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廣播電台梵蒂岡廣播電台
梵蒂岡廣播電台  

類別


 
 愛德與關懷


  教會


  文化與社會


  梵蒂岡文獻


  大公合一運動


  家庭


  主教會議


  青年


  正義與和平


  政治


  宗教與對話


  科學與倫理


  教宗與聖座


  靈修生活



     

乙年 主日聖道禮儀 【資料庫】


耶穌是好牧人〈復活期第四主日〉

「乙年主日聖道禮儀」
作者:阿德里安.諾桑
本篤會神父

  本主日是復活期第四主日,在現行的教會禮儀年歷上,也被稱為善牧主日。在這主日上,禮儀年歷上甲、乙、丙彌撒中的福音,都取自聖若望福音的第10章,內容都談到耶穌與他的門徒之間像似牧人與羊群之間的關系。

  牧人在中東地區是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在中東的文學上,也是一個常用的形像性名詞。古代中東民族稱他們的君王為牧人。

  以色列是中東地區的一個民族。在政治上,他們推行神權政治,原來反對君主政體,直接稱天主為他們的君王。所以,在舊約聖經中,牧人也就成為上主天主的一種稱呼。"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聖詠第22首上的這一句話,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耶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當他在世時,向巴肋斯坦的猶太同胞傳揚福音時,他就直言不諱,稱自己為牧人了。

  牧人的形像在文學上的意義是多方面的。聖若望福音的第10章記述耶穌與法利塞人的辯論。在這場辯論中,它發揮了這個形像的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它開宗明義,肯定耶穌是"羊的門"。這比喻有兩層意義。第一、耶穌是門。牧人必須經過他進入羊棧;所以只有被耶穌認可的才是真正的牧人。以聖伯多祿宗徒為首的宗徒團體,是耶穌所認可的。在耶穌升天後,他們便是基督信徒們的真正牧人。像法利塞人那樣不來自耶穌的人,聖若望福音稱他們為"賊",不承認他們是牧人。第二、耶穌是門。經由他,羊群才可以進入羊棧,也可以走向原野。那些經由他出入的羊將獲得生命。對他們來說,耶穌是"生命之泉","生命之糧"和"生命之門"。

  聖若望福音第10章又從別的兩方面說明耶穌本人是好的牧人。第一、耶穌甘心為他的羊群舍掉性命。法利塞人只是佣工,他們剪羊的毛,對羊卻並不關心。好的牧人要像從前達味一樣,保護他的羊群。第二、耶穌認識他的羊。他對他的羊群親切的認識,包含著深厚的愛。這便是他甘心為羊群舍身致命的原因。耶穌的愛超越以色列同胞的范圍,而普及所有的外邦人。如果說,耶穌的第一次來臨是為找尋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他的死亡與復活卻為普世萬民打開了他羊棧的門。

  最后,聖若望福音第10章更從耶穌"是羊的門","是好的牧人",轉入他與天主聖父"原是一體"的第三個主題。耶穌說:"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將他們奪去。我與父原是一體。"

  我們說過,復活期第四主日也是善牧主日。這天的彌撒福音,在禮儀年歷甲、乙、丙三年一律取自聖若望福音第10章。甲年選讀的內容側重耶穌是羊的門的比喻,乙年側重耶穌是好的牧人,為羊群犧牲性命,丙年側重耶穌和天主聖父的同為一體,以及他賜予他羊群永遠的生命。

  今年是禮儀年上的乙年。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第10章第11到18節,內容講耶穌是好牧人,為羊群犧牲性命。

   彌撒福音上這樣,說:

  那時候,耶穌說︰「我是善牧︰善牧為羊舍掉自己的性命。佣工,因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趕散了,因為他是佣工,對羊漠不關心。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我並且為羊舍掉我的性命。我還有別的羊,不屬於這一棧,我也該把他們引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父愛我,因為我舍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我是甘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權舍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這是我由我父接受的命令。」

  我們剛才所聆聽的福音記載,包括三個教訓。第一個最明顯的教訓,是佣工和牧人的區別。佣工不是牧人,羊不是他自己的,他不關心羊,一看見狼來,便拋下羊逕自逃跑了。這樣狼就可抓住羊,把羊群趕散了。在將近二千年的教會歷史中,基督的羊群多少次遇到驚擾,多少次遭受蹂躪,也多少次痛苦地體驗了佣工和牧人的迥然不同。

