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广播电台梵蒂冈广播电台
梵蒂冈广播电台  

類別


  
爱德与关怀


  教会


  文化与社会


  梵蒂冈文献


  大公合一运动


  家庭


  主教会议


  青年


  正义与和平


  政治


  宗教与对话


  科学与伦理


  教宗与圣座


  灵修生活



朝 圣 胜 地

历史价值的罗马教堂
历史概略四 BB

万神庙圣母堂(PANTHEON-SANTA MARIA AD MARTYRES)
Piazza della Rotonda

万神庙圣母堂

这座建 源自古罗马时期,保存得颇为完整,这全因为教宗波尼法爵(Boniface IV)的悉心关注,在四世纪时将之改成「殉道者圣母堂」(Sancta Maria ad Martyres)。原来建 呈矩形,正门面的方向与今日的刚刚相反。这古老建 是罗马执政官(consul)马尔谷.阿格黎帕(Marcus Agrippa)为向其岳父奥古斯都(Augustus)表示敬意,而建於纪元前27年,其後才改为敬礼儒略-克劳狄(Julius-Claudius))朝代的神明(战神Mars、爱神Venus、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哈德良皇帝(Hadrian)在位时,神庙已改为现今的形式。他命人在柱顶过梁上镶了铜质刻文,提到马尔谷.阿格黎帕是最先兴建这建 物的人。堂前有一道门廊,八根花岗石柱支撑着上面的叁角形楣顶,原饰以一只加冠的老鹰。通过门廊,再经大铜门便可进入堂内,这大铜门虽属原有者,但经过许多次修补。堂内是一个「圆厅」 (Rotonda,这成了万神庙的别号),盖以一个大型花格组成的圆顶,花格结构的成分越接近圆顶末端便越轻省,最高部分用的是极轻的浮石。圆顶末端并没有小顶塔,形成敞开的天窗,这正是此建 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圆顶直径为43.30米,如此宽大的圆项,纯以砌墙工程来完成,可谓绝无仅有。圆厅的墙壁,不时有些为减压而建的石拱,从堂外面显而易见。堂内的墙壁满布长方或半圆形的壁龛,龛旁伴以彩色大理石柱。墙壁上方和地板,亦铺以彩色大理石,予人视觉上极深刻的印象。

神庙遗址圣母堂

神庙遗址圣母堂(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Via del Beato Amgelico, 35

这座十叁至十四世纪之教堂,座落在万神庙 (Panteon)附近,矗立於弥涅耳瓦广场(piazza della Minerva)内,建於一座神庙的遗址上,这神庙很可能就是弥涅耳瓦神庙(Minerva Calcidica)。
堂内保存的艺术品,以右耳堂的卡拉法小堂 (Cappella Carafa)的壁画最为夺目。这些壁画是利比(Filippino Lippi)绘於1488-1493年间的「圣母升天」和「天使报喜」。
圣所有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於 l519-1520年间所雕的「基督复活」像。左方有达.比萨(Isaia da Pisa)所雕塑的真福安吉利科 (Beato Angelico)的墓碑。

圣依纳爵堂

圣依纳爵堂(SANT'IGNAZIO)
Via del Caravita, 8a

拉古奇尼(Filippo Raguzzini)1728年设计的小广场,叁面环建了几座小楼房,是十八世纪典型的都市模式。小广场这最显眼的就是耶稣会士格拉西(Orazio Grassi)建於1626-50年的圣依纳爵堂(Sant'Ignazio),当时圣依纳爵刚被册封圣品,耶稣会士的声望一时无两。这座教堂不论从正门面或内部看来,都可与「耶稣圣名堂」(Chiesa del Gesu)相提并论。正门面乃十七世纪下半叶由阿尔加迪(Alessandro Algardi_所建,分上下两层,饰以格林多式的石柱和壁柱、飞檐、叁角顶饰、涡旋纹连接墙、大窗和强烈明暗对比的叁角形楣顶。堂内呈拉丁十字形(纵长横短),中殿和拱壁宽阔。富丽的巴罗克装饰和耳堂内金碧辉煌的祭台,使人有点目不暇给的感觉。中殿拱壁上的巨型壁画,乃波佐(Abdrea Pozzo)绘於1685年,是最出色的成功之作,描绘圣依纳爵在基督和圣母的欢迎下,凯旋进入天国,一道灿烂的光芒射到他身上,再分散到世界每个角落,好像多道开启的柱廊,让人透视到天国,与这幅巨画相辉映的,就是波佐於17米的画布上,绘画的假圆穹顶,使人疑幻疑真。

