nero公众浴场)。十六世纪初,美第奇 (Medici)家族开始拥有这地区,他们在这里兴建了玛达玛大楼(Palazzo Madama,即今参议院)。1518年,儒略.德.美第奇枢机(Giulio de'Medici即日後的教宗格来孟七世Clement VII)应法国侨团的要求,委托商纳维耶尔(Jean de Chenevieres)在这里兴建一座新教堂。工程由於1527年罗马遭洗劫,延至1589年才由丰塔纳(Domenico Fotana)完成。教堂正门面由德拉.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建成。分上下两层,上方饰有叁角形顶墙饰。下层设有叁扇大门,两旁的壁龛中各有一个石像(壁龛下均饰有法王方济一世Francis I徽章中的蝾螈标志)。堂内装饰出自德里泽(Derizet),两旁各有五间小堂,左侧第五间小堂绘有圣玛窦(St Mathew)的故事:包括他的蒙召、殉道及玛窦与天使,乃卡拉瓦乔(Cadravaggio)绘於1597-1602年间。这教堂一直是法国的国家教堂。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