  本主日彌撒福音的第二個教訓,是耶穌和他的信徒之間的親密關系。耶穌講善牧的比喻,用牧人認識羊,羊認識牧人,以及牧人為羊舍命這樣的話,從兩方面形容他與他信徒之間的親密關系。一方面他說:"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另一方面他又說:"我為羊舍棄我的生命,好再把它取回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生命,是我甘心情愿舍棄的。我有權舍棄它,也有權把它再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的父所接受的命令。"不論從他認識他的羊,或從他為羊舍命方面來說,耶穌總是把他與他信徒之間的關系同他與他父親之間的關系相提並論,充分表示了這關系的親密程度。靠托耶穌,我們做基督信徒的,得以杬與天主聖三奧跡,分享天主的生命,成為天主的子女。這是何等恩德,何等幸福!

  本主日彌撒福音的第三個教訓,是我們基督信徒在聖伯多祿宗徒繼承人周圍的團結合一。這也就是耶穌所說的"我還有別的羊,不在這羊棧裡,我該把他們領回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來只有一個羊群,同屬于一個牧人。"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取自宗徒大事祿第4章第8到12節,內容記載聖伯多祿宗徒在猶太宗教的領導人面前所作的見証。

  聖伯多祿宗徒援引聖詠上的話,說耶穌是"建築工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卻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又說:"除了耶穌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恩,因為在天上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能賴以得救的。"聖伯多祿宗徒的這幾句話和我們剛才所聽到的聖若望福音中所說的"只有一個羊群,同屬于一個牧人,異曲同工,給予我們同樣的教訓。

  讀經一上這樣說:

  那時,伯多祿充滿聖神,向他們說︰「各位百姓首領和長老﹗如果你們今天詢問我們有關向一個病人行善的事,並且他怎樣痊愈了,我很高興告訴你們和全以色列百姓︰是憑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即是你們所釘死,天主從死者中所復活的;就是憑著這人,這個站在你們面前的人好了。這耶穌就是為你們『匠人所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基石。』除他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

  聖伯多祿宗徒在猶太議會為主作証時,他的同伴聖若望宗徒也在場。後來,在他的書信中,聖若望宗徒發表了他的感受。他以為我們,做基督信徒的,藉著聖洗聖事分享了天主的生命,成為天主的子女,在天主與我們之間,便有了一種極密切的關系。正因為這個緣故,與天主作對的世界,便輕視我們,迫害我們,但是聖若望宗徒認為我們做天主子女的,不必因此沮喪。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若望一書第3章第1到2節,經文這樣說:

  親愛的諸位︰請看父是怎樣愛我們,他使我們稱為天主的兒女,而我們也真是如此。世人不認識我們,是因為他們不認識父。親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兒女,但是我們將來究竟如何,現在還不明顯;可是我們知道︰一旦明顯了,我們都要像他,因為我們將看見他的真相。

  這是我們每一個基督信徒所面臨的問題。我們知道我們是天主的兒女,我們應該依照我們是天主兒女的身份而生活。但是世人不知道,不明白。我們自己,雖然知道我們是天主的兒女,卻也並未看到我們做了天主的兒女,將來究竟如何。這要等到基督再次來臨時,才讓我們看見。就眼前而論,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矛盾中,我們既不屬于這個世界,卻處身在這個世界中。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為天國而生活。下面這篇集禱經說出了我們基督信徒的微妙的心情。

  天主,求你使我們常生活在喜樂中,因為你恢複了我們青春的朝氣;我們今日重獲義子的榮耀;求你也使我們滿懷慶幸和確實的希望,等待肉身的復活與光輝日子的來臨。亞孟。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可以分做兩點來解釋。第一點說明佣工和牧人的區別。佣工不是牧人,羊不是他自己的,他不關心羊,一看見狼來,便拋下羊逕自逃跑。這樣狼就可抓住羊,把羊群趕散了。第二點說明耶穌和他的信徒之間的親密關系。在本主日的彌撒講道中,我強調這第二點。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裡,耶穌講好牧人的比喻。他用牧人認識羊,羊認識牧人,以及牧人為羊捨命這樣的話,從兩方面形容他與他信徒之間的親密關系。一方面他說:“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另一方面他又說:“我為羊捨棄我的生命,好再把它取回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生命,是我甘心情愿捨棄的。我有權捨棄它,也有權把它再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的父所接受的命令。”