耶稣圣名堂

耶稣圣名堂(CHIESA DI GESU)
Via degli Astalli, 16

圣依纳爵(St Ignatius Loyola)出生於十五世纪末,1537年创立了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後获教宗保禄叁世(Pahl III)正式批准成为修会。当时他们在威尼斯大楼(palazzo Venezia)後面曾有座教堂,但是规模很小,名为「道路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Strada)。於是圣依纳爵计划另建一座教堂,以敬礼耶稣圣名;这教堂竟成了日後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巴罗克时期教堂的典型,成为意大利国内外模仿的对象。教堂的工程先後在1551及1554年中断了两次。1556年圣依纳爵死後,他的同会会士博尔贾(Francesco Borgia)委托维尼奥拉(Vignola)构思新的蓝图。工程於1568年开始,遵照圣嘉禄(St charles Borromeo)所列出的「宗教建 手则」(istruzione per le fabbriche religiose)进行。这手则指出艺术工作者应为教长服务,应付礼仪和敬礼方面的新需要,把它们演绎於艺术创作上。维尼奥拉去世後工程续由德拉.博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进行;建於八角形座圈上的大圆穹顶正门面,皆出自他的匠心独运,成为反宗教改革时期风格的最先典 。这风格也见於维尼奥拉在堂内完成的工程:雄伟的设计,赤裸而无艺术点缀的空间,使人不胜惊异。然而,这样一个巨大的中殿和较浅的耳堂,以及两旁的小堂,不论是在教堂那一角落,都使人的目光不其然的朝向主祭台。这样简洁 实的设计,目的是要人专心投入礼仪和讲道,藉以加深自己的信仰。可惜,维尼奥拉去世後,人们放弃破坏了教堂的主体与其正门面间的和谐关系。巴罗克时代所增添的华饰,使原来的设计大为改观。本来光洁的灰泥墙壁,竟代之以五彩缤纷的壁画,以扩阔人的透视和空间感,营造出一些幻觉上的远景。1679年,巴奇查(Baciccia)就是以这种高空透视法绘了堂顶上的壁画,使人有看透堂顶的感觉。左耳堂的圣依纳爵小堂(Cappella di Sant'Ignazio),满饰大理石、青铜及宝石工艺,乃波佐(Andrea Pozzo)於1695-99年间所完成、祭台下葬有圣依纳爵的遗体。

圣玛策禄堂

圣玛策禄堂(SAN MARCELLO AL CORSO)
Piazza di San Marcello, 5

相传教宗圣玛策禄(St Marcellus 308-309)在教难期间,被马克森爵皇帝(Maxentius)判处在拉塔路(via Lata,即今之科尔索路via del Corso)上的帝国驿站照顾马匹。他後来被信友拯救,藏在附近一位贵妇卢奇娜(Lucina)家中。但由於信友们多次拜访,结果踪迹曝光而再次被捕,囚禁在同一驿站的马棚里,最後於309年去世。418年教宗波尼法爵一世(Boniface I)在这里原来的教堂被祝圣为罗马主教。
八世纪时,教宗哈德良一世(Adrian I)把这教堂重修。1354年,罗马人民领袖里恩佐(Cola di Rienzo)被折磨而死後,其 首曾被悬在这教堂的拱壁内示众。1519年的火灾只留下了秃然四壁,和主祭台上十五世纪的木制十字架,如今保存在十字架小堂内。原来为以後复修教堂用的捐款,却在1527年用来买通西班牙王嘉禄五世(Carlos V)放弃搜掠教堂。
最後一次决定性的修建(!592),由小桑加罗(Antonio da Sangallo il Giovane)按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的计划进行,拆除了两侧廊与耳堂。凹形的正门面是丰塔纳(Carlo Fontana)於1682年的作品。大门两旁各立有叁根石柱,支撑着曲纹的叁角形楣顶。正门面上下层以两片棕榈叶状的连接墙相连。正门面的曲度,配合着这建 物的雕塑工艺(拉吉Antonio Raggi於1686年所作),更能表达出生动的效果。堂内只有一个中殿,两侧各有五间小堂,均饰有利齐(G.B.Ricci da Novara)的壁画。主祭台下有一个叁世纪的大理石碑,上饰以十二世纪的砌石工艺(opus sectile),曾用来保存殉道者的圣髑。