  不論從他認識他的羊,或從他為羊捨命方面來說,耶穌總是把他與他信徒之間的關系同他與他父親之間的關系相提並論,充分表示了這關系的親密程度。

  這樣,我們做基督信徒的,藉著基督,便得以參與天主聖三奧跡,分享天主的生命,成為天主的兒女了。
這是何等恩德,何等幸福。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
  或者我們會說,我們雖然是天主的兒女,可是並沒有覺得做天主兒女的福份呀?我們並沒有覺得做天主兒女的福份,這是因為我們還是生活在現在世界上的俗人,我們還沒有升天堂,享見天主。但是,我們相信,我們也盼望,有朝一日,我們升了天堂,享見了天主,我們一定會覺得我們是天主的兒女,並且也一定會覺得我們做天主兒女的福份的。

  從前聖若望宗徒就是這樣教導他的信友們。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援引他的訓導,說:
  親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兒女,但是我們將來究竟如何,現在還不明顯;可是我們知道︰一旦明顯了,我們都要像他,因為我們將看見他的真相。

  今天,我們的慈母教會也在彌撒中教導我們,要我們堅信不疑我們是天主的兒女,而且要立刻活出我們做天主兒女的樣子來。

  怎樣活出做天主兒女的樣子來呢?彌撒中集禱經說得好,那就是:
  懷著兒女對父親一般的親情孝愛天主,同時又像基督一樣懷著對兄弟姐妹一般的親情博愛眾人。

  基督我們讚美你!亞孟。


 

真葡萄樹〈復活期第五主日〉

「乙年主日聖道禮儀」
作者:阿德里安.諾桑
本篤會神父

  本主日復活期第五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第15章第1到8節,內容記述耶穌講的一個比喻。耶穌說,他是葡萄樹;他的門徒們是葡萄樹的枝條,枝條若不連在葡萄樹上,憑自己就不能結果實。聖若望宗徒用了耶穌所講的這個比喻向我們闡明教會的本質,特別強調教會的合一和友愛精神。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若望一書第3章第18到24節。在這篇讀經中聖若望宗徒好像在對自己所傳的福音作了一個注解。他指出葡萄枝條要連在葡萄樹上所必須堅持的兩個具體態度,就是:第一、信仰耶穌,第二、聽耶穌的吩咐,彼此相愛。

  我們先從彌撒福音說起。葡萄樹是沿地中海各地很普通的植物。所以,舊約時代的先知們,在講道時,便就地取材,用它來作比喻。他們一般把以色列民族比作為天主的葡萄園。在新約裡,耶穌曾用荊棘結不出葡萄的比喻來教人識別先知的真偽,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裡,耶穌則自比為真葡萄樹。在這個比喻裡,耶穌雖然也談到園丁的照顧和葡萄樹結出更多的果實,但是那兩點都不是比喻的旨趣所在。這個比喻的主旨原來是在強調教會的本質。耶穌是真葡萄樹。他是教會的根源和基礎。在他以外沒有真正的教會。

   彌撒福音上說: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們說︰「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凡在我身上不結果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果實的,他就清理,使他結更多的果實;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的了。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佛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愿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若十五1∼8)

  "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在聖若望宗徒的筆下,這樣的話並不是空洞的說法。在我們剛才聽到的福音中,聖若望宗徒用了這兩句話來表示耶穌和他門徒們以及他的門徒們之間的合一。這是基督教會以及每一個基督信徒的"生命泉源"。不連在葡萄樹上的枝條結不出果實的比喻,正是為說明分裂了的教會,或脫離了教會的個別基督信徒,不能在福傳和牧靈工作上,或信仰生活上,產生效果。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若望一書第3章第18到24節。在這篇讀經中,聖若望宗徒好像是寫下一個注解,給我們指出"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這樣的話的實在意義和具體要求。那就是,用他自己的話來解釋,"是要我們信...耶穌基督的名,並按照他的吩咐,彼此相愛。"

   讀經二上這樣說:

  孩子們,我們愛人,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認出,我們是出於真理的,並且在他面前可以安心,縱然我們的心責備我們,我們還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他原知道一切。可愛的諸位,假使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在天主前便可放心大膽;那麼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他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事。他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並按照他給我們所出的命令,彼此相愛。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我們所以知道他住在我們內,是藉他賜給我們的聖神。

  聖若望宗徒生活在教會初期,基督信徒尚處在受人歧視的時代。他格外體驗到基督信徒的合一和彼此相愛的必要。據說,他晚年的宣講常以此為主題。我們體諒他的苦心,也要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中實行這個教訓。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
本主日彌撒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第15章第1到8節,內容記述耶穌講的一個比喻。耶穌說,他是真葡萄樹。葡萄樹是沿地中海各地很普通的植物。所以,舊約時代的先知們,在講道時,便就地取材,用它來作比喻。他們一般把以色列民族比作為天主的葡萄園。在新約裡,耶穌曾用荊棘結不出葡萄的比喻來教人識別先知的真偽;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裡,耶穌則自比為真葡萄樹。在這個比喻裡,耶穌雖然也談到園丁的照顧和葡萄樹結出更多的果實,但是那兩點都不是比喻的旨趣所在。這個比喻的主旨是在強調教會的本質。耶穌是真葡萄樹。他是教會的根源和基礎。在他以外沒有真正的教會。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若望一書第3章第18到24節。這篇讀經好比是同一彌撒中福音的一個注解。在福音裡,聖若望宗徒援引耶穌的話,說: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

  在讀經二裡,他給我們指出這句話的實在意義和具體要求。他說,那 “是要我們信耶穌基督的名,並按照他的吩咐,彼此相愛。”他又援引耶穌的話進一步解釋說:
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我們所以知道他住在我們內,是藉他賜給我們的聖神。

  換句話說,依聖若望宗徒的解釋,教會的本質是合一,而教會的合一首先是內心的,它是耶穌和他門徒們及其門徒們彼此之間的合一,更是遵守信德和愛德命令的人與天主聖三密切結合的合一。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
  聖若望宗徒生活在教會初期,那時基督信徒尚處在受人歧視的時代,為此他格外體驗到基督信徒的合一和彼此相愛的必要。我們的生活時代與那時相仿,所以我們很能體諒聖若望宗徒的苦心,頗能領會他所解釋的教會本質的道理。聆聽了他的解釋,也不免略有感觸,有一個感想。

  我們記得,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位時,曾屢次呼籲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合一。在1995年他曾參加在非列賓馬尼拉舉行的第十屆使節青年節,在此機會上他曾向在我們國內的教會發表一篇簡短的講話,講話中他曾針對我們國內教會的實況,解釋了他所呼籲的我們國內教會合一的具體意義。他這樣說:
合一不是人世政治的成果,也不是隱秘和玄妙的意向,而是來自內心的皈依,也就是真心誠意服膺基督為教會所立的永不變更的原則。其中,特殊重要的是教會所有各部分與其有形可見的基礎伯多祿、磐石、有實效的共融。為此,一位天主教徒若願保持他的身份,並受到如此的承認,他就不能擯棄與伯多祿繼承人共融的原則。

  先教宗的那席講話與本主日彌撒禮儀的訊息異曲同工,十分值得我們注意。結論是:我們必須一面把握教會的真正本質,一面顧到我們國內教會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對我們國內教會修和合一作出既符合真理,又不違反愛德的恰好理解。

  基督我們讚美你,亞孟。



天主是愛〈復活期第六主日〉

「乙年主日聖道禮儀」
作者:阿德里安.諾桑
本篤會神父

  本主日復活期的六主日也稱做愛的主日,因為這天彌撒中的福音和讀經二的內容都談到愛。愛是什麼?讀經二說:"天主是愛"。福音則說:"人若為自己的朋友舍命,就再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愛情了。"本主日彌撒禮儀的訓導就是環繞這兩句話闡揚愛的道理。我們先從彌撒福音說起。