诸圣宗徒大殿

诸圣宗徒大殿(SANTI APOSTOLI)
Piazza Santi Apostoli

这教堂原来的建 可以追溯至教宗儒略一世(Julius I 337-352),但今日的教堂乃教宗柏拉奇一世(Pelagius I 556-561)在击退哥特人(Goths)之後才开始建造,继由教宗若望叁世(John III 561-574)完成,并献予圣斐理伯和雅各伯两位宗徒。
这座古老大教堂中,曾保存着梅洛佐(Melozzo da Forli)所绘的「救主像」,教宗格来孟十一世(Clement XI)却将它迁移至奎琳岗(Quirinale)的府邸(即今之总统府)。圣所内有圣体柜。主祭台上有四根花斑岩石柱支架的华盖(tegurium)。这教堂曾经教宗斯德望五世(Stephen V 885-891)修复,可惜,因1348年地震而毁成一片颓垣,很久仍无人过问,最後於1417年教宗马尔定五世(Martin V Colonna才予以重建。
当时教堂四周的楼房都属於科隆纳(Colonna))家族(即马尔定五世的世家)包括教宗宫廷在内,(拉特朗宫Palazzo del Laterano重修期间,他在那里曾居住了一段时间。 这宫廷是在重修教堂时建造的,而这教堂无形中成了科隆纳家族的私人小堂。
十五世纪末,当时为教宗西斯笃四世(Sixtus IV)服务的建 师庞泰利(Basccio Pontelli),将教堂正门面(facade)改为两层由九连石拱(arch) 组成的凉廊(loggia)。十七世纪下半叶时,拉依纳尔迪(Carlo Rainaldi)把上层的凉廊封闭,添置一些巴罗克式(baroque)窗户,在上方加设栏杆,并放置了救主及十二位宗徒的雕像。
在教宗克来孟十一世(Clement XI 1700-1721)任内,嘉禄.丰塔纳(Carlo Fontana)曾修茸过这教堂。1827年,瓦拉迪耶(Valadier)重新设计了今日清简和新古典风格的高竣正门面,在叁角顶墙下,安置了一个正中的特大窗户。自十六世纪起,这大教堂便以十二宗徒来命名。堂前的门廊内,保存着一只古罗马时代(一世纪)的帝国大鹰雕像,和一个损耗不堪并附有瓦萨莱托(Vassalletto)署名的石狮柱座(十叁世纪),还有些早期基督徒文物和墓碑。
堂内由粗大并列的格林多式壁柱分成一个中殿和两个侧廊,两边各有叁间盖以小圆穹顶的小堂,极富艺术感。中殿的拱顶上有巴奇查(Baciccia)绘於1707年的「圣方济各修会的凯旋」壁画。在圣所的拱顶上,则有奥达齐(G.Odazzi)绘於1709年的「驱逐叛逆天使」壁画;在中殿终端墙上,有穆拉托里(D.Muratori)绘的「圣斐理伯及雅各伯殉道」的大型油画。
另外,拱壁(apse)右边的耶稣苦像小堂(Cappella del Crocifisso),亦由八根原来教堂的扭纹石柱分为叁个小通廊(navatelle)。教堂外围还有两个十八世纪的回廊庭院。教堂左侧是十五世纪的「诸圣宗徒大楼」(Palazzo dei Santi Apostoli),饰有楼角尖塔和大理石窗,属圣座财产。这大楼可能是桑加罗(Giuliano da Sangallo)於1478年为未来的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而建。

圣雷多圣母堂

圣雷多圣母堂(SANTA MARIA DI LORETO)
Piazza di Santa Maria di Loreto, 26

现在的教堂是小桑加罗(Antonio Sangallo il Giovane)於1507年动工兴建,而由杜卡(Jacopo del Duca)完成的。教堂原址是教宗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 VI)赠送给面包师傅工会(Confraternity of the Fornai)的旧教堂。新教堂内的祭台是隆吉(Onorio Longhi)所设计,其上有一幅罗马诺(Antoniazzo Romano)所绘的「圣母与圣巴斯弟盎和圣罗格」(Madonna e i santi Sebastiano e Rocco)的十五世纪油画;这油画来自那被拆毁的旧教堂。新教堂的外貌呈立体形,有圆穹顶,时有颇古怪的小顶窗,像个「蟀笼」。堂内呈八角形,在斜边的壁龛里设有小堂,而圣所则颇为深邃。