  耶穌傳教時,曾多次講到愛人的道理。他曾借了善心的撒瑪黎雅人來解釋律法上所寫的"你要用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且要愛鄰舍,如同你自己。"他又曾叮囑眾人們說:"你們聽到過有這樣的吩咐: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可是我告訴你們,當愛你們的仇敵,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叫你們成為你們天父的兒女;因為他使太陽照惡人,也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在本主日的彌撒福音中,耶穌不講愛你的鄰舍,也不講愛你的仇敵。本主日的彌撒福音取自聖若望福音第15章第9到17節。這篇福音的上文是耶穌講真葡萄樹的比喻;下文是耶穌向他的門徒提出的一個警告:"如果世界恨你們,你們要知道他們在恨你們之先,已經恨了我。"本主日的彌撒福音,承上接下,發揮基督信徒之間的友愛。經文這樣說: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愛內一樣。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

   這就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你們如果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凡由我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如此,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必賜給你們。這就是我命令你們的︰你們應該彼此相愛。」

  在我們剛才聆聽了的彌撒福音中,耶穌分兩層闡明基督信徒的友愛的特徵。第一,他把基督信徒之間的友愛比作他自己對待他的門徒的愛。他說:"這就是我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就像我愛了你們一樣。人如果肯為朋友捨命,這應該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了。"第二,耶穌更把基督信徒之間的友愛比作他與他的父之間的愛。他說:"父怎樣愛了我,我也怎樣愛了你們;你們要生活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便是在我的愛中生活,如同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在他的愛中生活一樣。"

  對耶穌來說,他的門徒之間的友愛,不但是一條命令,而且也是一種啟示。所以他說:"你們如果奉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從我的父所聽來的一切都告訴你們了。"

  本主日彌撒中的讀經二取自聖若望一書第4章第7到10節。在這篇讀經中聖若望宗徒以親切的口吻勸勉我們"要彼此相愛",又向我們說明所以要彼此相愛的原因。他說,這是因為"天主是愛"。他這樣闡述說:

  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示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在聖若望一書短短的篇幅裡,這是作者第三次援引耶穌吩咐他的門徒們"要彼此相愛"這句話。可見,他對這條命令的重視了。無怪乎後來會有一種傳說,說他年老時,經常由人們扶持著來到信友聚會的場所宣講福音,每次總是說:"孩子們,你們要彼此相愛。"人家聽膩了,向他說:"你為什么常唱這句老調呢?"他便答辯說:"這是主耶穌的命令,只守這條命令就是了。"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
   耶穌在世時,曾多次講到愛人的道理。他曾借了善心的撒瑪黎雅人來解釋律法上所寫的“你要用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且要愛鄰舍,如同你自己。”他又曾叮囑眾人們說,“你們聽到過有這樣的吩咐: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可是我告訴你們,當愛你們的仇敵,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叫你們成為你們天父的兒女;因為他使太陽照惡人,也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耶穌卻不講愛你的鄰舍,也不講愛你的仇敵,他講的是他的信徒之間的友愛。耶穌分兩層闡明他信徒的友愛的特徵。第一,他把基督信徒之間的友愛比作他自己對待他的門徒的愛。他說:
   這就是我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就像我愛了你們一樣。人如果肯為朋友捨命,這應該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了

  第二,耶穌更把基督信徒之間的友愛比作他與他的父之間的愛。他說:
  父怎樣愛了我,我也怎樣愛了你們;你們要生活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便是在我的愛中生活,如同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在他的愛中生活一樣。

  對耶穌來說,他的門徒之間的友愛,不但是一條命令,而且也是一種啟示。所以他說:
  你們如果奉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我從我的父所聽來的一切都告訴你們了。

  換句話說,基督信徒之間的友愛意味著他們是一家的人,是天主家裡的人。這也就是上主日的彌撒禮儀所提示的教會本質之所在。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
  我在上主日的彌撒講道中曾談及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位時屢次呼籲的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合一。現在我再回到這個話題上來,但是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它。

  我們國內的教會所以出現分裂的現象,原因是在我們的弟兄中間有人告別了父親,離開了家庭。在這樣的情況下修和合一的唯一途徑,是迷失的弟兄們回到父親身邊,與闔家團圓。這就是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記述的蕩子回頭故事所揭示的真理。

  我們中國天主教徒從小聽慣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往往不知道把握福音中耶穌所講比喻的真正意義。要把握路加福音所記述的蕩子回頭故事的真正意義,我們必須注意: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不是蕩子,而是他的父親;它的用意不在譴責蕩子的行為不羈,而是在描繪父親的慈愛,因為他是天主的形像,而天主是愛。

  蕩子回頭的故事指示我們,在討論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合一事情上,必須把握以下兩點。第一、要把討論的重心放在天主身上,而不要放在迷失的弟兄身上:天主是愛。 第二、要記得上主日彌撒禮儀所揭示的教會的本質 ── 教會的本質是合一,而教會的合一首先是內心的,它是耶穌和他門徒們及其門徒們彼此之間的合一,更是遵守信德和愛德命令的人與天主聖三密切結合的合一。

  把握了上述的兩點,我們才能對國內教會的修和合一有正確的認識及適當的回應。國內教會的修和合一是出於天主的愛,是天主賜給我們國內的教會的恩典。我們不論是曾一度迷失,告別父親,離開家庭的蕩子,或者是一直站在父親身邊,住在家裡蕩子的長兄,都要同樣感謝天主,讚揚天主的愛。我們國內教會的修和合一是普世教會闔家共慶的大喜事,我們都要參與。

  再說,在本主日的彌撒禮儀中,耶穌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不是愛你的鄰舍的愛,也不是愛你的仇敵的愛,而是像他愛我們一樣的愛。他說:
  這就是我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就像我愛了你們一樣。

  基督我們讚美你!亞孟。


 

耶穌升天

「乙年主日聖道禮儀」
作者:阿德里安.諾桑
本篤會神父

  我們在本主日慶祝耶穌升天節。按梵二大公會議後禮儀改革的初次規定,這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讀經二,每年相同。讀經一取自宗徒大事錄第1章第1到11節;讀經二取自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第1章第17到23節。彌撒福音則依照禮儀年歷的規定,三年一週,輪流誦讀三部對照福音。但是,後來又有了新的規定,讀經二也有了三年一週的不同選讀了。

  在這三部對照福音中,只有聖瑪爾谷和聖路加福音,談到耶穌升天;但是三部福音都記錄耶穌升天前的一席講話。聖路加也在他所著的宗徒大事錄上記載了耶穌升天和升天前的講話。這也就是本節日彌撒中讀經一宣讀的經文。

  今年是教會禮儀年歷上的乙年。本節日彌撒中的福音取自聖瑪爾谷福音第十六章第15到20節。

  我們先從讀經一說起。這篇讀經的內容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宗徒大事錄全書的導言;第二段是耶穌升天前對他的門徒們所講的一席話;第三段才涉及耶穌的升天。

  在第一段的導言中,聖路加說明宗徒大事錄與聖路加福音之間的關系。他依照當時希臘文人的風氣,把他的新著作獻給一位名叫德敖斐羅的信友。他又重申他第一部著作的內容,說這是一部講耶穌生平言行的書,從開始寫起直到耶穌升天為止。在第二段耶穌對他的門徒們的講話中,耶穌叮囑他們暫時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在那裡等候聖神降臨。聽到這話,宗徒們異想天開,以為以色列國複興的時候到了;但是耶穌所說的並不是這么一回事。他是要他們在"充滿聖神的能力"之後,到天涯海角,為他作見証。在第三段中,聖路加描述耶穌怎樣在他的門徒們的注視中,被接升天。讀經一這樣說:

  德敖斐羅﹗我在第一部書中,已論及耶穌所行所教的一切,直到他藉聖神囑咐了所選的宗徒之後,被接去的那一天為止;他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現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

  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他說︰「那就是你們以前聽我所說過的︰若翰固然以水施行洗禮,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聚集在那裡的人就問耶穌說︰「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複興國家嗎?」他回答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証人。」耶穌說完這些話,就在他們觀望中,被舉上升,有塊雲彩接了他去,離開他們的眼界。他們向天注視著他上升的時候,忽然有兩個穿白衣的人站在他們面前,向他們說︰「加里肋亞人哪!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空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了天,也要怎樣從天降來。」