圣母圣名堂(SANTISSSIMO NOME DI MARIA)
Foro Triano, 89

圣母圣名堂

教堂原本是一座十五世纪的小教堂,原属圣伯尔纳铎会(Society of St Bernard)。1683年在其废址上建一座更小型的教堂,1736年才在这小教堂旁建成了目前的教堂。教堂的平面呈放射式的钝角四边形。八瓣的圆穹顶安置在高大座圈上。堂内呈椭圆形,有七间饰以彩色大理石工艺的小堂。堂内有一幅原是拉特朗圣老楞佐小堂(Oratorio di San Lorenzo in Laterano)的圣母像,後来以隆重的游行礼从已毁的圣伯尔纳铎小教堂移放至今日的教堂里。

圣马尔谷堂(SAN MARCO)
Piazza San Marco, 48

这是罗马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很可能是教宗马尔谷(Mark)於336年所建。相传堂址正是圣史马尔谷在罗马曾住过的地方。教堂以大殿(basilica)的形式建成,教堂的方位与今日的相同。教堂於五世纪时曾遭毁坏,重建时却采取完全相反的方位。

圣马尔谷大殿

在六至七世纪期间,教堂曾遭哥特人(goths)、伦巴族人(longobards)和拜占庭民族(byzantines)的摧毁劫掠。教宗哈德良一世(Adrian I 772-792)重建这教堂时,再把它改回目前的方位。 修复不久,随即毁於791年提伯河(tiber)的 滥。教宗额我略四世(Gregory IV 827-844)再度把它重建时,在拱壁上增饰了彩石镶嵌画。
1100年,教堂又增添了一座钟楼与现已毁掉的祭台华盖。巴尔博枢机(Pietro Barbo)被选为教宗保禄二世(Paul II 1464-1471)後,将它改为旅居罗马的威尼斯人(Venetians)的教堂,同时把它修建成罗马文艺复兴初期最别致的建 。教堂的正门面是阿尔贝尔迪(Leon Battista Alberti)为罗马教廷服务期间所建造。堂前有粗大壁柱和半露圆柱形成的叁连石拱式门廊,其上是以较宽阔的石拱和较纤细的壁柱造成的优美祝福敞廊(Loggia delle Benedizioni),这全是马雅诺(Giuliano da Maiano)於1471年所建成的。
稍後,保禄二世在教堂旁边建 了他的府邸,即後来所谓的「威尼斯大楼」(Palazzo Venezia),因为後来威尼斯驻罗马大使都长驻此楼。教堂前的门廊内,是比萨(Isaia da Pisa)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建造的大门,还有古老的祭台华盖残段,以及一块中世纪井圈上的有趣刻文:咒骂贩卖该井水的人。
教堂内有一个中殿和两个侧廊属十五世纪的结构;木制天花属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作品,可能是罗马仅存的最古老天花板(另一个是圣母大殿Santa Maria Maggiore的天花板)。拱壁上的彩石镶嵌画完成於九世纪,当中的基督作祝福状,还有五位圣人和教堂赞助人教宗保禄二世所建的两棂窗(bifora)。

至圣圣体堂

中殿内有十八世纪的壁画。孩童佩萨罗(Leonardo Pesaro)的墓碑,乃卡诺瓦(Antonio Canova)於1796年的作品。圣体小堂(Cappella del Sascramento)的祭台是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所设计,其上有教宗,马尔谷的油画,是梅罗佐(Melozzo da Forli)的杰作;祭衣间内的「圣史马尔谷」像,也是出自梅罗佐之手笔。祭衣间内还有些卡瓦利尼(Cavallini)画派壁画遗迹。

至圣圣体堂(ORATORIO DEL SANTISSIMO SACRAMENTO)
Piazza Poli, 11

教宗额我略十叁世(Gregory XIII 1572-85)在位时,圣体善会(Confratenity of the Blessed Sacrament)建立了这座小堂。1681年,拉依纳尔迪(Carlo Rainaldi)为小堂添设了正门面。格雷戈里尼(Gregorini)在教宗本笃十叁世(Benedict XIII 1724-30)任内,把小堂彻底修建一番,并作了些内部装饰。小堂向街外的大门两旁装设了半露圆柱,支撑着裂成曲线左右两分的叁角楣顶,承托着象徵信德与望德的两座雕像。教堂内部呈椭圆形,设有圆穹顶。墙上有成对的凹槽壁柱,承托着巨型的飞檐。祭台上的「圣家像」,是十八世纪时特雷维萨尼(Trevisani)的作品。



收听节目


直播


随选即听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声音


三钟经

教宗接见


上一页  上一页
首页  首页
向编辑部投书  向编辑部投书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