  本節日的彌撒福音,如同讀經一,也涉及耶穌升天前對門徒們的講話。在講話中,耶穌吩咐他的門徒們到世界各地去傳福音。他特別強調信德、聖洗、和奇跡。信德和聖洗是傳福音的效果。它們使人得救。相反,不信和拒絕領洗的人,便必被定罪。奇跡是天主賜給有信德的人的特恩。它們有証實"所傳的道"的功能。關於耶穌的升天,聖瑪爾谷福音只用了"就被接到天上,坐在天主的右邊"這兩句話。彌撒福音上這樣說:

  那時候,耶穌顯現給十一位宗徒,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信的人必有這些奇跡隨著他們︰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愈。」主耶穌給他們說了這些話以後,就被接升天,坐在天主的右邊。他們出去,到處宣講福音,主與他們合作,並以奇跡相隨,証實所傳的道理。

  本節日彌撒中的讀經一和福音,雖然都談到耶穌的升天,卻並未闡發這奧跡的神學意義。從這方面看來,讀經二的內容要比較豐富得多了。我們說過,耶穌升天節的第二篇讀經,在禮儀年曆甲、乙、丙三年,原先都選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第1章第17到23節。在那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不但發揮了"坐在天主的右邊"這句話的意義,說耶穌復活後,他的人性所享受的光榮,遠遠超過一切名銜之上,而且更指出了復活升天的基督與在世的教會之間的密切關系。他稱基督為教會的元首;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甚至把它說作是基督的"圓滿"。那就是說,天主是在基督的教會內極其有效地施展他拯救世人的作用。

  但是,最近教會的規定有了改變。我們依據這新的規定,在今天選讀同一書信的第4章第4到13節。在解釋這篇讀經之前,我們先說几句,來指出它與原先那篇讀經的關係。原來,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書的內容可分為兩段,第一段講基督信徒的聖召,他們都蒙召與基督結合,在基督內作天主的義子;第二段則講作天主義子的義務。按照這分法,原先那篇讀經屬於第一段,講的是信理,而我們今天選讀的這篇,則屬於第二段,講的是信理在信徒生活上的實踐。

  在這篇讀經裡,聖保祿宗徒開宗明義,便聲明他奉勸厄弗所信友們,要使他們的生活符合天主的聖召。他說他們的首先任務便是盡力保持聖神所賜的合一。基督信徒的合一原有其客觀根基,那就是「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但是要維持合一仍需信徒們的努力。聖保祿宗徒以謙遜、溫柔、忍耐、寬容諸德來表明信徒們的努力。首先提到謙遜,因為驕傲破壞合一。

  不但基督信徒的合一是天主聖神的恩賜,教會內的不同神恩和職務也是天主的賞賜。聖保祿宗徒說,它們是耶穌升天後賜給教會的禮物。他勸勉厄弗所的神長和信友們,善用各自所接受的神恩,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同一的基督,同一的教會服務。他說這樣他們才「做成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

  弟兄姊妹們:我這在主內為囚犯的,奉勸你們:要使你們的生活符合天主的聖召。你們應在愛中,以謙遜、溫柔、忍耐之心,互相寬容。

   以和平互相聯系,盡力保持聖神所賜的合一。我們只有一個身體,一為聖神,正如天主召喚你們,同有一個希望。我們只有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我們只有一位天主,他是眾人之父,在萬有之上,貫徹萬有,統御萬有。

   我們每人都按照基督所分配的,領受特恩,正如聖經所說:"他上升高天,領回俘虜,使整個人類,普受恩賜。"既說"上升",必曾下降,降到地下最深之處,那"下降"的,必是"上升"到諸天的那位,為的是要充滿萬有。他恩賜某些人作宗徒,某些人作先知,某些人作傳福音者,某些人作監牧或導師,為使天主的神聖子民團結合作,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至我們對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共同的認識,成為完人,全面成熟,至於基督的至善(弗4:1-13)。

  耶穌的升天是一種凱旋。耶穌升天節彌撒中的答唱詠是一首凱旋歌。我們要用它來結束我們這次的聖道禮儀節目。

   答︰
在歡呼聲中,天主上升,在號角聲中,上主騰空。
  領︰萬民,你們要鼓掌,以歡呼的歌聲,頌揚上主。因為上主至高至尊,可敬可畏,是統治大地的偉大君王。
  答︰在歡呼聲中,天主上升,在號角聲中,上主騰空。
  領︰在歡呼聲中,天主上升;在號角聲中,上主騰空。你們要歌頌,歌頌我們的天主;要歌頌,歌頌我們的君王。
  答︰在歡呼聲中,天主上升,在號角聲中,上主騰空。
  領︰因為天主是普世的君王。你們要謳歌贊頌。天主坐於神聖的寶座,天主為王,統治萬邦。
  答︰在歡呼聲中,天主上升,在號角聲中,上主騰空。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們,
   今天我們慶祝耶穌升天節。耶穌的升天,如同他的誕生、死亡和復活一樣,是一個奧祕。所謂奧祕並不是說不是事實,而是說是事實同時也是啟示。換句話說,耶穌的升天顯示天主的救世計畫,告訴我們人的歸宿是天堂,而走向這天堂的道路是教會。

   本節日彌撒中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據這篇讀經的記載,耶穌升天前,宗徒們曾詢問耶穌說︰
   主,是此時要給以色列復興國家嗎?

   但是耶穌回答說︰
   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但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証人。

  從這片段的記載中,我們知道,宗徒們也受過世俗默西亞主義的誘惑,曾妄想建立人間的天堂。但是,耶穌升天了。他並沒有給我們留下人間的天堂。他留給我們的是他所創立的教會。教會不是天堂。教會是走向天堂的道路,天堂才是我們的家鄉。耶穌比我們先到達,在那裡等著我們。

  本節日第二篇讀經原來在禮儀年曆的甲、乙、丙三年一律選讀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的第一章。在那篇讀經裡,聖保祿宗徒闡發復活升天的基督與在世的教會之間的密切關系。他稱基督為教會的元首;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甚至把它說作是基督“圓滿”。那就是說,天主是在基督的教會內極其有效地施展他拯救世人的作用。

  最近教會禮儀的規定有了改變。依照新的規定,今年選讀的是同一書信的第四章。在這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講述基督信徒的信仰生活。他奉勸厄弗所信友們,要使他們的生活符合天主的聖召。他說他們的首先任務便是盡力保持聖神所賜的合一。基督信徒的合一原有其客觀根基,那就是「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但是要維持合一仍需信徒們的努力。聖保祿宗徒以謙遜、溫柔、忍耐、寬容諸德來表明信徒們的努力。首先提到謙遜,因為驕傲破壞合一。

  不但基督信徒的合一是天主聖神的恩賜,教會內的不同神恩和職務也是天主的賞賜。聖保祿宗徒說,它們是耶穌升天後賜給教會的禮物。他勸勉厄弗所的神長和信友們,善用各自所接受的神恩,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同一的基督,同一的教會服務。他說這樣他們才「做成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
  從以上的解釋,我們知道,耶穌升天節彌撒中的兩篇讀經和福音原來彼此聯系,共同發揮一個主題,那就是:人的歸宿是天堂,而走向這天堂的道路是教會。最新的規定似乎破壞了它們的完整性,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可貴的教訓,對我們今日的中國天主教徒來說,尤其如此。

  現在我就從兩方面來討論這可貴的教訓。

  從一方面說來,在本節日的彌撒中,慈母教會援引聖保祿宗徒的教導,勸勉我們致力於教會的合一。聖保祿宗徒認為,教會的合一既有其信理上的根基,又有其倫理上的要求。信理上的根基是:“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倫理上的要求是:“謙遜、溫柔、忍耐、寬容”諸美德,特別是“謙遜,因為驕傲破壞合一”。

  從另一方面說來,“合一”並不等於“劃一”。在一個合一的教會中能夠有不同的神恩。天主賞賜給我們各人的恩寵不同。不要憑著自己所接受的浩大恩寵,而藐視別人所接受的不同程度的恩寵。識別神恩,本身便是神恩。這不是每人都接受了的。所以,最好不要擅自隨意判斷別人,以免損害愛德。在教會目前所處的困難境況中,教會的成員格外應該彼此相愛,彼此尊重。

  基督我們讚美你。



收聽節目


直播


隨選即聽


Professional audio for rebroadcasting


教宗聲音


三鐘經

教宗接見


上一頁  上一頁
首頁  首頁
向編輯部投書  向編輯部投書
top
top
All the contents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 Webmaster / Credits / Legal Conditions
top
top